亲爱的读者,相信很多人对《红楼梦》中绛珠仙子还泪报恩的行为僧和甄士隐梦中听到的一增一道所说的风流公都不是特别了解,因此今天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红楼梦》中绛珠仙子还泪报恩的行为僧和甄士隐梦中听到的一增一道所说的风流公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目录一览

《红楼梦》中绛珠仙子还泪报恩的行为,僧道二仙为何说是风流公案?

《红楼梦》第一回,当渺渺真人问茫茫大士要把顽石带向何方时,茫茫大士说是“如今现有一段风流公案正该了结”,并说了绛珠想要报恩还泪的由来,还强调“说来好笑”。由此可知,在茫茫大士看来,绛珠还泪报恩的想法,不但可笑,而且属于“风流”之事。

这不由得让人疑惑,为什么茫茫大士会把绛珠还泪报恩的行为理解为“可笑”的“风流公案”呢?会不会因为他是出家人不解风情?

作者曹雪芹先生似乎已经猜到大家会这么想,于是在第五回通过警幻仙姑给出答案:“春恨秋悲皆自惹”,这确实是自寻烦恼的行为。

绛珠可笑的偏执:灌溉之恩不还,便不快乐。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世人的烦恼,多由把无关紧要的闲事挂在心头,于是有“闲愁”之说。

绛珠在濒临枯死的关头,被神瑛灌溉而活了下来,这确实是再生父母般的大恩。因为此恩,已经修成人形的绛珠很不快乐,“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这就是心思太重了,是一种可笑的偏执。

茫茫大士是得道高僧,佛家最崇尚的是“放下”,多大的事都应放下,才能获得自在之快乐。

“尚未酬报灌溉之德”这事其实是一件小得不能再小的小事。虽说有恩必报,却不要把这事当成一个心结影响自己的心情,因为报恩这种事是要讲究时机的。

另外,从绛珠“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来看,她把报恩这件事添加了仙子不该有的心思,这就是“情”。因为有了缠绵之意,绛珠便入了情道,可不就成了“风流公案”吗?

所以,茫茫大士所说非虚,绛珠的这番心思,确实可笑,可笑在她的心眼太小了,把个不该挂在心头的小事,当成了天大的事,不解决就不快乐。

警幻说:黛玉的伤春悲秋,都是自寻烦恼。

在很多读者看来,一个僧人说绛珠可笑,相当于法海不懂爱。

曹雪芹先生真是个妙人,他好像早就预知了后世读者会质疑法海不懂爱,于是推出了最懂爱的警幻仙姑。

如果说警幻仙姑都不懂爱,那么世间再无懂爱之人了。警幻仙姑是什么人?她是“司人间之风情月债,掌尘世之女怨男痴”的仙子,世间的情情爱爱都在她的掌控之中,可谓情之主宰。她还提到,她日常的工作就是“访察机会,布散相思”,见谁被相思所困,就去驱散相思。注意这句话,作为情之主宰,她并非如人类所想的成全相思,而是将相思之情驱散,并把黛玉这样有缠绵之意的人称之为“风流冤孽”。

这就和茫茫大士观点一致了。

更为点睛之处,是写在“薄命司”的对联:

春恨秋悲皆自惹,

花容月貌为谁妍?

“春恨秋悲”,除了黛玉还有谁?通部红楼,只有黛玉喜欢伤春秋悲,《葬花词》和《桃花行》都是伤春之作,《秋窗风雨夕》则是悲秋之诗,而她的这些伤春悲秋都因宝玉而起。再往上溯源,则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这不正是“春恨秋悲皆自惹”,自寻烦恼吗?

所以,我们会发现,黛玉的烦恼,是从绛珠偏执的还泪报恩之念而来,而她的这种偏执,不但可笑,还会造成“风流冤孽”,形成“风流公案”。这不仅是无情的出家人的观点,也是情之主宰者的观点。当然,更是作者的观点,所以,作者最后给黛玉作了批示:“莫怨东风当自嗟。”由偏执而来,一生都在伤春悲秋中度过,谁都别怪,只怪黛玉自寻烦恼。

返回目录

甄士隐梦中听到的一增一道所说的风流公案是什么意思

古人云“一花一石如有意,不语不笑能留人”,请问甄士隐梦中听闻的一段风流公案所指何事?
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仙草一株,赤瑕宫神瑛侍者以甘露之水浇灌,终使绛珠草“得延岁月”,脱却草胎木质,修成女体。神 瑛侍者凡心偶炽,欲下世为人,绛珠草感念他的恩惠,跟随他下凡, 且用一生的眼泪酬恩,即所谓的“木石前盟” 。

返回目录

如果您对本文的内容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认可。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