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朋友们,相信很多人对公孙氏政权在三国时期为啥能割据辽东五和公孙家族能盘踞东北这么长时间实力有多都不是特别了解,因此今天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公孙氏政权在三国时期为啥能割据辽东五和公孙家族能盘踞东北这么长时间实力有多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目录一览

公孙氏政权在三国时期为啥能割据辽东五十年之久?

经过东汉末年数十年的军阀割据兼并战争,袁绍、公孙瓒、袁术、马腾等许多豪强军阀于历史舞台退场,逐渐形成了魏蜀吴三足鼎立之势。但割据辽东的公孙氏政权却能够历经公孙度、公孙康、公孙恭、公孙渊三世四主,统治这里长达50年(189年-238年)之久 ,这是为何呢?

优越的地理位置

和中原地区不同,东汉时期的辽东地区像是一块“孤悬一隅”的拼图。在陆路上,水量充沛的辽河流域河网密布,沼泽丛生,让这里车马难行;而辽东绝大部分地区则与幽州、冀州、青州隔海相望。这样一个“水则由海 ,陆则阻山,外连胡夷 ,绝远难制”的封闭地理环境虽然使辽东远离政治中心,但却为其提供了天然的地理屏障,十分有利于公孙氏进行割据自立。

如曹操在白狼山大破乌桓后,袁熙、袁尚率残部逃往辽东,许多部下就建议曹操发兵辽东,一举消灭袁绍残余势力及割据辽东的公孙康,彻底占有幽州地区。而曹操在权衡之下认为发兵辽东距离悬远且交通不便,费时耗力,遂打消了远征辽东的打算。曹魏建立后的很长时间内,受于国力不足,也一直对割据辽东的公孙氏政权采取容忍态度,直到魏明帝时才决意一举将其消灭。

公孙度等人的励精图治

公孙氏政权始于公孙度,他于董卓秉政时出任辽东太守后励精图治,采取了一些列措施使辽东地区的经济、军事、 等方面得到长足发展。他的后人又继承其方略,将辽东地区治理的井井有条。

首先是招徕流民,充实人口,发展经济。公孙度统领辽东后,虽然通过铁腕手段打击豪强巩固了统治,安定了环境,但却不能改变辽东地广人稀的天然缺陷。而此时中原地区战乱频仍,冀州、青州尤甚,不少人民为躲避战乱纷纷举家举族逃亡,距离较近又相对安定的辽东地区成了最佳选择。公孙度对这些流民是十分欢迎的,他积极招徕并安置这些中原流民,使辽东地区很快成为汉末人口的净迁入地,史载“汉末大乱,燕、齐、赵人往避地者数万口”。大量流民的迁入为辽东地区的农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极大促进了当地的农业发展。

同时,公孙氏又积极利用特产资源发展互市贸易。辽东地区四周与少数民族相邻,不仅盛产中原地区稀少的美玉、裘皮、赤金等奢侈品,更是我国重要的产马地区。公孙渊时,便通过裘皮、马匹等资源与曹魏和东吴进行互市贸易,获取了大量的财富。这都为公孙氏政权割据辽东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其次是广纳贤才,大兴文教,发展 。除流民外,安定的辽东地区同样吸引了大量的中原士子前来避乱,如名士管宁、邴原等人就是因为公孙度“令行海外”慕名而来。公孙度也对管宁等人极为礼遇“虚馆以侯之”,表达出广纳贤才之意。在管宁等人的带动下,许多中原士子纷纷前来,“一年中往归原居者数百家”如王烈、国渊、太史慈等人就举家前来避乱。

这些名士在辽东地区纷纷开馆讲学,兴办 ,公孙度都予以大力支持,使 相对落后的辽东地区大兴“讲述礼乐 , 吟咏诗书”之风,极大淳化了当地的社会风气,达到“度安其贤,民化其德”的效果,而这又为公孙氏提供了大量的政治人才。

然后是用兵胡夷,开疆拓土,增强军力。公孙度手里最初只有一个辽东郡,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公孙度将辽东郡分为辽西和中辽两郡,配置官员施行有效管理。不久公孙度又将其出生地玄菟郡和朝鲜半岛西北部的乐浪郡纳于治下,甚至一度浮海至青州,“越海收东莱诸县 ,置营州刺史。”公孙度因此自称辽东侯、平州牧,正式割据一方。

其子公孙康又进一步向朝鲜半岛拓展领土。东汉末年,许多人民为躲避战乱而流入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地区。建安中期,公孙康以收集中原遗民为由,多次发兵半岛南部,并在乐浪郡南部的荒地新设了带方郡,进一步拓展了公孙氏的领土。公孙度父子的举动引起了辽东周边高句丽、乌丸等胡夷的戒心,为此公孙度父子“东伐高句骊,西击乌丸,威行海外”可见其军力之强盛。到公孙渊时期,辽东的军事实力已经达到了“控弦十万,奔走足用,信能右折燕齐 ,左振扶桑 ,凌轢沙漠,南面称王”的程度,成为东北地区举足轻重的力量。

外交上的巧妙平衡

辽东地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滋长了公孙度的政治野心,但他很清楚自己的实力难敌中原豪强,尤其是袁绍、曹操。虽然公孙度出行仿照汉天子礼仪,但也仅限于“汉祚将绝,当与诸卿图王耳”,即只限于自守辽东,不参与中原混战,和各方势力保持平衡,这一原则被其后世所继承。

公孙度之子公孙康虽然“恃远不服”,但面对已经统一华北地区的曹操,也很明智的选择交出袁熙和袁尚,不同曹操敌对,并接受朝廷左将军的任命。公孙康死后,其弟公孙恭执掌辽东。曹魏建立后,为稳定东北局势,曹丕派使者册封公孙恭为车骑将军、假节,面对日益强大的曹魏,公孙恭只能恭敬接受,向其称臣。228年,公孙康之子公孙渊夺取了叔父公孙恭的位子,执掌辽东。刚刚登基的曹睿为稳定局势,册封公孙渊为辽东太守,意欲安抚。

公孙氏政权的覆亡

公孙氏政权和曹魏出于各自的考虑巧妙维持着平衡,但随着曹魏国力的增长这种平衡是迟早会被打破的。公孙渊对此心知肚明,不过他不想坐以待毙,而是通过联结东吴来增强实力,维持辽东、曹魏、东吴之间的三足鼎立。

公孙渊这样做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这要建立在同东吴建立稳定牢固关系的基础之上。称帝后的孙权对于强化同公孙渊的关系十分积极,并派遣大规模的使节团浮海至辽东,册封其为燕王。但公孙渊面对孙权如此厚待担心会激怒曹魏,于是出尔反尔,截杀了东吴使节团,将使臣首级献与曹魏。

曹睿很清楚公孙渊此举的用意,对其蛇鼠两端的行为极为震怒,并开始谋划消灭公孙渊的军事行动。237年,曹睿遣幽州刺史毌丘俭征召公孙渊前往洛阳述职,公孙渊起兵抵抗,毌丘俭激战未果退兵。同年,自知无路可走的公孙渊自封燕王,建元置百官,并遣使向东吴称臣求援,正式同曹魏宣战。238年,曹睿调司马懿率兵出征辽东,司马懿擒杀公孙渊于襄平,割据辽东50年之久的公孙氏政权就此覆灭。

返回目录

公孙家族能盘踞东北这么长时间,实力有多强大?

本期的三国战争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一百零六回,发生在辽东之战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曹睿、司马懿、公孙渊和卑衍。故事梗概如下:

幽州刺史毌丘俭上奏魏明帝曹睿,称盘踞辽东的公孙渊自立为燕王,起兵作乱,并以大将军卑衍为元帅,杨祚为先锋,起兵十五万,杀奔中原而来。曹睿大惊,立即司马懿进攻商议对策。司马懿表示,只要给自己四万大军,一定能将公孙渊歼灭。

对于司马懿的表态,曹睿并不放心。他认为司马懿兵力太少,且前往辽东路途遥远,难以取得胜利。司马懿解释到,兵力的多寡并非决定战争的胜利,关键在于能否设奇用智。司马懿认为,一旦自己兵临城下,公孙渊弃城而去才是上策;在广袤的辽东范围内对自己作战,是中策;死守老巢襄平,是下策。如果公孙渊选择坚守襄平,必将被自己歼灭。

司马懿的这一席话,终于打消了曹睿的顾虑。于是,曹睿命司马懿率部征讨公孙渊。司马懿出宫后,命胡遵为先锋,率部赶往辽东。公孙渊闻讯后,命卑衍、杨祚率八万大军驻扎辽隧,修建了长达二十多里的壕沟,建立了严密的防御体系。

胡遵将阳燧的情况汇报给司马懿后,司马懿哈哈大笑,认为公孙渊在阳隧部署重兵,其老巢襄平兵力空虚,大军可绕过阳隧向襄平发动进攻。届时阳遂守军必然回援襄平,也在半路设伏截击。于是,司马懿下令全军绕道而行,扑向襄平。

此时,镇守阳隧的卑衍、杨祚自以为得计,认为司马懿难以攻破自己的防御阵地,一定会撤军而回。此时,忽然有部下来报,说是司马懿大军绕过阳隧直扑襄平。二人大惊,立即率部回援,结果在途中遇伏,卑衍被夏侯霸所杀,其残部不得不全军退守襄平。

小说中提到的此次襄平之战,在历史上确有发生,时间是在魏明帝景初二年(公元238年)。不过,小说并没有交代清楚此战爆发的原因,而是含糊地通过毌丘俭之口说明公孙渊作乱之事。事实上,公孙渊的作乱,而毌丘俭有着直接的关系。

据《三国志公孙度传》及其注引记载,早在辽东之战爆发的前一年,刚刚就任幽州刺史的毌丘俭就提出了讨伐辽东的建议,并得到了魏明帝曹睿的采纳。同年七月,毌丘俭率部联合鲜卑、乌桓等部落向辽东进军。不过,当毌丘俭进至阳隧时,遭遇大鱼,不但前进受阻,反倒被公孙渊击败。至此,公孙渊与曹魏的关系彻底破裂。到了第二年,公孙渊自立为燕王,公开与曹魏决裂,这才有了后来的司马懿远征辽东之事。

或许有人会提出一个这样的疑问:魏、蜀、吴三分天下后,不是其他割据势力都已经被消灭或降服了吗?怎么还会在辽东依然存在着这么一支割据势力呢?要说清楚这个问题,还要从汉末辽东地区的局势发展说起。

自董卓专权后,天下大乱,诸侯并起。而在当时的辽东地区,也存在着一支割据势力,这便是辽东公孙度集团。该集团以时任辽东太守的公孙度为首。从灵帝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开始,公孙度就通过一系列战争,控制了玄莬、乐浪、辽东属国、辽东、中辽、辽西、营州等七郡,成为东北地区实力最强的割据势力之一。

献帝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占据辽东长达16年的公孙度病故,辽东的控制权变落到了其子公孙康的手中,公孙家族在辽东的统治进入了公孙康时期。此时,中原地区爆发了著名的官渡之战。经过数年激战,曹操终于控制了北方大部地区。袁绍之子袁尚和袁煕也被迫逃到了辽东。

在这个决定辽东未来命运的关键时刻,公孙康作出了非常明智的选择:斩杀袁尚和袁煕,以此向曹操表示臣服。曹操也投桃报李,任命公孙康为襄平侯,拜左将军,承认了公孙康在辽东的地位,公孙家族也因此雄踞辽东五十载,此后又控制了带方郡,成为汉末诸侯当中唯一一支生存时间长达五十多年的割据势力。

公孙家族五十年屹立不倒,除了其公孙家族采取了较为明智的生存之道之外,与辽东地区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辽东地区地处东北,与中原地区距离遥远,交通非常不便。无论是曹操还是曹丕、曹睿,都与辽东地区并不在意。他们认为,辽东地区非常偏远,人口稀少,经济发展落后。只要公孙家族并与自己为敌,就没有必要出兵征讨。

正是出于这些原因,尽管公孙家族仅仅控制了八个郡,实力远不如其他割据诸侯,却在汉末三国时期生存长达五年的时间屹立不倒。不过,到了公孙康控制辽东期间,野心膨胀,秘密与东吴结盟,对曹魏造成极大威胁。故此,魏明帝曹睿才下定决心,将公孙家族消灭,以确保曹魏东北疆域的安全。

返回目录

如果本文的解答对您有所帮助,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支持。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