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我们帮你搜集整理的有关《天门河的水利枢纽,1954年长江洪水的抗洪斗争》的问答
本文目录一览
天门河的水利枢纽
1949~1958年,水利建设以挡洪为重点,大力筑堤培垸。经过9年时间的大规模堤防建设,本市对汉江遥堤、汉江干堤天门段和天门河堤、民垸堤进行了全面整险、加高与培厚。汉江堤防普遍增高3~4米,堤身断面增加l.5倍,整治各种隐患近万处,完成土方2108.6万立方米,标工1958.4万个。汉江堤防天门段安全渡过了1954年的大汛。到1958年,全市棉田面积达到72万亩,棉花总产28365吨,分别是1949年的2.5倍和6.8倍。而后,对堤防又进行了“加高培厚、消除隐患、护岸保滩、加强堤质、改善堤基、造林防浪”等综合治理。现今,汉江堤防在达到历史最高水位(1964年),支、民堤在达到当地最高水位(1991年)时均可安全渡汛。
1969~1975年,水利建设以排涝为重点,开挖河道,疏挖沟渠。完成了天门河改道——汉北河开挖,皂市河、东河改道工程;疏导了南支河、中支河、小板河、杨家新沟、龙嘴沟、九条沟。一个以汉北河为主体的排水系统开始形成。汉北河开挖前的1969年,因受渍涝灾害的影响,全县粮食总产仅有268492吨,棉花总产30095吨。1980年,洪水之大相当于1969年,由于汉北河的排洪能力提高,粮食、棉花的产量分别是1969年的1.35倍和1.25倍。
1954年长江洪水的抗洪斗争
长江防洪重点在中下游地区,这一地区又突出表现在中游。当时防汛抗洪斗争的目标是力争依靠堤防抗御各站保证水位;遇更大洪水则采取有计划分洪措施,牺牲局部保重点,力争将灾害缩小到最低程度,确保荆江大堤和武汉市等重点地区的防洪安全。
1954年6月,长江干流城陵矶以下河段,由于“梅雨”较强,鄱阳湖、洞庭湖水系相继涨水,各站水位频频上涨,先后超过警戒水位。7月2日汉口水位超过1949年最高水位27.12米,堤防已告紧张。当时上游尚未进入雨季,荆江河段沙市站水位尚低于43.00米。但根据一般规律,七月份雨区可能移至上游地区,中下游水位即将进一步上涨,荆江防汛亦将进入紧张阶段。因此,为保荆江大堤和武汉市两个重点,决定一方面加高汉口堤防,必要时采取分洪措施。武汉第一期堤防加高工程以防御汉口站水位28.50米为标准,略高于1931年实际最高水位28.28米。7月20日前后完成第一期加高任务,在此期间,由于梅雨延续,上游又进入雨季,干流水位持续上涨,为争取加高堤防的时间,在蒋家码头附近扒口分洪,与老湾溃口共同作用,缓和了水位的涨势。另外,为保汉江下游北干堤及尾闾堤防安全,有利于武汉市的防汛,七月19日在汉江禹王宫扒口分洪,也减缓了武汉水位的涨势。7月下旬,上游洪水下移到中游,7月27日汉口站出现28.48米水位,一期加高工程发挥了明显作用。紧张着武汉进行了第二期、第三期加高,第二期工程以防御汉口水位29.0米为标准,第三期工程以防御29.5米超高1米为目标。二、三期工程难度极大,当时汉口已基本处于四面受水包围的状况,土料、运输都有极大的困难,为了赢得加高堤防时间,先后在潘家湾、新港和三江口扒口分洪。在各级 的正确指挥和30万军民努力下,二、三期加高工程都赶在洪水到来之前完成了任务,抗御了汉口站29.73米的历史最高水位,比1931年最高水位28.28米高1.45米,此水位比1931年汉口溃堤水位高近3米,取得了1954年抗洪斗争的巨大胜利。7月中上旬,荆江河段即出现了紧张形势。预报7月22日宜昌将出现洪峰,并将与中游清江、沮漳河洪峰相遭遇。如不分洪,沙市水位将接近45米,超过荆江大堤设计防御水位和荆江分洪工程运用水位约0.5米。此时荆北地区虽已部分受灾,但大堤一旦溃决,荆北将遭受毁灭性灾害,还将威胁到武汉市的防洪安全。因此,经上报中央批准,北闸于7月22日2时开闸分洪。第一次洪峰过后,于7月27日13时10分关闸,分洪最大流量约6700立方米每秒,总分洪量约23.5亿立方米,降低沙市最高水位约0.47米,实际出现的最高水位为44.38米。
据预报,枝城站7月29、31日流量为63000和65000立方米每秒,必须再次开闸分洪。经报上级批准,7月29日6时13分第二次开闸,最大分洪流量6900立方米每秒,至8月1日15时55分关闸,分洪总量17亿立方米,降低沙市水位0.64米,实际最高水位44.39米,,如不分洪沙市水位将达45.03米。第二次分洪后,分洪区蓄水位已达到40.32米,比原定设汁蓄水位41米,所余容积只有5—6亿立方米。
根据上游水情,预计8月2日枝城站流量将达63000立方米每秒,经上级批准:决定8月1日21时40分第三次开闸分洪。8月枝城洪峰流量达71900立方米每秒,根据预报,如仅开北闸进洪,分洪量不足,仍不能有效地降低沙市水位。因此8月8日基本上同时在腊林洲和八亩滩(上百里洲的下端)扒口分洪。睹林洲的扒口,口门长250米,最大进洪流量1800立方米每秒,进洪量17亿立方米。北闸分洪至8月22日7时50分,第三次分洪21天半,最大进洪流量7700立方米每秒。
荆江分洪区三次累计分洪总量122.56亿立方米,最大降低沙市水位0.96米,沙市8月8日最高洪峰水位44.67米,比1949年高0.18米。荆江分洪使四口(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调弦口)总计减少入湖水量54.2亿立方米。在第二次分洪期间,7月29日人民大垸临江堤、鲁家堤段决口,进洪量约6亿立方米。8月6日24时荆江分洪区围堤郭家窑堤段决口,向荆江吐洪。由于人民大垸进洪量增大,相继在大垸的东西三户街堤段吐泄入荆江。这时,监利水位迅速抬高,全线吃紧,荆江河段全面紧张。监利城南水位达36.57米,鉴于洪湖分洪区东部已经分洪运用,决定8月8日0时在上车弯江堤扒口分洪,口门宽约1000米,为防止口门过量扩大,两端临时裹头。最大进流量8930立方米每秒,进流总量达291亿立方米。这里分洪回水上溯至郝穴附近,扩大淹区1000多平方公里。上车湾分洪降低监利水位大约0.7米,降低沙市水位0.1—0.2米,同时减少了城陵矶河段的防洪压力,暂时减缓了武汉河段的紧张局面。但荆江河段防汛局面仍很严重。为此在虎东堤肖家咀堤段扒口,吐洪入虎渡河。为了增加分洪区的泄洪,还打开了黄天湖排水闸,下泄入虎渡河。
通过采取上述一系列的加高加固堤防和分洪扒口措施,确保了荆江大堤和武汉市等重点地区的防洪安全,使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减小到了最低程度。
长江1954年防汛,中下游参与防汛的指战员近1000万人,遍及五省一市,仅湖北省参加人员就有385万,其中武汉市30万。这些指战员风雨兼程,日以继夜,建立于功勋,也有同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终于取得了抗洪斗争的重大胜利,保住了重点地区和城市的安全。与1931年洪水情况对比,1954年大水不论洪峰,洪量都比1931年大得多,而洪灾损失却减少很多,如果没有军民英勇奋战,没有可靠的水情和天气预报作为决策措施的依据,要获得这样的胜利是不可能的。为此 为武汉市战胜1954年洪水题词:“庆贺武 民战胜了1954年洪水,还要准备战胜今后可能发生的同样严重的洪水”。
总结:以上问题和解答均搜集整理自互联网,内容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