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如果你对孙泽洲的妻子_认识的妻子不是很熟悉,那么你来对了地方。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孙泽洲的妻子_认识的妻子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2023年全国十大劳模有谁?
2023全国十大劳模有杨振宁、张顺东和李国秀夫妇、苏炳添、朱彦夫、顾诵芬、陈贝儿、吴天一、江梦南、彭士禄、航天追梦人,具体事迹如下:
1、杨振宁
杨振宁先生是跨世纪的伟大物理学家,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里程碑性贡献。他心系祖国科教事业,为 的科技发展、中外科技 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的成立。
2、张顺东和李国秀夫妇
张顺东和妻子李国秀身残志坚、自立自强,用奋斗创造幸福生活,照顾年迈老人、抚养年幼孩子以及失去双亲的2个侄女,书写了“踏出脱贫路、撑起半边天”的感人故事。
3、苏炳添
在2023年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半决赛中,苏炳添跑出9秒83。半决赛第一的成绩闯入决赛并打破亚洲纪录,成为中国首位闯入奥运男子百米决赛的运动员。决赛场上,苏炳添是一排黑人中间唯一的黄种人,他再次打开10秒大关,以9秒98的成绩获得第六名。
4、朱彦夫
朱彦夫先后经历47次手术后,被截去四肢,没了左眼,右眼视力仅剩0.3,新中国成立后,朱彦夫主动放弃荣军疗养院的优厚待遇回乡,用25年时间带领乡亲治山治水,改变了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
5、顾诵芬
顾诵芬的工作经历与新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轨迹完全重合。他见证了中国航空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构建起现代航空产业体系的过程。
6、陈贝儿
2023年初,无线电视策划制作12集脱贫攻坚主题纪录片《无穷之路》,陈贝儿和拍摄团队赴贵州、四川、云南、广西、宁夏、海南等六个省实地拍摄采访。
7、吴天一
吴天一院士投身高原医学研究50余年,提出高原病防治的国际标准,开创“藏族适应生理学”研究,诊疗救治了藏族群众上万人。如今80多岁的吴天一院士仍然坚守在青藏高原之上,守护着高原人民的健康。
8、江梦南
半岁时,江梦南因用药物失聪,开始学说话的时候,从字、词到日常用语,她对着镜子学口型、摸着父母喉咙学发音,通过读唇语学会了“听”和“说”。从小到大,凭借优秀的学习成绩,她成为家乡小镇上近年来唯一考上重点大学,最终到清华念博士的学生。
9、彭士禄
彭士禄是我国著名的核动力专家,中国核动力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上世纪50年代,他隐姓埋名投身核潜艇研制事业,担任第一任核潜艇总设计师,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成功研制作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后,他负责引进大亚湾核电站,组织自主设计建造秦山核电站二期,引领我国核事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
10、航天追梦人
2023年5月15日,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实现了我国首次地外行星着陆。5月22日,祝融号火星车驶上火星表面,留下了中国人在火星上的第一条印记。
孙泽洲的人物简介
孙泽洲,1970年出生于辽宁沈阳。1992年孙泽洲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工程专业毕业,来到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工作,先后参与了资源一号卫星、资源二号卫星和实践五号卫星的总体工作。
从2000年开始,总体部一室(现传输遥感卫星总体室)副主任的重担落到了他的肩上。
2000年,孙泽洲被委任为资源一号02星总体副主任设计师,分管测控和载荷,参与了卫星在巴西的测试,负责飞控工作。2003年,他出任空间太阳望远镜背景型号副总研究师。
由于技术出众,2002年孙泽洲被组织选派参与绕月探测工程前期论证,并负责星载测控分系统论证。
2004年,他就被任命为嫦娥一号卫星研制队伍的副总设计师,协助总设计师叶培建分管测控与数传、天线、机构与结构、热控、数管、供配电六个分系统的总体技术管理工作。
孙泽洲被任命为嫦娥三号卫星总设计师时,也是当时航天系统最年轻的总设计师。
扩展资料:
作为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43岁的孙泽洲显然还是一位年轻的科学家,但是和“嫦娥”在一起的日子却已经有了13载。
1992年,这个从南京航天大学电子工程专业毕业东北大男孩走进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年轻的他在接受采访时稚嫩地说,“小时候听老师讲起院士、科学家们的事迹,特别佩服他们,崇拜他们。没想到长大后,自己能够有幸和院士、科学家们一起奋斗,就感到一种发自内心的光荣。”
谁也不曾想到,这个勤奋好学的大男孩只用了7年时间,就成为“资源1号”02星总体副主任设计师,分管测控和载荷,参与了卫星在巴西的测试,并负责飞控工作,那一年,他还未满30岁。
2000年的时候,“嫦娥”进入了为期三年的可行性论证阶段。在当时,不少专家经过讨论,绝大多数认可利用现有资源研制“嫦娥”。
毕竟我国当年还没有正规的升空站,如果有的话探月工程就会容易很多。而利用现有的近地卫星研制资源和发射系统,意味着更大程度上的资源节省与合理利用,但这也给各个分系统的工作提出了很多难题。
此后,孙泽洲开始参与“嫦娥”的前期论证,负责星载测控论证工作。当“嫦娥”工程方案基本确定转入预发展阶段时,由于技术水平高超和协调能力出色,他被委派负责总体工作。“也正是因为这一年的工作,让我对‘嫦娥’有了更为系统和全面的了解。”孙泽洲说。
2004年,“嫦娥”研制队伍正式成立,孙泽洲被任命为副总设计师,协助总设计师叶培建负责总体工作,分管测控与数传、天线、机构与结构、热控、数管、供配电6个分系统。
那时候,孙泽洲的压力很大。 跟他分配任务的时候,心里特别没底。毕竟在过去研制资源一号卫星,有不少经验丰富的老同志指导着他干;“嫦娥”跟以前研制的卫星区别比较大这支研制队伍以年轻人为主,大家的经验都比较浅。
因为任务很新,大家都在摸索中前进,往往一个新方案提出来,就难免受到质疑。孙泽洲作为副总师,从总体的优化需求出发,对各个分系统的研制工作进行监督和协调。
各个分系统的设计方案,由分系统的主任设计师负责制定完成,至于内部本身专业性很强的,主要是内部专家把关。
而在前期摸索、设计的过程中,孙泽洲都会组织大家一起讨论,在智慧的碰撞中前进。在孙泽洲的带领下,大家在交流上,互相支持上做得很好。
每个人能都尽可能地去了解系统环境,并尽可能地让别人认同这种了解,从而使很多棘手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在整个研制过程中,孙泽洲一直注重借鉴国外的经验,结合“嫦娥”自身的特性进行分析。由于相关的数据不足,在设计时,孙泽洲提出了两点理念,一是要尽量降低模型的不确定性对系统的影响,二是要尽量地去认知环境。
他要求大家“把实验做充分了,把环境认知对了,把整个工作过程验证好了”,像学生把知识牢牢地建构在脑海中一样,就不愁答案时拿不到高分。
最终,我国的首颗绕月人造卫星“嫦娥一号”于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先环绕地球转了5天,经过几次变轨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后,才奔向月球,从出发到进入月球工作轨道一共用了14天时间。
如果您觉得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支持。如果您对本文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如果您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请查看文章下方的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