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网友们,对于27岁嫁给75岁上将30岁丈夫去世她和影星胡蝶之女:儿时被养母欺青年时嫁古,很多人可能不是很了解。因此,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7岁嫁给75岁上将30岁丈夫去世她和影星胡蝶之女:儿时被养母欺青年时嫁古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27岁嫁给75岁上将,30岁丈夫去世,她将遗产全部捐赠,一生未再嫁
夫妻之间有年龄差距是很常见的事情,但相差几十岁的着实少见。近代 李宗仁 与 胡友松 就是这样一对相差几十岁的老夫少妻。
胡友松从小就是个苦命的孩子,从小她就四顾无托,长大后还没有多少童年记忆,只能依稀记得模糊的母亲形象。
<img p=""
有人说她是胡蝶的私生女,小时候胡蝶忙于拍戏,几乎没有时间照顾她,小小年纪的她只能住在酒店包房里,等着在外忙碌的母亲回来。
胡蝶后来把她托付给了军阀张宗昌的九姨太太 沈文芝 ,自己跟着养子去了加拿大。从那以后,她再也没有见过妈妈。跟了养母之后,她也没有过上被关爱的日子,沈文芝喜好交际娱乐,并不是一个好母亲。
也有人说胡友松不是胡蝶的私生女,而是抗战时的遗孤。她的父母在南京大屠杀中 ,后来她才被军阀张宗昌的小妾沈文芝收养。在脱离张家之后,沈文芝带着这个养女来到北京。据说沈文芝后来与北京一个胡姓男人同居,于是胡友松才有了胡姓。
关于她的身世众说纷纭,斯人已逝,如今已经没了定论。
<img p=""
胡友松上中学时,嫌弃自己曾经的名字 “若梅” 太过弱气,便自作主张改成 “友松” ,意为要做一个如松树一般挺立独立的女子。
长大后,胡友松从护理学校毕业,成为了一位护士。此时的李宗仁刚刚回国,他第二位夫人刚因癌症离世,丧妻之后他的情绪十分低落,想找一个人陪伴自己。李宗仁的朋友挑来挑去,挑中了当时做护士的胡友松。
胡友松容貌秀丽,为人处事也很低调,李宗仁在见到她之时便十分满意。胡友松也在广播中听说过李宗仁的事迹,对这位老将军也有向往之意。 在李宗仁提出结婚要求之后,胡友松不假思索就答应了。
两人的感情在当时招惹了不少议论,几乎所有的人都觉得27岁的胡友松嫁给75岁的李宗仁是为了钱财。可胡友松却用实际行动打破了这种恶意揣测,她一进李家大门就在李家上上下下面前做了允诺,坚决不拿李家一分钱。
<img p=""
胡友松说到做到,在结婚之后,她对李宗仁百依百顺,照顾方面更是无微不至。李宗仁在新夫人的照顾下,生命的最后几年过得很是舒心。
3年后李宗仁去世, 她按照诺言没有拿李家一分钱 ,将丈夫留给自己的一些财产和家中用不上的财物全部捐了出去。
不管别人开出多高的价,她都不愿意将丈夫的遗物变卖,就算是在晚年生活困难,她也依旧不愿借丈夫名号赚一分钱。晚年重病之时,她才将收藏多年丈夫的遗物 捐赠 给了 纪念馆。
她曾经承认过,自己与李宗仁结婚的时候,内心对其实没有多少爱情的,那时自己确实是有一些虚荣心。可在日后的相处过程中,李宗仁对她很是宠溺,她渐渐地被丈夫打动,也在李家慢慢成长起来。
之后她不仅没有动用李家的钱财,还不断把自己微薄的退休金捐献出去。
<img p=""
在丧夫之后,胡友松爱上了画画,不管身边有多少人给她介绍对象, 她都拒绝再嫁 。2008年时胡友松被查出癌症,终年69岁。
胡友松这一生简朴,嫁给李宗仁之后没有子女,但她的精神生活却无比充沛。后人常常指责她贪恋虚荣,但胡友松一不贪财二不图房,一直热衷于慈善事业,就算是结合之时有过一丝小女孩的虚荣心,也是可以让人理解的。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历史爆读
影星胡蝶之女:儿时被养母欺,青年时嫁古稀将军,晚年却住进寺庙,为何?
2008年,是个风雨飘摇的年份。这一年,先是南方经历了大雪冰冻,紧接着 的事件震惊全国,不到2个月史无前例的汶川大地震接踵而至,举国悲痛。
这一年注定是不安稳的一年。
而也正是在这一年,大时代下一小人物——胡友松,病情加剧,躺在金山寺的床上,永久地告别了这繁杂而又精彩的世间。
胡友松是谁?
2008年的胡友松,是一个身染重病、不久于世的寡居老人。1995年的胡友松,是广济寺皈依佛门的妙惠居士。1966年的胡友松,是古稀老人李宗仁的新婚妻子。1939年的胡友松,是著名影星胡蝶的新生女儿。
作为民国第一美女胡蝶的女儿,尤其是"私生女"这一身份,更是加剧了她的身世之谜。
由于胡蝶曾经与戴笠有过一段情,许多人猜测戴笠便是胡友松的生父,但胡蝶对此极力否认。到最后,她的生父是谁仍无从得知。
作为著名爱国人士、民国代总统李宗仁的最后一位夫人,风华正茂的年纪却选择了古稀老人做丈夫,由于巨大的年龄差,她曾遭受过诸多非议。
很多人认为胡友松是贪图李宗仁的家产和名声才嫁给他的,但胡友松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她从不是贪恋富贵虚名之人。
有着这样鲜明色彩的两个标签,开局便是王炸的一手牌,为何最终她却变成了寂寂无名之辈?
命运总是曲折离奇
如果不是生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胡友松的一生一定会更加光彩夺目。
1937年11月12日,中国军队撤离上海,上海沦陷。两年后,胡友松降生在这边苦难的大地上,母亲为她取名"胡若梅",寓意不言自明。
一无所知的儿童看不到世间的疾苦,她所看到的,是五颜六色的衣服,是光怪陆离的交际场,是十里洋场的大上海。
虽然没有父亲,母亲也无法时常陪伴,但有各色各样的人来来往往,倒也从不觉得孤单。
如果日子停留在她年少的一方记忆里,该是多么梦幻而幸福的一生啊。但命运在它既定的轨道里残忍向前,对谁都不留情。
她的生活从6岁开始急转而下。人生的第一个弯道就这样猝不及防地到来了。
患上湿疹的她不得不在医生的建议下被送到北方养病。从此,她成了沈文芝的养女。
彼时,谁也没有想到,那便是她和母亲的最后一次分别。再见,便是再也不见。
寄人篱下的生活一言难尽。
养母不仅对她不好,还花钱如流水,连母亲留下的最后一笔财产也很快被挥霍殆尽。
拮据的生活只是个开始。复杂的身世才她今后将要面对的最大难题。
中学时,同学纷纷入团,但是她说不清自己的出身,政治问题无小事,终究只能成为遗憾。
最可悲的是,最灿烂的年纪里遇到的爱情都无疾而终。
这也许正是后来她选择李宗仁的原因之一。世俗的爱情根本不靠谱,不如找一位有胸襟、不拘小节的人共度余生。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到底是经历过无数生死考验的人,就算已经年入古稀、身体大不如前,但气魄依然在,也知道心疼人。
所以即便被人非议、即便明白以后会面临怎样的艰难,她还是毅然决然地嫁给了他。
婚后甜蜜的生活就像一股暖流滑过她冰凉又单薄的身躯。这个需要她照顾的老人,是她的丈夫,却同时也像父亲般在照顾着她。
面对他的细心和体贴,从未体会过家庭温暖的胡友松早已被感动得一塌糊涂。她暗暗发誓,要好好照顾他,死心塌地对待他。可是,命运再次捉弄了她。
两年多的岁月,在将近七十年的时间里像个笑话。那颗生命里的光刚刚划过便匆忙消逝,整个世界再次暗淡下来。
30岁的胡友松,成了寡妇。此后,再未婚嫁。
生活以痛吻她,她却报之以歌
但这远远不是结束。丈夫逝世后,她的厄运接踵而至。
七十年代的中国,社会环境再次动荡起来。胡友松因特殊的政治身份被赶出李公馆,后来又被送到劳改场。
在那些接受劳动改造的日子里,她是否会埋怨带给她永不停歇的痛苦的原生家庭呢?
当她选择自己独自一人,宁愿靠着微薄的工资过清贫的生活,也要把丈夫的遗产全部上交国库的时候,就已经给出了答案。
她从不是抱怨生活之人,吃苦受累全然不怕。又怎会怪罪带给她生命的父母。
除了遗产,李宗仁生前收藏的160余幅珍贵历史照片,也全部捐赠给了中国历史档案馆。
1996年,胡友松再次把收藏多年的李宗仁的60多件遗物捐赠给台儿庄李宗仁纪念馆。
即便是在生活最困难的时候,她也从未动过这些东西的念头。
和李宗仁虽然只生活了不到三年时间,但是李先生爱国、为民的精神却已经彻底融入血液之中,流淌在活着的胡友松身上。
工作时如此,退休后也不停歇。节衣缩食,不断地把微薄的退休金捐献给希望小学;在抗洪救灾义卖活动中,把自己的卖画所得全部捐给灾区人民。诸如此类的事,从无间断。
1969年之后的胡友松,再也不是当年那个因为入不了团而黯然神伤的小姑娘了。
所以在劳改场中的胡友松才会说出"我早已经把这里的农场当成自己的家,我愿意终身当一个快乐的农民"这样的话。
所以她改名"王曦"。曦,早晨的阳光。
在充满阴霾的日子里,她不再寄希望于任何人。她就是自己的希望之光。
所以56岁的胡友松,抛却尘世的烦扰,转身入了佛门。
至此,距离她离开上海,刚好50年。
人世间摇摇晃晃五十载,经历过大悲,也体会过大喜,汹涌的日子最终都趋于平淡。
这时的她,早已没有任何牵挂,于是开始潜心佛学、学习书画,岁月无比静好,内心从未如此安宁。
痴迷佛学的日子里,她才学会了真正的放下。扑朔迷离的身世,未能再见的母亲,寄人篱下的童年,遭人非议的婚姻,艰难孤单的中年时光......统统都在离她远去。
轻飘飘地来,静悄悄地走
直至2008年2月,她被诊断出了直肠癌。
经过近九个月的治疗,病情没有改善反倒开始恶化。也许是感知到了什么,她拒绝了后续的所有治疗,选择住进海岛金山寺,在佛门内度过余下的日子。
11月25日,是无比平常的一天。在跌宕起伏的2008年,格外地不起眼。
病了九个月,来到金山寺一周的胡友松,就在这样的日子里,永远地闭上了那双被李宗仁夸为"仿佛充满了星星的明眸"。
在生命的最后一个小时里,她在做什么呢?听佛讲经,沉醉于佛法的世界,宁静安然地离开?还是回忆起这飘零的一生,带着无法弥补的遗憾?
她曾说过"我无牵无挂、无忧无虑,整天快快活活的",这是她看破红尘后的自解。
但是她也说过"我没有任何亲人,没有丈夫和孩子",这样的执念真的被彻底抛下了吗?也许是,也许不是。
「2008年11月25日下午6时,胡友松在山东德州庆云县海岛金山寺去世,终年69岁。一生简朴,没有后人。」
就像她的到来一样,她的离开也是那样安静、平淡。在一个曲折离奇的年份,选一个毫不起眼的日子,和这个世界擦身而过。
孤独是人生的常态,也是一个人最终的归宿。胡友松的一生,便是最好的注解。
如果您对本文的解答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肯定。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