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相信很多人对手表里的陀飞轮有什么作用和陀飞轮表的技术分类都不是特别了解,因此今天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手表里的陀飞轮有什么作用和陀飞轮表的技术分类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目录一览
手表里的陀飞轮有什么作用
作用是大幅提高机械表走时精度。
陀飞轮是TOURBILLON的音译,意思是旋转式擒纵调速机构
陀飞轮表是瑞士钟表 ——路易·宝玑先生在1795年发明的一种钟表调速装置。Tourbillon(故又称特比龙),有“漩涡”之意,是指装有“旋转擒纵调速机构”的机械表,陀飞轮是音译与意译相结合。宝玑发明陀飞轮机构,是为了校正地心引力对钟表机件造成的误差。
扩展资料:
陀飞轮的原理就是当钟表在垂直位置时补偿地心引力的作用。
换句话说,当一只钟表处于垂直位置时,由于来自地心引力的作用,它的调节控制器,即是其摆轮、游丝和擒纵器,会在每一下摆动时发生难以觉察的快慢变化。
如果把调节控制器装设在一个每分钟转动一周的“笼框”上,即可获得一系列的垂直位置。这样便可以使钟表走动时十分准确,并能够互补误差。
这个原理看来十分简单,但实施起来却是另外一回事。原因之一便是“笼框”和陀飞轮的重量不能超过0.3克或0.013盎司——相当于一片天鹅羽毛的重量或两片鹦鹉羽毛的重量。另一原因是,它由72个精细组件组成,而其中大部分为手工制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陀飞轮
百度百科-陀飞轮
陀飞轮表的技术分类
陀飞轮手表经过时间和技术的改进和革新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代:
1、第一代陀飞轮表(即第一种结构—Tourbillon)是在1795年由瑞士制表 Abraham-Louis Breguet发明并制成的。其飞轮结构必须由“飞轮旋转框架”(Tourbillon’s Carriage)和“飞轮固定支架”(Tourbillon’s Bridge)不可或缺的两部分基本构件组成。在此组合中,“摆轮夹板”(Balance’s Bridge)必须随飞轮一起旋转。按照不同的组合方式,第一代飞轮表可以分为两类:同轴式(即摆轮的中心和飞轮的中心在同一轴心上);偏心式(亦称非同 轴式,即摆轮的中心和飞轮的中心不在同一轴心上)。
2、第二代飞行陀飞轮表(即第二种结构—Flying Tourbillon)是在1927年,德国制表 Alferd Helwig制造成功没有“飞轮固定支架”的陀飞轮怀表,提高了此种表运转时的神秘感和动态艺术美。在此组合中“摆轮夹板”仍须随飞轮一起旋转,此第二代 飞轮表同样有同轴式和偏心式两种类别。
3、第三代神奇陀飞轮表(即第三种结构—Mystery Tourbillon)则由东方的钟表 —中国人矫大羽(Kiu Tai Yu)在1993年于香港的“天仪轩”首创发明并且亲手制造成功。它不但和第二代飞行陀飞轮表一样都取消了“飞轮固定支架”,而且奇迹般地把“飞轮旋转框架”也一同取消了(在第一代和第二代飞轮表中,此构件都是必不可少的)。另外,在这个全新的结构中还把第一代和第二代飞轮表中必须随飞轮一起旋转的“摆轮夹板”改变为不随飞轮一起转动,首次大大减轻了飞轮重量达一半以上,并且可以加大摆轮的直径以增强计时的稳定性,同时又提高了动感艺术表现的水平。在飞轮表制造历史中,矫大羽首次选用蓝宝石玻璃替代了原本用金属制造的“摆轮夹板”,之前此部件是附属于“飞轮旋转框架”中的。由于此表运转时显得更加神秘莫测,故在国际上也被称为“矫氏神奇陀飞轮”(Kiu’s Mystery Tourbillon)和“中国陀飞轮”(Chinese Tourbillon)。
如果本文的解答对您有所帮助,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支持。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