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读者,对于“秦、楚、燕、韩、赵、魏、齐”战国七雄的和邯郸有什么名胜古迹,很多人可能不是很了解。因此,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秦、楚、燕、韩、赵、魏、齐”战国七雄的和邯郸有什么名胜古迹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秦、楚、燕、韩、赵、魏、齐”战国七雄的都城,都是现在哪?有何依据?
周天子大封七百诸侯国,但经过春秋时期的大浪淘沙之后,战国时期,中原大地上还剩下“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有钱又能打的富二代,史学家称其为战国七雄。
那问题来了这七个小霸王,国址在哪?都城又在哪里?
下面请走进土鳖盘道。
先从最强大的秦国盘起。秦国的祖先秦非子是商纣王手下大将蜚廉的后人,因在犬丘附近饲养战马有功而被周孝王封为附庸国君(封地未满五十里附属于诸侯国的小国或小领主), 国都为秦邑,这也是秦国的第一个首都。
秦邑,在今天的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和张家川两县,清河县城北部的李崖遗址附近的山上还残留着50多米长的古城垣遗迹,出土过大量的陶制生活器。
公元前769年,秦襄公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伯爵,秦国也正式成为东周诸侯国。
经过近百年的拓土开疆,秦国的都城也经历了数次搬迁,先后落脚西垂(已经不可靠)、汧邑(今陕西宝鸡市陇县)、平阳(今陕西宝鸡市眉县),最终在公元前677年秦德公执政时期在雍城安定下来。
雍城,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的南部。秦雍城遗址现在是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城社遗址、宫殿遗址、秦公陵墓遗址、国民遗址构成,东西长10公里,南北宽5公里,曾出土文物3000多件。
从遗址来看,雍城临水而建,占地面积约为10km2,分为东西南北四垣,城内有三处宫殿遗址,城郊还有一处宫殿遗址。
雍城建都300余年,历经19代秦公,在即将进入战国时期前(公元前419年),由秦灵公迁都泾阳(今咸阳市泾阳县)。在泾阳暂都36年之后(公元前383年),秦献公又将都城进一步东迁栎阳(今西安市阎良区),33年后(公元前350年),秦孝公正式定居咸阳,这也是秦国最后一个都城。
秦咸阳城遗址位于咸阳市渭城区窑店街道办为中心,横跨渭河两岸。遗址分为宫殿区、官署区、城郭区和陵墓区,总占地面积约为20km2,有阿房宫、上林苑、六国宫、兰池宫、咸阳宫等著名的宫殿遗址,也有作坊、市场、居民区、墓地等生活遗址。
公元前206年十二月,秦咸阳城被西楚霸王项羽焚毁。
接下来盘与秦国同宗同源的赵国。赵国的老祖宗也是商纣王麾下大将蜚廉,其立宗祖先是周穆王的车夫造夫,造夫因与穆王一起平定徐国叛乱有功,被封赵城,但因造夫连个附庸国主都没混上,赵城不能称之为都城,只是个食邑。
后来,造夫的后代成为了晋国的卿士,慢慢的发展成了晋国的大族。公元前453年,赵、韩、魏哥仨把老东家的地盘给瓜分了,史称“三家分晋”。
当时赵国的大当家为赵简子,赵老大将都城放到了晋阳。
古晋阳的故址在现在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境内,先后做过赵国、北魏、北齐、前晋、北汉的国都和武周、后唐、后晋、后汉的北都,是我国古代北方重要的大城市。
晋国分家后45年(公元前408年),赵籍被封为“赵列侯”,赵国正式成为法定的诸侯国,此时的都城为中牟。
关于古中牟到底在哪的说法大约有两种,一种是班固所说,大约在现在的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境内。但另一种比较通行的说法是在今天的鹤壁市山城区境内。
随着文献研究和考古发掘的不断深入,鹤壁说逐渐站稳了脚跟,尤其是鹤壁市鹿楼乡战国冶铁和墓葬遗址的发现,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鹤壁市就是赵国古都中牟。
公元前386年,赵国灭掉中山国后,定鼎邯郸,留下了“邯郸学步”等成语。
赵邯郸古城遗址位于今河北省邯郸市区西南郊,总占地面积达18.8km2。遗址分为赵王城和大北城两部分,赵王城是宫殿区遗址,总占地面积3.5 km2,遗址分为东、西、北三区,成品字形排布,目前仍遗有夯土台、城墙等遗迹。大北城位于赵王城的东北部,总占地面积15.3 km2,是当时邯郸城的市井遗址,曾发现陶窑、铁匠铺、手工作坊等遗迹。
接下来盘赵国的南邻魏国魏国的老祖宗是周文王的第十五个儿子毕文高,但其封国被西戎所灭后,毕氏沦为庶民。其子孙毕万投奔晋文公,成为晋国大夫。
公元前445年,从晋国夺下一块领土的魏斯自立为“侯爵”,魏国也加入了诸侯国的行列,此时的国都为“安邑”。
安邑即今天山西省运城市夏县境内,相传这里也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的首都。
魏都安邑遗址即现在的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禹王城。该城位于夏县禹王乡,总占地面积13 km2,分大城、中城、小城和禹王庙四部分。发现有灰坑、陶窑、水井、道路及半地下式工作面等遗迹。
公元前339年,魏惠王将都城从安邑迁往大梁城,正式定鼎中原。
魏大梁城即今天得河南省开封市,但由于黄河的泛滥早已将古大梁城掩埋在几十米的黄沙之下,因此至今没有关于大梁城的考古发现。但诸多历史文献表明开封即大梁这是确定无疑的。
接下来盘面积最小的韩国。韩国的老祖宗是晋国大夫韩武子,韩国成为诸侯国的时间是公元前403年,当时的都城为阳翟。
阳翟即今天的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阳翟古城位于禹州市韩城街道,这里曾是郑国的陪都也是韩国的初都,还是宋代5大名窑钧窑的遗址,由于禹州古城作为洲、府、县城沿用到今,韩国时期的遗迹已经少之又少,唯一遗存的是战国豪侠聂政的坟冢。
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掉郑国,将都城从阳翟迁往郑国国都新郑,这也是韩国最后一个都城。
韩都新郑即今天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郑韩故城遗址位于新郑市区附近,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占地面积161km2,分为东西二城。东城为宫殿和贵族府邸区,西城为平民市井区和陵墓区。
郑韩故城出土了上万件的文物,比较珍贵的如青铜礼乐器、带铭文的兵器、殉葬车马等,也遗有城门、城墙、车马坑、作坊、墓葬等遗迹,是20世纪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接下来盘最南边的楚国楚国是周成王时期分封的子爵国,由于战争和地理的原因它频繁曾迁都,是战国七雄中都城最多的 ,而且都城到底在哪里目前还存在很多争议,这里土鳖君就列举几个比较重要的楚都。
它的第一个国都是丹阳,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位于淅川县丹江口水库西岸的仓房镇下寺东沟村曾发掘出春秋中晚期的楚国贵族墓群,出土文物6098件,其中王子午升鼎、云纹铜禁、龙耳方尊、王孙诰编钟等青铜器为 一级文物。
公元前689年,楚文王迁都郢城,也就是现在的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楚故都纪南城遗址位于荆州区北5公里处,为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纪南城遗址总占地面积为16km2,分为宫殿区、贵族区、平民区、作坊及商业区和陵墓区6部分,目前仍遗有夯土台、城墙、水井、陶窑、贵族墓等遗迹,出土了大量青铜器、陶器、漆器等文物。
接下来盘的是最北面的燕国燕国的祖先是周武王的弟弟燕召公姬奭,封地为燕城。古燕城到底在哪里?历史文献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目前史学界比较流行的说法是上世纪40年代发现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乡西周时期城市遗址就是燕国的初都燕城。
琉璃河遗址分为城社区、宫殿区和陵墓区,总占地面积5.25km2,目前仍遗有排水道、夯土台、车马坑等遗迹,出土了大量的西周时期的青铜器、漆器、甲骨等文物,其中包括,堇鼎、伯矩鬲等珍贵文物。
公元前七世纪,燕国灭掉蓟国,迁都蓟城,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莲花池一带。
接下来盘的是最东面的齐国
齐国的祖先是武王伐纣时的大功臣姜子牙,西周建立后,姜子牙被封为齐侯,建都营丘(后扩建为临淄城),后虽有田氏代齐时间发生,但齐国一直没有迁都,一直以临淄城为都城。
齐国古临淄遗址,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总占地面积16km2,为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临淄城遗址分为大城和小城两部分,小城为宫殿区和贵族居住区,大城则是市井区和商业区。城内目前遗有夯土台、排水道、道路、铁匠铺、铜匠铺、铸钱局、陶窑等遗迹,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陶器和骨器文物,其中包括错金银镶嵌铜牺尊、燕王剑、龙纹矩形铜镜、大铜盂等珍贵文物。
邯郸有什么名胜古迹
邯郸市名胜古迹邯郸市
赵邯郸故城*
在邯郸市。历经8王,共158年,邯郸一直是赵国的都城;汉代是五大都市之一。邯郸故城是由赵王城及大北城两部分组成。赵王城在市西南,距市中心约4公里,是赵都的宫城遗址,分东、西、北三城,平面呈品字形,总面积512万平方米。遗址北临渚河,地处太行山余脉,土筑残垣高3-8米,蜿蜒起伏,气势雄伟。城内地面上有布局严整的大型夯土台,如龙台、北将台、南将台等,地下有面积宽广的夯土基址。龙台最大,东西宽265米,南北长285米,高19米,是当时主要宫殿基址,显示了我国封建社会初期都市建筑的基本面貌。
丛台
在邯郸市内。相传是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前325-前299在位)为阅兵与歌舞而建。原名武灵台,登台纵览古城,楼阁园林,湖光山色,尽收眼帘。台西有小湖,湖心有亭名望诸榭,以战国时燕将乐毅号望诸君命名。台北有七贤祠,内有燕赵名人韩厥、程婴、公孙杵臼、蔺相如、廉颇、赵奢、李牧的塑像。现丛台已扩建为丛台公园。
学步桥
在邯郸市内,南北横跨沁河之上。据文献记载,原为木桥,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改成石拱桥。全长35米,宽8.3米,通高4米。桥名出典于《庄子·秋水》篇,谓春秋战国时期邯郸人步履优美,燕国寿陵的少年前往学步,不但没有学会赵国的步法,反而连自已固有的步法也忘记了,弄得不会走路,只好爬了回去。
回车巷
又称蔺相如回车巷,在丛台区。
左权墓
在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内。左权(1905-1942),湖南醴陵人。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副参谋长。1942年5月25日,在山西省辽县(今左权县)南艾铺十字岭反扫荡战斗中英勇牺牲,当时安葬在涉县石门村。1950年10月21日移葬邯郸。
响堂寺石窟*
在邯郸市峰峰矿区。分南北两窟。窟内石雕精美,闻名遐迩。和村东石窟始建于北齐。当时北齐王朝有两个政治中心,一是邺都(今临漳县),一是晋阳(今太原市)。响堂地处两都来往必经之地,山青水秀,风景优美。北齐文宣帝高洋于此营造宫苑,凿窟建寺。后隋、唐、宋、元、明历代均有增筑和修葺。是我国古代建筑、雕刻、书法、绘画艺术的珍贵遗产。
北响堂寺石窟
在邯郸市峰峰矿区鼓山之腰和村东。山势高峻,多峭壁悬崖。石窟筑于山壁,分南、北、中三组,每组有一大洞。共9洞。中组释迦洞前有拜殿檐阁,窟外两侧各雕一高大天王。大佛洞宽13.3米,深12.5米。坛上坐佛高近4米,肌肉丰满,线条柔和,面部虽经千年风日侵蚀,仍圆润光洁。刻经洞内外壁上满刻经文,旁有石碑,记北齐天统四年至武平三年(568-572)唐邕写《维摩诘经》等4部经书的经过。笔锋犀利,刚劲挺拔。
南响堂寺石窟第七号窟外景。第七号窟为北齐时所凿制,窟前雕出华美的仿木建筑窟,表明这是一座外貌模仿佛塔的洞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黑龙洞
在邯郸市峰峰矿区神麇山北麓的滏阳河边。又称龙洞珠泉。石洞深邃,洞下深潭,其色黛绿,清泉从岩缝喷涌,因有龙泉之称。与鼓山的广胜泉、滏阳泉及八字漳等汇流,为滏阳河的发源地。或谓泉水从沙际上涌,状如釜中水沸,故名滏水,又因位于鼓山南段(一名釜山)之阳,故名滏阳。洞前山峦映翠,河柳成荫,殿阁若隐若现。
武安市
舍利塔
在武安市东门里。砖砌八角十三层,高40米。此塔造型玲珑,外观挺秀。塔始建于北宋,历代均加修葺。
磁山遗址*
在武安市磁山镇东南约1公里的名河北岸台地上。面积约13万平方米。为新石器时代早期 遗址,距今约7500年。发现有长方形直壁窖穴、组合器物坑、圆形半地穴式房址等遗迹。窖穴内的粮食经鉴定为粟。出土遗物有大量手制陶器、石器和骨器。磁山家鸡骨胳为世界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家鸡。以其为代表的华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被命名为“磁山 ”。
定晋岩禅果寺
在武安市活水乡寺沟村东。始建于东魏,后唐天成年间(926-930)重修,以后历代多次维修,增修。位于一峡谷内,东、南、北三面为悬崖峭壁。现存有乌龙桥1座,单檐方塔3座,石塔14座,另有石造像5尊。塔均为砖结构。
明修城隍庙
在武安市内。
东魏石刻北丛井造像碑
在武安市西27.7公里阳邑镇。
战国古城遗址
在武安市固镇村及邑城镇。
汉代冶铁遗址
在武安市固镇村。
店子古城遗址
在武安市东宋二庄乡。
万年古 遗址
在武安市南庄晏乡。
北安庄古塔
在武安市东南北安庄乡。
东大河古 遗址
在武安市东南北安庄乡。
石塔
在武安市西北活水乡。
三世佛像
在武安市西北活水乡。
法华洞石窟
在武安市西石洞乡。
南岗古塔
在武安市南崔炉乡。
天青寺大殿
在武安市南崔炉乡。
牛洼堡遗址
在武安市崔炉乡。
邯郸县
黄梁梦
在邯郸县黄粱梦村,南距邯郸市区10公里。又称吕翁祠。黄粱梦古建筑根据唐代沈既济所作《枕中记》传奇而建。记卢生在邯郸客店遇道士吕翁,自叹久困,苦不得志,颇思建功立业,一享富贵荣华。吕翁授以青瓷枕,谓用此枕可得其志。时店家正煮黄粱。卢生倚枕而寐,自觉回到山东老家,娶妻貌美,后举进士,宦海浮沉,因功进为同平章事(宰相)。五子均为官宦,姻亲皆名门望族。在朝50余年,位极人臣。年逾80病终榻上。至此卢生翻身醒来,竟是一梦。吕翁在旁微笑,店主所炊黄粱未熟。卢生觉悟,随道士仙去。这一故事在我国流传甚广。宋代已有祠,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重修扩建,面积13000余平方米。后殿称卢生殿,殿内有卢生石雕卧像,与睡榻相连,以整块青石雕成,床高2尺,长5尺,卢生卧于床上,头枕方形枕,两腿微曲,面目青秀,双目微闭,神态悠然,如临梦境。
赵王陵
在邯郸县西北的三陵乡和永年县温窑村一带。为战国时期赵国的王陵,共有五座墓地。每座陵墓各自修筑在一个小山包上。《邯郸县志·古迹》中记载:“赵三王墓,在县西北二十里,亦名三王陵”。《大清一统志》认为三王陵为“惠文、孝成、悼襄”三王的陵墓,即指此墓地。
圣井岗庙宇
在邯郸县内。
赵惠文王
在邯郸县北三陵乡。
赵孝成王
在邯郸县北三陵乡。
赵悼襄王墓遗址
在邯郸县北三陵乡。
永年县
弘济桥
在永年县城东2.5公里东桥村西,东西横跨滏阳河上。俗称东桥。为单县孔圆弧敞肩石拱桥。传始建于秦代,后屡经修缮,现存石桥为明万历十年(1582年)重修。全长48.7米,宽6.8米,拱券跨径24.8米。望柱上塑有狮子、猴、麒麟等精美动物,栏板上雕出桃、石榴和武松打虎等通俗故事。
朱山石刻
在永年县合会镇吴庄村北约1公里朱山顶上。又称娄山石刻,或称群臣上寿刻石。刻于西汉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年),恰当赵王遂二十二年。赵王遂是汉高祖刘邦第六子淮阴王友(吕后时徙为赵幽王)长子。刻石系赵王遂与群臣在这里饮酒应对的历史记录。是河北最早的西汉刻石之一。
广府城
在永年县东南广府镇。
文庙大成殿遗址
在永年县东南广府镇。
滏阳河西八闸
在永年县东南西沿村。
元政治家、法学家价荣祖墓
在永年县南周村。
猪山石刻
在永年县西石北口村。
仰韶 遗址
在永年县西石北口村和西阳城村。
古驿站、冉子祠、观音阁
在永年县城关西。
曲周县
郭企之纪念亭
在曲周县城。
馆陶县
卜子祠
在馆陶县西南河寨乡,原为子夏讲学遗址。
魏县
清学者崔东壁墓
在魏县城内。
旧魏县古遗址
在魏县城。
三世二品石坊
在魏县城。
唐郑国公张公谨墓
在魏县东边马乡。
明太祖葛丽妃墓
在魏县东边马乡。
成安县
元佛寺二祖塔
在成安县西北商城镇。
凤凰台
在成安县北道东堡乡。
毛泽东视察纪念室
在成安县北部道东堡乡。
赵长城
在成安县西北商城镇。
“汉大儒大小戴故里”碑及冢
在成安县东北北乡义乡。
大名县
狄仁杰祠堂碑
在大名县城东2.5公里的孔庄村北。又称大唐狄梁公祠堂碑,俗称狄仁杰碑。原狄梁公祠堂。狄仁杰(630-700),并州(治今山西太原)人。为武则天时名相。曾任魏州(治今河北大名东北)刺史,颇有政绩,当地人为之立生祠。死后,祠被毁。唐元和七年(812年),魏博节度使田弘正重立祠及碑,碑通高4.46米、宽1.46米、厚0.46米。碑文楷书,27行,行60字。记述狄仁杰一生政绩和伟业。碑体高大,字体秀美。
御制大观五礼之记碑
现藏大名县石刻博物馆。又称五礼之记碑,俗称双台五礼碑。原在大名县大街乡双台村。碑通高12.34米、宽3.04米、厚1.08米,重140.3吨,为全国最大石碑。原为唐开成五年(840年),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奉文宗之命为魏博节度使何进滔撰写的德政碑。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徽宗亲制《五礼新仪》颁布,并命大名府尹梁子美在北京(今大名东)立碑,因一时难寻碑石,梁竟将何进滔德政碑文磨去,改刻《五礼新仪》,由权相蔡京篆额,梁子美书丹,此举遭到爱国诗人陆游、金石学家赵明诚非议。据载,碑原立在北京(大名府)东门外,且有碑楼,后楼毁碑倒,断为10余块,埋于地下。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知府顾玉柱派人掘出。1987年修复。现碑身宋代刻文磨泐不清,碑侧唐开成五年柳公权正书列街清晰可见,不仅保留了精美的唐代雕刻艺术和刚劲秀丽的柳体真迹,也是研究宋史的宝贵资料。
朱熹写经碑
在大名县石刻博物馆内。碑无额无座,系长方形卧碑,通高1.8米,宽2.9米,厚0.3米。始刻于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朱熹书丹,其弟子蔡元定刻,明成化六年(1470年)重刻,置于大名府学。内容系“太极说”,论阴阳八卦之理。此碑虽经明人翻刻,但朱子笔风犹存。
古城墙和四门
在大名县城内。
天主教堂旧址
在大名县城内。
涉县
娲皇宫
在涉县城西北14.5公里凤凰山上。俗称奶奶顶。此山西汉时名中皇山,后称唐王山。山脚有停骖宫、广生宫;山腰有娲皇宫,为奶奶顶的主要建筑,从山脚沿十八盘路可达。宫筑于高台石拱券上,为三层楼阁式建筑,高达20余米。前有拜殿,山壁凿有“拴马鼻”8个,以铁链拴住楼后壁,俗传楼内人满,铁链即紧绷,因有吊庙之称。阁内有石洞,原供我国古代神话中女神娲皇圣母像。山壁阴刻《法华经》,高达4米,残宽12.85米;《深密解脱经》高4.52米,宽7.05米。字体工整,挺拔秀丽,与响堂寺石窟刻经洞字体相似。北齐石窟内石佛已残破。
林旺石窟
在涉县固新镇林旺村清漳河北岸。三壁上方雕千佛。窟门右侧摩崖造碑一通。碑文记载该窟为齐故杨王府曹参军前临水县正李子良营造,值北周灭齐,工程未就,后于隋开皇七年(587年)续造而成。窟位于邺晋故道一侧,风格与天龙山石窟有相近之处,为北齐至隋代地方石窟风格变化的重要实物例证。
响堂铺伏击战纪念碑
在涉县响堂铺村东南。这里群山起伏,山势陡急,邯(郸)长(治)公里从村前狭窄山沟蜿蜒而过,是军事上的险隘。1938年3月31日徐向前指挥八路军129师主力在此伏击日寇,消灭一O八师团400余人,击毁汽车180辆,缴获大量辎重武器,进而光复涉县城。这一战斗的胜利,对开辟和发展太行抗日根据地起了很大作用。
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
在涉县城西北4.5公里赤岸村。
清泉寺和固新拜古槐
在涉县西南固新镇。
清凉寺
在涉县北青塔乡。
莲花寺
在涉县东南关防乡。
鸡泽县
会盟台
在鸡泽县东北吴官营乡。
毛藻墓
在鸡泽县城隍乡。
窦建德城遗址
在鸡泽县西南双塔镇。
邱县
邱县古城垣遗址
在邱县西南丘城镇。
清真寺和汉墓
在邱县西南丘城镇。
明工部郎中邢伦墓
在邱县北古城营乡。
曲周古城垣遗址
在邱县北古城营乡。
广平县
民族英雄纪念碑
在广平县东北西张孟村北。
双庙
在广平县西南双庙乡。
肥乡县
平原君赵胜墓
在肥乡县南元固乡。
李沆故里
在肥乡县西大寺上乡北相公庄。
清古墓群
在肥乡县东北北高乡。
汉代古墓群
在肥乡县西南大西韩乡。
宋宰相李沆墓
在肥乡县城永安街西段。
临漳县
邺城遗址*
在临漳县城西南约25公里。是我国著名的古城遗址。分南北两城。北城始筑于春秋齐桓公时,战国魏文侯都此。东汉建安九年(204年),曹操破袁绍后以此为都城,于其西北隅筑3台,名铜雀、金凤、冰井。城内筑宫殿、衙署、苑囿等。十六国时期,后赵、冉魏、前燕,北朝时东魏、北齐均以邺城为国都。后赵石虎在此广筑宫室。南城为东魏高欢所建,北齐扩建后,规模宏大,豪华富丽。遗址现大部湮没,地面尚存铜雀、金凤两台遗迹。
铜雀台
在临漳县三台村。为东汉末曹操所筑三台之一。东汉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筑此台,高10丈,殿宇百余间。后赵石虎时,筑五层楼于台上,高50米,并置铜雀于楼顶,高5米,舒翼若飞。又拙两井,井间有铁梁地道相通,叫命子窟,内贮珍宝、食品。北齐天保年间,征发工匠30万人大修三台。元未筑永宁寺于台上。台大部于明未为漳河冲毁,现存残址。经实测,南北长60米,东西宽20米,高5米。
魏元帝曹奂墓
在临漳县西南倪辛庄乡。
磁县
北朝墓群*
在磁县东南部漳河北岸。分布于以讲武城为中心、纵横二三十公里的范围内。历史上长期认为是曹操设的疑冢,故有“七十二疑”之说。但据考古发掘,此地分布的古墓有120余座,皆为北朝东魏、北齐皇室、贵族墓葬。现已知的有东魏东昌王元诞墓、宜阳王元景植墓,北齐兰陵王高肃墓、武成帝高湛妻茹茹邻和公主墓、文昭王高润墓。磁县城南的“大冢”为其长子、袭爵渤海王的高澄墓“峻成陵”。说明此地为东魏和北齐在邺都之西营建的两个陵墓区。墓室结构一般为单室,墓道两壁及墓室有彩绘。每墓都有青石墓志一方,记载颇详。
北朝墓群出土陶俑之一,高约30厘米。
陶舞蹈俑,高21.5厘米。
墓道壁画—神兽
墓道壁画—仪仗图(部分)
陶武士俑,高48厘米。
陶镇墓兽,高47厘米。
陶文吏俑,高142.5厘米。
兰陵王碑
在磁县刘庄村东、北齐兰陵王高肃墓前。兰陵王高肃,一名高长恭,北齐神武帝高欢之孙,能征善战,英勇无比,屡建奇功。军中将士作《兰陵王入阵曲》颂之,后为太尉。碑身宽1.2米、高2.27米、厚0.33米。正中篆额题“齐故假黄铖太师太尉公兰陵忠武王碑”十六字。碑两面隶书阴文,建有碑亭。
商代遗址
在磁县东时村营乡。
宋磁州古窑址
在磁县西观台镇。
Y3 发掘现场
观台窑址是磁州窑一处中心窑场遗址,位于磁县西南,距县城约40公里,总面积约50万平方米。在漳河流域诸窑址中,是现存最典型、创烧时间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窑址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磁州窑遗址。
Y8 发掘现场
白釉黑花小口瓶,高31.8厘米。
绿釉迦陵频伽,通高45.1厘米。
白釉黑花瓶
战国讲武城遗址
在磁县东讲武城乡。
高欢墓
在磁县城南关。
城隍庙大殿
在磁县磁州镇。
东魏、北齐古墓
在磁县东北来村乡。
东魏茹茹公主墓淘老人俑—1979年出土,高31厘米。
北朝青瓷窑址
在磁县北部北贾璧乡。
磁州古瓷窑址
在磁县西都党乡。
(元)磁州窑—白地铁绘山水图枕
(金)—(元)磁州窑—白地铁绘牡丹纹瓶
如果本文的解答对您有所帮助,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支持。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