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读者,对于17岁男孩与妈妈发生争吵跳桥自杀--和你连死都不怕为什么还怕活着,很多人可能不是很了解。因此,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17岁男孩与妈妈发生争吵跳桥自杀--和你连死都不怕为什么还怕活着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17岁男孩与妈妈发生争吵跳桥自杀----是孩子太脆弱还是教育问题


338-细雨微微-作业3
昨天发生的让人心碎的一件事,一个17岁男孩因在学校学校与别人发生了矛盾,在在与妈妈回家的途中,从卢浦大桥上跳了下去,等救护车赶到的时候,男孩已经确认死亡。
近年来,关于青少年自杀的事件屡见报端,特别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小学的9岁男孩,因为觉得自己“撞坏”了学校的玻璃,怕受惩罚不敢告诉奶奶,又没法处理赔偿,最终选择了跳楼。是孩子太脆弱,还是 有问题?
现在的孩子从一出生可能就背负了父母的期望,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给本就课业负担繁重的孩子无形之中造成压力。特别是在我有了孩子后,加的有些群里,又不上人在孩子半岁以后就开始给报早教,三岁上了幼儿园又报了各种兴趣班,小学以后还有各种学习班,孩子的压力大,却没有可以诉说的渠道。
就像9岁因为一块玻璃自杀的孩子, 行成了一种怎样的心里让孩子在玻璃和生命之间选择了放弃生命。究其原因, 中父母大多缺乏这几点。
1.平时倾听太少。父母光想成让孩子成才,有去认真的倾听过孩子的心声吗?知道孩子与同学之间发生矛盾并不是他的错吗?知道孩子最想要的可能是父母陪伴吗?
2.不管发生什么事,不问原由,先对孩子打骂一顿。轰动一时的马加爵事件,就是不管跟同学之间有什么矛盾,父母 他的永远是忍,或者自己受批评,所以到最后他有什么事也不想给父母说,长期累积的压抑最后酿成惨剧。
3.平时对孩子的情绪心理关注太少,没有及时的排解,导致最后的一次批评 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我成为一名母亲之后,每当看到这样的 我都分外心碎,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在一天天的看着孩子长大,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平安健康,长大成才,每当这些事情后面,最悔恨最心碎的还是父母,所以希望每个父母在 孩子的过程中多些倾听陪伴,理性 ,适当也给孩子锻炼,让我们孩子们在健康快乐中成长,成才。

返回目录

你连死都不怕,为什么还怕活着

2019年4月18日,正在追着《新白娘子传奇》的我,突然被长弓先生的一句话吓住了,他说:上海一个17岁的男孩昨天晚上10点多从高架桥上跳下去了,全程5秒钟。
我暂停了电视,以为自己听错了,又再问了一遍:你说什么?
于是,他把刚刚刷到的抖音视频,拿给我看。视频页面的介绍是这样子的:4月17日22时许,上海卢浦大桥,一男孩突然跑下车后迅速跳桥,紧跟着的女子因没能抓住他而坐地痛哭。一时之间,我愣在了那里,突然不知道说什么好,我看到他打开车门,毫不犹豫的跳了下去,我也看到了那个母亲伸手去拉没拉住后用头撞地,捶胸痛哭。 说是因为男孩在学校与同学发生了口角,回家的途中被母亲 ,然后打开车门从桥上跳了下去。

看完这个视频,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说实话,一时之间,我的心真的很痛,那种说不出来的痛,突然梗在胸口,为男孩的死,也为那位母亲而痛。我想,男孩一定很疼,在他落地的那一瞬间,母亲肯定也很疼,在她目睹了儿子跳桥的那一瞬间,只不过,一个是身体的疼。一个是心理的疼。
随即,网上发布了好多的评论,基本上可以分成两派,一派说父母 嘴碎的,一派说现在孩子心理素质差的。激烈的程度丝毫不亚于当年的二战爆发。

随后,我在各大 网站,公众号,论坛,都看到了对于此次事件的描写以及很多写作人对此的看法。

我也有很多话想说,但我又不知道从何说起,无论是从哪一派的角度出发,都太过沉重,都不是我想要的。
关于对小孩的 的问题,和长弓先生争论不止一次了,尤其是看着小粤亮日益长大,这个问题更加是迫在眉睫。每每讨论都不能有一个完整的方案,说实话,对于无法计划于掌控的事情都总是会让我焦虑,我看到评论里好多家长说看得他们都不敢大声跟孩子说话,生怕孩子想不开,我也看到好多人说以前自己也是这样过来的,怎么就没有想不开。

可是,这种矛盾,我能理解,因为那种对儿子的期望值以及你看到的这个世界的残酷足以让你忘了当初他出生时有多可爱,你又有多包容。
就像我在我的文章里提到的,我常常控制不住要大声的对小粤亮说话,很生气的时候我就跟他说妈妈不要你了,你一点都不可爱,没有人喜欢你。甚至有时候控制不住用力的去打他,打完后又很自责。只不过,这个年纪的他,只知道我是妈咪,不管我怎么对他,他都会因为我的一个亲亲,一个抱抱,一个笑容而原谅我。
其实,说白了,这都是因为不可控造成的。不可控常常会使人焦虑,不安,恐惧,甚至做出很多自己平时根本做不到,说很多人平时说不出的话。
就拿我而言,我常常会想小粤亮以后一定要上什么学校,对他的 我要怎么严加把控,他以后一定要学什么兴趣爱好,我甚至觉得他只要听我的话,以后肯定能成为怎么怎么的一个人,所以,在我的预想下,小粤亮只要有一点不符合,我就很容易烦躁。这位母亲肯定也是这样的,她想不明白为什么儿子会跟人发生口角,他应该是我平常认为的那个样子的,她肯定以为儿子只要按照她说的,他教他的去做,就可以如她所预期的那样,顺理成章,而只要儿子做出了她预料之外的事,或者是他控制不住的事,那么她的情绪就会爆发。

所以,在这件事情后,我更加深刻去反思了我自己,在 这一块,谁也不敢说自己是专家,但我们可以把控制变为引导。去顺应他的天性并且加以修正。我想,我以后要跟小粤亮做朋友,而不是做他的妈妈,如果他学习,我会跟他一起,一起完成作业,告诉他世界的法则,社会的险恶。如果他上兴趣班,我就跟他一起,不管我希望他做的任何事情我都会告知原由,决定权都在他手里,但我也会告诉他必须要自己承担做了决定的后果。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教会他做人的底线,当然,实在是很过分的时候,我也一定会家法伺候。

以前,我上大学的时候,我们学校的教授,让我们对学校 ,社会 ,家庭家族进行一个地位的划分,当时我们班那个同学都是这样排序的,家庭 、学校 、社会 。到我的时候,我就说我有完全不一样的观点,我认为学校 和社会 是阶段性的,也是可衔接的,但是家庭 是终生的,贯穿性的,他永远不可能断层,我觉得很多家长就是看不到这一块,所以常常在小孩上学后就责任转移,缺席了。这也是为什么会造成众多惨剧的原因之一。
我希望,每一个家长都能看到这一点,不要再缺席了。当我们把视野放长,把更多的目光集中于孩子长大成人以后需要具备的品质,那么你对他当下的错误,包容度就会高一些。

返回目录

如果本文的解答对您有所帮助,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支持。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