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朋友们,很多人可能对名人故事之杨振宁的两任妻子和杨振宁老婆翁帆多少岁 翁帆和扬振宁结不是很了解,所以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名人故事之杨振宁的两任妻子和杨振宁老婆翁帆多少岁 翁帆和扬振宁结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名人故事之杨振宁的两任妻子

名人故事之杨振宁的两任妻子

杨振宁共有两任妻子,均是其学生!

第一任杜致礼,是杜聿明的女儿,1944年,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附属中学,杨振宁是杜的数学老师!

杜2003年10月因病过世。他们有两个儿子与一个女儿。1951年长子杨光诺出生,后来成为了一位电脑工程师,他曾跟爱因斯坦合照过一张照片。1958年次子杨光宇出生,他成为了一位化学家,1961年女儿杨又礼出生,她成为了一个医生。三个子女全部定居美国。

第二任翁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系硕士班学生,二人2004年底结婚时闹得全世界沸沸扬扬——时年杨82岁,翁28岁!

杨振宁谈前妻:58年前的师生恋

杨振宁和前妻杜致礼是标准的师生恋,杜致礼是杨振宁1940年代在西南联大教书时的学生。不过据杨振宁讲,杜致礼在当时他教的30个学生中,并不是特别出色的,他甚至没有太在意这个学生,更谈不上产生爱意。突变发生在1949年的一次重逢之后。那是在美国一家中国餐馆的聚会上,师生两人相遇了。离西南联大一别已经好几年,杜致礼那清新的气息给了杨振宁极大的好感,“套用香港话说,我们很快就"拍拖"了。1950年8月我们就结婚了。”从相恋到结婚,时间快得让人眼花缭乱。

杜致礼为杨振宁生了3个孩子,一个女儿,两个儿子,“她陪伴了我53年,直到2003年她75岁的时候因一种很难治疗的疾病去世。”不过,杜致礼却见过丈夫的第二任妻子翁帆,并对翁帆表示满意。

杨振宁谈翁帆:遇见她是历史性事件

杜致礼见到翁帆那次,也是杨振宁第一次和翁帆见面。“那是1999年在汕头大学的学术会议上,学校派了一批一年级的同学来作客人的向导,这里面就有翁帆。这是历史性的事件。”杨振宁昨天强调,那次见面,“我和杜致礼都觉得这个女孩子很好。”而事实上,因为有杜致礼,杨振宁5年后才会下定决心和翁帆结婚。

汕头一别后,翁帆和杨振宁一家一直保持着联系,每年都会寄来圣诞卡片,而2004年初翁帆的一张贺年片,彻底感动了还处于失去杜致礼寂寞之中的杨振宁。“我收到贺年片之后,马上给她打电话,让她来香港看我。”几个月后,“杨振宁与翁帆结婚”的消息就已经路人皆知了。

热恋让他把恩师忠告抛到脑后

1950年初的某一天中午,杨振宁与同事如常到普林斯顿惟一的一家中国餐馆吃饭,忽然间,他看到了邻桌上一张似曾相识的、清秀漂亮的女孩子面孔,而对方似乎也认出他来了,但又有点不好意思主动打招呼,于是他离座走了过去,对方也礼貌地站起来自我介绍,这一下,他清楚地想起来了,这不就是在昆明西南联大附中教课时中五班的女学生杜致礼吗?

杜致礼的父亲叫杜聿明,因为父亲的关系,她经常有机会接近蒋中正和宋美龄,宋美龄对致礼这个女孩子从小就很喜欢。

1947年底,年仅十八岁的杜致礼决定到美国留学。她自小就喜爱 、艺术、文学,英文学得很好,赴美前,宋美龄亲自为她安排,让致礼入读她当年在美的母校、有名的卫斯理学院。

杨振宁在普林斯顿的中国餐馆中看到杜致礼时,她来美已两年多了。振宁与致礼师生异地重逢,一位是聪明俊朗、热情自信,一位是秀外慧中、出尘脱俗,感情的种子很快就在两人中间萌芽、开花,杨振宁对杜致礼展开了热烈的追求,每个周末都要从普林斯顿赶到纽约去和杜致礼约会。

早在到普林斯顿以前,杨振宁的老师费米教授曾经忠告他,就是普林斯顿名副其实是一座“象牙之塔”,与世隔绝,在那里面呆得太久,对思想、学术的发展并不是一件好事,他劝杨振宁在那里研究一两年后就转换到更开放、活跃的学术环境里去继续发展。可是,这时已陷入热恋中的杨振宁,为了方便和杜致礼见面,已经把恩师的这番“忠告”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不多久,1950年8月26日,杨振宁和杜致礼在纽约举行婚礼。

翌年,杨振宁和杜致礼生下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是个男孩。杨振宁按照中国人传统,写信给父亲,请爷爷给孙子取个名字。杨武之老怀大慰之余,给这位杨家的“长子嫡孙”取名光诺。

在为孙儿取名“光诺”的时候,杨武之的的确确没有想到:就在数年之后,杨振宁果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首次获得这项殊荣的中国人。

和翁帆交往细节

在谈到自己1982年之后在香港的人生时,杨振宁说,1999年对他的人生来说,是特别的一年。“那一年,我和杜致礼去汕头大学考察,当时学校派了一个叫翁帆的'小女孩来给我们当向导,我和杜致礼都觉得这个小女孩十分可爱。”此时,荧幕上出现了一张当年翁帆陪同杨振宁、杜致礼夫妇考察后的合影,照片上的翁帆化着浓妆,一脸稚气。“回去后,我们有了一些断断续续的联系,主要是圣诞节大家邮寄卡片之类的。2004年初的元旦,我当时已经在香港了,我收到了翁帆寄过来的一张贺年卡。于是,我给她打了一个电话,后来,她到香港来看我。再后来,我们就结婚了。”杨振宁用平静地语气叙述着,但是大家都知道,这是他第一次公开披露和翁帆交往的细节。此时,荧幕上出现了一张翁帆站在海边的照片,杨振宁的语气里充满了温情:“这张照片是2004年,我在香港第一次看到翁帆时给她拍摄的。”

汕头一别后,翁帆和杨振宁一家一直保持着联系,每年都会寄来圣诞卡片,而2004年初翁帆的一张贺年片,彻底感动了还处于失去杜致礼寂寞之中的杨振宁。“我收到贺年片之后,马上给她打电话,让她来香港看我。”几个月后,“杨振宁与翁帆结婚”的消息就已经路人皆知了。

他握着翁帆的手还是那么有力

3年多来,科学家杨振宁似乎成了一个娱乐人物,因为他娶了比他小56岁的翁帆。而杨振宁呢,也真的给了许多媒体做 的机会,这3年来,他在每一次公共场合现身,都会带着翁帆,两人十指紧扣,脉脉对视,媒体称之为“秀恩爱”。在长篇累牍的“秀恩爱”的报道之后,杨振宁依然显示着他对翁帆的爱,他总是很认真地谈到翁帆,谈到他们的爱情,也谈到当他“不在”后对翁帆的安排。3年了,杨振宁的认真没有丝毫改变,在全国书市上,他握住翁帆的那只手,还是那么有力,他看翁帆的眼神,还是那么含情。

他要毫无保留地告诉人们,他和翁帆结婚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

;

返回目录

杨振宁老婆翁帆多少岁 翁帆和扬振宁结婚年龄的故事

1、杨振宁老婆翁帆多少岁,翁帆和扬振宁结婚年龄的故事,2004年11月5日,杨振宁与翁帆在北京订婚,82岁的著名物理学家突然宣布迎娶28岁的研究生,迅速引发一场舆论地震,震中”就是那个看起来普通的姑娘她到底在图谋什么,人们恶狠狠的怀疑她究竟带着怎样的目的去靠近年已耄耋的诺贝尔奖得主。

2、有人在剧场偶遇杨振宁翁帆夫妇一起看戏,老先生手里拿着一份资料在阅读,97岁的老人居然连老花镜都不戴,太太坐在他身边看手机,两个人翘着二郎腿放松而惬意,和周围所有看戏的观众丝毫没有区别。

3、82岁的杨振宇在结发妻子杜致礼离世后,迎娶了还在读硕士的28岁翁帆,两人是因为工作相识,当时杨振宇带着发妻去翁帆的学校参观,而翁帆是陪同的工作人员,双方开始书信联络,在发妻离世后,杨振宇对翁帆有了心意,以结婚为提前相恋半年多,不顾相差54岁,公开了结婚喜讯,外界的众多质疑不断,两人的身份背景以及成长经历几乎南辕北辙。

4、28岁的翁帆出生在广东一个普通人家,父母做一点小生意,家中有姐妹三人,翁帆曾经结过一次婚,嫁去了香港后,由于夫妻感情不和离婚,又回来念了研究生,她在学校是比较出众的,但个人成就并不多,谁也没有想到她会嫁给一名世界闻名的物理学家,当时她作为学校代表接待杨振宁夫妻,对方还只把她当成小女孩,翁帆得到了夫妻的鼓励。

5、最近100岁的杨振宁与翁帆出席了清华大学的捐赠仪式,当场杨振宁将个人的收藏的图书信件,和多年文章的手稿,无偿地赠送给清华大学,翁帆状态很不错,夫妻二人手拉着手,杨振宁除了耳背之外,精神相当不错,每天还陪着妻子在校园散步,两人在清华大学留下了很美好的回忆。

6、翁帆首次曝光了夫妻二人的婚姻细节,家里一直有保姆,所以自己也不做家务,只是偶尔做饭,杨振宁85岁时亲自教爱妻开车,夫妻最大的爱好就是看电影和旅行,在家时会用投影仪看电影,杨振宁是一个内心年轻爱冒险的人,两人爬上了大帽山,翁帆不小心把油门当刹车,开到离山崖只剩三米时才停下,对此杨振宁并不责怪,后来两人划船去了西贡的小岛,曾经有一次翁帆手机没了信号,杨振宁太担心差点报了警。

7、夫妻二人多次去各地旅行,有一回半夜开车去了火山附近,目睹火山喷发出来的熔岩,如何流入海中,54岁的年龄差确实存在,但是双方都克服了,在翁帆眼中,丈夫是一个博学多才、兴趣广泛的好男人,她非常崇拜丈夫,而娘家人对这段婚姻是很支持的,即使双方决定不要孩子,翁帆的父母也没说什么。

8、杨振宁曾称虽然当年外界不看好这段婚姻,但未来这段感情会成为童话,杨振宁前几年还陪着妻子四处旅游,近两年出门少了,不过为了多陪伴妻子,杨振宁一直锻炼身体,他的目标是120岁,可以多陪伴家人更久一些,翁帆在丈夫的陪伴下见过了世界,呆在丈夫创造了的象牙塔当中,活在知识的海洋里,她觉得过得很轻松。

9、翁帆的婚姻与普通人不太一样,没有婆媳关系和子女问题,但由于年龄差距大,还是一直担忧,作为妻子她总爱给杨振宁做很多补药,虽然杨振宁并不喜欢,但为了妻子不失望,只能全部喝下去,17年的婚姻中夫妻形影不离,一起在清华园工作上学,休闲时携手外出旅游,过得岁月静好。

10、2004年2月的一天,翁帆接到杨振宁打来的电话,邀请她到中文大学见面。见面前,翁帆还真有些激动与紧张:分别多年了,见到已经82岁的杨振宁教授,我是否应该上前搀扶他呢?

返回目录

如果本文的解答对您有所帮助,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支持。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