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对于河运灌溉之利和红旗渠的由来,很多人可能不是很了解。因此,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河运灌溉之利和红旗渠的由来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五)河运灌溉之利

裂谷带中河道汇集上游来水,水量较丰,可供河运之便。

春秋时期从黄河河津溯汾河而上可航行到绛(今曲沃),此段通航直到近代日寇入侵,这一区段一直有航船来往。最后一次航行是1963年从临汾运粮20万千克到河津。

明代北京修建故宫,就从管涔山伐巨木顺汾河而入黄河,到郑州北顺卫魏运河北上,或到山东东平湖走京杭大运河到北京。

历史上山西人口剧增,百姓炊饮皆用柴火,盖房建屋又需大量木材,山区林木大量砍伐,导致水土流失,所以原本汾河常年清流滚滚,到了明代,便被描述成“太行山浊分流”,即那时汾河已成浊流。上游林木日稀,水土的涵养力日降,所以汾河不再清水长流,而是雨天洪水浩浩,雨后细流潺潺,失去了上游的调节功能,逐渐转向为季节河。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汾河的中游终于断流。今天不得不引黄济汾,调黄河之水供太原工农业所需。

由于山西气候决定供水不足,所以可用于航运的也就区区汾河下游一段。五大盆地中其他河流都不能通航。五大盆地聚左右两岸之水,有可自流灌溉之利。

新中国成立前的农田自流灌溉都限于修渠引水,即在上游开挖沟渠引水浇灌下游。一部分引裂谷中泉水,一部分引河水。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大兴水利,在各大河及支流修建大小水库,提高水头,扩大灌溉范围,同时引洪水以储蓄于库中,待汛期后可长期灌溉。山区中河道狭窄农田较少,且河流摆动,常迫使一岸可通渠,另一岸无水渠可建。只有盆地中水库才可引水做大面积浇灌。最早引水灌田的当属晋祠,春秋时期当地人用晋哀公手下智伯引水攻城之渠水灌溉农田,至今已有2400多年。

初步统计,大同盆地自流灌溉农田有36万亩,忻州盆地有33万亩,太原盆地有74.6万亩,临汾盆地有41万亩。

大同盆地建大型水库一座,中型水库9座,共蓄水8亿多立方米。其中最大的册田水库蓄水5.8亿立方米,只是此库为北京专用,为首都提供水源,而大同人民只有坝下溢水可用。忻州盆地有中型水库6座,蓄水8000余万立方米;太原盆地大中型水库6座,蓄水9亿立方米;临汾盆地有中型水库6座,蓄水2.6亿立方米;运城盆地只有中型水库4座,蓄水1亿立方米。

这些水库是五大盆地自流灌溉的主要水源地,因各大盆地中大部分河流平时水少得可怜,春灌时更近乎断流,只有依靠库中蓄水才得以解农业之急需。庄稼有了水,才算得到基本保证。所以新中国成立前后农业产量一对照就能显示出大兴水利之功效。新中国成立前山西每年产粮260万吨,平均亩产不足百斤,到1994年山西全年产粮890万吨,亩产平均360多斤,提高近三倍。其中水的作用是最根本的。

返回目录

红旗渠的由来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弘扬“林州红旗渠精神”实践团队
吃水难、用水难一直是困扰林县人民的难题。新中国成立后,尽管林县县委大力开展修水渠、建水库、挖水井等水利基本设施建设,但仍然经不起干旱的考验,解决不了水源匮乏的问题。于是,林县县委把目光移向县外,积极寻找水源。时任林县县委第一书记杨贵,率领调查组赴山西省考察了流经平顺县的浊漳河。调查组发现,浊漳河水源充足,流量很大,是林县的可靠水源,于是提出了“引漳入林”的构想。
然而,水源在山西省平顺县,林县引水与平顺县修建水电站还存在冲突。当时又正值 困难时期,经费、物资、技术都要依靠自力更生。面对重重困难,林县县委广泛征求意见,组织技术人员对“引漳入林”工程进行实地勘测,拟出具体方案,同时,抓住一切机会向上级 汇报,取得各级 的支持。1959年11月6日,林县县委给新乡地委并河南省委正式报送了《关于引漳入林工程施工的请示》,并很快得到了新乡专区水利建设指挥部的同意批复。1960年1月16日,林县人委又向新乡专署并河南省人委报送了更为详尽的《关于兴建引漳入林工程请示报告》。
“引漳入林”的计划和人民群众对“引漳入林”的愿望坚定了林县县委的信心和决心。1月24日,临近年关,杨贵给时任河南省委书记处书记史向生写信求助,请河南省委、省人委协商山西省委、省人委,同意从山西境内兴建“引漳入林”工程,解决水源问题。1月27日,已是除夕,辞旧迎新的爆竹声不绝于耳。史向生和时任河南省委秘书长戴苏理以个人名义又给山西省委第一书记陶鲁笳、书记处书记王谦写信求助,林县的同志顾不上除夕与家人团聚,把信送往山西。
这个春节在“引漳入林”的计划、讨论中快速度过。2月1日(正月初五),陶鲁笳组织山西省副 刘开基等 专门研究林县“引漳入林”一事,林县县委同志列席。会后,山西省委与晋东南地委、平顺县县委联系,指示协助林县选好引水地点。2月3日(正月初七),王谦、刘开基给史向生和戴苏理复信,同意林县从平顺县侯壁断下引漳河水入林县。
杨贵收到省委转来的回信,激动地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下可以定音,马上动员全县人民,干!”这封信,牵动着两省相关 的心,饱含了山西省委、山西人民对林县的深情厚谊,这封信是林县人民的期盼,这封信让“引漳入林”工程从纸上落到实处。

返回目录

总结:以上就是本站针对你的问题搜集整理的答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