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网友们,相信很多人对第一次车臣战争俄罗斯面对小小的车臣为和俄人为何要打车臣人都不是特别了解,因此今天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第一次车臣战争俄罗斯面对小小的车臣为和俄人为何要打车臣人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目录一览

第一次车臣战争,俄罗斯面对小小的车臣为什么损失惨重?

车臣问题一直是俄罗斯比较头痛的一个问题,而车臣也是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第一次发生局部战争的地方。车臣的面积相对于俄罗斯来说还不到1‰,但却一直是俄罗斯国军事政治投入的一个热点。

当年第一次车臣战争的时候,俄罗斯出动了8万大军想要征服车臣,但最终却于折戟而归。

我们先来了解下车臣。

一、车臣位于高加索山脉北侧,与格鲁吉亚隔山为邻,面积约1. 5万平方公里。首府格罗兹尼是在1818年建立的格罗兹尼城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车臣人骁勇善战,信奉伊斯兰教。由于战争等原因,大部分居民迁出未归,人口由1989年的40.1万锐减到1999年的15万。2000年2月登记注册的居民为9833人。

二、国徽的线性构图是在二维平面的圆周上完成的。选择车臣共和国国徽。国徽造型的风格体现了民族气质和车臣人民在当今的颜色主要有四种:红、黄、蓝和中间的白色。在白色圆环内部是红色的车臣民族图饰,象征着团结、永恒。高山、瓦伊纳霍夫古塔和石油井架呈蓝色。

白色圆环内各图案构成一个正方形。在白色圆环外的蓝色背景上,对称环绕着两根金黄的麦穗,象征车臣人民的富足。麦穗顶端相对簇拥着金黄色的星月图案。在最外围圆环的白色背景上,是具有车臣民族风格的花纹图饰。 2004年2月25日,车臣新徽章的原始方案得到了车臣共和国国务委员会的认可。徽章上的造型是传统的车臣瞭望塔、石油井架、麦穗、民族图饰,还附有俄语、车臣语的共和国国名。

三、车臣人

高加索地区的穆斯林民族之一。又称“切钦人”。自称“纳赫乔人”。主要居住于在北高加索地区的中部和东部。人口约86.5万人(1985),另有约5万人散居在西亚地区,种族属欧罗巴人种高加索类型。语言属高加索语系东部语族,或称纳赫一达格斯坦语族。有自己的文字。

第一次车臣战争。

第一次车臣战争发生于1994-1996年,是俄罗斯与车臣武装分子之间的一次军事冲突。

战斗的初期,俄军以火箭炮和战斗机不断对城内设施进行轰炸。但由于车臣武装部队善于匿藏在民居之中,空袭最终带来大量平民死亡。

1994年12月31日,俄军地面部队向城内进攻,遭武装军顽强抵抗,一夜之间有超过1000俄军阵亡。

1995年1月19日,经过一个多礼拜的激烈巷战后,俄军终于攻占格罗兹尼。武装军退往南部山区。在格罗兹尼之战后,俄军继续以空袭方法进占车臣南部其他乡镇。在不断撤退之同时,车臣武装军将策略转移到绑架和恐怖袭击 (在这一期间发生许多极不人道的屠杀战俘事件),谋求引起民众压力逼使俄军撤离。

1996年8月31日,在国内压力和大选逼近下,鲍里斯·叶利钦和车臣签署停火协定。第一次车臣战争正式结束。第一次车臣战争给俄军带来严重的伤亡代价。

根据官方数字,俄军死亡人数为3826人,伤者17892人,另有1906人失踪。此外,这次战争亦导致超过10万平民死亡,大量设施遭严重破坏。在此后3年,尽管车臣仍为俄罗斯共同体的其中一员,但实质上却享有非正式的独立。

俄罗斯面对小小的车臣为什么损失惨重?

一、俄罗斯是典型的尚武不善战,败多胜少,胜也是惨胜。

克里米亚战争被英法联军打的那叫一个惨,日俄战争被小日本修理,一战把沙皇都打没了,苏芬战争军队比别人人口都多,结果愣是丢人丢到姥姥家,二战更是惨,至今男多女少,阿富汗战争就更不提了。

二、俄罗斯的进攻是在敌占区。

当今世界进入敌占区不敢大开杀戒是所有正规部队的噩梦,在古代可以以屠城威慑敌方,致使敌方不敢反抗,现在要保护平民所以敌方武装可以轻易混进民众间对军队开枪,俄罗斯在车臣的失利基本源于此。

三、政客的无能

第一次战争后期俄军在付出巨大努力和牺牲后重兵把车臣武装已经围在山坳里了,正准备发挥武器优势强力打击的时候被无耻的政客出卖了签订了停战协议,普京也多次提到这个事情。

四、俄罗斯损失惨重的原因还是多方面轻敌

从装备来说,T80最后基本被T62代替,甚至只装备波浪火控的T54表现都比80好,对付车臣狙击手的办法少,米格24面对城市作战手足无措。我总感觉全球军队如果讲火气时代巷战,非苏军德军莫属,为什么师傅被徒弟吊打呢?想不通。

结语

第一次车臣战争俄罗斯正规军的巨大损失,尤其是一个月250辆以上的坦克损失告诉我们,武器不是最重要的,没有正确的指挥和战术才是最可怕的。在己方保存相当实力的前提之下,城市作战可以有效杀伤进犯对方,甚至达成最后击退敌人的战略目的。

返回目录

俄人为何要打车臣人?

俄罗斯与车臣的民族矛盾可以追溯到18世纪沙皇入侵车臣。19世纪沙俄征服车臣并将其纳入帝国版图。俄罗斯征服这一地区花了半个世纪。20世纪40年代,斯大林推行高压民族政策,将整个车臣族赶出世代居住的高加索,迁往哈萨克地区。由于在二战中,部分车臣人试图与德国军队合作谋求独立,1944年,在斯大林 下的苏联政府以车臣人同德国侵略者合作为由,将几乎整个车臣民族强行迁出家园。当时有38.7万多车臣人被驱逐到中亚哈萨克和西伯利亚境内,并撤消了车臣的自治共和国地位。直到1957年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车臣-印古什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方才得以恢复。直至20世纪80年代车臣人才得以返回故乡,而此次迁徙更加深了车臣人对于俄罗斯的仇恨,为日后的车臣问题埋下了深深的祸根1989年后,苏联局势急剧动荡,民族分离势力在车臣、印古什和北奥塞梯等高加索地区严重膨胀,车臣和北奥塞梯等自治共和国的均有流血冲突发生。自从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联邦的不少成员,特别是外高加索地区的共和国,都希望像邻近的亚美尼亚或格鲁吉亚一样享有独立的地位。加上过去在前苏联年代里,一直受到压迫,造成车臣人要求独立和反俄罗斯的旺盛心态。1991年,时任车臣共和国总统的杜达耶夫发表了独立宣言,可是得不到俄罗斯的承认。1992年12月10日印古什共和国与车臣共和国分开。
1994年,俄罗斯当局为了维护 统一和领土完整,总统叶利钦指派俄军大举攻打车臣,但是车臣武装一直拒绝放下武器,致使这场内战持续了20个月之久,杜达耶夫在这场战争中被打死。之后,双方的冲突不但一直没有平息,还让车臣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分子得势。结果莫斯科的恐怖袭击不断发生。1996年底,在车臣武装在俄境内先后制造两起重大劫持人质事件后,俄军被迫撤出车臣。1997年1月,阿·马斯哈多夫当选车臣共和国总统后,仍然坚持车臣是“独立 ”。1997年5月,俄联邦与车臣签署和平与相互关系原则条约。但是,车臣 人始终未放弃其“独立”主张。1999年,7月4日,沙米利·巴萨耶夫指挥5000人的武装部队偷袭了俄内务部队哨所。导致了第二次车臣战争。俄罗斯第二任总统普京以非常强硬的态度驳斥了分离主义思潮,对车臣进行封锁和展开军事打击。经过空中轰炸和地面围剿,大股车臣武装被消灭,俄军几乎控制了车臣全境。但是,车臣剩余的武装化整为零,在车臣内外采取游击战术,频频进行暗杀和恐怖活动。特别是近两年来,车臣武装分子活动猖獗,不断制造恐怖袭击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2000年2月初,俄军攻下车臣首府格罗兹尼,取得了平叛行动的决定性胜利。6月8日,普京签署命令,对车臣实行总统直接治理,由总统驻北高加索代表卡赞采夫具体落实。6月16日,车臣穆夫提、原马斯哈多夫政府反对派卡德罗夫被任命为车临时政府首脑。2001年初,普京下令将清剿车臣残匪的任务由国防部移交联邦安全局。在车臣成立政府和常设行政机关,任命原斯塔夫罗波尔政府首脑伊里亚索夫为车新政府总理。这标志着车臣开始从战争状态转入正常状态。2001年2月起当局从车臣军。“9·11”事件后,美出于建立全球反恐联盟的需要,在车臣问题上表态明显软化。车臣分裂分子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军事上无力实施反扑,将制造恐怖袭击视为阻挠车臣和平进程的唯一有效手段。2002年下半年,车臣恐怖分子活动日益猖獗,多次用导弹击落联邦军用飞机,并制造多起恶性恐怖事件。10月23日,车臣恐怖分子占领莫斯科一剧院,劫持近800名人质,提出停止车臣战争、联邦军队撤出车臣的要求。俄特种部队10月26日采取行动,辅以施放麻醉化学气体等手段,在129名人质死亡后,解救出其余全部人质。12月27日,车臣恐怖分子驾驶两辆载有炸药的汽车冲入车臣政府大楼,致使大楼全部被毁,造成至少83人死亡,百余人受伤。车臣独立分子认为俄罗斯声称的反恐行动实际是大屠杀,第一次车臣战争及第二次车臣战争本质上是殖民战争,十数年间,有30%车臣人遭到 ,许多车臣妇女的丈夫或儿子无故失踪,他们搜集并纪录数百卷恐怖罪行的录影带,并将之偷渡入欧洲,向国际人权法庭控诉。影响所及,亦有部分失去亲人的车臣妇女选择加入炸弹自杀的恐怖事件。2004年5月9日,车臣发生炸弹爆炸,总统艾哈迈德·卡德罗夫被当场炸死。2006年3月4日,艾哈迈德·卡德罗夫之子拉姆赞·卡德罗夫被任命为车臣共和国总理。2007年4月5日,拉姆赞·卡德罗夫宣誓就任车臣总统。2009年4月16日,俄国当局宣布车臣战争正式结束。2010年3月29日,早晨7点55分和8点40分,莫斯科市卢比扬卡和 公园地铁站分别发生爆炸事件。根据俄罗斯卫生与社会发展部消息,总共有39人死亡,102人受伤,车臣分裂分子有关联的网站宣称对莫斯科29日发生的地铁爆炸案负责。2010年10月19日在格罗兹尼列宁区的车臣议会大楼遭到武装分子攻击,有6人死亡17人受伤。2011年1月24日,莫斯科多莫杰多沃机场发生自杀式炸弹爆炸,造成30余人死亡,近200人受伤。车臣反政府武装声明对此事件负责,称所在组织将致力于在北高加索建立一个“自由的伊斯兰 ”,而此次实施的“特别行动”正是对俄罗斯在高加索地区“犯罪行为”的回应。

返回目录

如果您对本文的解答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肯定。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