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很多人可能对烈士张甲州简介和祁致中的死因探析不是很了解,所以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烈士张甲州简介和祁致中的死因探析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烈士张甲州简介

张甲洲:民族英雄。别名振亚,化名进思,号平洋(1907—1937)。巴彦县东北张家油坊屯人(现镇东乡富饶村)。1923年他考入黑龙江省立第一中学,1926年又考入齐齐哈尔工业学校。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中学和大学时积极组织和 爱国学生运动,成为学生领袖,在清华大学读书时,曾任中共北平(北京)西郊区委书记,市委宣传部长,代理北平市委书记。1932年创建巴彦游击队,后去富锦做抗日工作。1936年赴抗日联军第十一军任副军长时,途中牺牲。现在巴彦西郊公园有张甲州铜像,供世人瞻仰。
补充:
张甲洲(张进思),字震亚,号平洋。1907年5月21日生于黑龙江省巴彦县张家油坊屯。张甲洲历任中国共产党北平市西郊区委书记,北平市委宣传部长,北平市委代理书记,巴彦抗日游击队总指挥,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六军军长等职。1937年8月28日在黑龙江省富锦遇害,时年30岁。
烈士生平
张甲洲幼时在本屯私塾和官办小学就读。1923年入齐齐哈尔省立第一中学读书。1924年因反对东北军阀张作霖在学校招兵,上街 ,被校方开除学籍。同年入沈阳文华中学,并当选为学生会长。在校期间,因声援上海工人运动, 学生 ,再次被校方除名。
1926年,在齐齐哈尔工业学校学习期间,因 学生开展爱国运动,被封建军阀逮捕入狱。出狱后,离省城南下求学。1927年在北平弘达补习学院学习,次年入北平大学理学院学习。在校期间,仍致力于学生运动。1930年,因营救为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而被捕的清华大学同学,再次入狱。在狱中,结识了中共党员冯仲云等一些进步人士,思想上发生很大变化,对中国共产党有了较全面认识。出狱后,利用暑假回乡探亲之机,与北平师范大学学友高希文等,发起巴彦籍的大中学生驱逐 翟星凡的斗争,取得胜利。
1930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考入清华大学政治系,并先后兼任中共北平西郊区委书记、北平市委宣传部长和代理北平市委书记等。为揭露 假抗日真 的险恶用心,与胡乔木等人一起参加了《北方青年》、《现代中学生》刊物的创办工作。
曾主办了一所民校,亲自授课,向广大爱国学生和人民群众讲述抗日救国的道理,号召人民群众起来斗争。九一八事变后,在北平的中共地下组织遭破坏,遂返回东北,并经冯仲云介绍到图书馆长王立飞处做国际侦察工作。哈尔滨被日本侵略军攻占后,倡议关内东北籍同学回乡,用武装斗争来反抗日本入侵者,并得到中共满洲省委的同意。
1932年5月,与于久公、夏尚志等一起,在巴彦七马架(今镇东乡)小学校组织一支200余人的抗日武装队伍,任总指挥,开展武装斗争。游击队很快发展到1000余人,转战于明水、安达、呼兰、青冈、兰西等地区,给日本侵略军以沉重打击。不久,在中共党组织的帮助下,巴彦游击队正式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六军江北独立师”,任师长,吴福海任政委,赵尚志任参谋长。
1933年初,所在部队被反动武装打散后,被开除党籍,但仍从事地下抗日斗争。1937年7月,在富锦中学任教,向广 生讲述革命道理,并多次掩护中共地下工作者,为其传递情报,运送枪支 。
1937年8月28日,抗日将领祁致中为防止日伪当局对他的迫害,派参谋长李景荫、少先队政委郭革一等去富锦接应其转移,离县城行至董老茂村时,突遭伪地方团队武装伏击。在战斗中因腹部中弹,流血过多而牺牲。
殉难经过
1937年8月28日下午四点,独立师的郭革一同志又来到富锦中学,他已是“三顾茅庐”了。前两次是接张进思输送到抗联的进步青年。
这一次,郭革一就是专程来接张进思的。晚八点多钟,张进思和前来迎接的郭革一、李景荫(独立师参谋长)、薛华会合。几个人在田间小路上走着、唠着、畅谈抗日救国的远大理想……他们万万没有想到,敌人已经发现了他们,并隐藏在前边的玉米地里,当他们走到附近时,自卫团匪徒突然开枪,民族的精英,人民的骄子——张进思同志,壮烈地牺牲了。时年三十一岁。

返回目录

祁致中的死因探析

客观上,当时残酷的斗争环境导致人们处理问题简单化。对此,陈雷在回忆中也说,处决祁致中的决定是过火的、轻率的。做出这样的决定,应当是慎之又慎的。但那时处理问题,受着激烈战争的影响,都希望处理问题迅速、果断,生怕拖中生变。这有客观环境的影响也是简单化工作作风的流弊。
主观方面,首先祁致中的自身言行没有得到战友们尤其是赵尚志的包容和接纳。在党支部会议上,在场的六名成员除李在德外,都同意将祁致中处以死刑。本身就说明了一定问题。也许其中有揣度和不违逆赵尚志意愿的因素在里面。但不可否认的是,祁致中自身的一些不满情绪表露,加之他山林队出身的背景,都会使同志们普遍产生一种不安的感觉。不管其自身目的如何,客观上使同志们对其有所猜忌和戒备。在特殊的对敌斗争形势下和内部环境中,祁致中没有掌握好自己言行的尺度,言语尖锐。不认真了解他人特别是赵尚志的性格特征,个性张扬,激化与他人矛盾的同时不能很好的保护自己,以至积怨累加,最终被无端错杀,悲天虎啸。李在德在回忆中也有同感,“同志们受客观环境和主观认识的影响,对其言行很难宽容,但他毕竟没有发展到成为敌人的地步。因此,对祁致中应留下不杀,而以拒绝执行命令为由把他杀掉应该说是错误的。”其次,赵尚志人事安排上的不妥和归国途中一些“污骂行为”及不当举措也激化了祁致中的对立情绪。在于保合的回忆录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支部队的组织系统情况,副官长祁致中直属于司令部参谋长戴鸿宾,与电信队队长于保合、教导队指导员李在德地位相当。同是抗联的军长,祁致中尚在戴鸿宾之下,这不能不使祁致中对此有所想法,提出意见不愿意担任副官责任,愿做队员工作。这一提议立即被“尚志同志很严厉的污骂一场”,“在这个 中,致中同志痛哭一场”,后来只是在戴鸿宾的劝说下,勉强接受。虽然祁致中拒绝领受副官长这一职务,很大程度上是对人事安排上的不满所致,但做一名队员不用担当更多的责任,与 核心接触相对较少,避免与赵尚志发生直接冲突,似乎也可能是祁致中的内心真实写照。回国伊始,赵尚志在缴获马匹的分配上对祁致中的态度明显偏颇。随后,在为乌拉嘎金矿战斗胜利祝捷的模范战士会议上又拒绝祁致中发言,并首先定性说其在“军事行动有罪,当场下令解除其武装”。我们在此没有看到赵尚志对祁致中所犯罪行的具体说明和解除其武装的理由。这些情况的出现只能说明,赵尚志个人英雄主义的情绪此时已极大膨胀,他非要把祁致中压服不可,这反而更加激化了祁致中的对立情绪。
另一方面,赵尚志的个人态度也对祁致中被错杀起到至为重要的作用。虽然在支委会上绝大多数委员对祁致中持杀的态度,但最后的决定权仍在赵尚志手中。作为一名抗联高级将领,应该具备审慎稳妥的工作作风。这是毋庸置疑的。
在这里我们不能不对赵尚志当时的心态加以探察。赵尚志入苏求援无果,反被扣押长达一年半。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苏联方面没有解释。刚刚回国的赵尚志心中应该充满愤懑与猜疑,冲动和焦躁。无须讳言,赵尚志身上有着浓厚的个人英雄主义,领袖欲望强烈,在和别人谈论问题时总要抢占上风,从不甘居人下,有时即使自已内心感到做错了事,也决不会公开承认而极力作出各种各样的辩解。而苏联方面以共产国际为名给予他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的口头任命,又使赵尚志充满了自信,过高地估计了自己。在赵尚志身上,个人英雄主义的性格和党性两者矛盾共存,互相冲撞着。当个人英雄主义膨胀到极限的时候,党性就完全失去了存在的空间。
综上,在处死祁致中事件中,由于赵尚志人事安排上的不妥和归国途中一些“污骂行为”及不当举措激化了祁致中的对立情绪。祁致中的自身言行也没有得到战友们尤其是赵尚志的包容和接纳。更为重要的是,赵尚志的个人态度在其中起着至为重要的主导作用。客观上,当时残酷的斗争环境促使人们处理问题简单化,更加速了祁致中被错杀悲剧的上演。也许这就是赵尚志与祁致中共同的悲剧。

返回目录

如果您对本文的解答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肯定。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