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相信很多人对广州增城客家中秋风俗 鱼灯舞和客家人的香火龙都不是特别了解,因此今天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广州增城客家中秋风俗 鱼灯舞和客家人的香火龙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目录一览

广州增城客家中秋风俗 鱼灯舞?

农历八月十五到来之际,全国各地欢庆传统中秋佳节,期间的节日风情习俗异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其中在广州增城一带的客家山村里,有一种有趣的中秋风俗叫做“鱼灯舞”,那么今天的老黄历就为你介绍,广州增城客家中秋风俗——鱼灯舞。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增城的派潭、福和等地的一些客家山村,有一种传统的群众 艺术活动,就是舞鱼灯。鱼灯,相传是老一辈从顺德引入的。顺德大良鱼灯是与佛山秋色、番禺沙湾飘色齐名的广府“三大会景”之一。鱼灯舞从顺德引入后,逐渐成为增城客家人独具特色的民间舞蹈。
顺德的大良鱼灯在工艺制作上除注重形肖,更偏重意态,讲究扎工,以神采飞动、争妍斗丽着称。顺德鱼灯多是鱼体长达2米左右(六七尺)甚至3米多(一丈有余)、重量有五六公斤的大灯,巡行时由一人用竹竿撑持,两人分别叉着鱼头和尾鳍。
而增城客家山村的鱼灯,手艺虽然学自大良,但由于经济条件所限,制作起来因陋就简,多是小灯,倒显得颇有朴实的风味。山区竹料多,制鱼灯者以竹料为骨架,既经济又方便;以色纸代替绸缎、薄纱,也自成风格。
增城的鱼灯款式较多,有鲤鱼(又分火鲤、金鲤、银鲤)、鲫鱼和鲮鱼,还有虾公、“彭皮婆”(一种生活在有泉水流经的水沟里的小鱼,其鳞片五彩缤纷)等。总之,群众熟悉的水中鱼类,都可用一双巧手扎制出来,汇成鱼的队伍,于中秋之夜畅游于山村欢乐的海洋之中。
增城的中秋鱼灯舞,很受山村群众欢迎。由于客家人的住所比较分散,村子一般都不大,所以舞鱼灯除了在村中表演外,还要过村巡游,鱼灯队每到一个村子,便在村子晒谷场上表演一番。
此时,只见鱼群穿梭游弋,或高或低,或急或慢,摆尾摇头,姿容曼妙。这边有鲤鱼反水,那边是群鲤咬尾、虾公跳跃。舞者各出奇招而又配合默契,引得观众高声喝彩,更让小孩子们欢喜,十里山村增添欢乐气氛。
由于鱼灯舞深得群众喜爱,且又可以通过表演加深与邻近各村的友好关系,故客家人聚居的正果、派潭、中新等镇街的许多村子,于21世纪初仍保留有鱼灯舞这一传统节目,每年中秋之夜,青年男女们均相约到各村表演鱼灯舞,以灯会友。
了解更多星座百科、八字姻缘、八字事业、婚姻运势、财神灵签、情感合盘、看另一半、八字测算、姓名速配、一生运势、复合机会,您可以在底部点击在线咨询(仅供娱乐):http://www.adxqd.com/xz/

返回目录

客家人的香火龙

客家“香火龙”,据了解,“香火龙”是源自民间的一种龙舞,俗称“打香火龙”,是客家人独具特色的 传统,也是客家人在庆祝元宵佳节时举办的一项民俗活动。在广东连平县忠信地区,舞香火龙闹元宵佳节的习俗已经逐步演变为庆祝“灯节”的专项民间风情活动,已传承了数百年。
客家的香火龙原本是用稻草捆扎而成的,长6米多,香火插在稻草上。香火龙有分节或者分筒的,也有连续不断的长龙,后来有了改良,现代工艺添加了不少现代元素,有时还配以各种各样的彩灯。舞龙队伍一般在15个人以内,表演者舞动火龙,在夜幕中随着喜庆的鼓点腾挪跳跃,此起彼伏,蜿蜒而动,炫丽夺目。
2018年正月十三晚,香火龙在忠信走街窜巷,所到之处,鞭炮声、锣鼓声、欢呼声响成一片,热闹非凡。

返回目录

如果您对本文的解答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肯定。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