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您是否对香港北部都会区详细规划_北部都会区规划图感到陌生?别担心,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关于香港北部都会区详细规划_北部都会区规划图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香港北部都会区,再造一个香港
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在月初发表了任内最后一份《施政报告》,其中“北部都会区”的规划部分引起了很多关注。所谓“北部都会区”,原文中是这样描述的:
以《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规划远景与策略(《香港2030+》)为基础,并参考了 《十四五规划纲要》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给予香港的支持,把《香港2030+》中的北部经济带扩展及整全为总面积达 30,000公顷的北部都会区。
北部都会区将成为宜居宜业宜游、以创科产业为经济引擎的都会区,与维港都会区并驾齐驱,相辅相成,并可借着北部都会区的发展加强香港与深圳合作,让香港更好融入 发展大局。
简单概括一下重点:
(1)一个20年时间的项目,300平方公里
(2)范围涵盖整个新界北部(包括天水围、 、北区的已发展地区,以及古洞北/粉岭北、洪水桥、新田/落马洲、新界北市镇等)
(3)250万人居住,92万个住宅单位,约65个工作职位(含约15个创科产业职位)
(4)双城 格局:深圳湾优质发展圈(新界北核心商务区)、港深紧密互动圈(新田科技城)、大鹏湾/印洲塘生态康 旅游圈
(5)5条新铁路项目(包括至前海的港深跨境铁路)
(6)双城 :深圳湾优质发展圈、港深紧密互动圈(新田科技城)、大鹏湾/印洲塘生态康 旅游圈
有专家指,香港过往在城市规划上一直是“中环思维” ,区域发展严重不平衡。
香港岛及 只占香港土地11%,但却容纳了48%的居住人口,北部地区有大部分土地闲置。
以至于这个香港唯一与内地直接接壤的区域,出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香港这边是荒郊野外,深圳那边是高楼林立。
北部都会区的愿景就是,希望将来形成哑铃型的双中心格局,南部是维港都会区的金融中心,北部是北部都会区科技中心。
林郑特首在发表会上说,“这是首份由香港特区编制,在 观念及策略思维上跨越港深两地行政界线的策略及纲领”。
归纳起来,港府提出北部都会区的原因,大致是三个:
(1)配合 十四五规划,尤其是利用其中鼓励香港深圳融合发展的政策红利,全面融入 的发展战略中去
(2)利用该地块与深圳前海潜力地区毗邻的地缘优势
(3)利用未开发的土地缓解香港当下严重的土地房屋问题和发展高新科技产业
香港这边是荒郊野外,深圳那边是高楼林立
但,事实上,类似北部都会区的计划,港府在十数年前已经提出过。
港府在1998年就首次提出在新界东北建立新市镇项目,并在2007年将之正式列入“香港十大基建工程”,但由于部分人的 ,最终计划搁置。
这次北部都会区的设想,舆论普遍给予了正面积极的反应,但可能还需要审慎 观。
这设想中最主要的一个问题是:这个规划需要的时间非常长,不是需要20年时间,而是至少需要20年时间。
如果考虑香港从规划到决策到评估审核到执行都涉及到繁琐的程序,而港府在香港高铁、港珠澳大桥等过往的基建工程上都发生过较大的延误问题,因此,北部都会区的建成可能真的需要至少20年时间。
香港运输及房屋局 陈帆,在接受采访时就表示,关于5条新增地铁路线,预期2022年才能完成首阶段的可行性研究,之后再开展第二阶段的走线研究。
不过,林郑在施政报告中也表示会在下届增设副司长 和推进北部都会区和明日大屿等重大规划的发展,同时也表示会推动修改法例加快规划的落实。
总体而言,规划很好,但最后还是看规划能否真正执行,以及执行的力度和速度。
香港“北部都会区”规划推出始末 再造一个新中环?
北部都会区有望成为香港城市 发展史上的一次战略性改变。通过七个跨境口岸和未来兴建港深西部铁路等,使港深两地能跨越“两湾一河”,形成“双城 ”的 格局,帮助香港更好融入 发展大局
香港新界与深圳原本同属新安县,经历百年分隔后,两地有望逐渐走向协调发展。图为新界南生围生态保育区眺望深圳市中心区。《财经》记者 焦建/摄
文 | 《财经》特派香港记者 焦建
编辑 | 苏琦
10月6日,中国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发表其本届任期内最后一份《施政报告》。在全文达3.4 的此份报告 篇幅提及的“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被认为是其中最大的亮点。
作为中国香港特区公布的规模最大的一份规划蓝图,“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的核心是构建一个占地300平方公里的都会区,提供90.5万至92.6万伙单位,共容纳约250万人口。该规划之被命名为“都会区”,则因其涉及全面的城市 ,并不只是一个新市镇。
从宏观及微观的背景来看,此一跨度达20年的发展规划既旨在推动香港进一步融入 发展大局,亦为香港各界所普遍关心的土地住屋、创新科技、深港融合发展等问题给出了框架性的解决方案。如能借机将香港新界地区的边陲地带建设成为 “宜居宜业宜游的都会区”,则既可以成为与南部(维港)都会区配套发展的新平台,亦可与其仅一河之隔的深圳特区形成“双城 ”的战略性布局。
所谓“ ”,指香港北部由西向东与深圳相邻的“深圳湾优质发展圈”“港深紧密互动圈”和“大鹏湾╱印洲塘生态康 旅游圈”。相关地区涵盖了深港口岸经济带和深圳发展最成熟的都市核心区,以及香港拥有较大发展潜力的新界北部地区。
在积极推动者眼中,“北部都会区”有望成为香港城市 发展史上的一次战略性改变。香港将最终形成包括中环金融中心在内的维港都会区,与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为重点的北部都会区的区域经济新格局。前者重点对标国际市场,北部创科中心既要面向世界,更要与深圳对标,与大湾区共融。此外,“双城 ” 概念有利于深港间共同促进经济、基建、创科、民生和生态环境的紧密合作,通过强强联手产生一 大于二的效益。
亦有一系列相关研究人士对《财经》记者指出了此一规划将面临的挑战:“北部都会区”所涉及的规划面积约300平方公里,约占香港特区总面积三成,土地性质复杂,很多土地仍需进行规划。另一方面,香港土地开发审批程序繁复,还要面临保育等问题。是否能科学统筹开发流程,加快土地开发速度,将是下届特区政府衔接落实相关内容的核心考验之一。
在被记者问及如此大规模的开发计划将耗费多少时间、涉及多少预算支出等相关问题时,林郑月娥称:“北部都会区”因近深圳及前海,前海125平方公里等如1.5个香港岛,定位为 服务业商业枢纽,近水楼台先得月,成为发展契机。尽管完成北部都会区或需20年时间,但任何一届政府都应依照该轨迹进行。“我们谈的是一个愿景。”
“北部都会区”新意
从2021年初起,如何开发新界北地区,逐渐成为香港相关业界人士的热议话题。部分议员更是接连向特区政府提交相关报告,阐明“新界北 心”计划,并指出香港应实现“北创科、南金融”。图为香港特区政府施政报告公布当日新界地区的公交车广告。《财经》记者 焦建/摄
近百年来,香港一直实施的是“南重北轻”的城市发展 格局。重心就是以南部维多利亚港两岸的香港岛和新界南为主。集中在维多利亚港的海边沿岸,大概位于上环、中环、湾仔,到铜锣湾一带,逐渐伸延到鲗鱼涌和 区域。
与之相比,毗邻深圳的新界北部地区一直是香港的边陲地带,大部分为生态和乡村区,仅有一些属于边远型的市镇、口岸,如屯门、 、落马洲、上水、粉岭、文锦渡等等。以该区内的天水围为例,其虽被视为发展相对成熟的新市镇,但基本上是一座“睡城”,因缺乏相关产业,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分离,每天需耗费大量时间通勤。
在与其仅一河之隔的深圳,则在改革开放的几十年当中,形成了罗湖、 、 等核心城市发展区域。“当深圳大踏步发展的时候,香港北部地区却纹丝不动,基本上保持了回归前的边界地带、乡村地带的基本风貌,形成了深港两边极大的 视觉和经济差异。”一位相关研究人士在数年前曾如此形容两地间的差异。
在香港特区政府层面,2007年时曾提出过发展新界东北的计划。在当年公布的《香港2030》文件中,亦已提及“北部经济带”概念。在2014年时,特区政府曾就相关规划向立 申请拨款,最终被部分议员以不让新界东北成为“深圳后 ”等一系列理由否决。此外,直到几年前,香港还把垃圾填埋场放在与深圳隔海相望的屯门一带建设。
香港特区政府推出相关规划的目的之一,是解决香港发展面临的严重缺地问题。在与深圳连片发展并不被重视的情况下,为增加土地供应,香港的替代性方案是明日大屿填海计划。在产业发展方面,为与中环形成呼应、构建2.0版本的CBD, 东亦被纳入规划。
有关新界北区发展的潜力,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在2010年时曾发表过《香港边界禁区发展策略研究》。当时该机构研究的着眼点,主要是相关边境禁区总面积达到2800公顷,其中2400公顷的面积可以释放出来以供发展。
该研究指出:一方面,“香港已经顺利回归,边境管制根本不需要2800公顷那么多的土地。”;此外,深圳的发展已经成形,不再是单方面借助香港的经济动力,内地经济已经成为香港经济发展的其 个最主要的构成部分,所以在香港岛之外的新界北部发展成为一个副中心,又或者第二中心,以充分利用内地的经济元素,是合情合理的发展。
随着一系列相关局势的变化,从2021年初起,如何开发新界北地区,逐渐成为香港相关业界人士的热议话题。部分议员更是接连向特区政府提交相关报告,阐明“新界北 心”计划,并指出香港应实现“北创科、南金融”,把新界北地区与扩大至包括“明日大屿”交椅洲人工岛填海的维港都会区互补。
今年4月,前述研究机构的一位研究人士亦撰文指出:新界北区将会是“含金量甚重”的一片土地。 深圳已经发展出一大批成功的大型科创企业,这些企业对国际人才有极大需求,对比深圳以及其他内地城市,香港在税制、生活配套、教育 等因素有更佳的吸引力。而在当下复杂的国际形势下, 极力争取 技专才回流,香港在这方面可以扮演更积极角色,所以整个新界北的发展,也应该以此思路为主线。
“经过完善选举制度,香港重回一国两制正轨,给予香港更大条件及机会融入 大局,故对香港未来的规划不应再受到行政界线限制发展,而北部策略是首次突破思维,跨越香港及深圳的行政界线。”
10月6日,林郑月娥在解释相关新规划的背景时则指出:这是“一国两制”框架下首份由香港特区编制,在 观念及策略思维上跨越港深两地行政界限的策略和纲领,充分考虑了 “十四五”规划中对香港的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香港的期盼,以及“前海方案”为香港带来的大量机遇。“北部都会区”将是香港境内促进港深融合发展和连系大湾区最重要的地区,通过7个跨境口岸和未来兴建港深西部铁路等,使港深两地能跨越“两湾一河”,形成“双城 ”的 格局,帮助香港更好融入 发展大局。
林郑月娥亦坦言称:目前北部都会区只是概念,政府花了三四个月做大量工作,又邀请规划署前署长凌嘉勤担任顾问,尽管完成北部都会区或需20年时间,但任何一届政府都应依照该轨迹进行。她更建议下届政府可设副司长职位,负责 新区发展,与深圳市政府密切联系。
按照相关规划:占香港陆地总面积近三成的“北部都会区”西起白泥、流浮山,东至打鼓岭、 山,涵盖将范围包括天水围、 及粉岭/上水等已发展新市镇,以及古洞北、粉岭北、洪水桥/厦村、 南、新田/落马洲、文锦渡等新发展项目。
在产业布局方案方面:厦村、流浮山一带因刚刚起步,其可塑性较大,被认为可发展优质产业,而其邻近的就是刚扩区的前海,可结合共 展,例如发展 服务;而港深紧密互动圈是最密集地区,大部分陆路口岸均集中此区,需要找到合作范畴,包括高等教育、科技创新或 医疗等;至于大鹏湾/印洲塘生态康 旅游圈则 合旅游。
在目前各新市镇和新发展项目均相对零散的前提下,“北部都会区”概念将会起到统合性的作用,并额外 约600公顷用地作住宅和产业用途。整个项目完成后,总住宅单位数目将达90.5万至92.6万个,容纳约250万人居住;而职位数目亦将由现时11.6万个,大幅增加至约65万个,包括15万个为创科产业的相关职位。
为实现工作与生活处于相近区域,《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还提出建议称:将制定明确政策及行政指引,尽量把“无地域限制、带动就业机会”的政府设施及写字楼迁往北部都会区。此外,林郑月娥亦表示:有信心惯常处于核心商业区的专业服务会选择去北部都会区发展,由于前海占地125平方公里,是港岛的1.5倍,而定位是 服务业商业枢纽,由香港前往只需两个车站,将为会计及律师等专业服务业带来很大契机与吸引力。
整体而言,“北部都会区”对香港发展格局产生的影响可能会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其总面积达300平方公里,未来可建16万至18万个单位,改变过去“小打小闹”觅地建屋方式;其次,此区域内宜居宜业宜游,为科技发展及其他产业提供土地 ,将成为未来二十年城市建设和人口增长最活跃的地区,这与传统新市镇相比,层次有了更大的提升;其三,由政府主导规划建设,打破“小政府、大市场”窠臼。
在相关人士眼中更为重要的,则是该区内有七个跨境口岸,今后还将进一步完善连接深圳的交通网络。香港将规划多条铁路新线,包括定位为 服务业中心的洪水桥/厦村连接深圳前海、铁路北环线向北经 港深创新及科技园接入深圳的新皇岗口岸、北环铁路线古洞站向东伸延至罗湖、文锦渡、香园围、打鼓岭、 山与粉岭、兴建尖鼻咀至白泥自动运输系统等。
资金来源仅是考验之一
随着香港社会逐渐恢复稳定,如何抓住相关发展机遇,聚焦经济发展,是香港社会各界高度关心的话题之一。前述“北部都会区”规划如能真正落地,则被认为是香港重要的发展新机遇之一。在执行过程中能否克服此前一系列规划遇到的类似难题,亦成为该规划所面临的重要考验。
难题之一在于相关规划难以一蹴而就。按照香港推动大型规划发展的惯例,仅前期工作就将包括公众咨询、土地勘探、收地赔偿等方面。涵盖顾问研究、各部门设计、收地赔偿、城规会审批、环境评估、立 审议和拨款,以至 小小的施工合约招标等。
而在这一过程中,往往还将出现公众提出反对、环保团体不满环评报告,以及立 议员的质询等情况,每一个步骤都易出现争议,造成拖延。
以港铁“沙中线”为例:其于20世纪中期提出,直至1998年才正式公布计划,时至今日仍未整条开通。以此类推,“北部都会区”涉及的土地更广、涉及的相关方更多、工程更浩大,难题亦可能会加倍。
有相关人士因此建议:如开发地带涉及湿地及相关缓冲区,当局需研究是否可放宽及精简程序、评估生态影响、提高发展地积比等。除此以外,政府也要检视各部门的执行力,同时加强与地区居民、土地业权人、环保团体等持份者沟通,以减少争议。
负责协助政府推动相关政策的香港特区政府政策创新与统筹办事处“港深合作策略规划顾问”凌嘉勤则表示:以20年时间打造北部都会区并非过分 观,相信只要改革行政机制及工作流程,并设立高层次政府专责机构负责统筹和指导各相关局署,是应该可以做到的。
此外,其还表示:上述负责机构牵头各局署与深圳市相关单位洽商及合作,协调项目规划及实施,同时协助政府与广东省及大湾区城市相关部门,就建构大湾区湿地系统网络展开积极合作。
“整个双城 政策,涉及非常庞大的发展内容,既有土地使用、交通规划,以及产业支持等一系列政策,当中不可避免会涉及大量的利益重新分配问题,也可能会遇到不小的阻力。能否有足够的魄力冲破利益藩篱,准确贯彻发展宗旨,以推动香港加快融入 发展大局,对特区政府及社会各界都是巨大的考验。”香港一家媒体在社论中指出。
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刘兆佳则公开表示:10月6日的施政报告在土地和房屋供应上,敢胆提出大刀阔斧措施,相信与这些政策获中央支持有关,地产商等不能像以往般诸多阻挠,愿意某程度让利和配合。
如何寻找建设资金来源,亦是各界高度关心的话题之一。对此,林郑月娥强调,这是一个愿景及发展策略,“香港最能制造的财富是土地,我们不可能在 土地工作蚀本,如果我们现时看今日赤字,便什么都不做,不单是短视,我会形容为不负责任。”
在谈及北部都会区可能面对的“现金流”问题,包括收地、赔偿、基建等费用时,林郑月娥则称:可通过发债解决部分问题。 北部都会区的很多基建项目属于环保项目,很 合发绿色债券。“北部都会区”是绿色低碳社区,有很多环保项目,一有地出售就可以赚钱。“一个负责任政府应该拥抱这盘生意。”
一位相关市场人士则提出建议称:应考虑公私营混合模式,其除了可以分担政府财政压力,亦能加快有效运用私人土地,促进重点基建及可承担房屋的发展进度。而北部都会区位处香港的策略性边境位置,估计将为香港经济创造约每年7000亿至7500亿港元的总生产总值。
从深港合作的角度来看,北部都会区的发展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亦需考虑一系列的协调性的安排和布局。“如果不考虑如何与深圳衔接,在产业方面形成有机融合,那么单纯提出作为创 心就很容易难以落地。”深圳的一位研究人士对《财经》记者指出,“按照香港以往的发展经验看,新规划落实到最后往往都成了地产项目。希望北部都会区不要继续走这一 路,不然只是拼拼凑凑,把区域内个别新市镇的发展相加起来,只为了解决香港人的房屋问题、就业问题,格局就窄了。”
如果您对本文的内容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认可。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如果您想更深入地了解相关内容,可以查看文章下方的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