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网友们,很多人可能对90后女生在航天领域成为“大姐大”是和远去的航天飞机怎么看待不是很了解,所以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90后女生在航天领域成为“大姐大”是和远去的航天飞机怎么看待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90后女生在航天领域成为“大姐大”,是什么样的学校培养出了如此人才?
90后女生在航天领域成为“大姐大”,是什么样的学校培养出了如此人才?
题主问的对象应该是文昌发射场中最年轻的女指挥员,是嫦娥五号探月任务连接器系统指挥员周承钰吧!她是一名96年的“小后生”,高中就读于清华中学,大学就读与中国科技大学。至于题主所提到的怎样的学校才能培养出这样的人才?
首先要明白一点,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个人是占据绝对作用的,也就是个人的主观意愿决定了个人的发展;此外还有学校、家庭等外在因素的影响,最终才造就了个人的成长与成功。
关于周承钰,她的高中老师对她有一个评价:在她高中的时候就有一个“科研梦”,高中三年她都在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在高考中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国防科技大学飞行器系统与工程专业,这算是她投入航天事业的第一步。
在大学期间,她也坦承说压力也不小,尤其是遇到严格的教授,在期末答案还有可能遇到5天考7场的,就需要通宵达旦的复习备考,可以看出优秀的人到哪里都会有优秀的表现。
在毕业后成为单位的一员,她也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态,相比大学时期的知识,工作中不仅需要知识还需要实践来印证理论。同时她还频繁的换岗,接受高难度的挑战,这些都是她变强过程中的一个又一个的坎。
在工作中,她要是一个硬角色。就像在单位的3公里跑步测试中,她用自己的耐力与速度成为了测试中的佼佼者,测试成绩甚至比绝大多数男同事的成绩还好。此外,因为她最初的岗位是在15层的二级连接器配气台,这15层中不乏是90度的台阶,甚至一些地方根本就无法直立行走,走一趟都够人吃一顿了,但是她有时候一天就要走4趟。
在这个配气台中,工作环境艰苦,空间小只能站立工作,同时还有高压气体流动的嘈杂声,更别说有空调了……就是这样的工作环境,周承钰在里面工作了整整2个多月,没有抱怨、没有迟到早退,顺利的完成了长征五号火箭的复飞之战。
关于一个人的成长成才,周承钰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要成功就要跳出自己的舒适圈,敢于接受各种挑战,不管前面的困难如何,都需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学习与适应,解决各种问题。不管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需要大胆尝试,勇于突破自我,依靠自己的经验与努力尽快地适应各种环境,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只有这样,一个人才有可能成功。
远去的航天飞机怎么看待?
美国的航天飞机
2011年7月8日上午美国“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从佛罗里达肯尼迪航天中心成功发射升空。这将是美国30年历史的航天飞机项目中的第135次升空,也是美国所有航天飞机的最后一次飞行。
1969年4月,美国宇航局提出建造一种可重复使用的航天运载工具的计划。1972年1月,美国正式把研制航天飞机空间运输系统列入计划,确定了航天飞机的设计方案,即由可回收重复使用的固体火箭助推器,不回收的两个 燃料贮箱和可多次使用的轨道器三个部分组成。经过5年时间,1977年2月研制出一架创业号航天飞机轨道器,由波音747飞机驮着进行了机载试验。1977年6月18日,首次载人用飞机背上天空试飞,参加试飞的是宇航员海斯(C·F·Haise)和富勒顿(G·Fullerton)两人。8月12日,载人在飞机上飞行试验圆满完成。又经过4年,第一架载人航天飞机终于出现在太空舞台,这是航天技术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航天飞机是一种为穿越大气层和太空的界线(高度100千米的关门线)而设计的火箭动力飞机。它是一种有翼、可重复使用的航天器,由辅助的运载火箭发射脱离大气层,作为往返于地球与外层空间的交通工具,航天飞机结合了飞机与航天器的性质,像有翅膀的太空船,外形像飞机。航天飞机的翼在回到地球时提供空气刹车作用,以及在降跑道时提供升力。航天飞机升入太空时跟其他单次使用的载具一样,是用火箭动力垂直升入。因为机翼的关系,航天飞机的酬载比例较低。设计者希望以重复使用性来弥补这个缺点。
航天飞机为人类自由进出太空提供了很好的工具,它大大降低航天活动的费用,是航天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航天飞机由轨道器、固体燃料助推火箭和外储箱三大部分组成。
外部燃料箱
外表为铁锈颜色,主要由前部液氧箱、后部液氢箱以及连接前后两箱的箱间段组成。外部燃料箱负责为航天飞机的3台主发动机提供燃料。外部燃料箱是航天飞机三大模块中唯一不能重复使用的部分,发射后约8.5分钟,燃料耗尽,外部燃料箱便被坠入到大洋中。
一对固体火箭助推器
这对火箭助推器中装有助推燃料,平行安装在外部燃料箱的两侧,为航天飞机垂直起飞和飞出大气层进入轨道,提供额外推力。在发射后的头两分钟内,与航天飞机的主发动机一同工作,到达一定高度后,与航天飞机分离,前锥段里降落伞系统启动,使其降落在大西洋上,可回收重复使用。
轨道器
即航天飞机本身,它是整个系统的核心部分。轨道器是整个系统中唯一可以载人的、真正在地球轨道上飞行的部件,它很像一架大型的三角翼飞机。它的全长37.24米,起落架放下时高17.27米;三角形后掠机翼的最大翼展23.97米;不带有效载荷时质量68吨,飞行结束后,携带有效载荷着陆的轨道器质量可达87吨。它所经历的飞行过程及其环境比现代飞机要恶劣得多,它既要有适于在大气层中作高超音速、超音速、亚音速和水平着陆的气动外形,又要有承受再入大气层时高温气动加热的防热系统。因此,它是整个航天飞机系统中,设计最困难,结构最复杂,遇到的问题最多的部分。
轨道器由前、中、尾三段机身组成。前段结构可分为头锥和乘员舱两部分,头锥处于航天飞机的最前端,具有良好的气动外形和防热系统,前段的核心部分是处于正常气压下的乘员舱。这个乘员舱又可分为三层:最上层是驾驶台,有4个座位,中层是生活舱,下层是仪器设备舱。乘员舱为航天员提供宽敞的空间,航天员在舱内可穿普通地面服装工作和生活。一般情况下舱内可容纳4~7人,紧急情况下也可容纳10人。
航天飞机的中段主要是有效载荷舱。这是一个长18米,直径4.5米,容积300立方米的大型货舱,一次可携带质量达29吨多的有效载荷,舱内可以装载各种卫星、空间实验室、大型天文望远镜和各种深空探测器等。为了在轨道上施放所携带的有效载荷或回收轨道上运行的有效载荷,舱内设有一或两个自动操作的遥控机械手和电视装置。机械手是一根很细的长杆,在地面上它几乎不能承受自身的重量,但是在失重条件下的宇宙空间,却可以迅速而灵活地载卸10吨多的有效载荷。航天飞机中段机身除了提供货舱结构之外,也是前、后段机身的承载结构。
航天飞机的后段比较复杂,主要装有三台主发动机,尾段还装有两台轨道机动发动机和反作用控制系统。在主发动机熄火后,轨道机动发动机为航天飞机提供进入轨道、进行变轨机动和对接机动飞行以及返回时脱离轨道所需要的推力。反作用控制系统用来保持航天飞机的飞行稳定和姿态变换。除了动力装置系统之外,尾段还有升降副翼、襟翼、垂直尾翼、方向舵和减速板等气动控制部件。1981年4月12日,在卡纳维拉尔角肯尼迪航天中心聚集着上百万人,参观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发射。宇航员翰·杨(John W.Young)和克里平(Robert L.Crippen)揭开了航天史上新的一页。
这架航天飞机总长约56米,翼展约24米,起飞重量约2040吨,起飞总推力达2800吨,最大有效载荷29.5吨。它的核心部分轨道器长37.2米,大体上与一架DC—9客机的大小相仿。每次飞行最多可载8名宇航员,飞行时间7至30天,轨道器可重复使用100次。航天飞机集火箭,卫星和飞机的技术特点于一身,能像火箭那样垂直发射进入空间轨道,又能像卫星那样在太空轨道飞行,还能像飞机那样再入大气层滑翔着陆,是一种新型的多功能航天飞行器。
美国航天飞机创造了许多航天新纪录。航天飞机首航指令长约翰·杨6次飞上太空,是当时世界上参加航天次数最多的宇航员。
1983年6月18日女宇航员莎丽·赖德(Sally K.Ride)乘“挑战者”号上天飞行,名列美国妇女航天的榜首。1983年8月30日,“挑战者”号把美国第一个黑人宇航员布鲁福德(Guion S.Bluford)送上太空飞行。1984年2月3日乘“挑战者”号上天的麦坎德利斯(B.McCandless),成为世界上第一位不系安全带到太空行走的宇航员。1984年4月6日“挑战者”号上天后,宇航员首次抓获和修理轨道上的卫星成功。1984年10月5日参加“挑战者”号飞行的莎丽文(Kathryn D.Sullivan)成为美国第一位到太空行走的女宇航员。1985年1月24日发现号升空,首次执行秘密的军事任务。1985年4月29日,第一位华裔宇航员王赣骏(Tayler Wang)乘“挑战者”号上天参加科学实验活动。1985年11月26日,“亚特兰蒂斯”号载宇航员上天第一次进行搭载空间站试验。1992年5月7日“奋进”号首次飞行,宇航员在太空第一次用手工操作抢救回收卫星成功。7月31日“亚特兰蒂斯”号上天,首次进行绳系卫星发电试验。9月12日“奋进”号将第一位黑人女宇航员,第一位日本记者和第一对宇航员夫妇载入太空飞行。
2011年7月21日美国“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于美国东部时间21日晨5时57分(北京时间21日17时57分)在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安全着陆,结束其“谢幕之旅”,这寓意着美国30年航天飞机时代宣告终结。
夭折的苏、俄航天飞机
1988年11月16日莫斯科时间清晨6时整,前苏联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从拜科努尔航天中心首次发射升空,47分钟后进入距地面250千米的圆形轨道。它绕地球飞行两圈,在太空遨游3小时后,按预定计划于9时25分安全返航,准确降落在离发射地点12千米外的混凝土跑道上,完成了一次无人驾驶的试验飞行。
“暴风雪”号航天飞机大小与普通大型客机相差无几,外形同美国航天飞机极其相仿,机翼呈三角形。机长36米,高16米,翼展24米,机身直径5.6米,起飞重量105吨,返回后着陆重量为82吨。它有一个长18.3米,直径4.7米的大型货舱,能将30吨货物送上近地轨道,将20吨货物运回地面。头部有一容积70立方米的乘员座舱,可乘10人。科学家们认为,这次完全靠地面控制中心遥控机上的电脑系统,在无人驾驶的条件下自动返航并准确降落在狭长跑道上,其难度比1981年美国航天飞机有人驾驶试飞大得多。首先,“暴风雪”号的主发动机不是装在航天飞机尾部,而是安装在“能源”号火箭上,这样就大大减轻了航天飞机的入轨重量,同时腾出位置安装小型机动飞行发动机和减速制动伞。其次,“暴风雪”号着陆时,可用尾部的小型发动机做有动力的机动飞行,安全准确地降落在狭长跑道上,万一着陆失败,还可以将航天飞机升起来进行第二次着陆,从而提高了可靠性。而美国航天飞机靠无动力滑翔着陆只能一次成功。第三,“暴风雪”号能像普通飞机那样借助副翼,操纵舵和空气制动器来控制在大气层内滑行,还准备有减速制动伞,在降落滑跑过程中当速度减慢到50千米/小时自动弹出,使航天飞机在较短距离内停下来。“暴风雪”号首航成功,标志着前苏联航天活动跨入一个新的阶段,为建立更加完善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铺平了道路。原计划一年后进行载人飞行,但由于机上系统的安全可靠尚未得到充分保证,加之其后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原因,载人飞行的时间便推迟了。
欧洲 的航天飞机计划
在其他 也存在着航天飞机的计划,英国曾经设计一种航天飞机,其外形很独特,外形和一枚运载火箭一样大小,英国人取名为“霍托”,是无人驾驶的航天飞机,用于运输。它既能垂直发射,也能使用当时和法国联合研制的协和超音速飞机的跑道起飞。而另外法国人也构想过一种小型的航天飞机其外形和美国的航天飞机外形一样只不过外形比美国的航天飞机更小,只有一对小型引擎,由法国研制的“阿尔丽娜”型火箭发射。
知识点
“挑战者”号升空爆炸
1986年1月28日,美国东部时间当日上午11时39分12秒,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的肯尼迪航空中心10英里上空,在“轰”的一声巨响之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凌空爆炸。
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第10次发射升空后,因助推火箭发生事故凌空爆炸,舱内7名宇航员(包括一名女教师)全部遇难。直接造成经济损失12亿美元,航天飞机停飞近3年,成为人类航天史上最严重的一次载人航天事故,使全世界对征服太空的艰巨性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
遇难宇航员为斯科比、史密斯、麦克奈尔、杰维斯、鬼冢(夏威夷出生,日裔)、朱迪恩·雷斯尼克(女)、麦考利芙(女教师)。
总结:以上就是本站针对你的问题搜集整理的答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