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相信很多人对世界是否有神和请问湖北名人古代至今天有那些都不是特别了解,因此今天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世界是否有神和请问湖北名人古代至今天有那些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目录一览

世界是否有神

老 子 老子者,名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曲仁里人也。其母感大流星而有娠。虽受气天然,
见于李家,犹以李为姓。或云,老子先天地生。或云,天之精魄,盖神灵之属。或云,母怀
之七十二年乃生,生时,剖母左腋而出。生而白首,故谓之老子。或云,其母无夫,老子是
母家之姓。或云,老子之母,适至李树下而生老子,生而能言,指李树曰:以此为我姓。或
云,上三皇时为玄中法师,下三皇时为金阙帝君,伏羲时为郁华子,神农时为九灵老子,祝
融时为广寿子,黄帝时为广成子,颛顼时为赤 ,帝喾时为禄图子,尧时为务成子,舜时
为尹寿子,夏禹时为真行子,殷汤时为锡则子,文王时为文邑先生。一云,守藏史。或云,
在越为范蠡,在齐为鸱夷子,在吴为陶朱公。皆见于群书,不出神仙正经。未可据也。葛稚
川云:洪以为老子若是天之精神,当无世不出。俯尊就卑,委逸就劳。背清澄而入臭浊,弃
天官而受人爵也。夫有天地则有道术,道术之士,何时暂乏。是以伏羲以来,至于三代,显
名道术,世世有之,何必常是一老子也。皆由晚学之徒,好奇尚异,苛欲推崇老子,故有此
说。其实论之,老子盖得道之尤精者,非异类也。按史记云:老子之子名宗,事(明吴郡沈
氏野竹斋抄本——以后简称明抄本;清陈鳣校本——以后简称陈校本;“事”作“仕”。)
魏为将军,有功,封于段。至宗之子汪、汪之子言、言之玄孙瑕,仕于汉。瑕子解,为胶西
王太傅,家于齐。则老子本神(宋贾翔犹龙传序云:老子本亦人灵,神字疑讹。)灵耳,浅
见道士,欲以老子为神异,使后代学者从之,而不知此更使不信长生之可学也。何者,若谓
老子是得道者。则人必勉力竞慕;若谓是神灵异类,则非可学也。或云:老子欲西度关,关
令尹喜知其非常人也,从之问道。老子惊怪,故吐舌聃然,遂有老聃之号。亦不然也。今按
《九变》及《元生十二化经》,老子未入关时,固已名聃矣。老子数易名字,非但一聃而
已。所以尔者,按《九宫》及《三五经》及《元辰经》云:人生各有厄会,到其时,若易名
字,以随元气之变,则可以延年度厄。今世有道者,亦多如此。老子在周,乃三百余年,二
百年之中,必有厄会非一,是以名稍多耳。欲正定老子本末,故当以史书实录为主,并老
(《太平御览》六五九,引神仙传无老字。)仙经秘文,以相参审。其它若俗说,多虚妄。
洪按《西升中胎》及《复命苞》及《珠韬玉机》(明抄本“机”作“机”,《初学记》二三
《御览》三六三,引《神仙传》作“札”。当是札讹为机,写作机。)《金篇内经》,皆
云:老子黄白(《艺文类聚》七八、《太平御览》三六三引无白字。)色,美眉,广颡长
耳,大目疏齿,方口厚唇;额有三五达理,日角月悬;鼻纯骨双柱,耳有三漏门;足蹈二
五,手把十文。以周文王时为守藏史,至武王时为柱下史。时俗见其久寿,故号之为老子。
夫人受命,自有通神远见者,禀气与常人不同,应为道主,故能为天神所济,众仙所从。是
以所出度世之法,九丹八石,金醴金液;次存玄素守一,思神历藏,行气炼形,消灾辟恶,
治鬼养性,绝谷变化,厌胜教戒,役使鬼魅之法。凡九百三十卷,符书七十卷,皆老子本起
中篇所记者也,自有目录。其不在此数者,皆后之道士,私所增益,非真文也。老子恬淡无
欲,专以长生为务者,故在周虽久,而名位不迁者,盖欲和光同尘。内实自然,道成乃去,
盖仙人也。孔子尝往问礼,先使子贡观焉。子贡至,老子告之曰:“子之师名丘,相从三
年,而后可教焉。”孔子既见老子,老子告曰:“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若愚。去子之骄
气与多欲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也。”孔子读书,老子见而问之曰:“何书?”曰:“易也。
圣人亦读之。”老子曰:“圣人读之可也,汝曷为读之?其要何说?”孔子曰:“要在仁
义。”老子曰:“蚊虻噆肤,通夕不得眠。今仁义惨然而汩人心,乱莫大焉。夫鹄不日浴而
白,乌不日染而黑,天之自高矣,地之自厚矣,日月自照矣,星辰固自列矣,草木固有区
矣。夫子修道而趋,则以至矣,又何用仁义!若击鼓以求亡羊(明抄本“羊”作“子”)
乎?夫子乃乱人之性也。”老子问孔子曰:“亦得道乎?”孔子曰:“求二十七年而不得
也。”老子曰:“使道可献人,则人莫不献之其君;使道而可进人,则人莫不进之其亲矣;
使道可告人,则人莫不告之兄弟矣;使道可传人,则人莫不传之其子矣;然而不可者,无他
也,中无主而道不可居也。”孔子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诵先王之道,明
周、召之迹,以干七十余君而不见用,甚矣人之难说也。”老子曰:“夫六艺,先王之陈迹
也,岂其所陈哉。今子所修者,皆因陈迹也。迹者履之出,而迹岂异哉?”孔子归,三日不
谈。子贡怪而问之。孔子曰:“吾见人之用意如飞鸟者,吾饰意以为弓弩射之,未尝不及而
加之也;人之用意如糜鹿者,吾饰意以为走狗而逐之,未尝不衔而顿之也;人之用意如渊鱼
者,吾饰意以为钩缗而投之,未尝不钓而制之也。至于龙,乘云气,游太清,吾不能逐也。
今见老子,其犹龙乎,使吾口张而不能翕,舌出而不能缩,神错而不知其所居也。”阳子见
于老子,老子告之曰:“虎豹之文,猿猱之捷,所以致射也。”阳子曰:“敢问明王之
治。”老子曰:“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以(明抄本“以”作“似”)不自己;化被万物而
使民不恃;其有德而不称其名;位乎不测而游乎无有者也。”老子将去而西出关,以升昆
仑。关令尹喜占风气,逆知当有神人来过,乃扫道四十里。见老子而知是也。老子在中国,
都未有所授,知喜命应得道,乃停关中。老子有客徐甲,少赁于老子,约日雇百钱,计欠甲
七百二十万钱。甲见老子出关游(明抄本“游”作“远”)行,速索偿不可得,乃倩人作
辞,诣关令,以言老子。而为作辞者,亦不知甲已随老子二百余年矣,唯计甲所应得直之
多,许以女嫁甲。甲见女美,尤喜,遂通辞于尹喜。得辞大惊,乃见老子。老子问甲曰:
“汝久应死,吾昔赁汝,为官卑家贫,无有使役,故以《太玄清生符》与汝,所以至今日。
汝何以言吾?吾语汝到安息国,固当以黄金计直还汝,汝何以不能忍?”乃使甲张口向地,
其太玄真符立出于地,丹书文字如新,甲成一聚枯骨矣。喜知老子神人,能复使甲生,乃为
甲叩头 ,乞为老子出钱还之。老子复以太玄符投之,甲立更生。喜即以钱二百万与甲,
遗之而去。并执 之礼,具以长生之事授喜。喜又请教诫,老子语之五千言,喜退而书
之,名曰《道德经》焉。尹喜行其道,亦得仙。汉窦太后信老子之言,孝文帝及外戚诸窦,
皆不得不读,读之皆大得其益。故文景之世,天下谧然,而窦氏三世保其荣宠。太子太傅疏
广父子,深达其意,知功成身退之意,同日弃官而归,散金布惠,保其清贵。及诸隐士,其
遵老子之术者,皆外损荣华,内养生寿,无有颠沛于险世。其洪源长流所润,洋洋如此,岂
非乾坤所定,万世之师表哉。故庄周之徒,莫不以老子为宗也。(出《神仙传》)
老子姓李,名重耳,字伯阳,是春秋时代楚国苦县曲仁里的人。传说他的母亲有一次看
见空中大流星飞过后就怀了身孕。由于是上界的神灵之气出现在李家,所以老子生下后姓了
凡人的李氏。有人说,老子生于开天辟地之前,是天的精灵神魄,自然就是神灵了,又有人
说,老子的母亲怀了他七十二年才剖开左腋生下了他,一出生就是白发苍苍,所以才名叫老
子。有人说老子的母亲没有丈夫,他是随母亲娘家而姓李的。也有人说老子的母亲碰巧是在
李树下生了老子,老子一出生就能说话,指着李树说:“就用它作我的姓吧。”还有人说,
老子在上三皇时是玄中法师,下三皇时是金阙帝君,伏羲氏时是郁华子,神农氏时是九灵老
子,祝融时是广寿子,黄帝时是广成子,颛顼时是赤 ,帝喾时是禄图子,尧时是务成
子,舜时为尹寿子,夏禹时是真行子,殷商时是锡则子,周文王时是文邑先生。还有一种说
法,说老子是文王的守藏史。有的说,老子在越国就是范蠡,在齐国就是鸱夷子,在吴国就
是陶朱公。这些传说在各种书籍中都有记载,但都不是出自神仙经书的正式传记中,没有什
么依据。晋代的道学 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曾说:“我认为老子如果真是上天的精
灵神人,就会世世代代都出现在人间,放弃他尊贵的身份混迹于凡夫俗子之中,专门从事人
间辛劳的工作,背离神界的清明高洁而进入人间的庸俗龌龊,抛弃天界的官位而接受人间的
封爵。自有天地以来就有道术,修炼道术的人更是从来没有间断过。从伏羲以来,到夏、
商、周三代,著名的道家世代都有,何止仅仅是一位老子呢?这都是因为后来的一些学道的
人们为了推崇老子而夸大其词,才编造了那些奇闻异说以耸人听闻罢了。实事求是地说,老
子就是在研究道学上成果最突出的一个人,而绝不是什么神仙异类。”根据《史记》上记
载,老子的儿子叫李宗,在魏国作过将军,由于有功被封邑在段干(地名)。李宗的儿子是
李汪,李汪的儿子是李言,李言的玄孙李瑕。在汉朝作过官。李瑕的儿子李解,当过胶西王
的太傅,家在齐国。老子本人十分聪慧机灵,所以有些浅薄的道士想把老子描绘成神仙,好
让后代人更崇拜他学习他。殊不知这样一来使得普通的人们更认为老子是长生不老的神仙,
根本学不了。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说老子只是个得了道的凡人,人们一定会努力学他,如果
说老子自来就是神仙,人们会望而生畏不知从何学起了。据说老子要出关到西方去,守关的
令尹名叫喜,知道老子不是一般人,就向他问道术。老子听了又惊又怪,竟吐出舌头来半天
没收回去,从此才有了“老聃”这个称号,其实这个说法不对。根据《九变》及《元生十二
化经》的记载,老子没进关时已经有了“老聃”这个别号了。老子改过好几次名字,不仅是
一个“聃”字而已。他所以改名,是根据《九宫》、《三五经》、《元辰经》上说的,人这
一生会有几次命运中的坎坷,每到一个“坎儿”的时候,如果能改一下名字,以顺应运气的
变化,就可以平安消灾延年益寿。现在一些有道术的人,也常常这样做。老子在周朝活了三
百多年,这么长的时间里,必然会有多次的厄运坎坷,所以老子改名的次数也就必然多了
些。如果想准确地考证确定老子的生平,还是应该以史书上的正式的记载为主,并参考一些
神仙的经传秘文。其它一些世俗的传说大都很荒诞,不可凭信。葛洪按《西升中胎》及《复
命苞》和《珠韬玉机》、《金篇内经》等典籍上的记载说,老子皮色黄白,眉毛很美,额头
宽阔耳朵很长,眼睛很大,牙齿稀疏,四方大口嘴唇很厚。他的额头有十五道皱纹,额角两
端似有日月的形状。他鼻子很端正,有两根鼻骨,耳朵上有三个耳孔。他一步可跨一丈,双
手上有十道贵人的纹路。周文王时,老子做守藏史(管库的官名),到武王时,他还担任柱
下史(相当秦汉的御史),人们看他如此长寿,就称他为“老子”。凡是受命于天的人,必
然是通达灵异的人,他的禀赋气质也与平常人不同,这样的人理所当然成为道家的首领,也
自然会得到天神的佑助和神仙们的呵护。老子济助世人的法术有九种丹八种石,有金酒、金
液等仙药;此外,以“玄而又玄,众妙之门”的玄学修养心性,运气炼身,消灾辟邪,清除
鬼魅,并有不食五谷、超脱变化之法,有符咒教戒、驱使鬼魅之法。老子的道术共有九百三
十卷,符术十卷,这些都在他的著作中详载,有目录可查。凡不在他著作中的,都是后来的
道士们私自增添的,并不是老子本人的著作。老子为人清心寡欲,专心致志于修炼长生之
道,所以他在周朝虽然时间很久,但在官位上没有什么升迁,他始终于世无争。他效法、自
然、道术修炼成功后就羽化而去,进入天界成了仙人,这是必然的事。孔子曾经去向老子请
教《礼》方面的学问,先派了他的学生子贡去拜见。子贡见到老子后,老子对子贡说:“你
的老师叫孔丘,他如果跟随我三年,然后我才能教他。”孔子见了老子,老子对孔子说:
“善于经商的人虽然富有但却像什么也不拥有,德高的君子往往像个愚笨的人一样毫不外
露。你应该尽快去掉你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因为这些东西对你没有一点好处。”有一次老
子问孔子读什么书,孔子说在读《周易》,并说圣人都读这本书。老子说:“圣人读它可
以,你为什么要读它呢?这本书的精髓是什么?”孔子说:“精髓是宣扬仁义的。”老子
说:“所谓仁义,是一种白白惑乱人心的东西,就像夜里咬得人不能睡觉的蚊虫一样,只能
给人们增加混乱和烦恼罢了。你看,那鸿鹄不用每天洗浴羽毛就自然雪白,乌鸦也不用每天
染墨而自然漆黑。天自来高,地自来厚,日月自来就放射光芒,星辰自来就是排到有序,草
木生来就有区别。你如果修道,就顺从自然存在的规律,自然就能够得道。宣扬哪些仁义之
类的有什么用呢,那不和敲着鼓去寻找丢失的羊一样可笑吗?你是在破坏自然规律,败坏人
的天性啊!”老子又问孔子,“你已经得道了吧?”孔子说:“我求了二十七年,仍然没有
得到啊。”老子说:“如果道是一种有形的东西可以拿来献人,那人们会争着拿它献给君
王。如果道可以送人,人们就会拿它送给亲人。如果道可以说得清楚,人们都会把它告诉自
己的兄弟。如果道可以传给别人,那人们都会争着传给自己的子女了。然而上面说的那些都
是不可能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一个人心里没有正确的对道的认识,那道就绝不会来到他
心中的。”孔子说,“我研究《诗经》、《书经》、《周礼》、《周乐》、《易经》、《春
秋》,讲说先三治国之道,深明周公、召公成功之路,我以此谒晋了七十多个国君,但都不
采用我的主张。看来人们是太难说服了!”老子说,“你那‘六艺’全都是先王时代的陈旧
历史,你说哪些又有什么用呢?你现在所修的,也都是些陈陈相因的旧东西。‘迹’就是人
的鞋子留下的印迹,脚印和脚印,还能有什么不同吗?”孔子从老子哪儿回来,三天没有说
话。子贡很奇怪地问是怎么了,孔子说:“我如果遇见有人的思路像飞鸟一样放达时,我可
以用我似弓箭般准确锐利的论点射住他制服他。如果对方的思想似麋鹿一样奔驰无羁,我可
以用猎犬来追逐它,一定能使他被我的论点所制服。如果对方的思想像鱼一样遨游在理论的
深渊中,我可以用钓钩来捕捉他。然而如果对方的思想像龙一样,乘云驾雾,遨游于太虚幻
境,无影无形捉摸不定,我就没法追逐和捕捉他了。我见到老子,觉得他的思想境界就象遨
游在太虚中的龙,使 张嘴说不出话,舌头伸出来也缩不回去,弄得我心神不定,不知道
他到底是人还是神啊。”阳子见到老子,老子对他说,“虎豹由于身上有花纹,猿猴因为过
分敏捷,所以才招人射杀。”阳子问老子,君王很英明的统治会达到什么样的程度。老子
说:“一位真正英明的君王,应该是他虽有盖世的功劳但老百姓却不知道。他使万物都井井
有条,而老百姓认为本来就应该是那样。他德行很高但老百姓却并不歌颂他的名字。他在位
或不在位都于天下百姓没有什么关系。”老子将要出关西去,打算登昆仑山。守关的令尹喜
通过占卜预知会有神人从这里经过,就命人清扫了四十里道路迎接,果然是老子来了。老子
出行以来,在中原一带都没有传授过什么,他知道令尹喜命中注定该得道,就在那里停留下
来。有一个叫徐甲的人,从少年时受雇于老子作仆人,老子每天大约应付给他一百钱,一共
欠了他七百二十万钱的工钱。徐甲见老子出关远行,想尽快讨回自己的工钱又怕不可能,就
求人写了状子告到令尹喜那里。替徐甲写状子的人并不知道徐甲已跟随老子二百多年了,只
知道他如果索回老子所欠的工钱就会成为富翁,就答应把女儿嫁给徐甲。徐甲见那女子很
美,更加高兴,就把告老子的状子递交给令尹喜。令尹喜看了状子大吃一惊,就去告诉了老
子。老子对徐甲说:“你早就该死了。我当初因为官小家穷,连个替我打杂的人都没有,就
雇了你,同时也就把‘太玄清生符’给了你,所以你才能一直活到今天。你为什么要告我
呢?我当初曾答应你,如果你将来进入了‘安息国’,那时我会用黄金计算你的工钱全数还
给你。你怎么竟这样急得等不了呢?”说罢就让徐甲面向地下张开嘴,只见那‘太玄真符’
立刻被吐了出来,符上的朱砂字迹还像刚写时一样,而徐甲则顿时变成了一具枯骨了。令尹
喜知道老子是神人,就跪下磕头为徐甲求情,并自愿替老子还欠债。老子就把那太玄真符又
扔给徐甲,徐甲立刻复活了。令尹喜就给了徐甲二百万钱打发他去了。令尹喜向老子恭敬地
执 之礼,老子就把长生之道的秘方授给了令尹喜。令尹喜又向老子请求更进一步的教导
训诫,老子就口述了五千字,令尹喜回去后记了下来,这就是老子著名的经典《道德经》。
令尹喜按照老子的教导去修行,果然也成了仙。汉代的窦太后崇尚老子的著作,孝文帝及窦
氏家族人人都必须读老子的书,读后都获益匪浅。所以汉文帝、汉景帝在位时,天下太平国
运兴盛,而窦氏三代也保住了他们的富贵和皇帝的恩宠。太子的老师疏广父子也深深理解老
子的道义,知道功成身退的道理,父子二人同一天辞官回家,把他们的财富散给了穷人,以
保持高贵的节操。后来的那些隐士们,凡是遵从老子道术的,都是抛弃了世俗的荣华富贵,
着力于养身修性,而没有在险恶的乱世遭到颠沛坎坷。老子的学说和道术渊博深遂,流传很
广,这难道不是乾坤所定,值得后代万世向他师法学习的吗?所以庄周一派的门徒,也都把
老子奉为他们的宗师了。

木 公 木公,亦云东王父,亦云东王公。盖青阳之元气,百物之先也。冠三维之冠,服九色云
霞之服,亦号玉皇君。居于云房之间,以紫云为盖,青云为城。仙童侍立,玉女散香。真僚
仙官,巨亿万计。各有所职,皆禀其命,而朝奉翼卫。故男女得道者,名籍所隶焉。昔汉
初,小儿于道歌曰:“着青裙,入天门,揖金母,拜木公。”时人皆不识,唯张子房知之。
乃再拜之曰:“此乃东王公之玉童也。盖言世人登仙,皆揖金母而拜木公焉。”或云,居东
极大荒(“荒”原作“芦”,据明抄本改。)中,有山焉,以青玉为室,深广数里。僚荐真
仙时往谒,九灵金母(“母”原作“丹”,据本书卷六十三骊山姥条改)一岁再游其宫,共
校定男女真仙阶品功行,以升降之,总其行籍,而上奏元始,中开玉晨,以禀命于老君也。
天地劫历,阴阳代谢,由运兴废,阳九百六,举善黜恶,靡不由之。或与一玉女,更投壶
焉。每投,一投十(说郛七引“十”作“千”)二百枭。设有入不出者,天为口医(呼监
切)嘘(医呼者,言开口笑也)。枭而脱悟不接者,天为为嗤。儒者记而详焉。所谓王者,
乃尊为贵上之称,非其氏族也。世人以王父王母为姓,斯亦误矣。(出《仙传拾遗》。明抄
本作《神仙传拾遗》)
木公,有些地方称他为“东王父”,或者称他为“东王公”,说他产生于春天阳光的元
气中,是万物的始祖。木 上戴着象征着天、地、人三界的帽子,穿着九色云霞制成的袍
服,人们也称他为“玉皇君”。木公住在九霄云中,以紫云作他的车伞盖,以青云筑成他的
城池。他的身边侍立着仙童和身上散发着异香的玉女。他所管辖的仙官有亿万名,都各司各
的职务,恭谨地遵奉着他的圣命,朝拜护卫着他。这些仙官,都是人间男女中得道的人,人
们得道之后就隶属于仙籍了。过去汉朝初年时,有一个小孩在道旁唱道:“着青裙,入天
门。揖金母,拜木公。”当时人们都不懂这首儿歌说的是什么意思,只有张良(字子房)知
道,就向小孩恭敬地下拜,并说:“这孩子就是东王公身边的玉童。他说的就是人间能够成
仙的人都要向金母、木公叩拜啊。”还有一种传说,说极东的大荒之中有一座高山,木公就
住在这山中用青玉盖的房子里,这房子的长和宽都有好几里地。神界的仙人们时常到这里来
朝拜木公。九灵金母也每年到这个宫中来考查男女神仙们的品行功德,以决定他们的升降,
并把他们的功绩上奏给元始天尊,同时报到玉晨宫中的太上老君那里听候裁定。天地的劫
数,阴阳的替代、运行和兴衰,每九千九百年轮回一次的“阳九”和“百六”,以及惩恶扬
善等具体事情,都是这样决定的。有时也由一名玉女用投壶的方式来决定,用箭向特制的猫
头鹰口中投掷,每一局投一千二百次。如果箭落入猫头鹰口中不出来,天神就会开口大笑。
如果箭落在猫头鹰嘴外边,天神就会撇着嘴冷笑。有些学士的著作中对这些情况记述得很详
细。人们常说的“王”,是对贵人的一种尊称,并不代表神人的姓氏和宗族。比如,人世间
以王父、王母为姓,是完全错误的。

广成子 广成子者,古之仙人也。居崆峒之山,石室之中,黄帝闻而造焉。曰:“敢问至道之
要。”广成子曰:“尔治天下,禽不待候而飞,草木不待黄而落,何足以语至道?”黄帝退
而闲居三月,后往见之,膝行而前。再拜请问治身之道。广成子答曰:“至道之精,杳杳冥
冥,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净必清,无劳尔形,无摇尔精,乃可长生。慎内闭
外,多知为败。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千二百岁,而形未尝衰。得我道者上为皇,失吾道
者下为土。将去汝入无穷之门,游无极之野,与日月参光,与天地为常。人其尽死。而我独
存矣。”(出《神仙传》)
广成子是古代的一位神仙,住在河南临汝西南崆峒山的一个石洞里。黄帝听说后曾专程
去拜访他,向他请教修炼道术的要诀。广成子对黄帝说,“你所治理的天下,候鸟不到迁徙
的季节就飞走,草木还没黄就凋落了,我和你这样的人有什么可谈呢?”黄帝回去后三个月
不理朝政,什么事都不干,然后又去见广成子,很恭敬地跪着走到广成子面前,再三叩拜求
教修身的方法。广成子回答说:“修道所达到最高境界就是心中一片空漠,即看不见什么,
也听不见什么。凝神静修,你的肉体必然就会十分洁净,你的心神也会非常清爽。不使你的
身体劳顿,不使你的精神分散,你就可以长生。注重内心的修养,排除外界的干扰,知道过
多的俗事会败坏你的真性。我能牢牢的专注于养性,永远心境平和清净无为,所以活了一千
二百岁,而形体上没有一点衰老的迹象。得到我道术的可以成为君王,失去我道术的只能成
为凡俗之辈。我的道将把你引向无穷之门,游于无极的原野,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凡
人都将死去,而得我道的人却会长存于天地之间。

黄 安 黄安,代郡人也。为代郡卒,云卑猥不获,处人间执鞭。推荆(明抄本、陈校本“推”
作“怀”。荆下有“而”字。)读书,画地以计数,一夕地成池。时人谓安舌耕。年可八十
余,强视若童子。常服朱砂,举体皆赤,冬不著衣。坐一龟,广长三尺,时人间此龟有几年
矣,曰:昔伏羲始造网罟,得此龟以授吾,其龟背已平矣。此虫畏日月之光,二千年则一出
头,我生此虫已五出头矣。”行则负龟而趋,世人谓安万岁矣。(出《洞冥记》)
黄安是代郡人,在郡衙里当差。上司见他形象丑陋,就让他当车夫,拿着荆条鞭子赶
马。然而他常常把荆条鞭子别在腰间去刻苦读书,用手指在地上画着记数。一天晚上,他画
字的那块地变成了水池子。当时人们都说黄安是一个勤奋读书的“舌耕人”。黄安八十岁
时,眼力还像少年一样锐利。他经常吃朱砂,全身都光着,冬天也 衣服,坐在一个三尺
宽三尺长的大乌龟上。有人问他那龟有多少年了,黄安说:“远古时伏羲氏造了网,捕到了
这个龟送给了我。现在这龟背让我骑得都磨平了。这个家伙怕日月的光亮,两千年才伸一次
头出来看看。我生下来时,这只龟已经伸了五次头了。”黄安要出门就背着乌龟走路,人们
都说,黄安已经活了一万年了。

孟 岐 孟岐,清(清原作青。据明抄本、陈校本改。)河之逸人,年可七百岁。语及周初事,
了然如目前。岐时侍周公升坛上,岐以手摩成王足。周公以玉笏与之,岐常宝执,每以衣裾
拂拭。笏厚七分,今锐欲折。恒饵桂叶,闻汉武帝好仙,披草莱(明抄本莱作盖。《洞冥
记》同。)而来,武帝厚待之。后不知所之。(出《洞冥记》)
孟岐是清河的一位隐居的高士,已经有七百岁了。他说起周朝的事十分熟悉,就像昨天
的事一样。他曾侍从着周公姬旦登上拜相的神坛,还用手摸过西周成王姬诵的脚。周公曾送
给他一个玉制的笏板,他十分珍爱,经常用衣襟擦它。这只玉笏有七分厚,天长日久,被他
擦得非常薄了,薄得都快断了。孟岐长期以桂叶当饭吃,他听说汉武帝爱好求仙问道,就披
着草编的斗蓬去见他。汉武帝非常优厚地接待了他,后来孟岐就不知去向了。

返回目录

请问湖北名人古代至今天有那些?

屈原(约公元前339~约前278),名平,字原,又字灵均。战国末期楚国归乡乐平里(今秭归县屈原乡屈原村)人,楚国诗人、政治家。

毕升(?-1051),湖北省英山县草盘地人。北宋著名发明家。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发明活字排版印刷术(沈括《梦溪笔谈》载:"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版")在当时印刷界反响很大。

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明朝蕲州(即今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人。生于公元一五一八年(好明正德十三年),卒于公元一五九三年(即明万历二十一年)。少时从父李言闻习儒学医,14岁中秀才,但他立志要学医,多次向其父表示:“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终于在二十岁以后,开始学医。由于他注重临床实践,虚心向劳动人民学习,加上他父亲的指导帮助。所以很快就成为远近闻名的医生。他自幼就比较接近劳动人民,对民间疾苦,有一定的了解,所以他给许多穷人看病,都不收医药费。人家称赞他是“千里就药于门,立活不取值。”由于医术高明,名声远播,34岁时受聘楚王府,任奉祠正,未几,被荐入京师,任朝廷太医院院判,不久告归蕲州,一面行医治病,一面编修《本草纲目》,万历二十一年(1593),李时珍逝世,终年75岁。

民族和亲的使者王昭君

长江三峡的西陵峡中,有一条小溪,清亮碧绿,宛如翡翠。这里山美、水美、人更美,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就出生在这条小溪之滨。

王昭君名嫱,西汉南郡(今兴山县)宝坪村人。从小长得艳若桃花,聪明伶俐。清代诗人赞她:“飘飘秀色夺仙春,只恐丹青画不真”,“娥眉绝色不可寻,能使花羞在上林”。出神入化地活脱出昭君的美容与神采。

张居正(1525—1582)明政治家。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字叔大,号太岳。嘉靖进士,任庶吉士、翰林院编修。力主改革弊政。隆庆元年(1567)入阁。万历元年(1573),任内阁首辅。在任时厉行改革。推行考成法,整顿吏治。清丈田亩,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改革赋役制度,把各项税役合而为一,按亩征粮。用戚继光等名将,加强北方边防。用潘季驯,浚治黄、滩。执政十年,成效卓著,死后即遭弹劾,后复追夺官爵,籍没家产。天启二年(1622),追复原官。有《张文忠公全集》。

伍子胥(公元前?—前484年),名员。襄樊谷城冷集沈湾(原光化富乡村,1949年划归谷城)人。

陆羽(733-804年),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字鸿渐,季疵,一名疾,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陆羽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因被后人称为"茶圣"。

庞统(179—214)三国时刘备谋士。字士元,襄阳(今属湖北)人,初与诸葛亮齐名,号凤雏。刘备得荆州,任来阳令。因鲁肃、诸葛亮所荐,得为谋士,与亮并为军师中郎将。后随从入蜀,建策取成都。建安十九年(214年),攻雒城,中流矢死。

马谡(190—228)三国蜀国人士。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字幼常。初以荆州从事随刘备入蜀。好论军事,刘备临死前曾言其“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诸葛亮不以为然,甚器重。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出祁山攻魏,他被任为先锋。因违反节制,被魏将张郃败于街亭,下狱死。或言被诸葛亮所杀

皮日休(约公元834—883年),襄阳人,字逸少,后改袭美。自号鹿门子

其貌不扬,爱喝酒,性傲慢,能写一手好文章。诗文与陆龟蒙(今苏州人)齐名,两人有松陵唱和诗。时称“皮陆”。

孟浩然(公元689—740年),名浩,字浩然。襄阳人,人称孟襄阳。他的经历较简单,早年隐居在离襄阳城30里的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试落第。在太学赋诗,举座嗟而佩服。曾游览东南各地,与王维齐名,人称“王孟”。与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均有交往。李白有两首怀念孟浩然的诗。杜甫也有诗赞颂孟浩然。他的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隐居田园生活。他为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故生前死后皆享有盛名。他死后不到10年,诗集编成后,即送“秘府”保存。《全唐诗》收集了他的200多首诗,其中近30首是描写、歌颂家乡的诗,至今仍为人们所喜爱。襄阳城内东北角“鉴湖”附近曾建有“孟亭”。襄阳南门外背山临江之涧南园有他的故居。

公安派”领袖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公安派”领袖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湖北公安人

在明代后期,文坛沉寂之际,突兀诞生了一个新的文学派别,给文坛带来了生机,这就是中国文学史上有名的“公安”派。这个文学派以提倡“性灵”著称,其领袖是出生于今荆州市公安县的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史称“公安三袁”。他们都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继唐宋古文运动之后,又树起了一面文学革新运动的旗帜。他们的成就不仅是文学成果,也是思想成果,对以后几百年的历史乃至五四 运动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陈友谅(1320~1363)元末大汉政权的建立者。湖北沔阳人,家世业渔。

林彪政治、人物、军事家

1907年生于湖北黄冈。1923年6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司令员、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国防部部长、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李先念同志1909年出生于湖北省黄安(今红安)。1926年参加农民运动。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区委书记、县委书记,苏维埃政府主席。

董必武,原名贤琮,又名用威,字洁畲,号壁武,从事革命活动后改为必武。1886年3月5日,他出生于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城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

刘华清(1916~ )湖北大悟人,1929年10月入团,1935年10月转党,1929年10月参加工作,1930年12月入伍,苏联海军指挥学院海军指挥专业毕业,上将军衔。

徐海东(1900一1970)名元清,湖北省大悟县新城徐家窑人,出身于窑工之家。9岁,入乡塾读书,13岁因反抗富家子弟欺凌,遭塾师斥责,愤然退学,进窑场学艺,跟随父兄,以窑工为职业。

项英(1898—1941)原名德隆,湖北武昌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早期重要 人之一。

恽代英(1895~1931)1895年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祖籍江苏武进县人,中国共产党政治活动家、 家,中国早期青年运动的 人之一。早期革命家

施洋(1889~1923年),原名吉超,号万里,字伯高。竹山县麻家渡镇双桂村人。早期革命家

王树声,原名王宏信。湖北省麻城市人。军事家。一九二六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区、县农民协会组织部长。一九二七年参与 黄麻起义

许世友(1905-1985)原籍湖北麻城人。上将。一九二六年在国民革命军第一师任连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二七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黄麻起义。

聂凤智(1914~1992)湖北大悟人(出生地原属黄安,今黄冈市红安县)。上将。

陈锡联(1915-1999),原名锡廉,字廉甫,1915年1月出生于湖北省黄安(今红安)高桥区陡山彭家村,军事家、上将。陈锡联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和功勋卓著的一代战将。

郭天民,原名郭基逵,1905年出生于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城关区郭受九村。军事家、上将。郭天民是久经考验的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战功卓著的高级将领和军事 家。是红安籍开国将领中唯一上过黄埔军校的将军。

国防部长上将——秦基伟

秦基伟同志1914年11月出生于湖北黄安(今红安)七里区秦罗庄。

王建安(1907-1980).原名见安,1907年11月8日出生于湖北黄安县(今红安)桃花沙河村。军事家、上将。

韩先楚(1913-1986)湖北黄安县人。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和功勋卓著的一代战将。是中国人民 第四十军首任军长。

周纯全(1905-1985),1905年10月6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八里区雷家田,曾在八里湾小学堂当校工,后到武汉参加并组织“二七后援会”和汉口惠工织布厂工人的 斗争。周纯全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我军杰出的高级将领。军事家、上将。

杨守敬(1839—1915),湖北省宜都市陆城镇人,字惺吾、晚年自号邻苏老人,是清末民初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金石文字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艺术家、藏书家。有83种著作传世,名驰中外。杨守敬同治元年(1862)中举,同治四年(1865)考取景山宫学教习,1874年考取国史馆誊录。1880年至1884年任驻日钦使随员,归国后先后任黄冈教谕、两湖书院教习、勤成(后更为存古)学堂总教长。1909年被举为礼部顾问官,次年兼聘为湖北通志局纂修。1915年1月9日,杨无疾而终,逝于北京,终年?6岁。杨守敬逝世后,民国政府派专车护送灵柩回宜都,归葬宜都龙窝。

李四光(1889-1971),原名仲揆,黄冈(今团风)县回龙山香炉湾人。著名地质学家。

闻一多(1899-1946)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省蕲水县(今浠水县)下巴河镇的一个书香门第。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 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诗人,学者。原名闻家骅,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

郭锡章(1933--)花桥镇刘常村西湖口垸人。司令员。

黎元洪(1864—1928)字宋卿。黎家河(今大悟县彭店乡)人。民国总统。

陈潭秋(1986-1943),名澄,字云先,号潭秋,黄冈县(含黄州区)陈策楼人。无产阶级革命家。

钱瑛(1903—1973),祖籍湖北咸宁,出生于湖北潜江周家矶。女革命家、 监察部部长

李书城(1882—1965),潜江县袁桥村人。同盟会元老、新中国第一任农业部长

李汉俊(1890—1927),湖北潜江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代表。

向忠发(1880—1931)又名仲发。湖北汉川人。早期革命家家

谢富治(1909-1972),黄安(今红安)县丰岗谢家垱人。上将

吴仪,女,汉族,1938年11月生,湖北武 。国务院副总理兼卫生部长

曹禺(1910一1996)现、当代剧作家。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一个封建官僚家庭。

著名运动员、奥运会冠军得主——伏明霞跳水运动员。籍贯:湖北武汉

著名运动员、奥运会冠军得主——李小双籍贯:湖北仙桃人

:::古代:::

·屈原李时珍毕升张居正

·王昭君庞统陆羽伍子胥

·孟浩然米芾皮日休马谡

·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陈友谅钟惺、谭元春

:::近、现代:::

·:::军事、政治:::

·李先念董必武刘华清

·徐海东项英恽代英施洋

·王树声许世友聂凤智

·陈锡联郭天民

·秦基伟王建安

·韩先楚周纯全林彪

·郭锡章黎元洪陈潭秋

·钱瑛李书城李汉俊

·向忠发谢富治吴仪

·刘志军万学远吴定富

·刘精松周志坚钱运录

·:::科技:::

·李四光曹禺闻一多胡风

·杨守敬张光年王亚南

·叶君健熊十力郭超人

·朱光亚

·:::文艺:::

·高枫梦鸽

·池莉刘醒龙徐帆

·黄格选熊天平任贤齐

·周传雄(小刚)苏慧伦

·:::商业、经济:::

·陈东升徐立华雷军

·黄明生李志高李儒雄

·:::体育运动:::

·伏明霞李小双李大双

·周继红乔红陈静杨威

·郑李辉刘国正肖海亮

·刘黎敏田秉毅高凌

·李青关虹

楚国地灵人杰。人才济济,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思想、科学、 等各个领域,都有一批第一流人才,甚至是世界性的第一流人才,

在政治军事上,楚国驰骋疆场八百多年,从筚路蓝缕,到立威定霸,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如审时度势、周文武成三代均尊之为师的楚国缔造者鬻熊;自称王,创县制,设令尹,置陈兵之法,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具有创新精神的熊通(楚武王)、南定都郢,北通“上国”,抗衡中夏的熊赀(楚文王);与齐桓公争霸后来居上,执辱宋襄公、“强楚主会”,继齐桓公之后登上中国霸主地位的熊恽(楚成王);“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天下大事尽在楚”,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熊侣(楚庄王);洞察形势,全力东拓,使楚国仍以大国强国的雄姿,步入战国“七雄”行列之一的熊章(楚惠王);大胆重用异邦人吴起主持变法,“南并蛮越,遂有洞庭、苍梧”,使楚国振兴复强的熊疑(楚悼王);北取睢、泗之间至泗水之上,西拓巴蜀,东收吴越,“临天下诸侯”,使楚国成为雄踞大江南北一泱泱大国的熊良夫(楚宣王)和熊商(楚威王)父子两人。这些国君(王),都是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对楚国和全中国的历史进程,对中华民族的融合与形成,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其功绩是彪炳史册,永垂不朽的。他们堪称为天才、通才,是中华民族一份宝贵的遗产。当然,在这些国君(王)的主政下,也有不少治国领军的良才,如斗子文、孙叔敖、叶公子高等人。此外,还有三位大才应该提出来,他们就是伍子胥、范蠡和李斯。

在经济、科学的领域中,传说楚先祖祝融是三皇五帝时期观火授时的大科学家。见于有明确史籍记载的,在经济、科学领域中作过突出贡献的有孙叔敖、苏掩、甘公、唐目未等人。孙叔敖不仅是政治家,而且也是水利专家和科学家。他首创库陂池水利工程,首先为大江筑堤修垸,在楚境形成南、北灌溉网络,“钟天地之美,收九泽之利,以殷润 ,家富人喜”(《孙叔敖碑》。

在哲学、思想领域中,先秦时期最为活跃,时至战国,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所谓百家,最重要的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农家、纵横家、兵家等。而在这各个学派中,楚人或是其主要代言人,或是创立者。道家学派创立人是楚先哲老子,后续者不少,至战国中期,楚人庄子则继承和发挥了老子学说,是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庄并称,成为一个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而登上世界哲学史的殿堂(如黑格尔就认为老子是东方古代世界的精神代表者)。

在文学艺术领域中,“楚材”更是突出见奇,家喻户晓,有口皆碑。楚国文学成就辉煌,主要表现在散文和诗歌。由于散文以《庄子》为代表,诗歌以屈原《离骚》及其他作品为代表,故两家合谓,人称“庄骚”。前已指出,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学说,是继老子之后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同时也是一位散文 和文学理论家,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屈原是“楚辞”的主要作家,《离骚》一诗是其代表作。屈原及宋玉、唐勒、景差等,是地地道道的楚人,完全是在楚国的培养 和楚 的孕育下成长起来的诗人。国艺术发达,无论是书法、绘画,抑或是 、舞蹈,所取得的成就是世人所公认的。其中造诣很深的 家钟子期和操琴 伯牙,高山流水,意蕴隽永,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至今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楚国人才济济,政治、军事、经济、思想、科学、 等各个领域都涌现了众多第一流人才。楚国亡后,楚地人才却长盛不衰,辈出不穷。历史上湖北曾出现几次人才涌现的高峰。先秦以屈原为代表;东汉至三国时期,以王逸、黄香、庞统、费祎等;唐代襄州襄阳皮日休、孟浩然,复州竟陵陆羽,以及宋朝米芾等;明中后期,以张居正、熊廷弼、李时珍、“公安派”、“竟陵派”等为代表。明末清初,湖北人文初况下降。但至清末民初,人才又有上升趋势,这既得益于张之洞主持的“湖北新政”,也与自林天擎抚鄂以来的历届官员屡屡呼唤“楚材”有关。

返回目录

如果您对本文的内容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认可。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