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朋友们,对于课程格子:用户超百万规模时团队只有4和PayPal创始人:别和错误的人一起,很多人可能不是很了解。因此,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课程格子:用户超百万规模时团队只有4和PayPal创始人:别和错误的人一起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课程格子:用户超百万规模时团队只有4人,如何做到的?
这是一款针对大学生群体的工具+社交产品,大学生不仅可以用它来选课,还可以让你认识一起听课的“有缘人”。令人惊讶的是,这个产品在用户超百万规模时团队只有 4 人,他们如何做到的?课程格子的联合创始人李天放在知乎上解答了这个话题。李天放此前曾在微软担任软件工程师,之后陆续进入硅谷创业公司及创新工场(做计划FM)。第一个是我们深信早期团员必须要找最优秀,最匹配的。不管我们需要帮助,多么着急,有多少事情做不过来,也绝对不会降低标准。
直到几个月前,团队里只有我和另外一位工程师写代码。他做android,web和聊天,我做后台,数据分析和iOS。当时跟我们做同类产品的团队都是二三十人以上的。假如我需要要出去融个资或者谈个合作,团队就几周发不出新版本。就在这种情况下,我仍然会连续拒绝几十个不合格的面试者。团队也会质疑是不是我要求太高,或者建议能不能招几个应急的人先用,都被我拒绝了。这段时间内,投资人和创始伙伴多次被我弄得快要急死了,其实当时我自己也很着急。不过回头看我还认为自己的坚持是对的。团队的 是自我 的。最早进的几个人是什么样的,以后整个公司就会是什么样的,一旦锁定了之后是无法改变的。
第二个原因其实是我的一个严重失误。我在硅谷看到过很多神话般的故事,让我以为创业就应像人家Instagram那样,四五个工程师做个好产品,滚雪球一样的飞速冲到大公司的怀抱中。这些故事让我觉得小团队才是最酷的。直到不久以前我才明白,
Instagram的故事是仅仅属于硅谷的。在中国创业的创业环境很不一样。
一路上有很多绊脚石,强盗,和想搭顺风车的人。四五个nerd走这条路是很危险的。这条路上也有大公司在前面等着你,只不过他们手里拿的往往不是一张支票。
其实对于那些顶级的创业团队来说,只用几个人做出个百万级别的产品绝不是难事。他们选择不这么做是因为这不是个有意义的目标。只要能满足需求,用户不会在乎一个产品是4个人还是40个人做出来的。同样,投资人也不在乎你的增长是自然的还是一个月花几十万刷出来的。顶级VC会考虑到一个团队的效率和可扩展性,但那些只看看肤浅数据,听听故事就掏腰包给钱的投资人也不少。
如果在一年前我会很自豪的回答这个问题,宣扬以下我们的极小团队。但是现在我并不觉得这是一件好事,甚至后悔没更早醒悟。
我们在过去的几个月做了很多调整,如今我们的团队比起当时更完整,更强大。我们的榜样不再是那些Instagram类的故事,而是搭建一支同时容纳nerd和fighter的多元化团队。
(图:课程格子iOS 版产品截图)
附:来自创新工场的张亮在知乎上对这个团队的点评——
我觉得 100 万用户,在这个移动互联网时代,不算多大的数字。不需要太多的人。但课程格子抓住了几点:
1. 正确的产品。
他们是从计划 FM 调整过来的,做计划 FM 的时候已经看到了人们安排自己时间表的需求,但让所有人做所有计划,太泛,难以着力,改成让学生做课程表,是强需求、硬需求。互联网时代,做小就是做大。
2. 好的工程师。
创新工场当年投资@李天放,他还只有一个人,但我们觉得他是个超级工程师,微软特别是 Palantir 的工作经历足以证明这一点。所以,人虽然少,但也许可以以一当十,这不是纯粹的数人头 。
3. 好的运营。
PayPal创始人:别和错误的人一起创业
PayPal创始人:别和错误的人一起创业
2015年5月27日,PayPal公司创始人彼得·泰尔(Peter Thiel)来访创新工场,与投资创业大咖及创业者们分享他的观点。Peter Thiel在李开复的陪同下参观了创新工场,并与李开复、创新工场合伙人及多位群英会导师进行了闭门讨论。
随后,Peter Thiel来到会议室开始了他与李开复老师的深度对话,并和现场50多位创新工场系的创业CEO们进行了深度交流。
对话一开始,Peter就提到来中国到两周,发现中国有很多的机会,创业环境非常好,而且创业者也非常努力,但是同时竞争也非常的激烈,创业者如何能在残酷的竞争厮杀中存活下来,他认为一定要注意两个时间段:
Time 1、快速获取市场,成为垄断者所需要的时间;
Time 2、竞争对手可以追赶上来的时间;
如果你没有足够的让你的Time 2大于Time 1的话,你很快就会被竞争对手抄袭甚至超越;
对话中,李开复提到由于残酷的竞争环境,在中国大部分的创业者会选择免费的商业模式来吸引用户,而对此商业模式Peter则持保留意见,他以雅虎、ebay、微软和亚马逊为例,认为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
对于另一本风靡全球的创业指导书《精益创业》,Peter认为“精益创业”和“从0到1”中的有些定义是可以被诠释出不同的含义。他认为创业本身就是一个顺其自然的过程,你需要一边做产品一边摸索,并从已有的用户行为中获取反馈;你可以通过ab test来测试你的产品,却不能通过这种方来来建立完整的商业模式。在美国很多成功的互联网公司,比如Google就没有通过ab test来得出搜索技术产品的有效结果,Apple也是个例外,Ins也完全是一个意外,两个观点都可以运营,但是创业者必须明白:创立公司和创立成功的公司是不同的`。
Peter同时还提到,不要小看小的垄断优势,虽然小垄断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是市场就是由众多小的部分构成,所以持续叠加你的小垄断优势,必然能够得到显著的结果。但是如果你觉得自己是行业垄断者,而实际情况不是的话,作为创业者,情况就非常危险了。
作为一位投资人,Peter也和创业者们分享了他的投资逻辑,对于是否投资一个项目他通常会从商业战略、团队、产品三方面来评估,如果三方面都很好的团队,当然非常好,但是在不同的情况下,判断上也会有所倾向,比如消费领域中,产品就会比团队更重要,而在科技领域中,拥有科学家的团队就能获得更多的青睐。
看过很多创业失败和成功案例的Peter还指出,大部分年轻创业者最可能犯的致命错误,就是和一个错误的人一起创业。他说他最喜欢问创始人和合伙人都是怎么认识的,如果答案是大学或者工作中就认识对方,彼此了解对方的优缺点会是他比较看好的团队,而如果创业者回答我们是在一两周前的某个大会上认识的,或者刚好有个好的点子一拍即合就一起创业了,那就只能呵呵了……
如何区分好的创意和不好的创意?
在李开复博士和Peter的对话结束后,现场创新工场投资的项目CEO提出了很多问题和Peter做了深度沟通,有创业者提到Peter在《从0到1》的书中提到了好的创意和不好的创意,希望Peter能够具体描述分析一下;
对此,Peter解释很多公司都在之前不被人关注的领域脱颖而出,他也一直在思考,为什么许多非常优秀的公司,他们所在的领域却不被认可或者认知,比如早期的Airbnb,所以并不意味着大家都不认可的创意就一定不是好的创意。
投资行业变化有什么看法? 创投圈的CEO李晓宁则希望Peter谈谈对投资行业变化的看法。Peter认为如果投资人非常有条理性和原则性,而且会聚焦在其他人可能都不太看好的公司上面,那你就是这个投资领域的垄断者。市场上有很多的盲点,不容易被人发现。
中美企业 差异
课程格子的创始人李天放提出了中国创业和美国创业在企业 上的差异,Peter说每家公司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核心人物,这种独特的人物性格通常会比HR所说的企业 要更加具象化,很多时候其实企业 是比较难以捕捉的东西。
中国创业公司进入美国市场的困难在哪里?
小鱼在家的CEO宋晨枫希望Peter能分享下中国创业公司如果要进入美国市场有可能会碰到什么样的难题?Peter说最大的难题就是分销。对于所有产品来说技术是核心,通过技术创造出产品后剩下的就是如何销售产品。即使你对你的市场很了解、用户很熟悉,销售仍然非常难做,更何况是在你不熟悉的市场。比如日本的 就非常难懂,相对而言美国市场可能相比日本更适合中国创业者。虽然语言不同, 有些差异,但是渠道和商业模式有很多时候是相似的。在其他地区很有可能销售渠道就很有可能非常不同了。
;如果本文的解答对您有所帮助,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支持。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