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我们帮你搜集整理的有关随着电子媒体的发展纸质媒体如何应对和如何防止工程质量事故的解答

本文目录一览

随着电子媒体的发展,纸质媒体如何应对?

论文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方式的不断更新,特别是网络媒体的突起和发展给以报纸为主体的纸质媒体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纸质媒体如何应对挑战走出困境一时间成为社会研究的焦点。本文主要通过对现时代纸质媒体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发掘其与网络媒体的比较优势,进而提出一些适合纸质媒体发展的策略。\x0d\x0a\x0d\x0a论文关键词:网络时代纸质媒体策略分析\x0d\x0a\x0d\x0a一、在网络传播背景下纸媒的发展现状\x0d\x0a\x0d\x0a近年来,新媒体的普及给传统媒体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尤其在网络传播新兴以来,以报纸为代表的纸媒不可避免的进入了“寒冬”时期。\x0d\x0a2011年12月22日,北京发布的《全球传媒蓝皮书》报道,从2006年到2010年,互联网每年综合增速持续超过20%,而全球报纸的日发行量却从2009年开始下降,并且在2010年降到了2006年的水平;同时,纸媒的广告收入从2006年开始就持续下滑,到了2010年,纸媒的广告收入比2006年还下降了24%。在我国,报刊印刷量也从2008年开始下降,并且出现了负增长的情况,2008年,我国报刊印刷量减少幅度为2.46%,2009年减少了6.76%。\x0d\x0a为此,全球各大媒体采用各种方式来应对这次挑战:2005年,《 》先后裁减的员工人数达公司总员工人数的5%,2008年,停止旗下《纽约太阳报》的发行和营运;同年12月,美国第二大报业集团TRIBUNECo宣布申请破产保护;经营历史长达百余年的《 教科学箴言报》迫于网络传媒带来的冲击,停刊印刷版,改为网络版;2009年3月,美国《西雅图邮报》完全停止印刷版的经营,改为电子报刊。\x0d\x0a然而这些应对措施在网络媒体迅速发展的状态下显得极为被动,甚至有不少的负面影响。笔者认为,在新媒体时代,纸质媒体要发掘出一条道路来,需要审时度势:一方面,分析网络媒体传播的缺陷和不足;一方面,发掘自己的比较优势,以己之长,补彼之短。才能谋取自身在新的信息传播时代的长远发展。\x0d\x0a\x0d\x0a二、纸质媒体所面临的挑战\x0d\x0a\x0d\x0a(一)时效性不足\x0d\x0a以报刊为代表的纸质媒体信息传播时效性不如网络媒体,即使每日 一期的“日报”也要经过采访、写稿、审稿等一系列的流程才能 。所以,在一些突发事件发生之后,报纸报道往往滞后于网络报道。\x0d\x0a比如,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新华网 于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时53分最先进行了准确报道,距离事发时间不到半个小时;1999年5月8日北京时间凌晨5时45分,北约轰炸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新浪网于6时24分就发布了 快讯,而最早报道此事的纸质媒体《人民日报》却是在当日9时44分才发布报道。\x0d\x0a(二)信息采集和信息传播渠道、表现形式单一\x0d\x0a报纸,尤其是晚报、都市报等市民报刊的 采集,一般由 记者来发掘 ,采访 ,再进行 写作和报道,或者由读者进行线索提供,再由 记者进行采访和 发布,并且, 发表也要经过编辑的严格把关。而网络传播不仅可以通过 网页进行 发送,论坛帖子、微博、博客等各种渠道都可以进行信息传播,比如2008年“周久耕事件”、2010年“李刚事件”都是通过网络论坛首先进行曝光的。同时,纸质媒体只能够用文字和图片来进行事件报道,但网络媒体却能运用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形式结合文字、图片来进行全方位立体式报道,在视觉效果方面占绝对优势。\x0d\x0a(三)信息量较少\x0d\x0a首先,受版面的局限,纸质媒体所刊登信息有限,信息种类也不多。而网络媒体把关度比纸质媒体要弱,信息发布准入门槛较低,所以它的信息量非常大,并且能够及时发送一些重大信息。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和莱温斯基的丑闻就是通过美国的一位自由撰稿人麦特·德拉吉通过互联网博客进行发布的。所以,网络媒体因为其自身限制少,在信息量方面,比之纸质媒体,占绝对优势。\x0d\x0a(四)双向性互动性较差\x0d\x0a从新华网2012年3月的两会系列报道可以看出,对于重大 的网上报道,网民也能够通过网络对事件进行评论、讨论;以天涯社区的帖子为例,对于社会上重大事情开帖讨论,都能及时得到网友的回馈,并且在网络传播中,传受双方处于一种相对平等、对等的关系之中,信息发布方和接收方可以进行相互转换,信息传播双向互动性特征明显。而纸质媒体属于一对多的信息传播媒介,也因媒介本身性质的制约,与受众的互动不足、不及时,缺乏相应的反馈,这又进一步影响到纸质媒体信息传播的质量。\x0d\x0a(五)信息检索方式落后\x0d\x0a现阶段,网络搜索引擎日益发达,受众在通过网络搜索信息非常方便快捷,纸质媒体在信息检索方面已经大大落后。\x0d\x0a\x0d\x0a三、纸质媒体相对于网络传播的比较优势\x0d\x0a\x0d\x0a(一)纸质媒体具有公信力优势\x0d\x0a如上段所述,网络传播具有门槛较低、信息量大、传受双方互动性强等优势,但是,这样的特点也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一方面信息质量不高,色情、暴力的信息泛滥,比如今年的“舒淇事件”,2008年“艳照门事件“都是通过网络发出的低俗信息;另一方面,网络传播中虚假 屡禁不止,因为网络传播暂时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的约束,在信息传播方面,虚假的、伪造的信息都得以流传。\x0d\x0a而报纸则不同,报纸发行和经营历史悠久,在全球范围内,对于报刊运营的管理制度都非常成熟,再加之我国报刊多采用事业化管理的方式,每个行政区域都有党报党刊掌握下形成的大规模的传媒集团,加之全面的管理方式、责任追究制度都使以报刊为主的纸质媒体公信力大为增强。

返回目录

如何防止工程质量事故?


防止工程质量事故的方法有哪些呢,下面中达咨询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介绍以供参考。
从上海莲花河畔景苑楼房倾倒事件到湖南怀化的凤凰桥断裂事故,工程质量事故层出不穷,后果触目惊心。如何防止工程质量事故,值得认真思考。笔者认为,要保证工程质量,除了采取强化安全意识、加强工程质量监督检查、加大处罚力度等耳熟能详的措施外,需要进一步拓展思路,进一步转变理念,采取更多的新对策。一、加强对建设单位的规制一旦发生工程质量事故,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追究施工单位的责任,实践中受到行政处罚甚至刑事处罚的也往往主要是施工单位。不可否认,施工单位 转(分)包工程、使用不合格材料、偷工减料等是工程质量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绝大多数的工程质量事故与施工单位休戚相关。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能够忽视建设单位的责任。根据本人的多年建设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建设单位的不当行为是工程质量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七个方面。(一) 发包或指定分包商由具备资质的施工单位承担施工任务,既是《建筑法》等法律的明确规定,也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关键。实践中,建设单位往往 发包或指定分包商,使不具备资质的单位实际承担施工任务,既践踏了法律,又为工程质量事故播下了种子。(二)任意缩短工期为了尽早投入生产经营,建设单位往往违背客观规律,在合同签订和施工阶段,对施工单位施加压力,任意压缩工期。在这种情况下,施工单位不得不打破正常的施工程序施工或降低工程质量标准施工,监理单位迫于建设单位的压力也只能放任不管,最终导致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三)严重拖欠工程款实践中,拖欠工程款的现象十分严重,施工单位不得不垫资施工。在严重拖欠程款的情况下,由于无法按期支付材料费和人工工资,施工单位难以采购到合格的材料和选择合格的施工队伍,不得已采购劣质材料和选择不合格的施工队伍,为工程质量留下重大隐患。(四)采购不合格的材料有的工程承包合同规定,建设单位负责供应主要材料。由于种种原因,建设单位采购劣质材料的情况并不少见。然而,即使明知建设单位供应的材料不合格,由于建设单位的优势地位,施工单位也难以拒绝接受,使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成为可能。(五)收 赂等腐败行为工程建设领域是腐败的重灾区,收 赂等腐败行为与工程质量事故形影相随。建设单位有关人员收 赂后,必然对不具备资质的单位承接工程、施工单位使用不合格材料、降低工程质量标准等视而不见,其对工程质量的危害不言而喻。(六)委托勘察、设计、监理单位不当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不一定是施工单位的原因。建设单位委托不合格的勘察、设计、监理单位,勘察、设计、单位出具不符合要求的勘察设计文件以及监理单位怠于履行监理职责时,也可能导致工程质量事故。(七)违反工程建设程序实践中,一些建设单位违反 规定的工程建设程序,如施工图纸未经审查就运用于施工、不提供完整准确的地下管线等资料、未经竣工验收就交付使用等,这些程序对保证工程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违反这些程序,就意味着按下了启动工程质量事故的按钮。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工程质量事故与建设单位紧密相关。据统计,80%以上的工程质量事故与建设单位的不当行为有因果关系。然而,很少有人关注建设单位的责任,建设单位被追究责任尤其是刑事责任的更是寥寥无几。因此,笔者认为应当特别强调建设单位的责任,从三个方面大力加强对建设单位的规制。一是强化建设单位的法律责任。修改法律规章,堵塞漏洞,加大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力度,提高建设单位 成本。二是注重查处建设单位的 犯罪行为。行政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查处建设单位的 犯罪行为上,发现涉及建设单位的 犯罪行为,一定要一查到底,严惩不贷,决不能放任不管,姑息养奸。三是注重对建设单位 的预防。要加强宣传 的力度,使建设单位充分认识到 行为的危害性,从而不愿意实施 行为;要健全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和监督体系,使建设单位不能实施 行为;加大惩处力度,使建设单位不敢实施 行为。二、改变施工企业的弱势地位从法律上讲,作为工程承包合同的缔约双方,施工企业与建设单位是平等的民事法律主体,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均应按照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履行义务。然而,从实践中看,与建设单位相比,施工企业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突出表现在低于成本竞标、不得不接受建设单位不合理的工期要求、无力拒绝建设单位指定不合格分包商和采购的劣质材料设备、容忍建设单位长期拖欠工程款等等。上述情况的存在,给工程质量留下了隐患,是工程质量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因此,要从根本上防止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必须采取措施改变施工企业的弱势地位。(一)控制施工企业的数量由于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对建筑施工企业设定的门槛比较低,所以施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设立,数量越来越多,超过了市场的需求,僧多粥少的现象十分严重。在施工企业的供给长期大于需求,供需严重不平衡的情况下,为了生存和发展,施工企业不得不低于成本竞标和接受建设单位的种种不合理要求。为防止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必须适当控制施工企业的数量,保证供需的基本平衡。为控制施工企业的数量,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从技术装备、注册资本、专业技术人才等方面提高设立建筑施工企业的门槛;坚决取缔非法的施工企业,依法整顿未达到相应资质要求的施工企业;鼓励施工企业的兼并重组,组建一批实力雄厚的大型建筑施工企业等。(二)修改不合理的法律法规在施工企业供大于求的情况下,施工企业处于弱势地位,一些不合理的法律法规规定,进一步强化了施工企业的弱势地位。如最高人民 制定的《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 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六条规定,当事人对垫资利息没有约定,承包人请求支付利息的,不予支持。实践中,施工单位均是不得已垫资,在处于弱势地位的情况,一般不会也不能与建设单位约定垫资利息,最高 的司法解释损害施工企业的经济利益,也加剧了施工企业的弱势地位,使建设单位要求施工单位垫资施工时更加肆无忌惮。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审查,依法修改不合理的规定,改变施工企业的弱势地位。三、创新工程质量监督体系为了防止工程质量事故,除了完善传统的政府监督、监理监督等监督方式外,还必须创新监督体系,建立对工程质量的网络监督和 组织监督,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防止悲剧不再重演。(一)建立网络监督机制现代社会是一个网络社会,网络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网络监督也日益成为一种极为重要的监督方式。与传统的监督方式相比,网络监督有着诸多优势,如网络的传播速度远远超过传统媒体;互联网能够在短时间内最大范围地凝聚起多数民众,为进一步形成强大的舆论创造基本条件;开放的网络平台使任何人都可以在同一时间对同一问题大胆发表意见,做到人与人之间的实时相互交流;网络的匿名功能使得网民在表达个人意见时不必有所顾忌,便于人们畅所欲言直抒胸臆等等。从抽天价烟的周久耕事件到猥亵门里的林嘉祥事件,当一起起事件因为网络监督而发生急剧转向的时候,我们在惊叹网络监督力量的同时,对这一新兴监督方式的未来充满期待。在工程质量监督领域,也应当建立网络监督机制,充分发挥网络监督在防止工程质量事故方面的积极作用。工程质量网络监督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信息公开。信息公开是网络监督的基础,没有信息公开,网络监督难以进行。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在政府网站上公布建设工程的有关情况,包括工程名称、工程地址、建筑结构等工程基本情况;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名称、资质等情况;建设项目的立项、批准、施工许可等情况。二是接受网络监督的建设工程项目范围。只有全部或部分使用国有资金以及关系到公共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项目才纳入网络监督的范围,私人住宅、限额以下的小型工程等可以不适用网络监督。三是网络监督的程序。有关政府部门应当公布专门接受网络监督意见的EMAIL地址,规定有关人员应当在限定的时间内对监督意见进行处理,对实名监督意见,应当及时给予反馈等等。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 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返回目录

总结:以上就是本站针对你的问题搜集整理的答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