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网友们,很多人可能对至上主义的流派代表和至上主义-马列维奇和他的黑色方块不是很了解,所以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至上主义的流派代表和至上主义-马列维奇和他的黑色方块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至上主义的流派代表

卡济米尔·谢韦里诺维奇·马列维奇(俄语:КазимирСевериновичМалевич,1878年2月23日-1935年5月15日)是俄国至上主义倡导者、几何抽象派画家,代表作《飞机起飞》(1915年,纽约现代美术馆)、《青色三角形与黑色长方形》(1915年)。
其创作於1916年的作品《绝对主义的创作》於2008年11月3日在纽约苏富比以6000万美元成交,买主为一名俄罗斯收藏家。
卡西米尔·马列维奇1878年出生在俄国基辅一个糖厂工人家庭,虽然从小只受到很少的教育,但他少时就酷爱绘画。1904年,马列维奇(26岁)前往莫斯科寻求发展,并被莫斯科绘画雕塑建筑学院录取。1907年,29岁的马列维奇的作品首次在莫斯科艺术家联展中出现,该展览名为“蓝玫瑰花环”,参展者还有后来的抽象主义绘画之父——康定斯基。马列维奇参加了由“红方块王子”注1成员组织的展览,并受到了“红方块王子”成员们对艺术新形势探索精神的感召,也开始对法国印象主义大师赛尚(PaulCezanne,1839~1906)提出的一切形体都是“由柱体、球体和锥体”等几种基本形体组合成的鲜明论点产生了兴趣,这些为马列维奇在1911~1913年间创作的“立体民族风情”系列打下了基础。
马列维奇一生的绘画作品大概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1911~1913年期间创立的“立体民族风情”系列。这个时期的作品内容多以体现俄罗斯农民日常生活场景为主。其中以《雪后的小村之晨》(1912年,见图2)、《割草人》(1911~1913年,见图3)最具有代表性(P.162)。这些绘画的色调主要由红色、黄色、蓝色组成,这种三原色对比协调的运用不但使得整幅绘画冷中透暖,而且演绎出俄国强烈艳丽活泼的红绿民族色彩风味。画中的人和物都以几何锥形和不规则梯形为基本形,每个几何形都是由暗到明的过渡色填充,通过巧妙灵活的搭配,让人物的体积感和画面整体的层次感跃然纸上。第二个阶段是1913~1920年间的至上主义风格时期。早期“立体民族风情”的探索,使马列维奇对于几何形萌发了更大的兴趣,随着后来俄国政治矛盾的加深,红色革命思想也深入进俄国前卫艺术家的作品中,他作为俄国前卫艺术领军人物之一,也开始进行有关新艺术风格的大胆尝试,这些促使了马列维奇至上主义的创立,成为他艺术道路上盛开的最灿烂的花朵。至上时期他抛弃了绘画中所有的具象形式,彻底地走向了至上风格。

返回目录

至上主义-马列维奇和他的黑色方块

艺术家要如何描绘“无”这一概念?
马列维奇的《黑色方块》就以极端的方式走向了这一“无对象艺术”。
一个黑色方块,每个人都会画,为什么马列维奇的黑方块就备受尊敬又价值连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关乎谁第一个想到,在马列维奇之后,单色绘画已经没那么容易引起震惊了。现代艺术关心的是创新和想象,并且在一个受供求关系统治的资本主义社会里,稀缺程度决定着物品的经济价值。马列维奇这件作品在当时就集结了稀缺性,创造性,真实性。
他用这件作品向观众示威,瓦解了观众想要解读作品的意图,因为你会发现你在这件作品里解读不出任何和客观世界相关联的东西,哪怕是抽象玩出花的康定斯基,你也能在他作品中看到艺术家对于形状色彩的巧妙处理,以及对音乐的暗示,康定斯基让观众享受作品本身,不用陷入“这究竟是什么”的困顿中,但马列维奇用黑色方块推翻了绘画体系,他将绘画媒介简化到极致,这里没有图像,没有已知物,只有感知的盲点,简单来说,《黑色方块》是“一幅理念”。方块的黑色即像是心理上的虚空,传达着低落与悲痛,也像是浩瀚宇宙,一种自由的狂喜,是好是坏,取决于观众的信仰体系。马列维奇的目的是创建一个无意义的空间,也就是他所说的“荒无人烟”,踏入其中就会迷失自己,由于缺乏通往已知世界的视觉线索,观众不得不去思考作品和自己之间的关联,找到画作赋予自己的独特意义,享受“非客观的体验,纯粹感受的至高无上。”俄国的非客观艺术在后来还催生了20世纪的现代设计。
马列维奇,俄国人,属于康定斯基,蒙德里安那一代的欧洲艺术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1904年的日俄战争,1914年的一战,让这个20世纪初的世界饱受创伤,马列维奇和康定斯基等许多其他艺术家都认为,整个社会对物质的痴迷以及不断增加的欲望是造成混乱和流血的原因,因此他们要建立一个乌托邦,创造更精神性的,内观的艺术,重要的是要抛弃对客观世界的感知。“画作的颜色和质地就是本身的目的”马列维奇总结到,他说它们“正引导我们去发现认知外的事物”,他的至上主义追求“感觉至上”,因为他认为“客观世界的视觉现象本身是无意义的,有意义的东西是感觉。”我不免想到,假如灵与肉真的可以分离,那么马列维奇的观点或许还可以翻译为:肉体只是灵魂感知世界的工具。
他其实一共画过四幅黑色方块,这更加说明黑色方块不是一幅作品,而是一个概念,且已成为乌托邦的象征性符号,第四幅小尺寸的黑方块曾被带到马列维奇的葬礼上,他的朋友和学生将他的骨灰下葬,上面用黑方块做了个标记。
第一版的黑色方块保存状况恶劣,现在已经裂开,但这种“恶化”无意间暗示了物质的脆弱,悲惨和最终的腐败,而对比理念,只要任何时候有人讨论和提起,理念都是鲜活的。它提醒我们:体验本身也有其历史,它在进化。
《黑方块》曾声称自己即是开端也是终点,但时间会证明,任何标榜自己代表某种极致或绝对的说法显然是错误的臆想,如今各种各样的绘画活动多姿多彩地继续着,颠覆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着。如果绘画可以是一切的话,那也可以什么都不是。

返回目录

抽象画派代表人物和作品有哪些

1、马列维奇,俄国构成主义倡导者,也是几何抽象派画家。代表作《飞机起飞》(1915,纽约现代美术馆)、《青色三角形与黑色长方形》(1915)。受业于莫斯科绘画雕刻建筑学校。早期作品寻求变形和稚拙的美,代表作《花姑娘》、《农民》采用印象主义画法。

2、康定斯基,抒情抽象派代表画家,“抽象绘画之父”,曾是德国表现主义团体「蓝骑士」的领导者。代表作《构成第四号(战争)》(1911,杜塞尔夫莱茵河西发里亚艺品收藏室)、《构成第七号习作》(1913,莫斯科Tretyakov画廊)、《光之间·第599号》。

3、蒙德里安,几何抽象派代表画家,在平面上把横线和竖线加以结合,形成直角或长方形,并在其中安排红、黄、蓝三原色,但有时也用灰色,是荷兰风格派(deStijl)的主将。代表作《黄与蓝的构成》(1929)、《百老汇爵士乐》(1942~43,纽约现代美术馆)。

扩展资料:

抽象绘画的发展趋势,大致可分为:

一、几何抽象﹝或称冷抽象﹞。这是以塞尚的理论为出发点,经立体主义、构成主义、新造形主义等发展出来。其特色为带有几何学的倾向。这个画派可以蒙德里安(Mondrian)为代表。

二、抒情抽象﹝或称热抽象﹞。这是以高更的艺术理念为出发点,经野兽派、表现主义发展出来,带有浪漫的倾向。这个画派可以康丁斯基(Kandinsky)为代表。

返回目录

马列维奇的作品风格

马列维奇首创了几何形绘画,留存于世的那些作品在这么多年以后,仍以它的单纯简约而令人惊讶。他称得上是二十世纪抽象绘画的伟大先驱。他一生以其谜一般的作品,为20世纪的艺术界勾勒出了另一片璀璨的星空,预示了从达达主义到后来的极简主义等多种艺术运动时代的来临。他为艺术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前景,任由后来者遨游与徜徉。
至上主义是传统绘画时代终结的标志,而整个至上主义艺术团体中几乎只有他一个人。
至上主义绘画彻底抛弃了绘画的语义性及描述性成份,也抛弃了画面对于三度空间的呈现。那些平面的几何形,不具有丝毫的体积感和深度感。在马列维奇的作品中,那些几何构图自由而奔放,在画面上形成一种旋转的或离心的动感,这可能与未来主义及辐射主义的影响有关。此外,马列维奇绘画中的表现性特质,也是蒙德里安那种冰冷的、中性《白底上的黑色方块》的抽象画所不具有的。对马列维奇来说,一个方形本身就具有一种独特的表现性个性,一切具有自身表现性特点的要素统统要排除在绘画之外,构图的全部重点是不带任何感情因素的直角系统。
马列维奇早期的作品揭示了画家几乎全部自己的求学历程,反映了前30年的西方绘画从印象主义直到未来主义的演变过程。马列维奇在其中又融入了一种源自于俄国圣像画的更具地方色彩的灵感,“原始农家”艺术与原始主义的纯净色彩及简单形体。

返回目录

雨后乡间之晨是谁画的

《雨后乡间之晨》作者为属于抽象主义的至上主义画家马列维奇。

《雨后乡间之晨》画于1911年,画家以立体主义手法创作的。这幅作品中突出的特点是把人物处理成圆筒形组成的雕塑式形象,人物外的环境被处理为一种机械式的风景之中,那树木、房屋,以及用明亮等分的红、白和蓝色色相造型的地面,都显示了马列维奇的立体主义艺术风格。

雨后乡间之晨

按照马列维奇的说法,这幅作品证明了绘画能够完全脱离映象,或者脱离对于外部世界(不管是人物、风景或静物)的模仿而独立存在的。但是,《雨后乡间之晨》并没有完全摆脱对外部世界的模仿,并且基本上还是有主题的绘画。因而马列维奇本人对这一矛盾的现象一直大为不满,所以他曾宣称:“我竭尽全力要从物体的重担下把艺术解放出来……”。

他在《雨后乡间之晨》中所表现的就是把抽象带进一种最后的几何简化中去,尽管这幅作品尚未完全做到这一点,然而这一主张是十分有意义的。正确的说,《雨后乡间之晨》是马列维奇走向绝对几何抽象追求初期的作品,它说明客观世界的视觉现象本身是无意义的,有意义的东西是感觉,因而是与环境完全隔绝的,重要的是要唤起感觉。

马列维奇

返回目录

《白上白》是谁的作品

《白上白》——马列维奇。这是一幅冷抽象。
俄国画家马列维奇是“十月革命”前夕俄国“至上主义”运动的创始人之一。大约在1913年,他用铅笔在白色地上画一黑方块,排除了他早年掀起的俄国立体——未来主义风格。照他自己的话说,“要把艺术从物体的重压下解放出来”。在他写的《非客观的世界》一书里,他说道:“客观世界的视觉现象本身是无意义的,有意义的东西是感觉,因而是与环境完全隔绝的,要使之唤起感觉。”马列维奇称这种观点为“至上主义”。

返回目录

如果本文的解答对您有所帮助,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支持。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