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古代哪个皇帝风水葬得最好?
都是风水绝佳之地,集古代先贤之精华,一个王朝的陵墓与皇宫,必然是穷尽当时所能用的人力物力之极。不要觉得那这好的风水怎么还是亡了国,还是风水有问题,其实明十三陵你去看过就知道了。因埋葬皇帝众多,最后埋葬的皇帝,已然不是那么完美了,但无法改变,这也许就是天道!
为什么说顺治墓是清朝最佳风水宝地?
清孝陵是清朝入关第一个皇帝顺治皇帝爱新觉罗 福临的陵墓,也是清朝入关后修建的第一座皇陵,是清东陵的主体建筑。位于昌瑞山的主峰下,位于瑞山主峰南麓,背后靠昌瑞山,前朝金星山,位居陵区主轴线上。后世四座帝陵依次分列左右,建筑的配置与组合均以风水学中的"形势理论"为指导,其大小、高低、远近、疏密皆以"百尺为形、千尺为势"的尺度进行视觉控制。并将山川形胜纳于景框之中,作为建筑的对景、底景和衬景,实现了"驻远势以环形,聚巧形而展势"的目的,给人以"高而不险、低而不卑、疏而不旷,密而不逼"和"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良好的视觉印象和强烈和艺术感受。由于清孝陵是清朝入关后修建的第一座皇陵,对皇帝万年吉地有更大的选择余地,所以清孝陵风水极佳。
咸丰和同治为什么都葬在东陵?
事实上雍正帝生前曾让人找了风水先生到清东陵去勘测地形,后来风水先生经过一番实地勘察之后,发现那块地儿的土质不好,里面含有砂,算不上上乘的风水之地。
于是,雍正帝只得让人另外找风水好的地方,结果找到了清西陵这个地方,那里有山水,土质又好,不含砂,乃是上乘的风水之地。
后来,雍正帝曾问过还是皇子的乾隆,说是你以后死了是葬在清西陵陪你老爹我,还是葬在清东陵陪你的皇爷爷呀。这可把乾隆给难住了,他扣了扣脑袋,想了老半天,终于想出了一个解决的办法,他跟雍正帝说,老爹,要不这样吧,以后的后世子孙都隔一代人葬一处陵墓吧,我和皇爷爷隔了一代,我时候就配皇爷爷吧,我的儿子以后死了就来陪爹爹。
乾隆也确实很聪明呀,这种办法都让他给想出来了。
因此,后来乾隆死后和康熙葬在了一起,乾隆的儿子嘉庆则和雍正帝葬在了一起。嘉庆的儿子道光按顺序本来是要葬在清东陵的,但是由于生前为其建在东陵建的陵墓漏水了,道光帝大怒,然后重新在清西陵找了块墓地。之后的咸丰葬在了东陵,同治死后也葬在了东陵,光绪和溥仪则葬在了西陵。
大清从乾隆帝起按“昭穆之制”的制度隔辈相建,即“父在东子在西”,但道光帝却发现在东陵的陵寝渗水,便改在西陵建陵,从此建陵制度就打乱了,所以咸丰帝、同治帝都葬在清东陵,正好东西两陵各葬五位皇帝。
你知道清东陵、清西陵各位皇帝的埋葬顺序吗?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历史
清朝皇帝一共有3处皇陵,分别是入关前的关外三陵,入关后的清东陵以及雍正后修建的清西陵。
如果说关外的皇陵还可以理解,为什么入关之后还要修建两处皇陵,而不是像明朝一样皇帝都埋葬在明十三陵?
雍正为什么要另外修建清西陵?
乾隆之后为什么又要葬回清东陵,后代的皇帝如何安葬有什么规矩?
清东陵外侧为什么还有一个昭西陵?
清朝陵园中除了皇帝陵外,还有哪些陵墓?
先简单叙述一下各个陵园埋葬皇帝名单(以入葬顺序排列)
关外三陵:永陵:清朝的始祖,相当于清祖陵;福陵:努尔哈赤;昭陵:皇太极;
清东陵:孝陵:顺治皇帝;景陵:康熙皇帝;裕陵:乾隆皇帝;定陵:咸丰皇帝;惠陵:同治皇帝;总共5位皇帝。
清西陵:泰陵:雍正皇帝;昌陵:嘉庆皇帝;慕陵:道光皇帝;崇陵:光绪皇帝;总共4位皇帝。
雍正为什么要修建清西陵
清朝入关之后的两位皇帝,顺治和康熙都葬在清东陵,但是到了雍正,却下令重新选址修建清东陵,给出的理由是:地方不够,地方不好!
明眼人一看,这个理由就不成立,如果地方不够,地方不好,为什么当初顺治、康熙要选址在这儿,而且后来乾隆、咸丰、同治都埋在这儿,他们没有说地方不够也没嫌弃风水不好!
所以另有隐情,雍正没有明说,史书没有记载,但是和清朝的公案:雍正继位合法性似乎有点关系。是不是雍正篡夺了皇位,甚至还有毒杀康熙的嫌疑,另外对自己的兄弟都太狠,可能是怕到了地下见到康熙,所以干脆躲得远远的。
乾隆为什么要葬回清东陵
清朝的入葬礼仪通常都是子随父葬,雍正破坏了这个规矩,那么乾隆应该是跟着雍正葬在清西陵,为何他却葬回清东陵?
其实,这个问题也一直困扰乾隆,如果葬在清西陵,和老爹雍正葬在一起,后续皇帝都葬在清西陵,那么清东陵就只有顺治和康熙两人,斗地主都凑不齐,是不是意味着后世皇帝把顺治和康熙都抛弃了?这一点乾隆肯定是不能接受的,毕竟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另一位是最疼爱自己的皇爷爷康熙;但是他又不能再次破坏子随父葬的传统。
幸好他活得时间长,从周朝那边求到了解决办法,那就是周礼中的“左昭右穆”。
按照周礼,皇帝的神位是要在太庙供奉,摆放的顺序就是开国皇帝神位摆中央,第二位皇帝神位放在左侧第一个,第三位皇帝神位放在右侧第一个,第四位皇帝放在左侧第二个,第五位皇帝神位放在右侧第二个,以此类推。
左侧叫“昭”,右侧叫“穆”,这就是左昭右穆。
乾隆的意思是顺治为入关后第一位皇帝,康熙入葬在清东陵,雍正入葬在清西陵,而他入葬清东陵,他的儿子入葬清西陵,以此类推,完美解决问题。
那么为什么到道光又发生变故
道光时嘉庆的儿子,嘉庆入葬清西陵,那么道光应该入葬清东陵,而事实是道光葬在了清西陵。
原来,道光登基之后便开始筹建陵墓,按照乾隆的规矩选址在清东陵,项目快要完工时,道光皇帝前去验收,结果发现陵墓地宫渗水,这还得了,这是陵墓的大忌,道光大怒,下令重新到清西陵选址修建,于是道光最后埋葬到了清西陵,和他爹嘉庆作伴。
孤单的昭西陵
在清东陵外侧,有一座孤单的昭西陵,它的主人是大名鼎鼎的孝庄太后。
孝庄是皇太极的妃子,按照传统应该和皇太极合葬,但是皇太极葬在关外,此时清朝已经入关40多年,孝庄不想再回去打扰皇太极,所以要求葬在北京。
这可难倒了她的孙子康熙,因为按照礼制没有办法为孝庄单独修建陵墓,皇后等陵墓只能是陪葬皇帝陵墓,如果将孝庄太后葬在清东陵内,她陪葬何人?此时的清东陵只有顺治的陵墓,难倒让母亲陪葬儿子?
所以权宜之计,康熙在清东陵外侧修建了一座奉安殿,将孝庄的灵柩停放于此,长达38年未能下葬,直到雍正登基,他提出孝庄对现在奉安殿的位置很满意,才会保佑清朝数十年来风调雨顺,所以下令以奉安殿地址修建陵墓,称为昭西陵。
清朝皇陵内的后陵
历朝历代,皇后通常都是和皇帝合葬,强如一代女皇武则天也是遗言以皇后身份与唐高宗李治合葬乾陵,但是到了清朝,出现为皇后、皇太后单独修建陵墓的传统,作为皇帝的陪葬陵墓,以皇帝陵+方位称之。
昭西陵是孝庄太后陵墓(皇太极昭陵);
孝东陵是顺治皇后陵墓(顺治孝陵);
普祥峪定东陵是慈安皇太后陵墓(咸丰定陵);
菩陀峪定东陵就是慈禧陵墓(咸丰定陵);
清东陵内其他的都只能称“寝”,不能称“陵”。
泰东陵就是甄嬛的陵墓(雍正泰陵);
昌西陵是嘉庆第二任皇后陵墓(嘉庆昌陵);
慕东陵是道光皇后陵墓(道光慕陵);
另外清西陵还有一座溥仪墓,溥仪原来葬在八宝山,后来迁入。
两座皇陵的不同命运
清西陵比较幸运,埋葬了四位皇帝,其中只有光绪皇帝的崇陵被盗过,其他三座皇陵保存完好。
清东陵的命运就比较悲惨了,在军阀混战时期,孙殿英带领军队以演习为由,大规模盗掘清东陵,再加上后来无人保护,清东陵被二次盗掘严重。康熙、乾隆、慈禧等等,整个清东陵的陵墓无一幸免,康熙等人的尸骨甚至曝尸荒野,着实令人悲愤!
雍正当年是不是看到了数百年后的厄运,所以毅然决然地修建了清西陵!心机boy!
【清东陵、清西陵各位皇帝的埋葬顺序大揭秘】
清代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朝代,它在北京定都后,没有效仿大明十三陵的方法,把所有的皇帝都安排在一个陵区,而是分成了两个比较大的陵区,一个是位于河北遵化马兰峪的清东陵,一个是位于河北易县永宁山下的清西陵。而这两个陵区笔者多次探访过,下面咱们就详细的讲讲这里面都埋葬了那些皇帝吧。
清东陵,这个陵寝是顺治皇帝入主北京后,在某一次打猎活动中偶然碰到的一处风水宝地,据史载,顺治来到此地后,觉得此地王气葱郁,可以作为他的寿宫,说白了就是这个地方风景太鸡儿美丽了,我死了要埋葬在这疙瘩。皇帝老儿开口了,下属的工部和礼部所干就干,马上就在清东陵地界开始用风水学的办法堪舆出最棒的龙穴,作为顺治清孝陵的地宫所在地,随后这里入住了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顺治,和第二位皇帝康熙。然后到了第三位皇帝雍正这,突然剧情发生了巨变。
清西陵,接上文,到了第三任皇帝雍正的时候,他虽然开始在清东陵找风水宝地准备建陵了,但是由于他的完美主义,他觉得此处的地质构造都不好,所以他在河北易县又重新找了一处更牛X的风水宝地,开始营建起了清西陵,所以大清朝第三位皇帝雍正的清泰陵成了清西陵的首陵。到了第四位皇帝乾隆这,这简单太困难了,如果他时候随父亲在清西陵吧,那么清东陵就没香火了,如果他和爷爷康熙在清东陵吧,那么清西陵也绝户了,所以乾隆创造性的来了一个good idea,他用一招“昭穆之制”,也就是隔代安葬的办法完美的结局了这个世纪性难题,也就是说,尔后乾隆随爷爷葬在了清东陵,第五个皇帝嘉庆随爷爷雍正葬在清西陵,第六个皇帝道光开始葬在清东陵,后来地宫进水,又搬家葬在了清西陵,第七个皇帝咸丰葬在清东陵,第八个皇帝同治没听话,和父亲葬在了清东陵,第九个皇帝光绪葬在了清西陵,而末代皇帝溥仪由于大清已经亡了,没有修建自己的皇陵,他时候骨灰葬在了清西陵旁边的华龙私人陵园。
清东陵: 清世祖顺治,清圣祖康熙皇帝玄烨,清高宗乾隆弘历,清文宗皇帝咸丰奕伫,清穆宗同治皇帝载淳 。
清西陵有帝陵四座: 清世宗雍正胤禛,清仁宗嘉庆颙琰,清宣宗道光旻宁,清德宗光绪载湉
关于尧的传说,帝尧的葬处尧陵到底在哪?
一般认为尧陵在临汾。但临汾尧陵有许多谜团,如尧陵建于何时?尧陵到底是传说的臣民们裹土堆成的,还是一个天然土丘?近年来更有人提出尧陵不在北方而在湖南的攸县。传说中尧建都的冀州根本不在今天的山西,“冀”其实是“翼”,冀州在楚国。
尧、舜、禹是上古时期三位杰出的部落方国联盟首领,也可以说是中国最早君临天下的帝王。由于他们功业卓著,推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得到华夏子孙无比尊崇和敬仰,尧舜被列为上古的五帝之中,尊为古圣。
帝尧,姓伊祁,名放勋,出生、生活于古冀州之中心地域平阳,即今山西省临汾市一带。传说他先后被封为陶侯和唐侯,古时人们以地为氏,所以又称他陶唐氏。一说他是帝喾的儿子,黄帝的五世孙。在万国争雄的乱世,他团结亲族,联合友邦,征讨四夷,统一了华夏诸族,被推举为部落方国联盟首领。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帝尧:“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帝尧在主政期间,派神箭手后羿射日,派鲧治水,并且制定历法,整饬百官。尧在位70年时,遍访天下贤士,得舜,由之辅政20年,将帝位传给了舜。
尧、舜、禹虽然皆为圣帝,在历史上各有作为,但是他们生命价值展示最充分的阶段是在帝尧主政时期。可以说,他们的治世方略的基本思路是由帝尧起始和奠定的。舜禹曾是帝尧的大臣,按照帝尧的大策,殚心操持,全力躬行,有效地推进了人类的文明进程。
尧帝死时,百姓如丧考妣,前来送葬者人山人海。尧的尸体据说葬在尧陵中,至今冢高约50米,周长近300米,气势宏伟壮观。尧陵在临汾城东北35公里处的郭行乡乔村,背山面河,周有残墙围线。陵的北部为黄土陡崖雍卫,东西有两条黄土冲沟拱卫,南面杨村河经东南、南、西南似新月抱冢绕流。因树多而古,俗称神林。陵前有祠宇,相传为唐初建筑。明清屡有重修。1984年,重修了碑亭献殿。祠内现存山门、牌坊、厢房、献殿、寝殿、碑亭等建筑。
早在汉代,官府已建尧庙于汾河西平水之阳,汉武帝刘彻的《祭尧文》至今仍被保存了下来:“巍巍乎帝尧,贤德圣明之君……千古帝范,万代民师,初肇文明,世人敬赖。帝尧钦定历法,理顺时序节令;广凿水井,抵御田陌旱魔;疏理河道,流水尽归沧海;设立谤木,广听民众谏言;禅让帝位,启开民主先河。定都平阳,协和万邦,设定九州,完璧山河,首创中国,帝尧乃中国先祖也。”后移至临汾城南3公里处。尧庙占地85亩,始建于西晋。唐、宋、元、明、清历代重修。现存山门、五凤楼、光天阁、尧井亭、寝宫、广运殿等几大建筑。庙内现存古代碑刻十余通,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下,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唐尧故事。
关于临汾尧陵,有人提出了疑问,尧陵建于何时?尧陵到底是传说的臣民们裹土堆成的,还是一个天然土丘?
尧陵建于何时,实际上现在已无从考证。传说尧子丹朱平时不听父教,总是反其意而行,故尧本想死后葬于涝河之阴,而反其说要葬于涝河之阳。丹朱想到平时屡违父教,如再违抗,怎能做人?于是征得大臣同意,谨遵父嘱,选涝河之阳的风水宝地而葬,所葬之地为今尧陵。金人泰和二年(1202)的碑记说,唐太宗征伐刘武周时曾驻跸于此,祭祀尧陵并塑像。清代碑刻上也说唐太宗进取长安时,曾经到尧陵礼祷尧神功。清代碑刻上还记载着每年清明节和九月上旬都有传统的香火盛会,对尧陵进行祭祀拜扫。
从尧陵所处的地理环境来看,从北部大户垣黄土梁俯视,尧陵不过是个小小的黄土丘。但如果站在杨村河谷向北仰望,尧陵却显得高大雄伟并有着特殊的地貌特征。涝河是杨村与柏村两河汇合后的称谓,两河之间的黄土平梁称冢垣,杨村河之北的黄土平梁叫大户垣,尧陵就坐落在乔家垣的最西端,大户垣的南缘,杨村河与柏村河将要汇合之处,这里是平阳有名的山前黄土台地丘陵区。这一广阔的黄土台地,由若干黄土平梁组合而成,梁如条条土龙刚出云山,由东向西奔行,梁间沟沟有水,如条条水龙由东向西游动。在尧部落生活的时代,道道山梁着绿装,条条河沟水潺潺,青山绿水,诗情画意,宛如仙境。
中国古代的人们选择阴阳宅要在背风向阳的地方,既避开寒风的侵袭,又可接纳和煦的阳光,其挡风的山势还要委曲盘桓,草木茂盛,土层深厚,坟墓的周围要水流悠扬平缓。尧陵位于霍山主峰西南,气流运行通畅,而且杨村河与柏村河汇合后形成的涝河,气流至此而聚,因霍山主峰以南高度逐次降低,所以向西伸延的黄土梁由南向北高度渐次升降,山山之间清水弯弯,陵冢两侧又有沟水,因此尧陵是一块背风向阳,藏风纳气,清水长流,气聚不散的风水宝地。马志正、李福兰等专家在研究后认为,信奉风水的尧臣民们一定要将自己崇敬的人埋葬在这里,即使信奉风水的后来人也会设一假冢满足人们的寄托。因此,尧冢是约一万年前因河流改道形成的离堆山,不是当年送葬的人们每人一袋土垒成的墓冢。
尧陵在临汾,大多数人相信尧是葬在尧陵之中的,千百年来并没有人对此有过怀疑。不过近年来有人提出了新颖的看法,认为尧时的政治中心在南方,尧死后葬在今湖南攸县的高视乡。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指出,尧帝的政治中心在南方。关于尧陵的地点,《汉书·地理志》说在中山唐县南,《水经注》对此曾提出过质疑,并否定了此说。《路史》作了些考证,但也未考出确切地点。从古至今,研究尧陵的学者一致认为《汉书》之说不准确,因此有重新研究的必要。
《南岳志》引《春秋感精符》说:“尧为翼之精星,在南方。”古天文与地理对应,按古星野说,翼、轸二宿对应楚国,而尧星是翼宿中的一星,其地应在南楚。尧与翼宿关系甚密,《竹书纪年》说尧即位后“居冀”,冀作为都城是从尧开始的。汉人以为冀为北方州的讲法早已被人否定,冀其实就是“翼”。上古的这个“冀”在楚国,因为翼宿对应楚国,也就是苗民之地,当尧禅位于舜时,古书记天象说“景星出于翼”,这颗景星就是后世所说的尧星。《山海经》说陶唐氏在南海之内,又说:“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是在九江之间。”尧山在洞庭湖边二妃墓所在的黄陵东南419里之处,从距离上推算当在今攸县北境。
今攸县北部皇图岭镇附近有平(坪)阳、丹陵等地名,攸县之北江为渌水支流,这些正与《帝王世纪》所记相合。书上说尧生于丹陵,都平阳。丹陵就是丹朱之陵,据《山海经》说,他葬在苍梧山的北面。攸县西有凤凰山,东有鸾山、凤岭。凤凰山是南岳七十二峰之一,有“南岳庙”位于坪阳乡极冲处。在古人的观念中,凤凰就是飞得很高的那种雉,又称翟、天翟。翟又常作狄。《山海经》说:“狄山,帝尧葬于阳,帝喾葬于阴。”这已很明确尧是葬于凤凰山的东南。
有学者还曾亲自到攸县进行过考察,找到了一个以尧为远祖的刘姓家族。该家族共十五房,其中一房称为尧山房。尧山房的人主要分布在攸县的坪阳庙、皇图岭、高视、黄丰桥及醴陵一些乡镇。尧山在高视乡,是一座相对高度为150米左右的小山,山顶上九成高处有一个口径面积达十多平方米的垂直洞穴,称天井龙,人们认为这个洞穴是用来葬天子的。有人认为墓地是下陷成井的,高视乡四面环山,尧山位于极狭处的西端入口处,附近地名全与尧、天、龙有关,如尧前组、尧山组、龙潭前村、龙潭江、龙家陂、天井龙、天台山、天子坪等。在高视乡,考古学者已经发现了较多的古文化遗迹,如界头村已发现新石器时代的石斧、石簇等,新乐村挖掘战国墓葬群一处,发现铜釜一尊。附近的贾山乡、菜花坪乡也发掘出新石器遗址各一处。天子坪西面的坪阳庙乡三面环山,入口极小,山上仅一通道,易守难攻,尧帝在此建都极为理想。
三皇五帝的葬处,传统的说法往往在北方,而现在一些学者提出了崭新的观点,使这一问题成了一个悬案。我们希望历史学界能够发扬百家争鸣的精神,继续探讨这个问题,还历史以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