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朋友们,对于著名的曲子卡农想表达什么和钢琴曲《卡农》讲的什么故事,很多人可能不是很了解。因此,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著名的曲子卡农想表达什么和钢琴曲《卡农》讲的什么故事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著名的曲子卡农想表达什么

著名的曲子《卡农》想表达的是对恋人的逝去的极大悲痛以及思念,纪念至死不渝的爱情。
作者:约翰·帕赫贝尔(Pachelbel)。
背后故事:
约翰·帕赫贝尔,德国人。在他10几岁的时候遇到了Barbara Gabler, 并爱上了她,但相处不久后,约翰·帕赫贝尔就去了战场,期间女孩误认为约翰·帕赫贝尔已死亡,伤心欲绝割腕自杀。等到约翰·帕赫贝尔从战场回来发现女孩已死,强忍着泪水,在女孩墓前弹出了卡农“Canon(D Major)”,在场的所有人没有一个不落泪的。之后,约翰·帕赫贝尔以同样割腕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特点:它是作者在意大利威尼斯时写的 ,带有一丝意大利式的,甜蜜宁静的忧伤。在不到五分钟演奏长度里,所谓的"顽固音型主题" 反复出现28次,可是听者却能陶醉在这旋律之中,丝毫不会感到单调。

返回目录

钢琴曲《卡农》讲的什么故事?

1681年,帕赫贝尔二十八岁时娶芭芭拉盖布勒(Barbara Gabler)为妻,他们还有了孩子,是帕赫贝尔写给女儿和妻子的作品。

故事开始:巴哈贝尔出生于德国的纽伦堡。早年随施韦默尔学习 。

1669年,年进入阿尔特多夫的一所学校接受 ,但因支付不起学费,次年转入雷根斯堡的一所学校。

1677年年,至爱森纳赫,担任了一年的宫廷管风琴师。于1678年在爱尔福特担任管风琴师,在这里教授了J.C.巴赫。

1681年,巴哈贝尔二十八岁时娶芭芭拉盖布勒(Barbara Gabler)为妻。

1683年,巴巴拉和他们唯一的孩子死于瘟疫。隔年他再娶茱笛丝卓默,这一次婚姻为他带来七名子女。离开了艾尔特,巴哈贝尔来到伍腾堡宫廷,这个地方给他很多专业上的自由度。

1692年秋,法国大军入侵,他被迫返回出生地纽伦堡,最后辗转到了戈塔。碰巧出生地纽伦堡的圣塞巴德教堂的原任风琴师,也就是巴哈贝尔的老师魏克过世,让他得以顺利接任老师之职位。他就在这里一直待到他过世。

在纽伦堡的五年间,巴哈贝尔写下了感恩赞歌等重要的宗教合唱曲和管风琴赋格,被视为他晚年的代表作。

1706年,约翰巴哈贝尔去世,享年52岁。

扩展资料:

卡农特点——

卡农,是一种曲式的名称,是复调 的一种。原意为 "规律"。这种曲式的特征是间隔数音节不停重复同一段乐曲, 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为另一声部所摹仿,即严格的摹仿对位。卡农出现于13、14世纪,后人常采用古典曲调作为卡农主题。

卡农的所有声部虽然都模仿同一个声部,但不同高度的声部依一定间隔进入,造成一种此起彼伏的效果,连绵不断的效果,轮唱也是一种卡农。在卡农中,最先出现的旋律是导句,以后模仿的是答句。

"D大调卡农",是帕赫贝尔在意大利威尼斯时写的 ,带有一丝意大利式的,甜蜜宁静的忧伤。在不到五分钟演奏长度里,其中的"顽固音型主题" 反复出现28次,可是听者却能陶醉在这旋律之中,丝毫不会感到单调。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卡农

返回目录

如果您对本文的内容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认可。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