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雍正王朝内幕深度解析?

回答者:用户9221860984705日期:2023-10-04

一、

老四胤禛烧掉百官行述的剧情是有前提的,我们先来大体的回顾一下剧情:

太子胤礽二次复立以后,对原先支持老八胤禩的百官大肆打压,其所作所为让老四胤禛和老十三胤祥非常看不惯,也正是从这时候起,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老四胤禛从一开始隐藏自己夺嫡之心,到此时已经开始逐渐暴露了。尤其是经过废太子风波,他也成了领侍卫大臣,可以自由出入康熙帝的寝室。

也正是这次自由出入,他发现了惊奇的一幕,那就是他的儿子弘历竟然骑着康熙帝的“大马”在写字,嘴里还念着“爷爷,你可扶好了我”,随后老四胤禛慢慢退出,在镜子面前理了理衣服,镜子里面除了表面冷静内心激动的老四胤禛,还有龙椅。

也就是此时,老四胤禛对皇位的渴望表现的淋漓尽致,正是在这种心理的推动下,他开始主动出击,为自己增加夺嫡的概率。

所以表面上他辞了太子胤礽,在家里闭门不出,其实已经伙同老十三胤祥派出了年羹尧。

而太子胤礽因为病急乱投医,想通过百官行述控制百官,于是跟任伯安达成了协议,并且利用老十三胤祥放走了刘八女,这正中了老四胤禛的下怀。

后来就是全剧中最惨烈江夏镇灭门惨案,跟这个案子一并消失的还有太子胤礽给任伯安的信,和百官行述!

雍正王朝中老四胤禛好不容易得到的百官行述,为什么要当众烧掉?

二、

到底什么是百官行述?

其实就是任伯安在户部任职时,用来记录百官种种劣迹的一套本子,整整有四大箱之多,因为手握这些百官的短处,所以可以以此要挟百官,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本来太子胤礽不用采取这种手段控制百官,也是他不够自信,不行光明正大之事,非要私下搞点小手段,结果把自己跟任伯安的信落到老四胤禛手里了。

当然,此时的太子胤礽并不知道自己的书信落在了老四胤禛手里。

剧中虽然一直在尽量刻画老四胤禛光明正大的形象,其实在这件事情上,他就有点阴险了。因为关于书信一事,老十三胤祥也曾经劝他,赶快毁掉,可是老四胤禛却犹豫不决。

也正是他的这种犹豫,把他的目的也给暴露了,毕竟这是要挟太子胤礽的一个有力武器,不到关键时刻,不会拿出来的。

如果不是后来坎儿“背叛”老四胤禛,老四胤禛可能还不会这么早拿出这封信。

所以,太子胤礽之所以第二次被废,究其原因就在于这封信,而之所以有这封信,则是因为有这套百官行述。

这套百官行述激发了太子胤礽心中的邪恶,最终让他落入了深渊。

当然,这背后少不了推手,明面上的推手是老八胤禩,其实真正的推手却是老四胤禛!

在老八胤禩一伙终于判断出屠江夏镇的人是年羹尧以后,还没来得及下一步动作,就被登门的老四胤禛拦住了,然后就是喝酒,再然后就是一把火烧了百官行述。

雍正王朝中老四胤禛好不容易得到的百官行述,为什么要当众烧掉?

三、

那么这套百官行述为什么会被老四胤禛烧毁呢?

我们得看此时老四胤禛的处境:

本来《雍正王朝》开局老四胤禛接下来的南方赈灾一事,完成的还是相当棒的,虽然得罪了江南一带的官员和富商,但是京城这边还是笼络一群大臣的。

但是随后的户部追缴欠款一事,则让老四胤禛把能得罪的官员全部得罪了,几乎无一幸免,连最支持自己的老十四胤祥都因为田文镜被打一事跟他翻脸,弄得他真的成了“铁面铁心”!

再加上后来的举荐新太子一事,让老四胤禛更加感受到,自己的支持者太少了,少到可怜。

正是出于这个心态,老四胤禛也开始刻意注重笼络百官了,于是也就有了火烧百官行述一事。

其目的有三:

首先要知道朝廷一半的官员都在盯着这套百官行述,一个个如履薄冰,生怕这套本子落到别人手里。而老四胤禛邀请太子胤礽、老八胤禩、老九胤禟、老十胤䄉还有上书房的几位大臣,其实就是让众人作证,我老四胤禛要烧百官行述了,而且还是在封条状态下烧掉,意思就是告诉大家,这套本子,没有人打开看过。

众人在各种心态的注视下,这套本子被烧,众臣心中的石头也算落了地,事后自然对老四胤禛的举动竖大拇指,这无疑将给老四胤禛拉来支持者。

雍正王朝中老四胤禛好不容易得到的百官行述,为什么要当众烧掉?

四、

老四胤禛的所作所为还是在为康熙帝着想!

虽然康熙帝第一时间得知这件事后是气得躺在床上喊腐败,但是喊完以后,自己一琢磨,这并不是坏事。

要知道康熙帝当政的后期,各种弊病都在显露,而康熙帝又是一个特别好面子的人,生怕自己死后会留下骂名。所以他做事从来都是在这个前提下尽量改革,但是收获非常小,比如户部追款一事,如果不是康熙帝后来自己掏小金库补交,说不定老四胤禛还不会追款失败。

而老四胤禛这次烧掉了百官行述,则是成功的避免了一次朝廷动荡,是值得肯定的行为,所以事后康熙帝不仅没有责怪老四胤禛,反而更加高看一眼,甚至还给屠镇者年羹尧升了官!

最后一个原因则是缓解夺嫡之争。

毕竟亲兄弟之间争来夺去的不仅不利于朝局稳定,也让人人自危,没有安全感。在三国演义中也有一个类似的剧情,比如官渡之战以后,曹操当着众人面烧掉了军中私通袁绍的书信,大大稳定了军心,使得曹操势力空前的强盛。

老四胤禛此举说不定就是看《三国演义》学到的计谋,如果当年袁术能学到这招,把传国玉玺毁掉,或者扔掉,也就不会这么快失败了。

而百官行述不管是到了老八胤禩的手里,还是太子胤礽的手里,都是一个大灾难。而在自己手里,也不是好事,不仅惹了众怒,还会成为老八胤禩和太子胤礽攻击的对象,更会失去圣心,这是老四胤禛不敢占有百官行述的原因。

雍正王朝中老四胤禛好不容易得到的百官行述,为什么要当众烧掉?

既然自己不能利用百官行述控制百官,又不能让百官行述落到别人手里,唯一的办法就是毁掉!

所以,这件事一出,老四胤禛赚大发了,如果不是后来坎儿背叛一事,老四胤禛还真不会这么快就拿出杀手锏——太子密信,当然,老十三也不会被圈禁整整十年。

回答者:感谢这一生日期:2023-01-16

虽然《雍正王朝》这部剧自播出到现在已有20年,但热度丝毫不曾减少,依然是众多影迷观看和讨论的话题之一。关于这部经典巨制,相信大家肯定对剧中的人物,剧情,结局都已经了解的比较透彻了,那今天就来揭秘一些《雍正王朝》幕后不为人知的真实故事。

1.佟国维和隆科多

在剧中,佟国维是隆科多的六叔,隆科多是佟国维的侄儿。但在真实历史中,隆科多是佟国维的第三个孩子。

2.康熙驾崩时雍正并不在场

剧中,康熙躺在床上,奄奄一息,即将驾崩,但是在康熙身边的众阿哥有:三阿哥胤祉、七阿哥胤祐、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三阿哥允祥、十四阿哥胤禵、还有二十一阿哥允裪,四阿哥胤禛并不在场,他正在替代康熙祭天。后来,四阿哥赶回来后,隆科多向众阿哥宣布康熙的遗诏。

3.康熙驾崩时没有张廷玉

真实的历史上,康熙驾崩时,陪在康熙身边的是众皇子还有隆科多。根据史料《大义觉迷录》记载,康熙驾崩的时候,没有张廷玉这个人物。

4.孙嘉诚真实存在

根据历史记载,孙嘉诚这个人物是真实存在的,他的官职做到工部尚书、刑部尚书,是清朝前期比较有名的大臣,死于乾隆十八年,并不是死于剧中的雍正年间。

5.大太监李德全是虚构的

剧中大太监李德全完全是编剧虚构的人物,真实的历史上并没有这个人。根据真实历史记载,雍正的太监总管是苏培盛,这个太监总共活了74岁,直到1747年死亡。

6.李卫

历史上真实的李卫,并不是跟随雍正进入他的府邸才发迹的。历史上,李卫出生于江苏富户人家,于康熙年间,花钱买了一个小官,从此才开始他的官场之路,李卫很会做官,一直不断升迁,做过浙江巡抚、浙江总督、兵部尚书、直隶总督等等职位,于乾隆三年逝世。

以上,就是关于《雍正王朝》这部经典影视剧的幕后真实冷知识,如果大家喜欢的请关注和评论,感谢。

回答者:武汉市江汉区汉滋面餐饮店日期:2023-01-28

《雍正王朝》真正的内幕就两个部分:九王夺嫡和八王逼宫。

康熙临死前,已然做好了传位给第四个儿子胤禛,也就是雍正皇帝的准备。但是一共九个儿子都在争抢皇位,一招不慎,便会引起朝政混乱。这是康熙绝不愿意看到的结局。所以康熙用好了张廷玉,用明线传旨宣布。用好了隆科多,用暗线布局。雍正才顺利接位。

雍正当皇帝后,并不轻松。八王爷在朝中多年,党羽遍布朝野上下。雍正不得不防着老八。可是该发生终归要发生,老八借助整顿旗务的机会,联合铁帽子王一起在朝廷发难,几乎就要成功。关键时刻,还是老十三控制住局面,让老八、老九、老十、老十四四个弟弟彻底大败。

返回目录

雍正王朝42集深度解析?

回答者:呢呢呢大呢的呢日期:2023-09-06

胤祥临死之前,告诚雍正要小心弘时。胤祥死后,张五哥自行请命去给十三爷守陵。雍正亦亲自为他送行,并赏赐他黄马褂。 雍正夜祭十三弟,情不自禁伤心落泪。

一旁的乔引娣劝雍正善待自己的兄弟,雍正误会了她的说,误以为乔引娣在为老十四说情,欲将她赶走。

几天后,雍正下了一道谕旨,命弘时、弘昼和胤祉去抄胤祀、胤(示唐)、胤(示我)的家。

弘昼却搞了一个活出丧,说自己七天之内不能出门,否则会有血光之灾

返回目录

雍正王朝31集深度解析?

回答者:梦幻思香日期:2023-09-12

雍正亲手将黄马褂披到年的身上。烽台大营操演场上,年羹尧“只知有军令,不知有皇上”的演示,让早已心存不满的众官员十分愤慨。

而雍正亦为之愤怒,但却没有实时爆发,而比时已经为雍正与年羹尧的关系,埋下破裂的伏线。

貌似钟馗的孙嘉诚上折参劾年有“不臣之心”,雍正暴怒,罚孙嘉诚到午门外跪在太阳下求雨。

雍正着手推行新政,并命刘墨林随他出巡。

刘借机请求雍正免去苏舜卿的贱籍……

返回目录

雍正王朝铸币解析?

回答者:雀竹亭日期:2023-11-10

其实在历史记载中,康熙帝在位时印制铜钱就已经出现了这个问题,到了雍正即位,这个问题更加严重,主管此事的大臣胤禩更是提出铜七铅三的铸造方法,结果得到了大臣孙嘉诚的极力反对。

在雍正王朝中,这个剧情也基本符合史实的,老八胤禩主管户部,为了迎接新皇帝登基,他决定把原先印制铜钱的铜五铅五,给调整到铜六铅四。而铜的价值是远远大于铅的,这样一来,同样的铜钱,新钱比旧钱价值更高一些。

但是这种新钱刚铸造出来的时候是非常明亮的,毕竟铜多了一成,也让雍正帝比较喜欢。但是耐磨性和耐腐蚀性变差了,当然我们不讨论钱币能不能长久保存,我们要探讨一下这样做以后,对朝廷和对老百姓都有什么影响?

先说对朝廷的危害:

第一个危害就是朝廷印钱的成本大幅提高,增加了财政开支,造成国库白银的白白浪费。

第二则是造成铜钱大量流失,因为此时铜钱本身代表的价值没有它含铜的价值高,这样必然导致部分官员或商人偷偷融钱取铜,这样就进入了恶性循环,钱越来越少,朝廷就越来越印钱,最后国库亏的更厉害。

第三,则是滋生了很多犯罪和不稳定因素,因为钱币价值跟本身不匹配,自然就有人利用权力套取更多的金钱收入,给朝廷增加了腐败的发生率。

再说对百姓的危害:

由于刚才提到的问题发生,导致市面上铜币减少,相应的价格也就提升,本来官方一两银子换2000枚铜钱,但是到了市场上就变成了一两只能换800铜钱。

但是老百姓大多比较贫穷,交税等都是靠日积月累的铜钱来交,本来800铜钱就可以抵一两银子,但是到了官方这里仍然是2000枚抵一两银子。

最终导致百姓被剥削,而一些不法官员拿着铜钱又换成了银子,最终自己赚取了差价。

三、

有人说不对,官员可以到市场上800铜钱换一两银子,老百姓为什么不先到市场上换了银子再交税?

其实非常好理解,一般做银子换铜钱生意的人都有官方背景,毕竟他们换来铜钱是用来融化提炼铜的,是违法行为,也就注定了这种行为不能摆到明面上。

这对于没有门路的老百姓来说,根本就换不到银子,况且他们量这么少,一般做生意的还看不上。

更重要的是,没有不法官员的保护和默许,一般人不敢这样做,这也注定了,这场生意只能是官商勾结剥削老百姓!

所以,孙嘉诚才冒着生命的危险向雍正帝进谏,提出了印制铜钱出现的问题。

他的进谏无疑也得罪了老八胤禩一伙,老八胤禩主管户部,拥有印钱的能力,而且掌管全国的税收。光这一项,他每年的进账都要以千万计算。

至少在剧中老八胤禩并没有表现出多么“贤”,因为后来他被抄家以后,他还掏出上千万两银票,说是自己私藏的,那么没有私藏而被抄家的估计不止这千万。按照剧中的说法,雍正帝辛辛苦苦十几年,最终国库也才五六千万两银子而已。

四、

那么雍正帝为什么不直接把官价调整到一两银子换800铜钱呢?

这就是银本位政策的原因,朝廷要想保障金银的购买力,保证朝廷的税收,则就必须咬定银子换铜钱的价格。为什么必须这样做?

就在于购买力上面,在民间花钱主要以铜钱为主,不要被电视剧所困扰,动不动就拿银子结账。实际上民间绝大部分交易都是靠铜钱的,比如二文钱买个烧饼,八文钱买碗面。

假如国库有800万两银子,那么他本来可以买800*2000*1000/8碗面,如果降低了银子兑换铜钱的数量,那么就减少了60%的库银购买力。

这对朝廷来说,是不可抗拒的,本来中国就不产银子,如果对外贸易没有银子流入,那么银子的价格也更不会降低了。

所以,对于朝廷来说,明明知道黑市上银子的价格并没有这么高,但是朝廷仍然死死咬定官方汇率不变,说到底还是怕自己国库空虚,宁可穷了老百姓啊!

放到现在的金融战争,其实道理是一样的……

返回目录

雍正王朝为什么排第一?

回答者:风清小筑日期:2023-01-16

《雍正王朝》为什么评价如此之高?

艺术价值

宏观上来讲,这部剧透露出的人生哲学就足够每个人来回品味了,细节经得起反复推敲。

往细化方面来讲,官场职场上的权谋博弈永不过时,而它堪称中国人的权术教科书。

当时影视市场充斥的多是谈情说爱的题材,即便拍些清宫剧,也左右不过是“戏说”,言情为主、历史为辅。

比如《还珠格格》中乾隆皇帝并不是主咖位,他存在的意义就是,让小燕子和紫薇教这个咆哮皇帝怎么做人。而《雍正王朝》,则是教一个人怎么做皇帝。一部是女人戏,一部是男人戏,本质上的不同。

你若把还珠格格的那一套照搬到现实生活中来,会被生活打得鼻青脸肿。

但《雍正王朝》里的人物命运真实得让你感同身受,每一个角色都有着各自的不得已。别说那芸芸百姓苦,即便是皇帝,孤家寡人的背影也着实令人唏嘘,众生皆苦啊!

这就是为什么它同样能够在港台地区以及海外华人圈火爆的缘故。你可以对“戏说历史”笑过就忘,却无法脱离这种正剧带来的历史厚重感。

更别说之后的大部分清宫剧几乎都参照了该剧的服化道以及制度、人物关系细节。也可以说《雍正王朝》是此后这个朝代剧的教科书。

影响力

影响力一定是以质量为本,还要加上天时地利。前面说过当时市场上缺乏历史正剧,《雍正王朝》当然算是一股清流。但,更重要的是,这部剧扭转了国人对雍正的偏见。

在1980版《辞海》的“清世宗”词条里,几乎多是针对雍正的道德批判。如“以阴谋取得权位”、“以高压手段对付与争位有关的诸弟”等等。其实人们对乾隆、康熙也曾有过偏见,但民间读物则把雍正描述为这三位中最为残忍狠毒的一个。

当影视作品逐渐影响到那两位皇帝的风评时,雍正却迟迟得不到公正的评判。即便80年代一些重要史书的出版开始重新审视对雍正的评价,公众依然对他存在很大争议。

直到《雍正王朝》在99年开播后,很大程度扭转了大家对雍正的刻板印象。刘欢演唱的主题曲《得民心者得天下》,歌词已经很能说明问题:

数英雄, 论成败,古今谁能说明白, 千秋功罪任评说,海雨天风独往来, 一心要江山图治垂青史,也难说身后骂名滚滚来, 有道是人间万苦人最苦,终不悔九死落尘埃……

剧拍得荡气回肠,歌也唱得大气磅礴!

精良的制作

在这部剧诞生的背后,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故事。仅仅是剧本就筹备了三年,编剧之一刘和平(另一个编剧是原著作者二月河)曾经写到住进医院,躺在病床上只能口述剧本。剧本完成之后,再找清史专家反复审核,修补错漏。

别看剧中有这么多的戏骨,整部剧的投资只有2000多万。当然,那时候演员们的片酬普遍不高,相反演技却都是实打实的厉害。

焦晃扮演的康熙,看似老态龙钟不喜不悲,可举手投足都是戏,让人捉摸不透的帝王心术让人越想越怕。

唐国强扮演的雍正是他本人自称最为满意的角色,在旁人看来也是如此。只是原著作者二月河还是有点遗憾,他认为唐国强应该演得更阴狠一点。唐国强说如果按照原著的性格来拍,恐怕都没法播了。所以这已经是在影视剧合理范围内能够体现出来的最坏程度。

虽有些许遗憾,唐国强扮演的雍正至今仍然是无法逾越的经典。这起源于他对雍正这个角色的理解:他的坚持推动着王朝的发展,但身边人都不理解,包括亲兄弟和儿子,雍正的孤独感,是要在剧本之外刻画的。

这种意境,也正是“千秋功罪任评说,海雨天风独往来”。

简而言之,《雍正王朝》配得上历史神作的称号。特别是现在的中国影视剧市场,你很难再寻到从剧本、编剧、导演、演员、制作等整个流程都认真务实的历史剧。

回答者:用户6786111402127日期:2023-01-15

《雍正王朝》之所排名,主要是优秀在高潮迭起的剧情设置和环环相扣的故事格局。

《雍正王朝》该剧无疑是帝王戏中“严肃”一派的翘楚,围绕权力争夺这一中心,《雍正王朝》几乎无暇旁及其他。它以一种甚至稍嫌枯燥的方式,表现了完全是男人之间—特别是有着血缘关系的男人之间剑拔弩张的斗争和冲突。

诡谲多变的宫廷政治使人们看到了一代王朝史。史册中的人物形象在剧中刻画得生动自然,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让人欲罢不能。

而刘剧中的大家手笔,不但为这部剧刻画了一个又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更是传达了一种更博大深邃的“大中国史观”,其中对于波谲云诡的政治风波,以及翻云覆雨的朝堂争夺,则是做了一番惊心动魄的营造与刻画。

回答者:小iOS日期:2023-01-16

宏观上来讲,这部剧透露出的人生哲学就足够每个人来回品味了,细节经得起反复推敲。

往细化方面来讲,官场职场上的权谋博弈永不过时,而它堪称中国人的权术教科书。

当时影视市场充斥的多是谈情说爱的题材,即便拍些清宫剧,也左右不过是“戏说”,言情为主、历史为辅。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