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网友们,相信很多人对以郎萍为首五连贯女排队员名字和中国女排5连冠时的阵容是什么都不是特别了解,因此今天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以郎萍为首五连贯女排队员名字和中国女排5连冠时的阵容是什么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目录一览

以郎萍为首五连贯女排队员名字

中国女排在1981年和1985年世界杯、1982年和1986年世锦赛、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夺得冠军,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五连冠”。中国女排五连冠时期的队员名单如下:
1981年世界杯(冠军):郎平、张蓉芳、陈亚琼、周晓兰、孙晋芳、陈招娣、曹慧英、杨希、梁艳、朱玲、张洁云、周鹿敏;
1982年世锦赛(冠军):郎平、张蓉芳、陈亚琼、梁艳、孙晋芳、郑美珠、曹慧英、杨希、姜英、周晓兰、杨锡兰、陈招娣;
1984年奥运会(冠军):郎平、张蓉芳、梁艳、杨晓君、杨锡兰、郑美珠、姜英、候玉珠、周晓兰、朱玲、苏慧娟、李延军;
1985年世界杯(冠军):郎平、姜英、梁艳、杨晓君、杨锡兰、郑美珠、侯玉珠、殷勤、林国清、李延军、苏慧娟、巫丹;
1986年世锦赛(冠军):侯玉珠、姜英、梁艳、杨晓君、杨锡兰、郑美珠、殷勤、胡小凤、刘玮、李延军、苏慧娟、巫丹。

返回目录

中国女排5连冠时的阵容是什么

24人加冕世界冠军
中国女排曾创造过两个辉煌期:先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中期连续5次夺得世界杯、世锦赛和奥运会冠军,后是在2003年、2004年先后夺得世界杯、奥运会冠军。前一时期的中国女排,被习惯称为五连冠老女排。
在中国体育史册中,1981年11月16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中国女排在第3届世界杯上技压群芳勇摘桂冠,成为中国第一支登上世界巅峰的三大球队伍。那支中国女排的主教练、助理教练分别是袁伟民和邓若曾,12名女排队员是:孙晋芳(二传,队长)、张蓉芳(主攻,副队长)、郎平(主攻)、周晓兰(副攻)、陈亚琼(副攻)、陈招娣(接应二传)、曹慧英(主攻)、杨希(主攻)、朱玲(副攻)、梁艳(副攻)、张洁云(接应二传)、周鹿敏(二传)。
首夺世界杯后,中国女排吸收了郑美珠(接应二传)、杨锡兰(二传)和姜英(主攻)3位新人,她们取代了首批世界冠军朱玲、张洁云、周鹿敏在国家队的位置。
1982年举行的第九届世界女排锦标赛,中国女排在小组赛0:3不敌美国队,由于该场赛果被带入第二阶段,中国队晋级四强的希望被蒙上阴影。关键时刻,袁伟民果断地将小将梁艳和郑美珠推到主力位置,这两步奇招使中国女排重新焕发活力,此后连续击败古巴、前苏联、日本、秘鲁等强队,首次夺得世锦赛冠军。
世锦赛后,五连冠时期的中国女排作出了历史上力度最大的一次人员调整,孙晋芳、陈亚琼、陈招娣、曹慧英和杨希5位老将离开国家队,杨晓君(副攻)、侯玉珠(主攻)、李延军(副攻)、苏惠娟(二传)4位新人入队,袁伟民同时将朱玲重新调进国家队,她也成为五连冠时期唯一“二进宫”的女排世界冠军选手。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梁艳、郑美珠、杨锡兰、杨晓君4名新秀与郎平、张蓉芳两名老将组成中国女排主力阵容,她们技压群芳,帮助中国女排首次登上奥运会冠军领奖台。中国队成为继前苏联队、日本队之后,第三支在世界女排三大赛实现大满贯的队伍。
实现三连冠伟业后,主教练袁伟民被提拔为前国家体委副主任,邓若曾担任主教练,张蓉芳、周晓兰、朱玲功成身退,林国清(副攻)、殷勤(副攻)、巫丹(接应二传)3位新人入选。1985年世界杯赛中国女排蝉联冠军,姜英顶上了张蓉芳的主力主攻位置。实现四连冠后,郎平和林国清离队,胡小凤(主攻)、刘玮(副攻)被补充入队,张蓉芳接替邓若曾成为国家队主教练。1986年世锦赛,侯玉珠接过郎平衣钵,成为主力主攻,她和队友们一起为中国女排实现五连冠殊荣。至此,中国女排走过了一段辉煌岁月,这期间先后有24名人登上了世界三大赛冠军领奖台。

返回目录

中国女排唯一5冠王梁艳:退役后下海经商赚上亿,女儿是清华博士

尤其是在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上,这支在小组赛中表现并不出色的队伍,竟然以3:0的比分击败了拥有“重炮手”海曼的东道主美国队,荣登奥运冠军宝座,让国人也让世界意识到,原来中国女排的实力已然到了如此不容小觑的地步。

体育迷们将她们视作是英雄,当时没有卖海报的,球迷就将从中国体育报刊登的文章中的配图剪下来,贴在自家的墙上。

不过郎平和张蓉芳有缺憾,只参加了五连冠中的三场,只有梁艳一人,是以队员身份全部参赛的运动员。

1986年底,梁艳宣布退役,中国女排也迎来了低谷期。

1961年,梁艳出生在四川成都。梁艳家里没人从事体育行业工作,也没有着重培养过梁艳这方面的能力,所以梁艳能加入冠军女排完全是因为阴差阳错的“命运”。

梁艳十三岁以前,一直在按部就班地上学,直到1975年,家人将她送进了成都业余体校,这时也不是看出梁艳有什么排球上面的天赋,完全是因为她发育很好,个子高。

而她被选进排球队以后,她才第一次摸排球。梁艳身上的传奇色彩也因此显现出来,因为她从第一次摸排球到进国家队,一共只用了四年的时间。

“很幸运,赶上了最好的时候。”梁艳如此说道。不过能够在排球路上一直顺风顺水也是梁艳所没有想到的。

梁艳因为身高被排球队选中,但是进到队伍里面,这个优势就变得小了许多,177厘米的身高虽然也算出挑,是其实在臂展上她并没有占据很大的优势,甚至还没有172厘米的郑美珠长。

没有什么得天独厚的优势,梁艳依靠的只能是不断的付出与努力。

虽然梁艳之前没有学习过排球的相关知识,但是还是很有天赋的,比如她战术球和预判打得很好;身高不太优秀,但是可以依靠弹跳来补足;而且她的手型也很特别,可以很好地提高她拦网的成功率。

1979年,国家队选拔队员时,注意到了这个爱笑的四川姑娘,想将她选入国家队。听到这个消息时,梁艳的第一反应不是开心或是荣幸,而是害怕。

“因为国家队主教练袁伟民很厉害是排球圈里出了名的,加上我练球没几年,基本功不扎实,技术也很差,我很害怕和那么优秀的运动员一起训练,跟她们一比,袁指导肯定得给我恶补,那我就再也没有好日子过了。”梁艳说。

就这样心惊胆战地过了一段时间,就在梁艳以为自己“侥幸”躲了过去,一切都风平浪静的时候,国家队的调令下来了。

这种情况,梁艳想躲也没有办法了,只能硬着头皮到国家队报到。

梁艳来到国家队以后交的第一个朋友就是她未来的“战友”张蓉芳。张蓉芳比梁艳大了一点,教练还交代张蓉芳好好带带她。

梁艳本人是一个十分爱笑的姑娘,但是有些慢热,刚进队的时候谁都不认识,所以做什么都拘禁;加上是队内最小的队员,排球技术也没有队友们熟练,所以信心一直不足,也没有勇气去跟姐姐们交朋友。

队员们也都忙着训练,没有人注意到梁艳的小情绪,这让梁艳觉得很孤独,甚至一度冒出了“让贤”的念头。

为此,她还特意找到了教练邓若,让邓若找一个更适合的人来。

邓若知道她的心思,没有批评也没有鼓励,而是对她说:“你想走也行,除非能找个比你更合适的副攻来。”

梁艳没走掉,也多亏她没有方琴,很快便调整好了自己的状态,重新坚持了下来,慢热的问题时间久了熟悉就好了,技术的问题只要练就行了。

国家队卧虎藏龙,每个人都有天赋、够努力,梁艳长时间的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自己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让梁艳觉得更加钦佩的是袁指导的锻炼方法,当初她还在迷茫不知所措的时候,袁指导并没有多加干预,而是让梁艳自己去看、自己去听,等她自己反应过来自己应该做什么的时候,再及时的拉她一把。

梁艳被周围的气氛所感染也开始埋头苦练,袁指导对她的要求就变得更严格。袁指导经常“吓唬”她说:“梁艳我就想找你的茬儿,你别让我抓到。”

一句话吓得梁艳魂都要飞走了,只能拿出百分之二百的精力应付。

比如她的是有张蓉芳。张蓉芳的身高只有174厘米,没有梁艳高,但是却打得比梁艳好。

梁艳跟她接触的时间最多,发现她打排球的时候,不仅仅是靠身体上的反应,还要靠“脑”。梁艳醍醐灌顶,原来别人进步都比自己快,是因为人家从来都没有依靠体力打球,就算在吃饭的时候人家都在盘算怎样才能通过技巧弥补身体上的不足,梁艳只知道光苦练不动脑。

自那以后,梁艳也开始苦心钻研,全身心地投入训练。

当时队内盛传,说女排队里有个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袁指导最看重谁,便会盯着谁,而他盯着谁,谁的挨罚就会最多。

梁艳听到袁指导说要盯着自己的时候真是喜忧参半,喜的是自己终于得到了袁指导的赏识,忧的是恐怕以后的日子就不好过了。

不过虽然袁指导的话说得吓人,却很少在梁艳的身上应验,让梁艳白白担忧了很多年。

个中原因梁艳也是许多年以后才明白的:“袁导是很看重训练态度的教练,他总会把矛头对准在训练中出工不出力的人。”

而谈到为什么自己不会挨罚,梁艳笑得庆幸又狡黠:

因为体质的原因,梁艳躲过了袁指导的“加练”,这让梁艳一直觉得非常庆幸。但是她也并未因此疏忽了自己的训练,而是始终本着“多花百分之二十的精力在排球上”,争取“让袁导眼前一亮。”

梁艳的付出也得到了应有的回报,1981年中国女排第一次在世界杯上夺冠时,梁艳是队内年纪最小的,20岁便成了世界冠军,不得不称之为一种幸运。

当然,这种幸运是建立在足够充足的努力上的。

从梁艳第一次出席重大赛事开始,她那高高扎起的马尾和笑意盈盈的脸庞便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站在女排的队伍一路过关斩将,又拿下了第9届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冠军的宝座。

那个时候女排的精神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都极大,人们对女排的希望很大,“不仅是全国人民看不得我们输球,我们自己也越来越接受不了输球。”梁艳说道。

可是越紧张越容易犯错,1983年亚锦赛上,中国女排失利了,输给的还是实力并非极其出众的日本队。

那场比赛对梁艳来说,就像是公开处刑一样。

梁艳是一个临场反应很强的选手,打球也从来不紧张,但是那次比赛却不知道出了什么原因,梁艳自己都慌了。

关键是她也不知道自己怎么了,她希望教练能够将自己换下去,让可以的人来,可是就算教练换了人,队伍的状态和心理也已经发生了变化,任谁上来都很难发挥出原本的水平。

这场比赛输了,梁艳非常难过,也一直提心吊胆,担心教练会惩罚自己,也担心球迷会对自己失望,整天茶饭不思疯狂自闭。

但是她们的教练见过更多更大的风浪,并没有因为一次失利对她们多加苛责,而是带着他们找出不足,为下一次赛事做准备。

这场比赛对梁艳的影响很大,很长一段时间都深陷在输球的梦魇中无法自拔,直到新的赛事临近,梁艳忙着训练没时间想东想西,才重新脱离这种情绪。

从某种角度来说,运动员也是“青春饭”,因为他们身上的伤病总是很多,很多都是参赛几年后便不得不退役了。

三连冠之后,队内很多老队员都退役了,人员进进出出,对队伍的影响很大,大家默契程度不够,训练水平参差不齐,人心也浮动不安。

到第四次夺冠以后,“铁榔头”郎平也退役了。

这个时候梁艳也动摇了,毕竟在人生中最高光的时刻退役,是一件非常明智的事情,她也委婉地向领导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没想到领导却一直劝她留下。

“再打一次吧!争取‘五连冠’!”领导说的话让梁艳动心了,她本来就是队内老将中年纪最小的一个,也没到非退不可的地步,所以梁艳最终决定留下,打算全力以赴再得一个冠军。

“我这个当年全队年龄最小的队员,忽然之间就成了传承“老女排精神”的带头人之一。球队宣布我出任副队长的那天,我意识到自己长大了。”梁艳说。

巨大的担子压在她的身上,她自己也满身的伤病,但是为了完成这个使命,她一直极尽所能地在做着。

队员青黄不接,队内整体实力有所下降,只是精神仍旧气盛。

1986年,中国女排击败强劲对手古巴,赢下第10届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的冠军,中国女排实现“五连冠”,梁艳也全程参与了中国女排这一辉煌时刻。

那场决赛,对手是强大的古巴,也是梁艳在世界大赛的收山之作。

队员们退役以后便离开了鲜花和掌声,回归自己本来的生活,很多人都选择了进入体育系统走行政路线,毕竟这条路安稳又熟悉。

但是梁艳不愿,“我是个粗线条的人,不想那么四平八稳,有时甚至有点感情用事,只想做自己喜欢的事。”

退伍以后,梁艳先是进入大学圆了自己的大学梦,毕业以后就到《新体育》杂志社工作。

工作了几年以后梁艳又觉得这样太单调没有挑战、收入不可观,竟然“下海”经商去了。她自己开办了一家体育文化的传媒公司,自己做老板。

梁艳人聪明有毅力,没用多久就将事业经营的风生水起,如今,她已经有了上亿的身家。

梁艳退役之后,中国女排也开始进入低谷,梁艳便在公司专门开辟出了一个部门,用来经营排球的相关业务。

2004年8月,梁艳做客搜狐明星在线,谈了许多自己过去的比较有意思的经历,她仍是一如既往地爱笑,岁月也未曾在她的脸上留下什么痕迹;

2014年8月,辽宁铁岭举行了“全国女排宿将队气排球比赛”,梁艳也受邀参加,与曹慧英、陈亚琼、侯玉珠这些昔日队友“再聚首”,大家都显得尤为开心。

彼时已经53岁的梁艳还接受了媒体的采访,表示自己已经接受了忙碌的工作,将主要精力放在家庭:“我想多花一些时间陪陪家人,母亲身体不好,我这个阶段停下来全心照顾老人,多尽孝心。”

同时,梁艳还透露,她26岁的女儿已经考上了清华的博士,自己非常骄傲。征战一生的英雄最后回归了家庭,也过上了安和平静的生活。

人民日报:《揭52岁老女排梁艳:19年前创办公司,女儿在清华读博》

新浪体育:《女排五连冠唯一全勤女将梁艳:08女排,身体历届最佳》

人民日报:《老女排五连冠唯一“全勤”队员梁艳“享受人生不同角色”(动人生)》

-完-

返回目录

周鹿敏,是隐藏在前女排“五连冠”成员中的大神吗

在周鹿敏的问题上,我发现很多人根本不懂排球。有人说周鹿敏是1981年“躺冠”,这固然是因为她在那届比赛中没有上场,但这并不能证明周的水平差。其实看过她比赛的人,尤其是看过她在上海队比赛的人,都知道她的实力,那可以用“威风八面”来形容,远不是后来的诸韵颖可比。我之所以说很多人(包括一些所谓“优质体育作者”)根本不懂排球,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二传手有两种,以这两种之间的本质区别。一种是打五一配备的,即二传手专职传球,基本不参与进攻,只是通过拦网和偶尔打二次球得分,这是目前世界排坛的主流。另一种是打四二配备的,二传手转到前排时经常当接应使,自己也重扣,同理,另一个“接应二传”也是如此,这就是“接应二传”这一称呼的来历。四二配备的好处是总能保持前排三点攻,缺点是由于传球的质量不如五一配备,所以更依赖攻手的硬实力。世界排坛的劲旅当中,只有古巴队一直在坚持使用四二配备,这也是根据人家的攻手实力超强这一现实而采用的策略。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世界排坛还不是五一配备的一统天下,四二配备仍有一定的地位。1981年那支中国女排,实际上是既能打五一配备,也能打四二配备的。袁伟民指导可以根据对手的不同和场上形势的变化而灵活地调整战术,多出来好几种选项。当时队中的周鹿敏和张洁云(男排明星汪嘉伟的前女友)都是这种既能当二传也能打接应的选手。张洁云因为相对侧重“接应”,加上主力接应陈招娣的伤病比较严重,而获得过几次上场机会,但周鹿敏则因为全队始终没有使用四二配备打法而未获上场机会。一年之后打世锦赛,袁伟民手里又有了两张新星好牌,一个是极有灵气的二传手杨锡兰,另一个就是攻击能力超强的接应郑美珠。郑的身材不高但臂展超长,弹跳也好,174厘米的她扣球高度竟与当时队内第一高度郎平相等(袁伟民曾经说郑美珠是他所带过的队员当中身体条件最好的一个)。杨、郑两人的崛起,促使中国女排彻底放弃了四二配备的打法,专打五一配备,于是周鹿敏和张洁云这两位“二传+接应”模式的老将,从此便淡出了排坛。这便是事情的全部真相。
呵呵。
大运会后那届女排集训队来南京集训过,拜我当年在南外的老师(不久前刚刚病逝的排球裁判陶代勇先生)给的方便当时还上小学的我们曾有探班机会,可惜那时候不讲究什么追星。
那时候排球还是老规则,五局三胜15分交换发球权,时间经常打很长但对抗强度不大(因为丢了发球权不会直接丢分),主二传大概率打满全场,替补二传基本上就是个类似足球替补门将的备份,打完一整个赛会制,替补二传一分钟没上都不是没可能。
比中国女排第一次世界杯夺冠——第三届世界杯仅晚几天开幕的男排第四届世界杯上,中国队带了三位二传,即上海的沈富麟,四川的胡进和江苏的邸安和,这三位打球时间都很长,而且当时公认水平、经验差距不大(沈灵气更好一些),邸安和是我们江苏队的,常年看他的球,心中有数,比沈略差而已,但那届在沈有几场明显发挥起伏(但最后还是拿了当届最佳二传)的情况下,胡只上了几分钟,邸一秒钟上场机会都没有,没办法,在旧赛制下稳定性才是最重要的,而偶尔失误并不直接导致丢分,与其冒换二传的风险,不如让主力二传磨几个发球权适应适应。
比较而言消耗更小的女排,主二传就更不怎么换,中国女排前面的五连冠,替补二传的名字都很少有人知道,比如长期给杨锡兰当替补二传的苏慧娟,很多人估计都忘了吧?因为几乎就没上过场,而周鹿敏在第三届世界杯上同样没上过一分钟,是当时全队12人中唯一始终未曾上场的(另外几个上场较少的,江苏队的老队长张洁云,运动生命非常长久的四川队朱玲,以及因为打法牺牲的杨希),作为当时上海队的队长,至少我看到的实力,她并没有太多过人之处,在上海打的五届全运会,她是主场队长,也没打出多少了不起的球来,考虑到那届孙晋芳的实力和状态,她想上场实在太难,大神云云,就算了吧。
就我的记忆,周在赛前甚至连替补二传都不是第一人选,当时公认仅次于孙晋芳的国内主二传,是浙江队的朱晓茹,我看训练时一直是她,且袁伟民的传记中也谈过重点练她,那届没带,据说一个是朱相对年轻(是晚孙一辈的球员,周鹿敏和孙是同一代人),二是因为她和孙都是左撇子,队上怕两个二传都是左撇子不保险,世界杯后就又用朱替换了周。至于为什么后来朱还是没打出,替补乃至下一代主二传,被更年轻一辈的杨锡兰顶替(当时圈内行家大多认为杨锡兰灵气不如朱,但基本功扎实,更能吃苦),说法就多了,我不太有把握。
周鹿敏是优秀二传,当时上海队的主力,但离“大神”差得太远,那届中国队乃至整个女排世界杯,二传“大神”就只有一个孙晋芳,没有之一,当时还一堆打四二的队呢。
原本作为孙晋芳接班人培养的是朱晓茹(不知为啥当时写成朱小茹,我那时收集过她本人签名,是朱晓茹,现在也都改正过来了),但因为战术安排首冠就没让去日本而是带上了后来一场没上的周鹿敏,赛后朱就回到国家队而周退出,后来的事就说不清了,总之朱五届全运会后年纪轻轻嫁人,然后双双移居了日本。
朱晓茹的儿子李博生在日本,因此是日本籍,据说加入了日本男排,排球改规则后我看得少了,不知是哪个级别的“日本男排”。
就我耳闻目睹,周是个优秀的二传,但没优秀到足以替代当时如日中天的孙晋芳,在队内就是个孙万一出问题的备胎,连一秒钟上场时间都没捞到,主要是因为位置太特殊,孙太稳定,和当时7场单循环的赛制太紧张所致。那届女排人才济济,“大神”还是有几个的,比如当时腿上打钢钉,已经27岁“高龄”(那个年代的标准)的曹慧英(当时她的位置主力是陈招娣,曹被认为已经不行),和上场不多、但一上去就能拦死几个的朱玲,周没上一分钟场谈何大神——何况在五届全运会她代表上海队场场打满,她也就那么回事。
在2019年结束的女排世界杯中,中国女排夺得冠军,再一次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如今的中国女排,训练有素、发挥稳定,是中国体育界的一颗金字招牌,俨然成为中国的一张闪亮的名片,是国人的骄傲。
而中国女排发展到今天的成绩,离不开老一辈女排人的努力,离不开上世纪女排运动员努力创造的成绩,传承下来的精神。上一辈中国女排,创下“五连冠”的优秀战绩,在那个时期,中国女排不仅有郎平,还有周鹿敏,前中国女排队国家队队员,时任二传手。她给球迷的印象非常深刻,变化多样,组织战术灵活,常常打得出其不意,令对手始料不及。这些战术的灵活使用,离不开她训练场上的努力。
16岁时周鹿敏开始了高强度的训练生活,狂练单项,这样的高强度训练,一天下来就能把人累得精疲力竭,让人连吃饭的力气都没有,而周鹿敏这么一练就是四年。训练强度大,必然带来身体上的病痛,而她毫不退缩。
努力必定会带来收获,1979年,凭借全运会的精彩表现,她入选国家队,1981年,任主力二传的她在世界杯中和队友一起打出了冠军,这个冠军,令全中国人都沸腾了……这次比赛后,中国女排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是前所未有的高涨,她们成为了全民关注的焦点,这些荣誉与关注都是付出了极大努力的她们应该享受的。在那之后,周鹿敏回归了上海女排,随后1984年,她退役了。
周鹿敏的人生与排球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年轻时训练排球,比赛得奖为国争光,退役后她先是在上海女排执教,退休后推广全民健身,她从未离开过排球的世界。我们能从老一辈女排人身上学到的东西,太多太多。在那个朴素、物质资料不充足的年代,不去计较金钱,不为名不为利,拼搏努力,为国争光,正是这样的女排精神激励着中国女排砥砺前行。
不能说替补队员是躺着拿冠军,训练场上没有替补,一样的努力,一样的流汗,只是比赛场上有先后,有主力和替补之分,没有替补队员,训练都训练不起来,为什么要那么多陪打教练员。
她的确是很有实力的!是袁伟民教练的爰将!

返回目录

如果您对本文的内容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认可。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