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很多人可能对箍筋下料长度精确计算方法_箍筋长度计算公式不是很了解,所以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箍筋下料长度精确计算方法_箍筋长度计算公式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箍筋单根下料长度计算公式及过程详解?

箍筋长度计算方法与公式
一般的算法是箍筋长度=(梁宽-保护层*2 +梁高-保护层*2)*2+1.9d*2+max(10d,75mm)*2

具体:

1、如果按实计算及下料长度,那么算法是:

(1) 90/90的箍筋钢筋计算公式为:

箍筋内皮周长-5个90°弯钩内皮差(0.288d)+2个弯钩处的平直段长度(10d>75mm时,平直长度为10d,10d<75mm时,平直长度为75mm)

即在钢筋规格为10d>75mm时,箍筋长度=构件周长-8保护层厚度+18.56d,钢筋规格为10d<75mm,即箍筋直径为6mm时,箍筋长度=构件周长-8保护层厚度+141.36

(2)90/180的箍筋钢筋计算公式为:

箍筋内皮周长-4个90°弯钩内皮差(0.288d)+1个180°弯钩中心线长+2个弯钩平直段长度(10d>75mm时,平直长度为10d,10d<75mm时,平直长度为75mm)

即在钢筋规格为10d>75mm时,箍筋长度=构件周长-8保护层厚度-28.268d,钢筋规格为10d<75mm,即箍筋直径为6mm时,箍筋长度=构件周长-8保护层厚度+199.61

(3)135/135的箍筋钢筋计算公式为:

箍筋内皮周长-3个90°弯钩内皮差(0.288d)+2个135°弯钩中心线长(135°弯钩中心长度=3π/4*(R+d/2),R=2.5d)+2个弯钩平直段长度(10d>75mm时,平直长度为10d,10d<75mm时,平直长度为75mm)

即在钢筋规格为10d>75mm时,箍筋长度=构件周长-8保护层厚度+33.266d,钢筋规格为10d<75mm,即箍筋直径为6mm时,箍筋长度=构件周长-8保护层厚度+229.6,箍筋内皮周长长度=2*(H-2bhc)+2*(B-2bhc)=2(H+B)-8bhc(即构件周长-8个保护层)

扩展资料

以梁箍筋为例

计算思路为箍筋长度=(梁宽-保护层*2 +梁高-保护层*2)*2+11.9d*2+8d

11.9D实际上是弯钩加上量度差值的结果,我们知道弯钩平直段长度是10D,那么量度差值应该是1.9D,8d是因为扣减保护层时,都是扣至受力钢筋的外皮,箍筋自身的钢筋还存在一定的长度,预算中计算箍筋长度时,都是按照外皮计算的,箍筋四条边多减掉了8d(每边2d),所以我们在计算的时候还得加回来。

返回目录

箍筋长度的计算方法?

箍筋长度=2×(梁宽-2×保护层+梁高-2×保护层)+2×11.9d+8d
1、箍筋周长=2*(外包宽度+外包长度);
2、外包宽度=b-2c+2d;
3、外包长度=h-2c+2d;
4、b×h=构件横截面宽×高;
5、c——纵向钢筋的保护层厚度;
6、d——箍筋直径。
箍筋:箍筋包括钢筋级别、直径、加密区与非加密区间距及肢数。箍筋加密区与蜚加密区的不同间距及肢数需用斜线“/”分隔;当梁箍筋为同一种间距及肢数时,则不需用斜线;当加密区与非加密区的箍筋肢数相同时,则将肢数注写一次;箍筋肢数应写在括号内。
例:A10-100/200(4),表示箍筋为Ⅰ级钢筋,直径φ10,加密区间距为100,非加密区间距为200,均为四肢箍。A8-100(4)/150(2),表示箍筋为Ⅰ级钢筋,直径φ8,加密区间距为100,四肢箍,非加密区间距为150,两肢箍。
需要注意的是此处表示间距不是用“@”,而是用“-”。当抗震结构中的非框架梁及非抗震结构中的各类梁采用不同的箍筋间距及肢数时,也用斜线“/”将其分隔开来。注写时,先注写梁支座端部的箍筋(包括箍筋的箍数、钢筋级别、直径、间距及肢数),在斜线后注写梁跨中部分的箍筋间距及肢数。
例:13A10-150/200(4),表示箍筋为Ⅰ级钢筋,直径φ10;梁的两端各有13个四肢箍,间距为150;梁跨中部分,间距为200,四肢箍。18A12-120(4)/200(2),表示箍筋为Ⅰ级钢筋,直径φ12;梁的两端各有18个四肢箍,间距为120;梁跨中部分,间距为200,两肢箍。
百度百科-箍筋。

返回目录

如果您觉得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支持。如果您对本文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如果您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请查看文章下方的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