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相信很多人对周国平散文 摘抄01和周国平散文摘抄都不是特别了解,因此今天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周国平散文 摘抄01和周国平散文摘抄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目录一览

周国平散文 摘抄01

1.人们往往把满足生命本身的需要和满足物质欲望等同起来,其实这是两回事。

2.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
3.美国作家门肯:我对人生的全部了解仅在于活着总是非常有趣的。
4.对于生命的珍惜和体悟是一切人间之爱的至深的源泉。
5.不仅如此,我还要说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一个人惟有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建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他才可能由此出发,自觉地选择和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歌德: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因为这种爱,所以尽责本身就成了生命意义的一种实现,就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相反,我不能想象一个不爱人生的人,怎么会爱他人和爱事业。一个在人生中随波逐流的人,怎么会坚定地负起生活的责任?实际情况往往是这样的人把尽责不是看做从外面加给他的负担,而是勉强接受。便是看作纯粹的付出而索求回报。
6.一种东西能够把灵魂震醒,使之处于虽然痛苦却富有生机的紧张状态,应当说他必具有某种精神价值。
7.一个历经坎坷而仍然热爱人生的人,他胸中一定藏着许多从痛苦中提炼的珍宝。
8.苦难是人生的试金石,面对苦难的态度最能表明一个人是否具有内在的尊严。
9.无论遭受怎样的苦难,只要他始终请觉着他在任何时候都拥有不可剥夺的精神自由,并勉励自己以一种坚忍高贵的态度承受苦难。他就比任何时候更加有效地提高着自己的人格。
10.越是丰盈的灵魂,往往越能敏锐地意识到残缺,有越强烈的孤独感。在内在丰盈的衬托下,方见人生的缺憾。反之,不谙孤独也许正意味着内在的贫乏。
11.爱可以抚慰孤独,却不能也不该消除孤独。如果爱妄图消除孤独,就会失去分寸,走向反面。也许孤独是爱的最意味深长的赠品,受此赠礼的人从此学会了爱自己,也学会了理解别的孤独的灵魂和深藏于它们之中的深邃的爱。从而为自己建立了一个珍贵的精神世界。
12.唯有在孤独中,人的灵魂才能与上帝、与神秘、与宇宙的无限之谜相遇。正如托尔斯泰所说,在交往中,人面对的是部分和人群。而在独处时,人面对的是整体和万物之源。
13.后来,时代突然改变,人们的日子如同解冻的江河,又在阳光下的大地上纵横交错了,我也像是一条积压了太多能量的河,生命的浪潮在我的河床里奔腾起伏,把我的成年岁月变成了一道动荡不宁的急流。而现在我又重归于平静了,不过这是跌宕之后的平静,在经历了许多冲撞和曲折之后。我的生命之河仿佛最终来到了一处开阔的谷地,汇聚成一片浩渺的湖泊。我曾经流连于阿尔卑斯山麓的湖畔,看雪山、白云和森林的倒影伸展在蔚蓝的神秘之中。我知道湖中的水仍然在流转,是湖的深邃才使湖面寂静如镜。
14.热闹总归是外部活动的特征,而任何外部活动,倘若没有一种精神追求主其动力,还有一种精神价值为其目标,那么不管表面上多么轰轰烈烈,有声有色,本质上必定是贫乏和空虚的。我对一切太喧嚣的事业和一切太张扬的感情都心存怀疑,他们总是使我想起莎士比亚对生命的嘲讽:“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
15.一切高贵的情感都羞于表白,一切深刻的体验都拙于言辞。大悲者会以笑谑嘲弄命运,以欢容掩饰哀伤。丑角也许比英雄更知人生的辛酸。
16.“认识你自己!”这是铭刻在希腊圣城德尔斐神殿上的著名箴言,希腊和后来的哲学家喜欢用来规劝世人:世上有自知之明者寥寥无几,好为人师者比比皆是。苏格拉底更进一步,从这句箴言中看到了神对人的要求。就是人应该知道自己的限度,承认自己在宇宙最高秘密面前是无知的。“我知道我一无所知”——因为这句话,他被德尔斐神谕称作全希腊最智慧的人。
17.大千世界的神秘,不会屈从于任何公式,没有一个体系能够万古长存。幸好,真正有生命力的思想不会被体系的废墟掩埋,一旦除去体系的许饰,他们反而以更加纯粹的面貌出现在天空下,显示出他们与阳光,土地,生命的坚实联系,在我们心中唤起亲切的回响。
18.早在19世纪,以爱默生为代表的先知先觉者们已经揭露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现象。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但是在现实中却成了碎片。诚如马克思手稿中对人的异化的分析:“社会是这样一种状态,每一个人都像是从身上锯下来的一段肢体,昂然的走来走去。许多怪物——一个好手指,一个颈项,一个胃,一个肘弯,但是从来不是一个人。”他们同样热烈怀抱着人性全面发展的理想。
19.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每个人的天性中都蕴藏着大自然赋予的创造力。爱默生提倡一种创造性的阅读,这就是把自己的生活当做正文,把书籍当作注释。听别人发言是为了使自己能说话,一个活跃的灵魂为获得灵感而读书。
20.几乎一切创造欲强烈的思想家都对书籍怀着本能的警惕。蒙田曾谈到“文殛”,及因读书过多而被文字之斧砍伤,丧失了创造力。叔本华把读书太烂譬作将自己的头脑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爱默生也说:“我宁愿从来没有见过一本书,而不愿被他的吸力扭曲过来,把我完全拉到我的轨道外面,使我成为一颗卫星而不是一个宇宙。”

返回目录

周国平散文摘抄

论孤独(1)周国平

你与你的亲人、友人、熟人、同时代人一起穿过岁月,你看见他们在你的周围成长和衰老。可是,你自己依然是在孤独中成长和衰老的,你的每一个生命年代仅仅属于你,你必须独自承担岁月在你的心灵上和身体上的刻痕。

和别人混在一起时,我向往孤独。孤独时,我又向往看到我的同类。但解除孤独毕竟只能靠相爱相知的人,其余的人扰乱了孤独,反而使人更感孤独,犹如一种官能,因为受到 而更加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孤独和喧嚣都难以忍受。如果一定要忍受,我宁可选择孤独。

学会孤独,学会与自己交谈,听自己说话,——就这样去学会深刻。
当然前提是:如果孤独是可以学会的话。

心灵的孤独与性格的孤僻是两回事。
孤僻属于弱者,孤独属于强者。两者都不合群,但前者是因为惧怕受到伤害,后者是因为精神上的超群卓绝。

孤独是因为内容独特而不能交流,孤僻却并无独特的内容,只是因为性格的疾病而使交流发生障碍。

一个特立独行的人而又不陷于孤独,这怎么可能呢?然而,尽管注定孤独,仍然会感觉到孤独的可怕和难以忍受。上帝给了他一颗与众不同的灵魂,却又赋予他与普通人一样的对于人间温暖的需要,这正是悲剧性之所在。

越是丰盈的灵魂,往往越能敏锐地意识到残缺,有越强烈的孤独感。在内在丰盈的衬照下,方见出人生的缺憾。反之,不谙孤独也许正意味着内在的贫乏。

孤独与创造,孰为因果?也许是互为因果。一个疏于交往的人会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一个人专注于创造也会导致人际关系的疏远。

那些不幸的天才,例如尼采和凡高,他们最大的不幸并不在于无人理解,因为精神上的孤独是可以用创造来安慰的,而恰恰在于得不到普通的人间温暖,活着时就成了被人群遗弃的孤魂。

孤独者必不合时宜。然而,一切都可以成为时髦,包括孤独。

返回目录

如果您对本文的内容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认可。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