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对于宋代诗歌特点形成的原因和宋江是个押司押司是个什么职务,很多人可能不是很了解。因此,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宋代诗歌特点形成的原因和宋江是个押司押司是个什么职务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宋代诗歌特点形成的原因
宋代诗歌的发展、演变与特点 一.北宋诗的发展
宋末的方回说:“宋铲五代旧习,诗有白体、昆体、晚唐体。”(《桐江续集》卷32《送罗寿可诗序》)说宋初诗坛已经铲除“五代旧习”,稍嫌夸张,但把宋初诗风归为三体,则颇为准确。
“白体”是指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代表作家有徐铉、李昉、王禹偁等人。宋初优待文臣,且提倡诗赋,所以当时的馆阁之臣酬唱成风,编成了许多酬唱诗集。他们的诗歌主要模仿白居易、元稹等人互相唱和的近体诗,内容多写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其中,王禹偁的诗歌继承和发扬了杜甫和白居易诗歌的写实传统,写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充满忧国忧民情怀的诗篇。诗歌平易流畅,简雅古淡,有的长篇诗歌,叙写自己的遭遇和怀抱,畅所欲言,挥洒自如,开宋诗散 、议论化之先声。清代吴之振《宋诗钞》称其诗“独开有宋风气”,可见他在宋诗发展中的地位。
“昆体”是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的,是宋初诗坛声势最盛的一派。宋代馆阁之臣酬唱的风气到真宗朝达到极盛,以杨亿、刘筠、钱惟演为代表的一批馆阁诗人,大量地写作辞采华丽、属对精工的诗篇,彼此唱和应酬,使得这种风气流行起来。作品题材较狭窄,内容较单薄,有的咏帝王故事,有的咏宫廷生活,更多的是如《梨》、《柳絮》一类咏物诗。西昆体诗人最推崇李商隐,兼重唐彦谦,诗歌词藻华美,对仗工稳,音韵和谐,在宋初诗坛弥漫着白体和晚唐体崇尚白描、少用典故的诗风背景下,西昆体的出现无疑令人耳目一新,它初步反映出北宋统一帝国的堂皇气象,因而“后进学者争效之,风雅一变,谓之昆体。由是唐贤诸诗集几废而不行。”(欧阳修《六一诗话》)但西昆体对晚唐至北宋开国初的诗风是有一定冲击力的,元人方回认为“西昆一变,亦足以革当时风花雪月、小巧 之病。”(《瀛奎律髓》),这是很有见地的公允之论。
西昆体的致命不足在于两个方面,一是诗歌题材范围狭窄,缺乏时代气息;二是诗歌艺术立足于模仿,缺乏自立精神。另外,西昆体实际上带有浓厚的贵族趣味,也和宋代社会的特点不合,西昆体具有明显的娱乐倾向,也和道统文学观日趋强化相抵触。这些也是它遭到批判、最后衰歇的根本原因。
“晚唐体”诗人是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其中最主要的作家是林逋、魏野、寇准、潘阆与所谓“九僧”,这些诗人除寇准是 外,大多是隐逸山林的处士和僧人,他们偏重以苦吟的写作方法,在狭小的格局中描绘清新小巧的自然景象,表达或是失意惆怅,或是闲适旷达的士大夫情趣,描绘清邃幽静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只有林逋、寇准等人的诗歌一方面模仿贾岛的字斟句酌,另一方面也颇有白体诗平易流畅的倾向,而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也比“九僧”诗稍为充实一些。“晚唐体”诗人对后代诗歌在语言上喜欢翻新出奇倾向的出现,有一定影响。但总的来说,“晚唐体”诗歌意象单调,形式呆板,所表现的情感不出乎闲适、旷逸、愁闷、惆怅之类,色彩比较单一。
```二.北宋中期诗歌的全面繁荣
北宋中期的文学变革,是在宋代文学总体上处于衰退的情况下产生的。它一方面顺应着思想控制强化的时代要求,另一方面也在寻求文学新的立足点和艺术风格。在这里起着中枢作用的是欧阳修。欧阳修的诗对宋诗风格的形成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
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进行了革新。欧阳修作诗,力矫西昆体的不良诗风,提出“诗穷而后工”的诗歌理论,要求诗歌反映现实社会生活。他本人不少的诗文创作,都是涉及具体的社会问题、有感而发的,还有不少诗表现个人的生活经历或抒发个人情怀,这些诗多含有很深的人生感慨,所以与西昆体同类诗歌有着本质的区别。
欧阳修诗歌受韩愈影响较大,主要体现为以散文手法和以议论入诗。欧诗的散 ,首先表现在以古文章法写诗,讲究转折顿挫,虚实正反;其次是句子结构的散 ;欧阳修古诗几乎通首散行,长短句杂出,骈偶对仗者甚少,句子结构与散文无异;再次是诗中直接运用散文常用的语气助词或在句子中用介词及结构助词等。欧诗之散 ,以其新异的面貌起到了打破诗歌常规体制的作用,但从艺术性来说,那些极度散 的古体长诗,确实找不到多少诗趣。欧诗的散 ,与韩愈一脉相传。然而韩诗好为古奥,欧诗务趋平易,一些以近体为主的短篇之作,常以浅近自然的语言写境抒情,但琢磨很细,意脉完足,有一种亲切流畅的风格。
````梅尧臣是专力作诗的文人,存诗2800多首。梅尧臣虽沉沦下潦,却非常关心时政,每逢朝中有重大的政治事件发生,他总爱在诗中予以反映。这些诗或以寓言的形式抨击邪恶势力,或干脆直书其事。他积极地用诗歌反映民生疾苦,对他担任地方官时目睹的贫民惨状作了尖锐揭露,感情愤激,继承了杜甫、白居易传统。梅尧臣诗更值得注意的是对日常生活琐事的描写,体现了宋代诗人的开拓精神。他常常从日常生活琐事中取材,并把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写得饶有兴味。与题材内容趋于平凡化相应的是,梅诗在艺术风格上以追求 “平淡”为终极目标,追求一种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一种超越雕润绮丽的老成风格。梅诗的题材走向和风格倾向都具有得宋诗风气之先的意义,后人评之曰:“去浮靡之习,超然于昆体极弊之际;存古淡之道,卓然于诸大家未起之先”(元人龚啸《跋前二诗》,见《四部丛刊》本《宛陵先生集》附录)正是着眼于此。从欧阳修到王安石、苏轼都对梅尧臣诗歌赞叹不已,这也正是宋人对这位一代诗风开创者的公正评价。
与欧阳修、梅尧臣共同革新诗风的重要诗人还有苏舜钦。苏舜钦性格豪迈,诗风也豪放雄肆。他早年慷慨有大志,自视甚高,却总是受到排挤甚至遭到诬陷,所以既感到自己无法为社会尽到应有的责任,又感到个人失意的苦闷。这两种情绪纠结在一起,使彼此都强化了。他喜以诗歌痛快淋漓地反映时政,抒发强烈的政治感慨,表达对黑暗腐朽势力的蔑视。《宋史》本传说他:“时发愤懑于歌诗,其体豪放,往往惊人。”苏舜钦还写了不少的写景诗,这些诗同样显示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豪迈的性格,他喜欢写雄奇阔大之景,赞美自然界的壮伟力量。苏舜钦在诗歌的语言艺术方面,力图用新意象、新句法来打破圆熟陈旧的诗歌格局。他的诗中常可以看到散 的句子,生僻艰涩的语汇,怪异奇丽的意象。他的诗最明显的弱点,就在于有时只顾感情的宣泄,而忽略了感情表达方式与语言内在张力的推敲,以致显得粗糙乃至气格不完。宋诗畅尽而伤直露的特点,在苏诗中已见端倪。
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等人的诗歌创作在艺术上还不够成熟,然而他们为革新宋初诗风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为宋诗的继续发展开辟了道路。稍后的大诗人王安石、苏轼等人正是沿着他们的道路继续前进的。
王安石是以政治家自许的,从青年时代起就有高度的政治热情,以太平宰相自居,后又以顽强的态度投入政治斗争,其理想决不是要做一个“文人”。在他三十岁会见欧阳修时,欧阳修在赠诗中非常客气地将他比作李白、韩愈这样的顶级大文学家,他在酬答诗中却说:“他日若能窥孟子,终身何敢望韩公。”(《苕溪渔隐丛话》引《漫叟诗话》)在他看来,韩愈还是文人气太重。他的文学观点以重道崇经为指导思想,他写诗与作文一样,有重视实际功用的倾向。但是他也把诗歌看作是抒情述志的工具,偏重于抒写个人的情怀,反映的生活内容也更为丰富。
王安石存诗一千五百多首,诗歌创作以退居江宁为界,大致划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诗歌宗杜,学习杜甫关心政治时事,同情人民疾苦的写实精神。其中写得更出色的是咏史诗,他继承了左思、杜甫以来借咏史以述志的传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表达了新颖的看法,并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或人生观念。王安石退出政治舞台之后,仕途的丰富经历、变法失败的复杂心情,使他的诗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晚年,王安石沉溺于佛释。宋代文人喜谈佛释,大约始自王安石这一代人。前期诗歌中洋溢着的政治热情和百折不屈的斗争精神已逐渐消退,心情渐渐趋于平淡,诗风也随之趋于含蓄深沉。大量的写景诗取代了政治诗的位置,艺术上走上杜甫“老去渐于诗律细”之路。诗歌注重对仗、用典和声律的精益求精,吸收王维诗歌的取境之长,追求诗歌的艺术美,并以此独特的抒情方式和艺术风格,创立了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标举的“王荆公体”。后期王诗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正是写景抒情的绝句,也正是这些诗使王安石在当时的诗坛上享有盛誉。王安石学杜甫及其诗歌创作,熔论议、学问、诗律以一炉,达到“致用”、“务本”的融合为一,以精严深刻见长,而又以闲淡新奇出之,反映了宋人对诗歌从价值选取到审美理想的全面要求。在宋诗的发展过程中,王安石不仅推动了宗杜、学杜之风的兴盛,而且以其深邃的思想、新颖的见解,及后期诗歌对艺术技巧、字句锤炼的新的探索,乃至喜欢用典,在散 的长篇里发议论之习,在宋诗独特风貌的形成和发展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宋代文人有着强烈的结盟意识,几乎每个时期都出现了 风气的文坛盟主。不同时期的盟主之间还存在着类似于禅门宗祖衣钵相传的继承关系。早在欧阳修主持文坛的时候,他就明确表示把将来 文坛的责任交给年青的苏轼,并预言苏轼的成就将超过自己。苏轼对此也当仁不让,充满自信与自负。如果说,在北宋的文学变革中,欧阳修是一个中枢式的人物,那么,苏轼则代表了这场文学变革的最高成就,宋文、宋诗、宋词都在苏轼的手里达到了高峰。
苏轼一生经历两次在朝——外任——贬谪的过程,既经历了顺境,复历了逆境,荣辱、祸福、穷达、得失兼于一身。苏轼学识渊博,在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氛围中如鱼得水,他对儒、道、释三种思想都能够欣然接受,并且认为它们之间本来就是相通的。当然,苏轼在政治思想上跳不出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但道、释思想对其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特别是在仕途上屡次遭受打击之后,道、释的出世和超脱思想就越发严重,几乎成为其人生修养与立世的精神支柱。苏轼对苦难并非由此而变得麻木不仁,对加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莘,把儒家固有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的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然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随缘自适,处逆如顺,从而有效的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涵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使得苏轼的性格又有极随便、极通脱、极放达的一面,因而他能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这种坎坷的人生遭遇,“身行万里半天下”的丰富阅历,使苏轼在诗歌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在反映现实时,苏轼直接把诗歌作为向政治反对派作斗争的工具,“讥讽朝廷政事阙失”(《乌台诗案》引苏轼语),在以诗歌干预政事方面,苏轼比杜甫、白居易走得更远,最后竟导致乌台诗案的发生。所以前人对此评曰:“东坡文章妙天下,其短处在好骂,慎勿袭其轨也。”(黄庭坚《答洪驹父书》)“观苏东坡诗,只是讥诮朝廷,殊无温柔敦厚之气。”(杨时《龟山语录》)这些评价,恰能看出苏轼以诗干预政事的针对性、斗争性。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奔走四方,生活阅历极为丰富。他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见出规律。苏轼歌咏自然的作品非常多,内容也十分丰富,还带有深厚的自我感情,美学情趣也显得更为高雅,这也是对前人同类诗的发展。苏轼一些写景诗以及由此生发的哲理诗,即景寄意,因物寓理,情理交融,意在言外,情、景、理三者有机统一,义蕴无穷。这在唐诗中颇为罕见,但在苏轼诗中却屡见不鲜,并且成功地解决了哲理诗两个重大问题:一是寓抽象的哲理于具体的意象之中,二是融枯燥的哲理于动人的情感之中。这也是苏轼在艺术上的成功,才使得他能够开拓哲理诗的新时代。苏轼论诗、题画、评书法之诗,也有很高的成就,表现出他深广的艺术造诣和善于把握与再造各种艺术境界的才能,同时寄寓了苏轼自己的艺术见解、审美情趣与人生体验,也是苏轼对诗歌题材开拓上的重大贡献。
苏轼才高学博,对诗歌艺术技巧的掌握达到了得心应手的纯熟境界,并以翻新出奇的精神对待艺术规范,纵意所如,触手成春。苏轼作诗讲究才学,推重才气。他的才气首先表现在生动活泼、丰富浪漫的想象上;其次表现在他细致的观察力与细腻的表现力上;再次表现在构思布局的波澜起伏、变化莫测上。苏轼在讲究才气的同时也讲究学问,这主要表现在他善于使事用典上。这又是苏诗很重要的特征。“东坡先生之英才绝识,卓冠一世,平生斟酌经传,贯穿子史,下至小说、杂记、佛经、道书、古诗、方言,莫不毕究。故虽天地之造化,古今之兴替,风俗之消长,与夫山川、草木、禽兽、鳞介、昆虫之属,亦皆洞其机而贯其妙,积而为胸中之文,不啻如长江大河,汪洋闳肆,变化万状,则凡波澜于一吟一咏之间,讵可以一二人之学而窥其涯涘哉!”(王十朋《百家分类注东坡先生诗序》)
苏轼在继承前人,特别是韩愈、欧阳修、梅尧臣等人的基础上,于诗中发表议论,且表现得更自觉、更成熟。苏诗议论,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不空发议论,而是或借助于形象,增加韵味,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梅、欧诗歌浅率无味、生硬晦涩的毛病;或与叙述紧密结合,边叙边议,使这些议论有渊博的学识、丰富的阅历、敏锐的洞察作其坚实深厚的基础;其次是议论本身新奇警策,富有启发性,充分显示了作者思辩的敏锐,识见的卓越。哲理诗虽不能说始自苏轼,但在他手里才形成局面却是事实。苏轼作诗善于偕谑,擅长比喻。比喻虽是诗人共用的手法,但苏轼诗歌却用得最好,堪称古典诗歌中的比喻之王。生动新奇,层出不穷,妙喻连生。魏庆之说“子瞻作诗,长于比喻。”(《诗人玉屑》卷17)“联用比拟,局阵开拓,古未有此法,自先生创之。”(查慎行《初白庵诗评》)。
```三.北宋后期的诗歌: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苏轼继欧阳修之后成为新的文坛领袖之际,宋代文学的发展也达到了 ,其中宋诗的成就更是进入了颠峰阶段。北宋后期,苏门 相继崛起。黄庭坚、秦观、张耒和晁补之四人,被称为“苏门四学士”。此外如苏轼之弟苏辙,与苏氏兄弟并称为“二苏三孔”的孙文仲、孔武仲、孔平仲三兄弟以及唐庚、陈师道等人,也都直接或间接的受到苏轼的影响,在北宋后期,这些苏门人物成了文学领域一枝最大的力量。但是由于苏轼写诗的方式是凭才情而随意挥洒,不主故常,所以别人难以追随仿效。而且由于从元佑后期开始,激烈的党争常常导致文字狱,苏轼那种敢怒敢骂的作风更使人敬而远之。于是,作诗极其讲究法度,题材又偏重于书斋生活的黄庭坚便成为青年诗人学习的典范。到了北宋末南宋初,追随黄庭坚的诗人逐渐形成了一个声同气应的诗歌流派----江西诗派。这是两宋诗坛上最重要的现象。
在苏轼周围的作家群中,黄庭坚的诗歌成就最为突出,他最终与苏轼齐名,二人并称“苏黄”。黄庭坚在文学史上之所以享有盛名,一是因为他是诗、词、文全才的作家,并有自己一套独到的文学见解;二是因为他被后人推为“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中的三宗之首。甚至被推为宋诗最高成就的代表。
黄庭坚论诗,强调推陈出新,要求诗人志向高远,勇于创新,有自成一家、压倒前人的气势。他一再声称“文章最忌随人后”(《赠谢敞王博喻》)、“自成一家始逼真”(《题乐毅论后》),矢志于诗歌创作中的“独辟门户”。这是难能可贵的艺术追求。黄庭坚学识渊博,功力深厚,创作态度严谨,故在诗歌创作上力避前人的陈词滥调,“宁律不谐,不使句弱;宁用字不工,不使语俗”。作硬语,押险韵,用僻典,诗风瘦硬峭拔,自成一家,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他的诗歌立意曲深,富有思致,耐人寻味,余味无穷。第一,黄庭坚的诗歌不论长短,往往都包含多层次的意思,章法回旋曲折,绝不平铺直叙;第二,黄诗运用修辞手段往往善于出奇制胜。他喜欢用典,更喜欢从一些冷僻的书籍中引用;如果是人们熟悉的,他则尽量用得出人意料。黄诗中用得最成功的是那些用常见的字词组成新奇意象的作品,如《寄黄几复》:
我居北海君南海, 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 隔溪猿哭瘴溪藤。
字面较为平常,典故也是常见的,但经过巧妙的构思,以故为新,在整体上取得了新奇的艺术效果。但有时也求奇过甚,不够自然,如在《观王主簿几荼蘼》诗中,他以男子比喻花,就招致了许多人批批评。黄庭坚还重视炼字造句,务去陈言,力撰硬语,如《赠陈师道》诗中有“秋水粘天不自多”、《次韵张询斋中晚春》诗中有“春去不窥园,黄鹂颇三请”等句。第三,黄诗还有声律奇峭的特点,一是句中音节打破常规,如“心犹未死杯中物,春不能朱镜里颜”(《次韵柳通叟寄王文通》)句;二是律诗中多用拗句,以避免平仄和谐以致圆熟的声调。黄庭坚的三百多首七律中有一半是拗体,这也是形成其生新廉悍风格的重要原因。
黄庭坚论诗,要求诗歌创作要象杜甫那样“句律精深”,又能做到“无一字无来处”,因而提倡“夺胎换骨”、“点铁成金”。这大致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是指借用前人诗文的词语、典故,加以陶冶点化,化陈为新,使之在自己的诗中起到精妙的修辞作用;二是指师承前人的构思与意境,使之焕然一新,成为自己的构思与意境。
```黄诗以鲜明的风格特征而自成一体,当时就被称为“黄庭坚体”或“山谷体”。如果以唐诗为参照标准,那么,“山谷体”的生新程度是最高的,它最典型地代表了宋诗的艺术特征。与此同时,山谷体也具有奇险、生硬、不够自然的缺点。所以后人批评宋诗时,“山谷体”往往首当其冲。不过,黄庭坚晚年的诗歌逐渐克服了上述的缺点,体现出归真返朴的倾向。
江西诗派的另一个宗主陈师道,与黄庭坚并称“黄陈”。`陈师道因不满新学而不应科举,至三十五岁才由苏轼的举荐而任州学教授。他家境贫寒,除做了几年州学教授外,一直是位布衣。直到四十八岁才任秘书省正字,次年冬天即因冒寒参加郊祀,又不肯穿妻子从品质不端的亲戚处借来的棉衣,受冻得病而卒。他的生活圈子相当狭小,诗歌的题材内容也比较狭窄,主要是写个人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慨,但写得真挚诚恳,是寒士生活的真实写照。所以后人称赞说:“其境皆真境,其情皆真情,故能引人之情,相与流连往复,而不能自己。”(清卢文弨《后山诗注跋》)大抵来说,陈师道的诗歌有以下两种风格:一是讲苦吟,重锤炼,求新奇,斗工力,近似黄庭坚。虽有些力作,但多数情况却是想力逼杜甫而不至,以至弄得词涩而言苦;二是陈师道诗歌中也有一些平淡自然真率之作,这些作品虽非他刻意之作,但往往是其诗中的精华,特别是一些写给亲人的诗歌尤佳。
黄庭坚、陈师道去世之后,诗坛的空气趋于凝固。经过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努力,宋诗的特征已基本定型,黄庭坚、陈师道法度森严的创作更为青年诗人提供了法则和规范,而严酷的政治局势又从外部促使诗人的心态更加内敛。于是,他们的诗歌就由社会转向个人,由外界转向内心,由生活转向书本,由魏阙转向江湖,由儒学转向佛老,在反抗流俗之弊的同时又不知不觉地关闭了面向社会生活的大门,吟咏书斋生活,推敲文字技巧,便成为江西诗派的创作倾向,这也是当时的整个诗坛的倾向。
北宋后期的诗坛,总的说来,是在苏轼、黄庭坚诗风的笼罩之下。然就当时来说,苏轼的影响实大于黄庭坚。但苏诗的局面大,包容光,继起者难以全面发挥,黄庭坚诗则门径隘而力专,较易进步,特别是南渡后吕本中标举江西诗派,影响深远,所以苏轼的影响反而为其所掩盖了。
```四.南宋诗的发展
南宋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时代,“靖康之变”已在宋人的心灵上留下了耻辱的记忆。中原沦陷,南宋小朝廷靠屈膝求和、不思进取、偏安江南,加之岳飞等抗敌爱国英雄的被害,更激起了广大百姓和富有正义感、有民族自尊心的士大夫的爱国热情。诗人们也从此逐渐放弃了江西诗派“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取古人成言”的条条框框,使诗歌创作面向社会人生,反映多灾多难的时代生活,体现了民族的呼声,诗风也随之一变。
南宋诗的发展,一般以永嘉四灵的出现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以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为代表,宋诗创作继北宋后期之后,出现第二个繁荣发展时期。
南宋前期的诗人,大多出入江西诗派,或多或少地受到苏轼、黄庭坚诗风的影响。但时代的巨变促使他们对“江西体”进行认真的反思,放弃江西诗派那一套陈旧的创作原则与表现手法,去抒写以抗战爱国为基调的诗篇。从总的倾向来看,南宋前期的诗歌创作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诗歌创作有“尊杜”、“宗黄”开始转向师法自然,逐渐摆脱江西诗派末流的影响,表现出独创意识的觉醒;二是诗歌面向生活,创作题材有所扩大;三是忧时伤乱,爱国主义成为诗歌的主题。
南宋后期,陆游、范成大、杨万里和尤袤“中兴四大诗人”虽以卓越的诗歌成就力矫江西诗派末流之弊病,成为南宋诗歌的突出代表,但他们的诗基本上还是与欧阳修、梅尧臣、苏轼、黄庭坚一脉相承的,可以说仍是对宋诗传统的发展。至南宋后期,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人们对这个传统的不满,于是“永嘉四灵”和江湖诗人先后出现,诗风才又发生了新的变化。
永嘉四灵的出现,从文学角度来看,一是不满于理学家们“以道学为诗”的诗论主张,二是矫江西诗派之失,即针对江西诗派末流“资书以为诗”和形式上的生硬拗捩、追求平淡清瘦,而抬出晚唐姚合、贾岛与江西诗派末流对抗。徐玑、徐照、翁卷、赵师秀四人,都出于永嘉学派叶适的门下,均喜为近体,专工五律,注重白描,少用典故,不发议论,刻意求新,与欧阳修、梅尧臣、苏轼、黄庭坚以来至江西诗派的宋诗传统不一样。但由于他们的才力不足,四灵诗显得内容贫乏,局度狭小,情调凄清幽咽,成就不高,更无理论建树,因而随着四灵的相继殁世,便偃旗息鼓了。
江湖诗人的代表是戴复古、刘克庄。四灵诗尊晚唐,江湖诗人也尊晚唐,进而仰慕盛唐和选体,二派的诗学崇尚确有因袭关系。但江湖诗人大多是一些浪迹江湖的失意文人,其中不少人不满朝廷,关心时事,能体察民间疾苦,对现实态度比四灵诗派更明确,因而有一些揭露社会弊端、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他们的诗歌风格不一,其中一些人的诗不假雕饰,有时虽未免过于平直,然清新流畅、古朴自然的佳篇亦不少。
宋亡前夕,国难当头,民族忧患意识使一批爱国诗人崛起于宋末诗坛,文天祥、汪元量、谢翱、林景熙、郑思肖等爱国志士,奔赴国难,抒坚贞不屈之志,发“黍离”、“麦秀”之思。宋诗至四灵、江湖,本已出现“衰气”,而宋末爱国诗人却以时代的悲歌为宋诗留下了光彩夺目的最后一页。这是历代诗坛所罕见的景象。
陈与义、曾几等人的诗歌
在南宋初期,江西诗派在艺术风格与表现内容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吕本中是后期江西诗派最重要的诗论家,他在理论上发挥江西诗派的“活法”之说:“所谓活法者,规矩具备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也。”(《夏均父集序》,见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五),主张摆脱既有的法则而自有所得,表明盛行于当时诗坛的源于黄庭坚的江西诗法在内部发生了新变。
南宋初年的诗坛,创作成就最高的是陈与义和曾几。陈与义的诗歌创作以1126年北宋都城汴京的陷落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诗多是一些咏物写境、抒发个人情怀之作,风格上虽也学杜学柳,但并没有学到精髓,有时不免明显带有太重锤炼、追求生新的江西诗派的特点,甚至被后人推为江西派三宗之一。陈与义的后期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巨大的社会变动、动荡的生活经历使他转变成一个面对现实的诗人。诗歌的内容上多描写时事,感慨国情,表现其爱国主战、抗金复国的思想,风格也更神逼杜甫,显得沉郁顿挫,慷慨悲凉,江西诗派繁缛尖新的特点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纠正。陈与义的诗歌善于用平畅流丽又工于锤炼的文学语言,细腻而生动地描绘一些片段和细节,并在这些片段和细节中寄寓着丝丝哀怨,使其诗歌呈现出一种生新幽峭、闲中取神的风格。这是他对陶渊明和柳宗元等人的继承发展,也使得他在宋诗中能独树一帜。“缙绅士庶争传诵,而旗亭传舍,摘句题写殆遍,号称新体。”(葛胜仲《陈去非诗集序》)
曾几虽未被吕本中列入江西宗派图,但从他的诗歌创作以杜甫、黄庭坚为宗、讲究参悟、讲究句律来看,后人将他列入江西派是有道理的。在诗歌创作中,曾几能把个人的忧患与国事结合起来,表现出深沉悲愤的爱国忧民之情。他的诗更多的是表现自己生活的闲适诗、咏物诗和酬赠诗。其手法以白描为主,其风格以清淡平易、细腻工稳、活泼从容见长。这又是对江西派诗风的创新与发展,在宋诗由江西派转向中兴诗派的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过渡作用。他的诗对南宋诗歌、特别是对陆游诗与江湖诗有相当大的影响。“南宋诸家,格高韵远,可上接香山,下开放翁者,其惟茶山乎?”(翁方纲《七言律诗钞》卷首)
宋江是个押司,押司是个什么职务?
《水浒传》中,宋江是个押司。
那么, 押司这个官到底是什么呢?
其实说起来很简单,和我们现在的官场对应一下,就比较清楚了。
宋代的官制基本沿袭唐朝的三省六部先例 ,上层建筑我们就不多说了,说说基层。宋江所在的郓城县,我们简单一些说类比我们现在的一个小县城。
现在中国从上往下两条线,党管方向和宣传(书记,纪委,宣传),政府管经济( ,政法委,管经济和文教科卫等等的副 ),再加上武装部。
宋朝的官制里没有党的 这么一说,就是知县眉毛胡子一把抓,而且幕僚都要自己花钱配。
他的下面还有县丞(文),县尉(武),再下面还有主簿(类似我们现在的秘书长)和六部主曹。
这里头有一个重点就是官和吏的分界线:知县,县丞,县尉算官,下面的都是吏。
原则上科举出身才能做官,如果没经过东华门唱名就混进官的队伍,就是浊流,升迁上有明确的天花板,而且能被清流怼死。
就像现在,你要是没有个研究生文凭,啥也别想了。
吏一般都是由当地的豪门地主和知县利益划分后的结果。
当时的规定就是流官制,官员不能在籍贯所在地任职,和现在也差不多。
强势一点儿的知县把握住重点的部曹,啥利益都分一口,小日子美美的,离任时还能带点儿走。
弱势的知县只能每日在后衙琴棋书画消遣时日,或迁或贬听天由命,穷酸的没法说。
就水浒里的描述来看,宋江的职能应该是走武的这条线,那他的老板应该是县尉。知县是七品,县丞县尉是从七或八品(这要看是上县还是下县),对应我们现在就是处级和副处级干部。
各部曹应该就是科级干部,押司差不多就是副科级或者是股级干部了。
实际上他就是帮助县尉处理实际事务的有点儿级别的科局里的干事。
俗话说阎王好见,小鬼难缠,说的就是宋江这种人。
没啥大前途,举孝廉非科举出身,一辈子的浊流,上升通道有个天花板。
可是人又有点小野望,这就悲剧了,干脆借势造反,万一有机会打破天花板呢?
本质上就是为了招安做大官。
平时手上有点小权力,搞搞乡党,照顾一下亲朋好友。
比如说给晁盖通个风报个信啥的;没事儿就会会江湖朋友,养养名望,其实和现在搞抖音吸粉一个道理。
现在的粉丝经济变现用带货,宋朝时有了粉丝,变现的通道可是能救命的。
杀了人,往小柴家院子里一躲,日子还挺美。
从水浒传里看宋江,就是一个腹黑,伪善,无谋无断的乡下小财主,但是又渴望摆脱浊流的身份,向往朝堂风光的利己主义者。其实从正史上张叔夜记和徽宗本纪里描述,这哥们有点明朝海贼的雏形。
当地豪强,海边纵横,连结内陆,袭扰交通要道,和方腊遥相呼应,实在是当时因势而起的革命先驱。
不是农民革命先驱,是为了抵抗中央打压地方门阀的打手而已。
《水浒传》中的宋江原为郓城县衙的一名押司,他仗义疏财,出手阔绰,人送“及时雨”美名。宋江在当地颇有人望,能量极大,几乎人人都敬他几分。那么他所担任的押司究竟是个什么职务呢?
在宋代以前,朝廷任命的官员到地方任职后,可以聘用小吏处理官府的日常事务。这些小吏是编外的人员,在朝廷的组织部门是没有入册的,也就是说他们并不是“官”,是没有干部身份的。
虽然没有干部身份,但小吏如果能力不错,与官员的关系又铁,经过朝廷命官的举荐,小吏还是有机会进入体制内,成为一名在编官员的。
但是,到了宋朝以后,就严格区分官和吏的界限了。一般来说,作为县衙的小吏,是没有机会转正,进入干部序列的。一日为吏,几乎终身为吏,除非你辞职不干了。
在宋朝的县衙里,除了朝廷任命的为数不多的几名地方官外,其余的就是地方长官任命的吏,县衙中大量的日常政务都是由他们完成的。
吏的种类很繁杂。在县衙里,就有押司、贴司等之分,他们主要从事征收赋税、管理户籍、处理狱讼等工作。《水浒传》中的宋江所担任的押司一职,就是县衙中从事狱讼事务的吏。
北宋初,县衙中的押司一般都从“上户”中差派。
所谓“上户”,通俗地说也就是有产家庭,即富户。《水浒传》中的宋江就出自小地主家庭。
由于对押司的要求较高,既要文笔精彩,又要工于会计,所以难免就出现人手不够的情况。后来,押司的充任又多了两种途径,那就是招募和承袭。
据史载,一个县衙一般配置押司八人。但这八人的排名也是不同的。
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就记载过押司有第一、第二等名次之分。根据《水浒传》的描述,宋江“刀笔精通、吏道纯熟”,为第一押司,在押司之中属于地位最高的。
在宋代,百姓与官吏的衣着是有严格区分的。押司的衣着类似于秀才,可以着长衫和靴子,这与普通百姓有着明显的区别(普通百姓着短衫、高帮鞋)。
虽然押司的穿戴与老百姓不同,但押司的身份终究是“民”,而不是“官”。所以押司被读书人出身的士人所看不起,其政治地位也非常低微,处于官僚系统的最底层。
在宋朝,押司一职是没有俸禄或是有少量俸禄的。但他们代表官府管理百姓,在当地为吏多年,熟悉民情,手中又有一定实权,所以能做到押司一职的人,也是当地的强权人物了。所以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宋江为何在当地也是一位头面人物了。
既然押司的薪水很微薄,那为何宋江出手慷慨大方,动不动送这个黄金送那个银两呢?
《水浒传》中提及了宋江出身小地主,家资应该是比较殷实的。另外,押司虽然在官僚内部身份低微,但是其职位可都是肥缺,如赋税征收、掌管狱讼等,都很有实权,油水也是很大的。可想而知,宋江也不会是两袖清风的。
押司一职虽然油水颇丰,但由于身份的关系,宋江却永远无法进入仕途,出人头地。这令自幼接受儒家传统 、极为高傲的宋江耿耿于怀。
在宋江后来在浔阳楼写的反诗“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中,我们就不难看出宋江长期的隐忍,以及他不甘困顿于小吏的满腔愤懑之情。
在宋江私放晁盖,被阎婆惜要挟,而后怒杀阎婆惜逼上梁山,做了梁山的带头大哥后,宋江最后还是接受了朝廷的招安。不难看出,在宋江的内心,始终以谋求功名、报效朝廷为正统的。
一个小小的押司官,职位究竟有多重要,待遇究竟有多好,为何宋江能以“宋押司”的身份出手大方,仗义疏财呢?
押司的性质,是宋江造反的动机据《宋史·职官志》记载:置县吏“押司官八人”。也就是说,县衙中的押司岗位属于吏而非官,一般编制是8个,但也分三六九等。例如:《水浒传》中宋江就有运城县第一押司之称,百姓皆尊称其为“宋押司”,而他的同僚押司张文远则人称“小张三”,显然地位远不如他。
那么,“押司”又做何解?
押,除了画押之类的意思外,主要指“拘留”,如:看押、拘押、押禁、押送等。
司,指主管、操作之意,如:司法、司机等。
押司,主要指主管刑狱一类的吏员书佐,整理好相关刑狱档案后,报县令审核。
宋江之所以能够仗义疏财,因为该职位既可通过“吃了原告,吃被告”拿取好处,还可通过让犯事之人重刑减轻刑,轻刑减无刑获取好处等。
同时,宋代官吏制度有规定,有过吏的履历则不能再当官。因此,野心勃勃的宋江想要进入官场,正途不通,只能另避小径走歪道了。
押司的待遇与权利,是宋江仗义疏财的基础据资料显示,宋朝的知县月俸银是20两,预估第一押司宋江月工钱可能有10两左右,再加上各项灰色收入,在当时也算比较富裕了。否则,那有条件仗义疏财,更别说常去找天香楼的“头牌”名妓阎婆惜(阎惜娇)了。
那么,一个小小的押司为何会有如此大的权利呢?
在古代,基于对官员廉洁管理的考虑,基本上是不允许官员在本乡本土任职的。因此,“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的举子,多被分配到外地为官。
新县令到了新地方后,两眼几乎一摸黑,想要开展好“清仗田亩、征税、各类徭役、 官司、缉捕盗匪”等工作,自然会选用当地有威望的人为吏,协助处理相关工作。表面看是选用,实为依靠。
因此,作为“地头蛇”的宋江,又特别会做人,县令又怎能不给他几分面子,找他办事的人自然也就很多,还担心捞不到好处吗。
正因如此,在《水浒传》中作为治保大队长的雷横也对他极为恭敬,而他所结交的江湖人士又多是有案底的“黑道人物”。
押司的级别,是宋江落草的源头一县的最高军政长官是县令,正七品,俗称 或知县,如同后世的县委书记兼 ;而县令的第一副手县丞,相当于县委副书记兼副 ;第二副手县尉,相当于武装部长兼政法委书记,主管捕盗、治安等刑事和司法事务。
因此,当时宋江的直接上司极有可能是县尉,而他则极有可能是县尉的助手或秘书。
宋朝时期,最基层的政府机构是县衙,而后世最基层的政府机构是乡(镇、街道办)政府。因此,可以说宋江的押司职位相当于现在乡(镇)政府党政办的办事人员,主要受乡(镇、街道办)政法委书记的直接 。
显然,宋江的押司职位是一个 最基层的吃公家饭的公职岗位,确实比百姓的地位高出很多,但是离出人头地的官员身份却差着十万八千里。因此,野心勃勃的宋江想以水泊梁山的势力为跳板,通过招安实现为官的人生目标,也就可以理解了。
读过《水浒传》的人都知道,宋江上梁山前还是个朝廷命官呢,虽然官职不大,但当时他任郓城县的押司,为官清正,又乐于助人,因此在郓城县里还颇有名气,老少皆知,一提起宋押司,大家无不肃然起敬。但时至今日,若问到“押司”是个什么官、干什么的,估计就没有多少人清楚了。
押司本是宋朝地方官府中办理文书的小吏,根据《宋史·职官志》记载,宋朝的府、县两级衙门中,都设置有“押司”之职。一般而言,府衙的押司通常有好几个,最多的可设八个;县一级官府大体上设一个,也有两个或三个。这一官职人员设置的多与少,要依据府与县辖区的大小、人口的多少而定。
宋代官场中,押司是个官小而无品级、吃苦的差使,任务繁重又责任重大。他们的工作主要是管理文牍,承接上司来文,为主官起草文稿,以及上报、下发公文等。凡是转发上司来文或颁发本县、本府的文告,他们要遵照主官的交代及时发出。
古代生产力十分低下,上级下发的公文都得一份一份地照抄,而且不能出差错。所以不论是押司自己抄写,还是交代手下人抄写,即使错一个,也要受到严格惩罚。内容上有了出入,就得治罪,轻则丢官,重则坐牢,所以身为押司,必须具备“刀笔精通,吏道纯熟”的条件。“这宋江自郓城县做押司,他刀笔精通,吏道纯熟.......”从《水浒传》第十八回对宋江出场的描述也能看得出对“押司”这一职业的从业要求。
宋代的押司,是县衙里处理一般文案的刀笔小吏,类同明清时代的师爷,不在九品之列。
古代的政府机构编制小,县衙一般设官有:知县、县丞、主薄、县尉,后来又增加了教俞,一般设有官吏皂隶40名左右。宋代的官僚机构庞大,县衙定吏即有60名左右。吏分六案,案下再置小吏,其中有8名押司,收发、承递、抄写、登记、整理往来文书,如同如今的文秘书,办公室科员。
历史 上真正“宋江起义”,远没有像“方腊起义”那样的规模,是郓城县押司宋江,在水泊梁山聚众36人,拉杆子扯旗“劫富济贫”,没成气候就被地方剪除。事件小得正史几乎无痕,只是后来被市井加盐调醋,嚼得越来越长,传的神乎其神,搞得越来越上规模,成了108将率几十万大军“替天行道”的话本。
宋押司的故事,经过说书者的不断延伸,加入 历史 人物,不断丰富话本,成就了施耐庵笔下一部经典小说《水浒传》。
衙,指衙门,司,司职者,即县委县政府的秘书之类的职务!我祖上亓心斋在清咸丰年间,就任莱芜县衙司!
我国是一个拥有丰厚 底蕴的 ,五千年 历史 中出现了许多有名的文人学者,特们的作品也在后世广为流传,这些作品中更是有四大名著作为代表。
今天要说的就是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中的经典人物宋江的故事,那么宋江在文中是一个押司,押司可能对于大家来说是非常陌生的一个古代官职。
下面就由我来为大家详述押司到底是什么职务。
在施耐庵描写《水浒传》里面的宋江的时候,是以生活在北宋时期的山东人宋江作为原型的,但是这个宋江可是没有像《水浒传》里面所写的一样。
当时的他也仅仅只是 了一场小规模的农民起义,根本没有像小说中所写的对当时政府造成巨大影响。
其实宋江 农民起义的原因也和他自己的官职有关,身为押司他的官职排名比县令的排名不知道靠后多少。
县令尚且是一个七品官职,排在它后面的还有县丞县尉,而宋江只是县尉的手下,在当时宋朝自身难保的情况下,想要一步一步往上升官简直是比登天还难,即使恢复和平,身为最基层小官的他也基本上没有希望做更大的官职。
这样的情况对于野心很大的宋江来说是绝对不允许的,于是他就将希望寄托在自己的梁山大本营上,希望起义成功从而出人头地。
在小说中宋江是一位非常看重兄弟情谊的人,兄弟有难他一定会支援,并且在见到一些穷困潦倒的人家时也会给予钱财帮助。
但是彼时身为小小押司的他从哪来这么多钱财去救济百姓?
其实押司这个官职在当时北宋是相当重要的一个官员,当时为了更好的记录衙门处理的案件,宋朝便专门衍生出来一个官职叫做押司。
而这个官职的工作就是书写记录衙门的文书,并且这样的官在一个衙门里最多可以设置八个。
这么多的押司,那么宋江比他们厉害的原因又是什么?
我们再来看这样的一个现象,在古代一般不准官员在本地就职,在中举之后就被发配到自己丝毫不熟悉的外地展开工作。
而当时的宋江早就已经算是最了解当地情况的人了,对于刚调过来的县令,他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县令提拔的对象;不仅如此,通过《水浒传》中对宋江的描写,宋江的人品在当地也是被人们所欣赏的。
一方面获得了县令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身为县令身边的红人能够捞好处的活也是非常多,这两个条件也足以让宋江在当地过的顺风顺水了。
而在当时宋江每个月的俸禄大约是十两银子,在当时的宋朝已经算是相对较高的俸禄了,再加上当地想要找他办事的人给他的好处,宋江也就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所以说当时的押司一职甚至于连九品芝麻官都算不上,只是比平民百姓的高出许多,押司一官放到现在也只是一个最基层的村干部。
但是宋江却凭借自己的个人能力把小小的押司一官过的风生水起,也实属让人佩服。
你好作者我来回答你这个问题。
我们看一看宋代基层编制:宋代的县,设县令、县尉,作为一县的长官。大县还设有主簿一员。《长编》卷11载,开宝三年(公元970年)规定县官的定制:“县千户以上,依旧置令、尉、主簿,凡3员;户不满千,止置令、尉各1员,县令兼主簿事;不满四百,止置主簿、县尉,以主簿兼知县事;不满二百,止置主簿,兼县尉事。”神宗熙宁以后,令二万户以上的县增置县丞一员,县丞次于县令而位在主簿、县尉之上。南宋时则取消县丞。宋制县的长官称县令。但往往看到史志记载多称为知县,这是宋代地方官制的特点。由此看来在宋朝的押司不是官 ,而是吏。主要负责文秘工作,相当于现在的办公室秘书。 宋官署名吏员职称,经办案牍等事。《宋史·职官志》所载群牧司与临安府吏员皆有押司官,其名为官而实为吏。例如 在《水浒传》经常提到宋江,当地百姓都称呼宋江为 宋押司,因为宋江在郓城县县衙当文书一职。
宋朝的吏主要是经手税赋征收或者处理狱讼,押司应该是负责案卷整理工作或文秘工作的小吏,但级别不好说,因为州政府也有押司一职,宋朝和明朝的刑部也有押司一职。一般一个县有8个押司。如《水浒传》中,宋江在上梁山之前担任的就是郓城县押司。
你好作者这是我的回答
宋朝的公务人员分为官和吏。
官是正职,有品级,比如知县是正七品,县丞正八品,主簿正九品。由于这些人都由朝廷统一任命,因此也被称作“朝廷命官”。
吏是 ,没有品级。朝廷之所以要在命官之下增设吏员,是因为官的编制有限,比如一个县,有品级的官员只有几个人,靠这几个人无法管理一个县,故而增加了吏。
宋江担任的郓城县押司就属于是吏。
至于说押司在当时具体负责什么工作,这说来了很简单,就是平时在州衙或县衙负责给长官整理案卷工作或文秘工作。大体上就相当于现在没有编制的政府办秘书。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犯嘀咕,宋江只是个区区小吏,被士大夫阶层看不起,他哪来的钱仗义疏财?并且还有那么多人崇拜他?
是这样的。押司虽然不是官,在官场上连个屁都不是,但当时官,都是十年寒窗,过着寄情于山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生活的一群上等人。他们平时不接触老百姓,衙门里的各种俗务都是丢给手下吏员去办。反正下边该孝敬的,下边的人不敢不孝敬,官员们任期结束就走人,懒得管那些琐事。
而吏员们却一代代地扎根地方,平时负责清仗田亩、征税、各类徭役、 官司,都是他们做文章发财的地方。吏员们在文书上随便添一笔减一笔,就能让普通老百姓家破人亡。这样的“阎王爷”,哪里是没有功名的百姓得罪得起的?所以在老百姓眼里,吏员才是大爷,必须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各种花钱买孝敬。
宋江在《水浒传》中虽然没这么霸道,但他随便记一笔,重罪变轻,轻罪变无,平时替关进了牢里的好汉打招呼,送酒送肉的权力还是有的。而且他也从不吝啬于使用自己手上的权力去巴结江湖好汉。
这就好比一个人,甭管你认不认识,只要去加他微信,一通过,他就给你发红包。甭管关系熟不熟,只要去找他借钱,他直接就借钱。而刚好他还在机关单位工作,甭管你什么事去托他办,他都替你办,并且还没一点架子。办完事后,他不仅不收你红包,反而还送你个大红包,说兄弟,这些钱你先拿去周转着,以后缺钱了再来找哥哥。等你要走时,他还亲自送你到车站,你上车了他都不走,一定要站在车外挥手告别,直到车子远去看不到,他才走。(宋江让武松对他心服口服用的就是这个套路)
像这种有情有义,有财有量,还有官方身份保护的人,你说他江湖地位能不高吗?
所以说,不要瞧不起区区小吏,也不要瞧不起宋江。在古代中国那种官本位 社会 ,有身份远比只有钱,没身份的人,说话要好使的多。而且宋江情商之高,也远非是一般人可比拟的。
比如说晁盖,绰号天王晁盖,听起来很霸气是不是?可实际上他只不过是区区保长,村野匹夫而已,没什么 社会 地位。郓城县衙的步兵都统头(低级武官)雷横看到宋江客客气气,老老实实,可在晁盖面前,完全拿他当提款机看待,平时巡逻,没事就带手下去晁盖家里吃吃喝喝,晁盖还得老老实实的在一旁伺候着,不敢有怨言。
还比如说柴大官人,出手更大方,平时还收留江湖好汉入庄,可他情商不行。武松在柴进府上骗吃骗喝一年,丝毫不感恩。因为在武松看来,这是柴进在施舍他,让他那种性格高傲的人很不爽。而宋江虽然只送了他点小钱,但宋江亲自送武松离去,送了六七里路,全程嘘寒问暖,让武松感慨,这才是真正的大哥啊。当场认了宋江当大哥。
一个晁盖,一个柴进,一个比起宋江,差了衙门背景,另一个情商不行,不懂该如何剖析人性的弱点。这就是宋江为什么最后能坐稳梁山老大,而他两不行的原因。
总体而言。宋江担任的押司,平时工作就是给知县打打下手,类似于现在的的秘书。在上流 社会 中,只是不入流的角色。但是宋江背后站着的毕竟是县官老爷,他是代表官府同百姓打交道的人,平时与百姓接触的最多的就是他这种吏员。所以押司在古代基层 社会 还是有很大影响力的。
押司不是官,但这样的角色,不论在古代还是后来,都是一个厉害角色。
首先,在宋朝那个时代,一个县里,真正的官很少,算下来最大的县,无非也就三个人。一个是县官,正式名称是县令,但实际上往往是派级别比较低的京官到地方上管理县务,叫做:知县事。所以后来慢慢就变成了知县。
而在知县老爷以下,一个官员是主簿,即县秘书长,又管文书又管财务,实际上权力很大。另一个官员则是县尉,即县武装部长,又管军事又管警察,但因为和平的年月比较久,真正打仗了也不能指望一个县尉,所以其实权力比主簿要小一些。
在宋朝,除了这三个人以外,县里的其他人,从法定意义上而言,都不是官,只能算是临时工,当时县里衙门的临时工,也是很牛鼻的。
县里的临时工,也分 和底层人员。譬如保安队长,那就是分管治安的 ,具体的某个保安,那就是底层人员了。但即便是最底层的保安,也是县里的人,手里有家伙,不能说一定能拿多少钱,但面对县里的一般老百姓,他就代表着官府,说抓就抓,说放就放,一般的宋朝百姓,都不敢惹他们,害怕着呢!
在以宋朝为背景的小说,譬如水浒传里,就多次提到这种县里的保安队长,即所谓都头,武松、雷横都干过这个。你看有没有走科举路线,没有!阳谷县令看武松的身手不错,连老虎都能打死,二话不说就让他当了步兵都头。为什么这么便捷?因为步兵都头就是县里的保安队长,说到底也是临时工——如果武松参加了科举答案的武举,答案过关,那就有机会被委任做县尉(武装部长)了。
而比都头(保安队长)权力更大的,就是县里的文职临时工,即所谓押司,也就是宋江这个角色。像郓城县,照法定规矩来讲,最多可以雇佣八个押司,水浒书里其实讲到其中两个,一个是宋江,一个是张文远。
押司是做什么的呢?事实上就是文书工作人员,一看文书大家就笑了,说县里的小文书,又有什么能耐呢?其实很厉害,因为县令,其实很少会直接和老百姓打交道。所以这些文书,其实就是代表官府同百姓打交道的人。大宋帝国的法令,由他们解释;县里的具体政策,更由他们解释。
换句话说,面对百姓,他们就是官府的代表。
所以你看宋江,只是一个小小押司,为什么县里头上上下下的人,都给他面子,谁也不敢惹他?因为他是直接跟县令对话的人。
当然,同样是押司,宋江和张文远的地位又不一样,宋看上去资历更久,所以知县老爷更仰仗他做事,他手里的权力,也就比张文远多出许多。在民间的威望,同样如此,不论是再往下的基层保甲晁盖,还是卖汤药的王公这样的小贩,都看重宋江,却不会去找同为押司的张文远,道理就在这里。
总结:以上就是本站针对你的问题搜集整理的答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