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朋友们,相信很多人对投笔从戎的成语故事及出处和投笔从戎成语典故都不是特别了解,因此今天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投笔从戎的成语故事及出处和投笔从戎成语典故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目录一览

投笔从戎的成语故事及出处

成语释义:

扔掉笔去当兵。形容弃文就武,读书人参军入伍。从戎:参军。

来源追溯:

《后汉书·班超传》: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子介、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故事链接:

班超是西汉著名史学家班彪的小儿子,《汉书》的编撰者班固的.弟弟。他从小胸怀大志,虽然不注意修饰外表,不拘细节,但很孝顺长辈,常常在家干粗活、累活。他擅长辩论,并且阅读过各种图书和典籍。

汉明帝永平五年,即公元62年,班超被召到京城洛阳做官,30岁的班超与母亲随同前往。由于家境贫寒,他经常替官府抄写书籍,以取得一些收入。

时间久了,班超对整天抄抄写写非常厌烦,觉得长期干这种事没有出息。一天,他正在埋头抄书,突然心有所感,把笔一扔,感叹地说:“大丈夫纵然没有雄才大略,也应当像傅子介、张骞一样,到西域去建功立业,获得封侯的赏赐,怎么能老是这样埋头在笔砚之间抄书呢!”

同他一起抄书的人听他说这话,都不以为然,讥笑他是异想天开。班超反感地说:“你们这些庸碌的小人,怎么能理解壮士的志向呢?”

不久,班超参加了军队。他作战英勇,身先士卒,得到了升迁。后来,汉明帝又派班超出使西域。在多次出使西域的过程中,他只带着数十个随从,凭着自己的勇敢和智慧,克服了重重困难,为加强汉朝和西域各国在政治、经济、 等各方面的联系,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以致用:

从文和习武,都可以成为 的栋梁之材。为了保家卫国,许多男儿做出了投笔从戎的选择,使自己的身躯出现在祖国的最前线。

返回目录

投笔从戎成语典故

【注音】tóu bǐ cóng róng
【成语故事】东汉初期,班超因为家贫靠帮官府抄写文件为生,供养老母。但是他觉得这样抄抄写写没什么出息。刚好北方匈奴侵汉,他把笔一扔,毅然报名参军,当了一名军官,在战斗中立了大功。他向朝廷建议与西域各国建交,朝廷派他出使西域。
【出处】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后汉书·班超传》
【解释】从戎:从军,参军。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弃文就武
【相近词】弃文就武
【相反词】解甲归田
【成语例句】
◎ 他毅然投笔从戎,辗转天津、烟台、济南,投身于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之中,先后经历了无数次浴血战斗。
◎ 1972年冬,黄建国投笔从戎,从无线电报务员到电台台长,一干就是十载。

返回目录

如果您对本文的内容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认可。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