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读者,很多人可能对鲁若晴的怀念和石念军:“鲁若晴”没求咱什么 别那么不是很了解,所以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鲁若晴的怀念和石念军:“鲁若晴”没求咱什么 别那么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鲁若晴的怀念
“希望家人能给我举办一场葬礼……给我穿件好看的衣服。”
前日,“最美抗癌女孩”鲁若晴遗体告别仪式在青岛举行。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表示,为鲁若晴募集的善款,结余部分将用于白血病治疗。
9月19日16时,因白血病病情恶化,鲁若晴在北京协和医院离世(本报9月20日报道)。
遗愿 葬礼上穿件好看衣服
鲁若晴去世当晚,鲁父在整理遗物时,发现了一个小本子。
“我希望家人能给我举办一场葬礼,在胶南殡仪馆,把我的骨灰放在那,不要放在魏家滩(鲁若晴的家)。选张我好看的照片,给我穿件好看的衣服。”鲁若晴在小本里写下了一份遗书。
前日10时,鲁若晴的亲友在黄岛区殡仪馆为她送别。
礼堂内摆放着她生病前的照片:一双大眼睛,她淡淡地向着镜头微笑。
灵堂里,鲁若晴身穿黑色的运动服,戴着一副眼镜框,静静地躺在花丛中。
“这套衣服她心仪已久,一直没舍得买。眼镜是她平日用来遮‘熊猫眼’的。”鲁若晴生前闺蜜刘倩说。
网友 愿在另一世界永远是晴天
参加告别仪式的除了鲁若晴的亲友,还有百余名来自杭州、北京、南京、安徽等地的网友。
从南京赶来的网友宋先生称,虽然从未与鲁若晴有过交流,但一年多来,他一直关注着鲁若晴的情况,“16号看到她病情加重的微博,我很担心,但没想到会这么快……24岁,这么美好的年龄,太让人惋惜。”
“若晴,愿你在另一个世界永远是晴天……”网友们在鲁若晴生前微博上,表达着哀思。
按照鲁若晴的遗愿,她的骨灰留在了胶南,“她可能是怕离家太近,父母太伤心。”刘倩说,她和鲁若晴生前的其他好友约定,将代若晴向她的父母尽孝。
基金会 善款结余正在结算中
据了解,2012年,有网友联合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为鲁若晴募集了105万余元善款,用于鲁若晴治疗。
22日,基金会工作人员表示,善款的使用明细都已在微公益平台公布,鲁若晴最终的治疗费用总额目前正在与医院结算,结算后余下的善款,将按照捐赠人的意愿用于白血病的治疗项目。
遗书(部分)
“……我希望我断气的时候是睡觉的时候,没有痛苦,你们都不要在身边,我不忍心看到你们痛苦的模样。
没有了我存在的日子,对我和家人都是一种解脱,亦是种极大的悲伤。我交代妞妞有空的时候就去看看你们。
爸妈请你们不要悲伤,好好活着,别不舍得吃。
如果有下辈子,我不会再做你们的女儿,让你们吃了太多的苦,还没来得及孝顺你们。
爸妈一定要互相包容、照顾好对方,无论我在哪儿,都会想念着你们的。
哥哥、嫂子,爸妈就拜托你们了,常回家看看他们。”
逝者
“病情越不乐观 心态好似越强大”
鲁若晴,本名鲁超,1989年出生在青岛一个小村庄,父母靠种地和做小生意为生。
“女儿从小比谁都懂事”
16岁时,鲁若晴生了场大病,错过了中考,上了一所职专。从此,她几乎没向家里要过钱,先后曾做过手机壳前检员、饭店收银员、礼仪小姐、在工厂焊接过耳机线丝……
2009年,鲁若晴把父母给她的600元生活费偷偷塞回父母枕下,踏上了去北京的长途车。在北京打工,鲁若晴把每月1500元工资的一半寄回家,剩下的大部分用来给父母买东西。
“她比谁都懂事,从小就是。”鲁若晴的母亲说,女儿很孝顺。
“她过得很苦但很乐观”
去年年初,鲁若晴被确诊为急性白血病。与哥哥干细胞配型成功后,却因高昂的费用选择放弃治疗。
“病情越不乐观,心态好似越强大。睁开眼发现自己又赚一天,感觉一切是那么美好。”鲁若晴将自己生病、治疗的过程和心情发在微博上,时而坚强,时而伤感。她“抗癌”的故事感动了数十万网友,7天内,网友为鲁若晴募集了百余万元善款。
去年7月16日,鲁若晴移植手术成功,大夫表示,如五年内不复发则可宣布治愈。
“我查过资料,没几个人能挺过的……但我会用最好的心态面对。”手术后,鲁若晴和闺蜜刘倩说。
“这一年里,她过得很辛苦,但一直很乐观。”一直帮助鲁若晴的爱心人士李女士称,“她总是对我笑,常说些让人宽心的话。”
“不能让父母再搭上儿子”
2013年7月16日,鲁若晴病情复发。
拿着化验单,鲁若晴苦笑着对李女士说,“这次复发,可能机会就不大了。”
医生准备为她安排第二次移植手术,可她担心再进行骨髓移植,哥哥身体会吃不消,“不能让父母搭上一个女儿,再搭上儿子”。
9月19日下午2时,持续高烧15天的鲁若晴躺在协和医院的病床上,已说不出话,她微微抬起瘦弱的胳膊,用手拽着母亲的手,闭着双眼不停地淌着泪。
两小时后,鲁若晴离世。
石念军:“鲁若晴”没求咱什么 别那么苛刻
最近几天,一个叫做“鲁若晴”的女孩成为公众牵挂的对象。她在微博里,表达着一个重症病人的坚强不屈和对这个世界的留恋。那种凄惨的美丽被网友转发之后,很 动数十万网友。即便她还是公众眼中的陌生人,但是各种赞美、同情和祝福蜂拥而至。在5月20日这一天,数以万计的网友对她说“我们爱你”。
然而,当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草根微博,陡然增长了30余万粉丝之后,舆论又起了变化。有人怀疑,这个迟迟没有现身公众视野的女孩是否真实存在?或者,这个不幸的故事是否只是一场炒作?正如我们看到的,在渐渐蔓延的质疑里,这个坚信“你若安好,便是天晴”的开朗女孩,删除了自己先前的所有微博。
诚然,追求真相确有必要,社会诚信正是建立在真相的基础上的,网友对鲁若晴的关注同样如此。但面对一个可能的绝症患者,是粗暴的质疑好呢,还是以宽容的心态耐心等待真相更好呢?我相信,善良的人更多地会选择后者。
道理很简单,没有切实可靠的证据,固然不能确定“鲁若晴”的存在,但同样不能因为缺乏逻辑支撑的证据,想当然地认定人家是在炒作。公众可以用挑剔眼光看待一个官员以及所有和权力相关的言行,但“鲁若晴”显然不是“郭美美”、“卢美美”,也不是任何一位官员或其他掌握社会资源的强者,况且就目前的情况看,在她的微博上,看不到权力背景的蛛丝马迹,也没有对公共利益的丝毫觊觎。
相反,“鲁若晴”的突然“蹿红”,更像是个别微博名人“好心办了坏事”。从“鲁若晴”删除之前所有微博这一举动来看,网友突如其来的关注,很可能已经干扰了她平静的生活。很多时候,我们在关心别人的时候,其实并不懂得如何呵护他人的自尊与权利,尤其是别人的隐私权。如果“鲁若晴”在网络上的言论直接关系到公共利益,那么,公众有理由要求她及时回应社会的普遍关心或质疑,但正如我们看到的,这位女孩自始至终都不曾向公众索取什么,不仅明确表明不接受任何捐助,甚至也从未主动请求我们大家的关注与祝福,倒是几次呼吁情绪激动的网友,不要蓄意干扰自己的前男友。
在不涉及公共利益的情况下,“鲁若晴”作为普通人,有权利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无论网民还是媒体,对真相的苛求都不应以牺牲他人的私权利为代价。看到人家删了微博,就以此为据急匆匆地指责人家欺骗了自己的善良,这太性急了,如果先前微博所述属实,那么我们对一个走在人生边缘的生命个体,实在是太苛刻了,几乎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
在“鲁若晴”真相不明的情况下,我宁愿相信是真的。假如“鲁若晴”确实正行走在人生的边缘,我们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这个人生特殊时间段的体验呢?在这个时候,哪怕我们都有“真相癖”,也不能强逼人家出来说话——网民不行,媒体也不行,谁都不行,任何方式都不行。
人家没求咱什么,何必对她那么苛刻呢?
如果您对本文的解答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肯定。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