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小伙伴们,对于七年级文言文节奏划分技巧和与长子受之朗读节奏划分,很多人可能不是很了解。因此,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七年级文言文节奏划分技巧和与长子受之朗读节奏划分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七年级文言文节奏划分技巧
1. 七年级下期语文文言文节奏划分
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
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确定节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1、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
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 “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等。例如 至若春和景明 若夫淫雨霏霏 然则北通巫峡 诚宜开张圣廷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
例如 且焉置土石 虽我之死 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其如土石何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2、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
如: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②可/以一战。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例①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来读。
例②中“可以”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用来”的意思。例③中的“中间”,“中”是“中间”,“间”是“夹杂”。
3、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臣卑鄙”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不能读成“先帝/不以臣/卑鄙”。②佳木/秀而繁阴。
③问/今是何世 ④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例③中“佳木”是动作的发出者,陈述的对象,它与后面谓语部分之间应作停顿。例③④中的动词“问”、“刻”与其支配的对象之间也要作停顿。
4、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
如:①其一/犬坐/于前 ②山行/六七里例①中的“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全句的主语,“犬”在句中作状语,修饰词“坐”,译为“像狗一样”;例②中的“山”修饰中心语“行”,“山行”译为“在山上走”,它们都应连读。5、“而”字后应该停顿。
但“而”字在句中若起到下列作用,那么就不能停顿,也就是说,“而”字不能和后面的词语分开读,应该连读。①“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形容词(或副词)与动词,即“形容词(副词)+而+动词”,这时前边的形容词或副词充当状语,起修饰后面的动词的作用,不能分开读。
②“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两个动词,即“动词+而+动词”,那么尔表示顺接,也就是说,前面一个动作发生了,后面的动作紧接着就发生了,这时“而”后面就不能停顿,应和后面的动词连读。③“而”连接词性相同的两个词语(即两个名词、两个动词、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这时“而”后不应该停顿。
例如: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④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6、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如:① 瞻余马首/可也。
如果读成“瞻余马首可/也”,那么就歪解了原意。因为原句是主谓结构,在“可”后停顿,就改变了原意。
② “问/今是何世”,原句是动宾结构,宾语是一个主谓短语,如读成“问今/是何世”,读成了主谓句,就读破了。③“两三点雨/山前”,若读成“两三点/雨山前”就读破了,原句是倒装句。
7、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如: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省略动词谓语“鼓”,应略停,以体现谓语的省略,不能读成“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8、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
如:作亭者谁,卢陵/欧阳修也。卢陵是地名,后面应该停顿。
9、“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 余闻之也/久。
“也”不是谓语前的副词状语,不能读成“余闻之/也久”。10、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
在朗读文言文时,要根据语境理解文意,只有确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准确地停顿。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例①意思是 “处在朝庭的高位上,就为它的人民担忧”这样,句中的停顿就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11、诗句节拍间要停顿。古诗的朗读有其规律性,一般说来是两字一停顿,即按音节停顿。
如:①几处/早莺/争/暖树 ②天门/中断/楚江/开也可以按意义单位停顿,如上面的两句可读为“几处早莺/争暖树”、“天门中断/楚江开”。文言文的朗读停顿,涉及到文字、词义、语法及古代 等多方面的知识。
只要我们掌握一些古诗文的朗读停顿知识,并诵读一定量的文言文,就能培养提高自己的语感,熟练地。
2. 七年级文言文《梦溪笔谈 二则》的节奏分划
《以虫治虫》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十天后,子方虫全 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梵天寺木塔》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
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
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按照这个意思断句,就行了。
3. 如何给文言文划分段落
划分段落,有助于把握文章的结构与主旨。
但是,过去的文 言文版本,不仅没有标点,也不标明段落。那么,如何给文言文 划分段落呢? (一)划分段落的关键,要依据上下文义,弄清楚文章的层 次。
如果没有弄清楚文章的层次与脉络,不仅不能正确地划分段 落,而旦也不能正确地断句。 如:曹操《举贤勿拘品行令》,曾 有一本书是这样断句的: 昔伊挚、傅说出于 *** ,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
萧 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 就王业,声著千载。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 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
今天下得无有至 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 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 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这本书没有划分段落,而且“今天下”以下的断句是错误 的。
正确分段与断句应该是: 昔伊挚、傅说出于 *** ,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 萧 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 就王业,声著千载。
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 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 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 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 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
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为什么要这样断句呢?因为,原文“昔”与“今”对举,明 显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列举历史人物与他们的表现,第二层次 讲今天应该有相似的人才。
两个层次间有具体的对应关系,其中 的“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是照应前文的伊挚、傅 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是照应前文的管仲;“若文俗之 吏,高才异质”,是照应前文的萧何、曹参;“或堪为将守,负污 辱之名,见笑之行”,是照应前文韩信、陈平;“或不仁不孝而 有治国用兵之术”,是照应前文的吴起。 而且,文中的“及”、“若”、“或”都是连词,具有连接与提示作用。
(二) 划分段落,必须注意文章的结构特点。文言文很讲究文 章的结构。
我们划分段落时,应该注意并利用这个特点。我们 在修辞部分讲古文的“起、承、转、合”时,已经举了欧阳修《五 代史•伶官传序》为例,那篇文章根据“起、承、转、合”的特 点,可以划分为四大段。
那篇文章的特点是“开门见山”,一起 头就亮出了中心论点。 当然,文章的结构方式是不拘一格的。
如贾谊的《过秦论 上》,就不是“开门见山”,而是 “画龙点睛”。文章本是批评 秦朝的过失,总结其亡国的教训。
一开头却欲抑先扬,铺张秦国 的崛起与强大;紧接着写秦国用武力与权谋而称霸天下,打败有 雄厚实力的六国;再接着写秦始皇统一天下,不可一世,却不施 行仁义,倒行逆施,愚民弱民。 然后,写陈胜起义,斩木为兵, 揭竿为旗,虽然力量弱小,但是,顺应了民心与时代要求,终于 灭亡秦朝。
文章最后推出结论:“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具有水到渠成、画龙点睛之妙。
我们根据这篇文章的特点,可以 先划分三大段落:第一大段落描写秦王朝的兴盛强大,第二大段 落描写秦王朝的灭亡,第三大段落总结秦王朝灭亡的教训。 第一 大段落描写秦王朝的兴盛强大,又可根据过程再划分为三段:秦 国的崛起与强大,秦国用武力与权谋而称霸天下,秦始皇统一天 下却不施行仁义。
又如:韩愈的《原毁》,采用比较对照的论述 方法,用理想中的“古之君子”对比“今之君子”,又以各自的 “律己”与“待人”进行对比,排比成篇,处处呼应;然后推论并 探讨“今之君子”喜欢毁镑别人的原因,一是“怠”,一是 “忌”,呼吁社会改变“事修而镑兴,德高而毁来”的嫉贤妒能 的坏风气。 这篇文章明显可以划分三段,第一段赞扬“古之君 子”,第二段批评“今之君子”,第三段推论毁镑的根源。
(三)韵文,可以参考用韵划分段落。如王粲的《登楼赋》, 抒写作者生逢乱世、长期客居他乡、才能得不到施展的忧愤。
我 们可以根据全篇的押韵变化,划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是古平声 [幽]韵,第二段是古平声[侵]韵,第三段是古入声[职]韵。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
揽斯宇之所处兮,实显 敞而寡仇。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
背坟衍之广陆 兮,临皋隰之沃流。北弥陶牧,西接昭丘。
华实蔽野,黍稷盈 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遭纷油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
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 思之可任?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 平原远而极目 兮,蔽荆山之高岑。
路逶迤以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悲旧乡 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
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 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
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 异心? 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 衢而骋力。
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步栖迟以徙倚 兮,白曰忽其将匿。
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兽狂顾 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
原野阒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 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僭恻。
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 胸。
4. 文言文《论语十二章》节奏怎么划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 七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文言文求朗读节拍:山市、童趣、论语十则、世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的原文和译文:5、《世说新语》两则原文 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陈太丘与友期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 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
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
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
”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10、《论语》十二章原文和译文: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去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整理不为外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时能听得见各种意见,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而不会逾越规矩。 ”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子曰:“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肯读书,就有危险了。”6。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译: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 多么有贤德啊,颜回!”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8。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9。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10。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孔子对着滔滔江水,感慨地说:“时光就像这流去的江水一样,日夜不停呀!”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孔子说:“军队可以改变主帅,但哪怕是一个最普通的人,也不可改变志气。 ” 12。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译:子夏说:“广泛地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20、虽有嘉肴 《礼记·学记》原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译文: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尚书。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6.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每一首诗句节奏划分,并说说若答案
观沧海
东汉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天净沙·秋思
[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貌似是这样,如果 出题的话,很有可能出天净沙和钱塘湖春行。
7. 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诗五首划分节奏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望月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教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与长子受之朗读节奏划分
与——长子——受之。如果本文的解答对您有所帮助,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支持。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