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很多人可能对水稻是哪个朝代引进到我国和水稻是哪个朝代引进到我国不是很了解,所以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水稻是哪个朝代引进到我国和水稻是哪个朝代引进到我国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水稻是哪个朝代引进到我国
水稻原产中国,后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后来在宋代,从越南引进占城稻。占城稻是出产于中南半岛的高产、早熟、耐旱的稻种,宋朝时引入我国,并迅速在江南地区推广。占城稻以其原产地,位于今越南中南部的占城为名。占城稻又称早禾或占禾,属于早籼稻,原产越南中南部,北宋初年首先传入我国福建地区。根据我国古书记载,占城稻有很多特点,一是“耐旱”,二是适应性强,“不择地而生”,三是生长期短,自种至收仅五十余日。
水稻是哪个朝代引进到我国
水稻原产中国,后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自从宋朝从越南引进优质品种的占城稻之后,水稻真正担当起了承载中华文明的重任。
史记中记载大禹时期曾广泛种植水稻,夏本纪记载: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
大禹命令伯益给大家分发水稻种子,种在水田里,还命令后稷(周的先人)给大家分发食物。没有食物的地方,他就命令有多余的地方,分给那些少的地方。
扩展资料
隋唐以来,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向南方转移。到了宋代,中国南方的人口超过北方,源于南方水稻生产的成就。《宋史·食货志》说:“南渡后,水田之利,富于中原,故水利大兴。”
北宋陆游的文章中已出现“苏常熟,天下足”这样的说法。说明最迟到北宋末年,苏州、常州(大致相当于今江苏苏州市、常州市、无锡市和上海市西北一带)生产的粮食不仅能满足本地日益增长的人口的需要,还有大量富余,可以保证中央政府的调拨并供应外地。
这种新经济结构变化,其中根本原因是水稻生产在起作用。南方水田稻作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开发潜力,要远优于北方旱作农业生态系统。土壤肥力得天独厚,冲击平原上游的天然营养物质被冲刷到此,为作物的生长提供天然的养料。
水热条件非常也适合于水稻生产,水田稻作不仅可以提供比北方旱田高出两倍的产量,稻田的水面覆盖还可以防止土壤流失,并能够稳定土壤中的氮和有机质的含量。太湖地区水田的土壤含氮量是黄土高原和黄淮海平原旱田的土壤含氮量两倍。
此外,南方农业继承了汉代以来的稻作传统,水稻的产量也明显比麦类高。从社会系统方面看,宋以后,南方地区人口的大幅度增长并在这个基础上保持政治系统的相对稳定。
由于人口的增加,人均土地数量减少,封建地租在后期达到很高的水平,剥削程度远超过北方,有江南重赋一说,但一直到清末,并未发生大规模动乱,这充分体现了南方地区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对社会系统的支持作用。
何炳棣指出:封建统治者只要维护社会稳定、抗御北方的侵犯者,便可以获得长期的稳定统治,与封建社会前1000年的那种政治动乱情形形成鲜明的对比。
水稻生产地区的人口规模一般较大,一方面与水稻产量高有关,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另一方面,与水稻本身的营养价值可能关系密切,水稻在富有营养的同时,以稻米为食物的民族,其个体多数并不处于肥胖的状态,似乎显得更加健康,所以水稻生产地区的人口密度要大一些。
关于中国古代人口的增长,人口学的研究一般认为只是到了清代才出现快速的局面,主要原因与美洲作物的引进并大量种植于旱地有关,次要原因是清代前期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此后中国人口迅速增长,客观上是对最底层农民人身控制的放松。
实行将人口税改征为土地税,摊丁入亩的方式,固然这是一种正确的解释,但是其中没有被特别给予关注的水稻的作用不容忽视,因为旱地在江南一带数量并不多,而人口密度最大的还是江南水稻产区,所以水稻的功劳才是关键。
水稻生产还使得有鱼米之乡之称的苏杭一带被视为人间“天堂”,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水稻生产。到了明代,水稻生产向纵深发展,江汉平原一带大量围湖造田,加之当地长期冲击而形成的土地。
接受了来自上游的土壤有机物质,非常肥沃,利于水稻生长,“湖广熟,天下足”开始流传,其作用毫无例外还是水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水稻
如果您对本文的内容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认可。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