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我们帮你搜集整理的有关《阿姆斯特朗炮的操作流程,阿姆斯特朗的两节式山炮》的问答

本文目录一览

阿姆斯特朗炮的操作流程

火炮开火完毕后,使用下部的滑车使其复位到原来射击位置。(以下的数字标示对应图三)
接下来转动炮尾栓(10)以卸去发射后造成的膛压并开膛。但是经常有因为压力过大导致尾栓塞死拧不动的情况,这个时候就要使用锤子来击打尾栓以开膛。
打开炮膛后,炮手抓住锁栓两侧的铁环把手(8)把锁栓(7)提出来放到平置板(9)上。
然后清洁手使用清洁棒(3)插入炮膛内清除火药残渣等杂物。
随后使用推弹杆(2)把炮弹(4),紧塞器(5)和装药(6)从尾栓上的空洞(11)处依次推入炮膛(空洞处在图2和图3中均以浅蓝色表示)。紧塞器的作用是防止膛压泄露。一般使用一种锡碗(tin cup)似的东西。
完成这些工作后,将火门( )装置在垂直型锁栓上,然后将锁栓插回炮身。旋转尾栓以闭锁炮膛,尾栓旋转后会紧紧顶住垂直锁栓以完成闭锁。
然后锁栓两边把手之间有一小孔是为点火口,火门会从点火口处露出,然后炮手点燃火门,火焰从点火口开始顺着L型的通道到达炮膛内,点燃装药并击发炮弹。
1号是该炮用的火门上的一个装置(primer)。其头部很尖,用以戳破火药包以保证火焰进入火药包中来击发炮弹。研究表明这个部件可能很脆弱。
右图是填装发射动态示意图。

返回目录

阿姆斯特朗的两节式山炮

北京军博的“Screw Gun”——阿姆斯特朗的两节式山炮

重新布展后的北京军博,有些此前较少展出的展品得以长期与公众见面。其中尤为有趣的是一件造型独特的19世纪前装线膛炮身,介绍牌标注为“英国威斯窝斯前装铁炮”。这门炮到底是什么型号,又是怎样来到中国的呢?

首先可以确定的是,这门炮显然不是所谓“威斯窝斯前装铁炮”。威斯窝斯原本是英国曼彻斯特久负盛名的机械制造商,克里米亚战争后开始涉足 制造,其生产的绝大多数枪炮都以六边形枪膛/炮膛为主要特征,配用六边形截面的 。而这件炮身 保存完好,非常明显是八条凹槽,从炮口看略似八边形。仅此一点就可排除该炮为威斯窝斯炮的可能性。

虽然该炮炮身有所锈蚀,但用相机镜头拉近,仍然可以注意到炮身上的一些铭文;较为明显的是炮耳箍上部左侧的英文铭文“SLACKEN”(“松”)。根据这一铭文,结合炮身的造型立刻可以判断出,这是一门非常独特的英制两节式前装线膛山炮。

所谓两节式山炮,顾名思义,就是炮身中部(具体到这门炮,就是炮耳箍部位)由螺纹旋接,在行军状态下可以拧开成为两节,便于骡马(当时英国殖民军队还使用骆驼)驮载。炮耳箍左侧的“SLACKEN”(“松”,另一侧应当还有“TIGHTEN”(“紧”),但因靠墙陈列无法观察)即表示向左旋转可将炮身松开卸为两节,向右旋转则可将炮身旋紧。

两节式山炮在两节炮身旋接的部位还装有气密环,其结构很类似早期使用药包的横楔式炮闩火炮炮闩上所用的气密环(即晚清文献里所谓“钢圈”)。

2.5英寸前装线膛两节式山炮最早由阿姆斯特朗的埃尔斯威克火炮公司(Elswick Ordnance Company, EOC)开发于1870年代末,用于替代当时英军的7磅前装线膛山炮。其思路非常简单,以可拆卸炮身设计来延长山炮的身管长度,以此增大山炮的射程和威力。

此后该炮转由英国国营的乌理治皇家炮兵工厂(Royal Gun Factory, RGF)生产,称为Mark II型。Mark II与Mark I外形一致,但气密环的设计有变,两者的气密环不能通用。该炮为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对外扩张立下了汗马功劳,曾大量装备英国在印度和非洲的殖民军队,还在英国诗人鲁德亚德•基普林的殖民主义诗歌“螺丝炮”(The Screw Gun)中作为主角出场。

此后代替它的两款英国山炮,后膛的10磅山炮和管退式的2.75英寸山炮也都采用了两节式设计,直到在一战中被3.7英寸山地榴弹炮取代。

然而仔细比较军博展出的前装线膛两节式山炮与英军制式的2.5英寸前装两节式山炮,两者在细节上仍然有不少区别。最明显的便是军博藏炮的炮耳箍前端有一个小“阶梯”,而英军的2.5英寸两节式山炮,无论是Mark I还是Mark II型,其炮耳箍前端均圆滑没有“阶梯”;甚至连军博藏炮的铭文位置也与英军制式火炮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

英国 航海博物馆所藏的埃尔斯威克火炮公司图纸,恰好能找到两种该公司生产的“2.5英寸7磅两节式山炮”的图纸;两种火炮的炮耳箍前端均是与军博藏炮相同的“阶梯”状,其中一种的炮身各部分细节更是与军博藏炮完全相同。

自1862年阿姆斯特朗与英国政府的合作关系中止后,埃尔斯威克火炮公司就成为了完全的商业化 公司;英国军队虽然也向其订购大量 (比如Mark I型的2.5英寸两节式山炮就由阿厂生产),但其主要业务仍然是 出口。而为国际市场生产的兵器不需要遵守英军制式的规格,在细节上有种种变化十分正常。军博收藏的两节式山炮,显然就是出口版的阿姆斯特朗2.5英寸两节式山炮。

由于该炮是阿姆斯特朗公司的出口火炮,其来到中国的途径很可能是通过晚清政府的购买;但何人在何时购买了这种阿姆斯特朗两节式山炮尚不清楚。上海的江南制造总局极有可能制造过仿阿姆斯特朗式的两节式山炮,但军博的这件炮身铭文为英文,显然是原装的阿厂产品。

在 图书馆网站的老照片数据库中一张标称“关外军队的重炮”的老照片,所拍摄的正是一门2.5英寸前装线膛两节式山炮。而网站标称的拍摄时间约为1940年,且从照片中军人服装来看可能确实摄于抗战期间。

曾经为“大英帝国”的扩张侵略满世界征战的两节式山炮,它的同款却极有可能被晚清民国的中国军队使用了50多年。军博展出的这门非常罕见的出口型阿姆斯特朗2.5英寸两节式山炮,可谓是极为复杂的19世纪世界史和工业史的又一个小小注脚。

返回目录

总结:以上问题和解答均搜集整理自互联网,内容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