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朋友们,相信很多人对抗战经典重机枪令鬼子胆寒的国产马克沁和日俄战争中马克沁机枪为何能大发神威呢都不是特别了解,因此今天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抗战经典重机枪令鬼子胆寒的国产马克沁和日俄战争中马克沁机枪为何能大发神威呢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目录一览

抗战经典重机枪令鬼子胆寒的国产马克沁

抗战经典重机枪令鬼子胆寒的国产马克沁

看过国产战争片的朋友可能都看见过这样一挺重机枪,一个大大的圆筒形状的重机枪,这挺机枪叫做民24重机枪,原型是马克沁机枪,也是马克沁机枪的众多仿制型号之一。民24一度是国内最先进最好用的重机枪,抗战中曾经立下过不朽的功勋。抗战中两挺重机枪最出名,一个是鬼子的九二式重机枪,一个是我们的民24重机枪。

民24机枪是当年中德合作时期,在德国拿到的德国MG08机枪的图纸后,金陵兵工厂成功仿造的,并且在后来大规模装备部队,原型是马克沁。马克沁机枪曾经是 最多的武器,据说已经被AK47超越了。这挺机枪最为耀眼的时刻是一战时期的索姆河战役,一天时间内,英法联军有6万人倒在了马克沁机枪的枪口下,当时的型号正是MG08。

出于对马克沁机枪的畏惧,英国人被迫发明了坦克,坦克的设计初衷就是为了抵挡马克沁机枪的扫射,同时要求越野能力。一战中被打怕了的列强,在后来德国投降后,在条约中,特意加上了不允许德国使用水冷重机枪的条款。民24的7.92mm口径,每分钟600发的射速,100发或者250发弹链供弹,火力上和射程上是远强于日军的九二式重机枪。

而九二式重机枪也就几点比民24强一些,九二式的精度高,毕竟下面那么沉的一个三脚架。九二式的气冷实际上是比民24的水冷要强的,没水的情况下,九二式依旧可以射击。九二式的弹板是要好于民24的帆布弹链的,但是这点也没办法,毕竟穷。

民24在中国,可以说是一个稀罕物,装备这挺机枪最多的是当年组建的德械师,一个师有七十几挺民24重机枪,而这样的火力配置的部队,仅仅那么几个。更多的是一个团有两挺就差不多了,其他军队,主要是靠缴获鬼子的九二式重机枪。

返回目录

日俄战争中,马克沁机枪为何能大发神威呢?

马克沁机枪,英文名:Maximgun,是由美国人海勒姆· 史蒂文斯· 马克沁在1884 年研制出的第一挺真正的机枪,亦即人类历史上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自动武器。马克沁机枪凭借火药发射后的气体压力,让退壳、装弹、击发等一系列动作在瞬间自动完成,从而实现了步枪的全自动射击。一支马克沁机枪,一分钟可以发射600余发子弹,相当于上百支步枪同时发射的威力。

但在马克沁诞生后的十余年的时间里,西方 军队也只少量装配,并未大量列装。因为,马克沁机枪制作成本高,结构较为复杂,采用手工打造,再加上持续射击优势带来的巨大 量消耗,被认为是烧钱的玩意,很少有军队玩得起。即使是英美法等发达 军队,也没有装备太多。但真正认识到机枪重要性的只有俄罗斯和德国。

俄罗斯的马克沁机枪,让日本成为最早吃苦头的 之一。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后,日方在陆战和海战中均取得巨大胜利,随后包围了俄军占据的中国旅顺城。俄方将旅顺城彻底要塞化,旅顺附近的203高地,便成了日俄争夺的焦点。日方乃木希典率领第3军6万余人参战。无数日军杀向俄军阵地,以为凭借气势就足以压垮俄军。但迎面射来的却是俄军马克沁机枪密不透风的弹雨,日本人成了俄军马克沁机枪射杀的靶子。

但日军根本不在乎死伤,一波接一波地发动人浪冲锋,后方部队就踩着倒下的军人继续进攻。三小时后,日军5000人被击毙,以致于上报伤亡数字时,上级主管认为不可能,怀疑弄错了。在随后的一周内,日军继续用士兵生命向俄国人发起挑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后,终于拿下俄军203高地区,但付出的代价却是3万余人倒在了这个可怕的高地上。在整场阵亡日军里,因马克沁机枪造成的死亡高达九成。马克沁机枪在整个日俄战争中大显了神威!

马克沁机枪不仅在日俄战争中大发神威,更是多个 的必备大杀器。德国就是一战之前装备马克沁机枪最多的 ,拥有12500 挺,每个团都装备100 挺,英国只购买了3挺,以至于在索姆河战役战役中英法联军被打得一败涂地。

1916 年6 月下旬,英法联军为报凡尔登战役失败之仇,发动索姆河战役。英法联军调用了150 门大炮,经过一周炮轰后,于当年7 月1 日晨发起总攻。英法联军满以为德军被消灭差不多,不会再有任何危险,故而,排着密集队形向前推进,岂知却得到德军数百挺马克沁机枪的回应。马克沁机枪密集的子弹,使整个战场瞬间变成人间地狱。十几个小时内,英法联军死伤57000多人,这是人类历史上短时间内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使马克沁机枪一战成名,以至于后来有人将其比喻为“死神手中的镰刀”!

此后,马克沁机枪被迅速列装到各国部队,并在各种战斗中展现其威力,特别在面对密集型冲锋时,更具杀伤力!【大冰哥】

返回目录

总结:以上就是本站针对你的问题搜集整理的答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