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如果你对东非蝗灾的蝗虫最后跑哪里去了_蝗灾后蝗虫去哪里了不是很熟悉,那么你来对了地方。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东非蝗灾的蝗虫最后跑哪里去了_蝗灾后蝗虫去哪里了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蝗灾后蝗虫去哪里了?蝗灾后蝗虫消失去哪了?
最近不少的人都发现了哈,这个东非的蝗灾已经十分的严峻了,如果在6月份前不加以控制的话,那么这个蝗虫的数量会再次增加了,到那个时候就更加控制不住了,所以所以,东非的朋友加油啊,最近也有人问了,蝗灾其实每次都还是会被解决的,那么最后这个蝗灾后的蝗虫都去什么地方了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看看吧!
蝗灾后的蝗虫呢?其实也没有去什么地方,蝗灾后的蝗虫都死了呀,有很多种方法捕杀蝗虫的,有的就地掩埋了,有的就烧掉了,有的也能油炸吃掉了,还有蝗虫卵是直接挖出来,然后拿农药杀死的,当然也有蝗灾后的漏网之鱼跑了的,也算是正常的,所以蝗灾后蝗虫也就那么回事。
蝗虫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具破坏力的迁徙害虫。它们所到之处,农作物被吃掉,甚至可能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以及粮食短缺。一般来说,蝗灾发生后,蝗虫会被人类采用喷洒农药等方式捕杀。据媒体报道,目前肯尼亚等三国的蝗虫数量高达3600亿只。假若蝗灾到今年6月未控制住,那么蝗虫数量或将会再增加500倍。届时将会对世界粮食生产造成极大的影响,有可能会引发粮食价格的波动。
古人怎么治理蝗虫?
蝗虫是一种迁飞性极强、食性极杂、爆发危害的害虫。一旦大面积发生、起飞,遮天蔽日,其薄薄的翅膀高频率震动着空气,其声如狂风呼号和飞机的轰鸣,势如雷霆万钧,落地后,庄稼、杂草甚至连树皮都被吃光。
据史籍记载,我国从周末春秋时代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2600多年中,重大的蝗灾就发生过800多次,平均2~3年就有一次地区性的蝗灾发生,间隔5~7年就有一次大范围的蝗灾发生,危害严重。如1927年山东省发生的大蝗灾,造成700万灾民流离失所,四处逃荒;1929年的蝗灾,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受灾农作物240万公顷,造成损失达1000万银元以上;1944年发生的大蝗灾,约330万公顷庄稼被吃毁等等。因此,蝗灾与水、旱灾害成为我国历史上威胁农业生产,影响人民生活最严重的三大自然灾害。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及蝗区广大人民群众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改造蝗区,控制蝗灾,到上世纪70年代使蝗灾得到了基本上的控制,虽然部分蝗区蝗灾仍时有发生,但没有造成大的危害。
根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统计,2001年全国病虫鼠害发生面积达3538多万公顷次,与2000年基本持平。受气温偏高、少雨干旱气候条件的影响,仍以虫害重于病害,其中尤以蝗虫发生较严重。据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的统计,2001年我国东亚飞蝗发生面积约191.6万公顷(未包括海南省发生的面积),比1985~1998年的平均发生量(100万公顷)高91.7%,属于特大爆发年,是近30年来罕见的。今年蝗灾更为严重,发生面积比上年同期扩大了10%,发生重灾的地方每平方米的蝗虫密度达4000~5000只。
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分布及危害程度受环境条件,特别是气象条件的制约。1997年以来蝗虫的连续爆发,特别是2001年和今年的特大爆发,除与农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的变化及治蝗技术、措施相对落后等有关外,气象条件的变化是重要的影响因子。
对我国农业最具危害性的东亚飞蝗,具有异地迁飞、群集和产卵选择适宜环境的特性,它主要分布于42°N以南的黄淮海平原一带地区。这些地区季风气候明显,降水时段集中且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害交替频繁发生,使这里的沿湖、滨海、河泛及内涝地区出现许多大面积的荒滩、荒地,芦苇、杂草丛生,是飞蝗繁殖猖獗的适宜和发生基地。<降水是影响东亚飞蝗发生的重要因素。
1997年以来,黄淮海平原一带基本上属于少雨年份。由于少雨干旱,黄河下游、淮河与海河主要支流多次出现断流,洪泽湖、微山湖、白洋淀等水位严重下降,造成大面积河、湖滩地 ,增加了蝗虫的适生地。同时,干旱也有利于蝗卵的孵化,促使蝗蝻的发育加快,种群量上升。历史资料统计结果也表明,蝗灾与干旱同年发生的机率最大。
气温偏高,也有利于飞蝗的大发生。在全球气候趋暖的大背景下,近年来黄淮海地区一带气温也明显偏高。持续的暖冬天气,对蝗卵的安全越冬十分有利;春季干暖气候也利于蝗卵的孵化,蝗蝻发育速度加快。据调查,近几年蝗卵冬季死亡率一般在13%~15%之间,低于常年几个百分点,发育时间也有所提前,导致蝗虫发生世代增加、北移,发生危害期延长。
各地应在农业部的统一部署下,抓紧抓好灭蝗工作,确保飞蝗不起飞,土蝗不扩散。
“骇人听闻”的东非蝗灾,它们后来都去哪里了?去向让人类深思
每当人们站在当下回望人类 历史 的时候,一股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在星空下仰望,那颗在黑夜里最耀眼的星球,人们曾经幻想那是嫦娥或阿尔忒弥斯居住的地方。现在我们知道了月亮是地球的卫星,一直围绕着地球运行, 月球上有人类的脚印,月球的土壤就在人类博物馆里收藏。
我们也知道了太阳不是赫利俄斯居住的地方,它也不是三足金乌,太阳是一个恒星,距离地球一万四千万千米左右。人类也许会因为自己的成就踌躇满志,但一定要重视自然的警告, 2020年东非发生了蝗灾,对当地居民造成了严重的灾难,一些 通过喷洒许多的药物,才让境内的蝗灾控制住,可是蝗灾的因果去向,不得不让人类沉思。
本次的蝗灾来势汹汹,根据媒体报道这次的蝗虫群铺天盖地,形成了长约60公里宽约40公里的蝗群潮,所到之处暗无天日,迅速将当地的农作物啃食一空。科学家推测,这群蝗群能够有3000亿只, 为当地的农业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许多东非 的人民,必须依靠国际救助才能生存下去。
沙漠蝗虫是沙漠蝗下的一个分支,它们的习性飘忽不定,会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而突变成不同的性格。沙漠蝗虫在成年之前,需要进行五次的蜕变才能够长成成虫,在发育的过程中,假如环境比较优渥,湿度合适草木茂盛, 沙漠蝗虫就会保持单独生活的状态,此时的它们胆怯迟钝,平日里只会躲避其他动物,一直到环境改变的时候。
到了天气干旱的时候,沙漠蝗虫就会寻找适合生活的地方,在一定时间里,该地区的所有蝗虫都前往树木茂盛的地方, 就会让它们不断的散发群居化的信息素,独居的沙漠蝗虫也会受空气里信息素的影响,加入到浩浩荡荡的蝗虫军队里。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蝗虫的习性变化在一生中会变化多次,群居化的蝗虫在遇到雨水丰富草木再次繁茂的季节,也会恢复成独居的状态。正是沙漠蝗虫的这种变化, 让人类在一开始的时候认为它们是两种族群,直到上个世纪20年代,昆虫学家才发现这只是同一种类显示出的不同习性而已。
随着人类肆无忌惮的发展,全球一直在加速变暖,与之相伴而来的就是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现象是一种典型的气候异常现象,是指秘鲁寒流水温异常升高,为全球天气带来更多降水的表现, 厄尔尼诺现象和全球加速变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往年的厄尔尼诺现象,都会对世界各地带来程度不一的洪涝灾害。
2019年也是厄尔尼诺现象十分严重的一年,洋流在印度洋沿岸带来了许多降水。原本干旱的东非地区,迎来了充沛的降雨,草木迅速繁衍,人们也可以利用这来之不易的降水,种植热带作物,维持 的粮食安全, 经济作物也可以加速当地的经济发展,正当所有的东非人民,都在庆祝久旱逢甘霖的时候,一场蝗灾正等着他们。
蝗虫天生不喜欢潮湿的天气,但是它们会趁着雨水充沛的季节迅速繁殖,等到2020年厄尔尼诺现象减弱,东非的天气恢复干燥,它们就纷纷破土而出。许多蝗虫在同一时间成长, 为当地的环境带来许多压力,植被在很短的时间内被啃食干净,原本胆怯的沙漠蝗虫就前往寻找适合生存的地带。
沙漠蝗虫一旦聚集,就会散发聚集的信息素,同类接受信息素之后,就会加入蝗虫群。沙漠蝗虫飞行速度十分迅速,每小时18公里, 当风向合适的时候飞行速度会更快,快速聚集的蝗虫会在极短的时间里,形成数量惊人的蝗虫群。
蝗虫独特的生理构造,能够让它们长时间飞行,根据测验表明,沙漠蝗虫一天最多可以连续飞行20个小时。而且它们食量惊人,一天就可以消耗和体重一样的食物,连绵数十公里的蝗虫,所消耗的食物是十分惊人的, 这样就是蝗灾发生迅速,辐射范围广泛,破坏力惊人的原因,东非人民被蝗灾弄的措手不及损失惨重。
这次的蝗灾非常严重,所过之处风卷残云农业作物所剩无几,从蝗虫的轨迹来看,蝗虫一路从非洲来到中东,并在当地肆意妄为之后,以势如破竹之势进入印度,似乎要进入我国边境。 从地理上看我国不必担心遭受此次蝗灾,因为中东地区和我国之间,隔着一道喜马拉雅山脉,这就是我国的天然屏障。
蝗灾要想进入我国,就必须飞过海拔极高空气稀薄的高原山脉,但是喜马拉雅山脉一直被称为生命禁区,蝗虫如果强行飞过,就会在半路上冻死,所以我国不用担心蝗灾的入侵。 蝗灾飞到印度的时候,当地政府抓住了蝗虫的若虫期,出动了军队喷洒许多杀虫剂,蝗灾得到了迅速的遏制。
印度政府还积极的拿出救济金,支援受到蝗灾的农户,蝗灾在印度内地并没有造成很多灾难。蝗虫肆虐了整个非洲地区,再也没有足够的粮食来维持如此数量的蝗虫群,它们最终只能饿死, 可是东非遭受的严重破坏,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恢复的,许多难民需要接济,印度喷洒杀虫剂后,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不可估计的危害。
东非蝗灾在2020年2月开始,在当地迅速造成严重的灾害,许多 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再加上当地科学发展不发达,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做出相应的反应。一些 甚至在蝗灾肆虐的时候,焚香沐浴祭拜神灵, 希望得到上天的宽恕,但这是没有用的。蝗灾一路东去如入无人之境,还好在到达印度时候遇上天险不能继续东进,蝗灾得到了初步的控制。
这次蝗灾虽然是动物所为,但是追根揭底的原因,还是人类不加节制的发展所致。全球变暖是地球的自然规律不假,人类的活动却让这一趋势加速,近年来地球的各种反常天气, 就是地球对人类的警示,人类必须有计划的进行生产,保护生态环境,才能保证整个族群的长久兴旺。
如果您对本文的内容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肯定。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如果您想更深入地了解相关内容,可以查看文章下方的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