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朋友们,很多人可能对惊蛰节气的由来惊蛰节气是怎么来的和惊蛰起源于什么不是很了解,所以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惊蛰节气的由来惊蛰节气是怎么来的和惊蛰起源于什么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惊蛰节气的由来惊蛰节气是怎么来的

1、惊蛰,二月节。《夏小正》曰:正月启蛰,言发蛰也。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2、从大量的史料中可以看出,原来立春之后这个节气的命名并不是“惊蛰”,而是“启蛰”。启蛰之后才是雨水。从改“启”为“惊”的历史缘由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将“启蛰”的形名更改为“惊蛰”,而且变更了启蛰与雨水的序列位置,这都是汉代所为。
3、汉武帝的祖父汉文帝(名刘恒,前179年一前157年)时期,为了避刘恒之“恒”字名讳,将老子五千言中“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的“恒”字,强行篡改为“常”字。这在五千言的通行本《道德经》里面一直延用至今,从未有人为它正名。无独有偶,汉武帝的父亲名刘启(前156年一前141年),汉武帝为了避开他父亲的名讳,就将二十四节气中“启蛰”之“启”篡改成了“惊”字,从此“启蛰”就变成了“惊蛰”。逐渐丢失了节气名称的原义。

返回目录

惊蛰起源于什么


再过两天,就是2021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惊蛰。惊蛰节气的来临,标志着春雷乍动、万物生机盎然。惊蛰万物萌动,细菌滋生,容易引发感冒发热和肝病发生。因此,一定要注意养生。下面,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惊蛰的由来吧!
惊蛰起源于什么
惊蛰在历史上曾被称为“启蛰”,西汉时期辑录的《大戴礼记·夏小正》曰:“正月启蛰”。据说是因为汉朝第六代皇帝汉景帝的讳为“启”,为了避讳而将“启”改为了意思相近的“惊”字。
唐代以后,“启”字的避讳已无必要,“启蛰”的名称又重新被使用,但由于也有不用惯的原因,大衍历再次使用了“惊蛰”一词,并沿用至今。日本与中国一样,在历代的具注历中使用“惊蛰”。此后,日本也采用了大衍历与宣明历。
西汉武帝时期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采用立杆测影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测定日影最长、白昼最短这天作为冬至日,以冬至日为“二十四节气”的起点,将冬至与下一个冬至之间均分24等份。
每“节气”之间的时间相等,每个节气间隔时间15天,因此亦称为“平均时间法”。“平均时间法”确定的节气,冬至后75天为惊蛰。
中国各地春雷始鸣的时间早迟各不相同,就多年平均而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在4月下旬。“惊蛰始雷”的说法则与沿江江南地区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返回目录

如果您对本文的内容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认可。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