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小伙伴们,相信很多人对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师团建制和建三江的历史沿革都不是特别了解,因此今天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师团建制和建三江的历史沿革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目录一览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师团建制
师部所在地,建三江农垦管理局;辖五十六团(双河农场)、五十七团(大兴农场)、五十八团(红旗岭农场)、五十九团(青龙山农场)、六十团(前进农场)、六十一团(创业农场)、六十二团(红卫农场)、六十三团(汤原农场)、六十四团(晨清农场)、六十七团(金边农场)、六十八团(前哨农场)、六师反修营(前锋农场)
独立一团(嘉荫农场,嘉荫县)、独立二团(铁力农场,铁力县)、独立三团(红色草原农垦局),共三个团。
独立一营(红旗农场)、独立二营(佳南农场)、独立三营(依兰农场)、
建三江的历史沿革
建三江分局前身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1969年9月组建。组建前境内有4个农场归兵团第三师建制。1976年改制为建三江国营农场管理局,因当时兼有粮食生产和戍边任务,在原有4个农场的基础上逐步分化建点,到1988年形成了15个现代化国有农场。管理局机关驻地建三江。经过近四十年的开发建设,形成了初具规模、布局合理的区域性社会、政治、经济、 、电讯、金融、交通网络,成为三江平原上一个农工商贸综合经营,种养、加各企业全面发展的大农业综合立体开发的重点地区。
1957年,王震将军带领10万转业官兵,开进了这片没有地名的亘古荒原,拉开了北大荒开发的序幕。紧接着,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六师在这里成立,大批的支边青年、大学生、知识青年来到了这里,在这片未被开垦的处女地上展开了一场有史以来第一次特殊战役。40多年来,经过两代北大荒人的努力,经历50年代的初创时期,60年代、70年代的大开发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建三江已由初创时期建立了七星、勤得利、胜利、八五九等15个农场,耕地也扩增至600万亩。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和九十年代后期,自实施以兴办家庭农场为标志的经营体制改革和种植业结构战略调整以来,农业经济实现快速健康发展,粮食总量、质量、效益有了大幅度提高,生产力得到了根本性解放和提高,年粮食生产能力达到40亿斤以上。昔日的北大荒已经变成了今天的绿色北大仓。到2004年累计生产粮食2694万吨,为 提供商品粮2157万吨,商品率达85%以上,成为 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职工人均居住面积已达到16.88平方米,砖瓦化率达到99%;无线电视覆盖率已达到100%,局场直地区道路100%实现白色路面,全局白色路面达29.4%,有线电视入网率达100%,程控电话入户率达到81%,九年义务制 普及率达100%,儿童计划免疫率达100%。现在建三江分局已经建起了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农场群,成为全国著名的优质商品粮基地。1992年,建三江分局被 批准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1996年被国务院授予“粮食生产先进单位”称号,2001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绿色产业经济技术开发区,被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绿色产业专家委员会认定为建三江国际绿色产业示范区。2003年,建三江分局通过 环保总局验收,获“ 级生态示范局”称号,同年被 认定为“中国绿色大豆、水稻之乡”。
如果您对本文的解答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肯定。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