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华生小阿尔伯特实验违背了什么原则?
违背了教育性原则(也称道德性原则)。 因为华生让小阿尔伯特形成了刺激(小白鼠)与反应(恐惧)的联结,以至于小孩子后来对于刺激泛化了,不只害怕小白鼠,对于所有毛茸茸的东西都感到恐惧,那么显然这个实验没有促进被试的良性发展,没有遵循一个基本的伦理道德原则,对被试的身心造成了有害的影响,违背了教育性原则。
布鲁纳有什么经典实验?
普通心理学:感觉剥夺实验、睡眠剥夺实验、艾宾浩斯记忆实验;
发展心理学:视崖实验(知觉发展)、三山实验(前运算认知)、猴笼实验(依恋理论)、海因偷实验(道德发展);
社会心理学:布鲁纳钱币实验(社会认知)、罗森塔尔实验(认知偏差-皮格马利翁效应)、拉皮尔实验(态度)、米尔格拉姆电击实验(服从)、阿希实验(从众);
人格心理学:经典条件反射实验(巴甫洛夫)、小阿尔伯特实验(华生)、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斯金纳)、观察学习实验(班杜拉)、小白鼠迷津实验(托尔曼)、双生子研究实验(高尔顿遗传论);
管理心理学:霍桑实验(霍桑效应);
教育心理学:桑代克猫笼实验(试误说)、奥苏贝尔学习实验(下位学习理论)、布鲁纳学习实验(上位学习理论);
生理心理学:海兔实验(条件反射的生理运行机制)。
科学界不敢公开的十大实验?
1、猴子药物试验
1969年,研究人员给一群猴子提供了药物(从可卡因到酒精)。虽然可能认为猴子会变得有一点疯狂,但结果是猴子们完全疯了。有些猴子撕下自己的手指或者把头皮都扯掉了。
2、怪物研究
1939年,温德尔·约翰逊在爱荷华州大学进行了这项实验。他把孤儿分成两组。他给一半的孩子做了积极的言语治疗(赞扬他们流利),另一半给了消极的言语治疗(告诉他们口吃,说不好,等等)。消极群体中的孤儿出现自尊问题,一直持续到成年。事实上,有些人的言论甚至出现了实际问题。这个实验被称为“怪物实验”,因为他的同事们不敢相信约翰逊会在这样的孤儿身上做实验。
3、绝望坑
哈里·哈洛并不是以他的同情心而闻名。这位研究人员对他的疯狂实验做出了反应,基本上产生了动物权利运动。他把小猴子和它们的母亲分开,并把它们隔离起来长达一年之久。最后许多猴子都疯了,一直没有恢复。
4、塔斯基吉梅毒研究
政府告诉一群患有梅毒的非裔美国男性,他们将获得终身免费医疗保健。相反,他们没有接受任何治疗,而是在一生中受到监控。由于一个告密者,这项研究最终结束了。
5、小阿尔伯特
20世纪20年代,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人员把毛茸茸的动物给一个名叫艾伯特的婴儿玩。他似乎很好奇,喜欢和他们玩。然后,研究人员通过大声敲击锤子来让小阿尔伯特讨厌动物。不幸的是,小阿尔伯特在6岁的时候死了。但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他再也不喜欢毛茸茸的动物了。
6、巴甫洛夫的孤儿实验
我们都知道巴甫洛夫训练的狗听到钟声就会流口水。帕夫洛夫对孤儿也是这样。然而,孤儿的问题是,他们不那么讨人喜欢,所以他把他们绑起来,强迫他们吃东西。
7、神经营销实验
基本上,神经营销领域包括研究受试者的大脑,制作广告或市场营销,这些广告或营销在生物学上是有保障的。听起来很吓人?每个人都这么做。从谷歌到每一家公司都对这种研究进行了投资。
8、伊普西兰蒂的三腕
米尔顿·罗克奇进行了一项研究,他召集了三名自称是上帝的精神病患者。起初,男人们争论谁更神圣,几乎互相殴打。但过了一段时间,他们每个人都承认,另外两个人只是疯了。
9、UCLA精神分裂症研究
当研究人员将常规药物从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撤下时,如果他们的症状明显恶化,他们会被指示立即服用。显然,显著一词是相当主观的。一名病人威胁要杀死他的父母,另一名病人(托尼·拉马德)则从一栋大楼上跳下。
10、自由意志
本杰明·利贝特进行的脑成像实验显示,我们所有的决定都是大脑中的潜意识因素控制的,这些因素影响着我们的决定结果。尽管仍有争议,但这意味着你所做的一切都是预先决定的。
艾因推叫什么?
艾因推叫做“埃因斯坦”,是一种由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提出的一种推理方法。它是一种基于“思考实验”的科学方法,通过构想一些具有特殊条件的实验情境,来推导出理论结论。
在这种方法中,重要的是要从实验情境中抽象出关键的物理概念,并建立数学模型来描述其运动规律。
通过这种方式,艾因推叫可以帮助科学家理解和预测许多物理现象,如相对论、量子力学等。
艾因推叫做埃因托芬,是以色列的一个城市。它位于以色列中部,距离特拉维夫约20公里,是以色列的科技和经济中心。该城市以其高科技企业、研究机构和大型购物中心而闻名,其中包括IBM、英特尔、微软、奥林巴斯、飞利浦等众多国际知名公司。此外,艾因推还是以色列的重要交通枢纽之一,有多个高速公路和铁路连接该市与以色列其他城市。
艾因推(Einsteinium)是一种化学元素,化学符号为Es,原子序数为99。它是一种放射性元素,具有很短的半衰期。艾因推是1961年首次合成的人工合成元素之一,其命名是为了纪念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以表彰他在物理学领域的杰出贡献。
阿尔伯特埃利斯的书?
《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理性情绪》、《控制愤怒》、《控制焦虑》、《拆除你的情绪》 通过读这本书,你将会明白,你有一些与生俱来的让自己陷入严重焦虑、抑郁、愤怒、自我憎恨和/或自我怜悯的倾向性;你是如何毫无必要但又荒谬无知地让这些 倾向性一直伴随左右的。你能够改变使自己烦恼的思想、情感和行为,远离烦恼,也让你不再那么轻易就自我攻击。你可以长期而有效地坚持使用理性情绪行为疗 法,一直到你能够运用自如,形成习惯。
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1913年9月27日 – 2007年7月24日),男,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在1955年发展了理性情绪行为疗法,也是1960年代美国性解放运动的先驱。许多人认为他是认知-行为疗法的始祖。先后毕业于纽约市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获博士学位。
中文名
阿尔伯特·艾利斯
外文名
Albert Ellis
国籍
美国
民族
犹太
出生日期
1913年9月27日
成长经历学术贡献出版图书宗教心理学著作TA说
成长经历
1913年9月27日,阿尔伯特·艾利斯出生在美国匹兹堡的一个犹太人家庭,是3个孩子中的长子,4岁时全家移居纽约市。艾利斯的父亲是一位商人,经常在外商务旅行,对孩子较少关爱。
Albert Ellis
阿尔伯特·艾利斯在他的自传中,描绘他的母亲是一位热衷于自己想法、有两极倾向的妇女,“喋喋不休,但从不倾听”。对于大部分话题,她都要详细解释她的强烈的意见,但极少说明这些观点的事实依据。艾利斯的母亲和父亲一样,对孩子感情冷漠。艾利斯说到,在他上学时,他母亲经常还在睡觉,而他放学回家时,母亲又经常不在家。除了情感痛苦以外,阿尔伯特·艾利斯也要负起照顾弟妹的责任。他用自己的钱买了一个闹钟,叫醒他们,并为他们穿衣。当大萧条到来时,三个孩子都不得不找工作来帮助家庭。
阿尔伯特·艾利斯在童年时期体弱多病,青年时期也一直遭遇无数的健康问题。5岁时因肾炎住院,还因扁桃体炎住过院。
阿尔伯特·艾利斯在纽约市立大学商学院学习,获得文学士以后,才涉足临床心理学领域。
1942年,艾利斯开始攻读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临床心理学硕士学位,主要接受心理分析学派的训练。
1943年6月,阿尔伯特·艾利斯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临床心理学硕士学位。艾利斯获得博士学位以后,又进行了附加的心理分析训练。如同当时大部分心理学家,他对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理论很感兴趣。
1947年阿尔伯特·艾利斯获得博士学位后不久,开始个人分析。卡伦·霍妮对阿尔伯特·艾利斯的思想影响最大,不过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艾瑞克·弗洛姆和沙利文的作品也对艾利斯形成他的心理模型起到关键作用。艾利斯相信阿尔弗雷德·科尔兹布斯基(Alfred Korzybski)和他的书科学与 Sanity,使他开始从哲学途径创立理性情绪疗法。
1953年1月,阿尔伯特·艾利斯彻底与心理分析分道扬镳,开始将自己称为理性临床医生。艾利斯提倡一种更积极的新的心理疗法。1955年,他将自己的新方法命名为理性疗法(RT)。这种疗法要求临床医生帮助客人理解自己的个人哲学(包括信仰)导致了自己的情感痛苦。 例如“我必须完美”或“我必须被每个人所爱”。艾利斯相信通过理性分析,人们可以理解他们的错误
当时实验心理学中流行行为主义观点,而临床心理学中流行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卡尔·荣格、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和弗雷德里克·皮尔斯等心理分析学派大师的观点。尽管阿尔伯特·艾利斯的方法强调认知、情绪、行为方式,他对认知的强调还是激怒了几乎每一个人,可能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追随者除外。因此,他经常在专业会议上和出版物中感到敌意。
1965年,阿尔伯特·艾利斯发表了《同性恋:原因与治疗》一书,将同性恋看作一种可以治愈的疾病。在此10年前出版的金赛报告曾发现同性恋行为在男性和女性中都相当普遍。1973年,美国精神病学学会宣布同性恋不再列为心理疾病,因而不需治疗。1976年,艾利斯批判了自己在〈性与解放的男人〉中的早期观点,转而强烈支持同性恋者的权利。
2004年,阿尔伯特·艾利斯罹患严重的肠炎,
2007年7月24日自然死亡,享年93岁。
学术贡献
有人称艾利斯是自 S.弗洛伊德以来唯一创建具有了自己理论体系的心理治疗学派的心理学家,还有人称他为认知行为治疗之父。但也有人不以为然,认为他无非是取人之长、略加综合而已。尽管褒贬不一,但他所倡导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却是得到一致推崇的。 埃利斯把其信奉的哲学观点与讲究实效的行为主义结合起来创建了理性行为疗法。虽然这种疗法起初遭到几乎所有治疗家的激烈反对,但他通过不懈的努力,坚定地捍卫了理性行为疗法,并使该疗法在实践中获得巨大成功,最后使其反对者不得不信服和接受。埃利斯信奉的哲学观点是现象主义哲学、实用主义哲学和人本主义哲学,他把这些哲学观点与行为主义相结合,提出了理性行为疗法的依据。该依据认为人们是由于那些不合理的思想才导致心理障碍的。因此,如果使患者认识到这些不合理思想,并使其转达化为合理的思想,就能取得有效的治疗结果。
理性行为疗法是由艾利斯于 1955 年所创的理性治疗发展而来。最初他所用的名称为理性治疗(Rational Therapy,简称 RT),到了 1961 年才改为理性情绪疗法(Rational Emotive Therapy,简称 RET),直到 1993 年艾利斯又将理性情绪疗法更改为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因为他认为理性情绪疗法会误导人们以为此治疗法不重视行为概念,其实艾利斯初创此疗法时就强调认知、行为、情绪的关联性,而且治疗的过程和所使用的技术都包含认知、行为和情绪三方面。 他曾出版过许多富于创造力的、很受欢迎的论著,尤其是在本世纪 60 年代,他有好几本著作(例如《性无罪》等)的销售量高达几百万册,从而使他的合理情绪疗法得以普及。 埃利斯是精力充沛而多产的人,也是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内著作最丰富的作者之一。在忙碌的专业生涯中,他每星期会晤八十个个别治疗替诊者,指导五个治疗团体,每年对专业人员与大众做两百场演讲与讲习。他已出版了五十多本书籍七百篇以上的文章,内容大部分以理情行为治疗法的理论与应用为主。
出版图书
理性情绪行为疗法
作者名称 阿尔伯特·艾利斯
作品时间 2015年1月
阿尔伯特·艾利斯通过自己的经历不断摸索并创作出理性情绪行为疗法(REBT)。REBT是一种简单并富有成效的治疗方法。这种治疗模式对人类的行为提供了一个整体的理解,它阐明了思维、知觉和认知是如何相互作用的。阅读这本书,注意这种治疗方法如何让心理咨询从业者从来访者的描述中有效甄别出需要进行治疗干预...
《理性情绪》,《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真实的幸福》,《控制焦虚》等等,阿尔伯特埃利斯是一位伟大的心理学家,他所出版的说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阿尔伯特·埃利斯(Albert Ellis,1913-2007)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他被认为是认知行为疗法(CBT)的奠基人之一。他的理论对心理治疗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心理治疗师仍然将他的理论应用于实践。
阿尔伯特·埃利斯著作颇丰,以下是他的一些著名书籍:
1. Reason and Emotion in Psychotherapy(1962年):这本书详细阐述了埃利斯的理性情绪行为疗法(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REBT)的理论和实践。它被认为是认知行为疗法领域的经典之作。
2. A New Guide to Rational Living(1975年):这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更加易于理解和实践的理性生活指南。它详细解释了如何运用理性情绪行为疗法来应对日常生活中的挫折和压力。
3. Overcoming Procrastination(1985年):在这本书中,埃利斯探讨了拖延行为的心理根源,并提供了克服拖延的实用技巧。
4. How to Dispute Irrational Beliefs(1997年):这本书教授读者如何识别和挑战自己的非理性信念,从而提高心理适应能力。
5. Anger: How to Live with and without It(2002年):在这本书中,埃利斯探讨了愤怒情绪的根源和心理机制,并提供了有效应对愤怒的方法和策略。
6. The Essence of 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2015年):这本书为心理治疗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份关于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的简洁概述,旨在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理论。
阿尔伯特·埃利斯的著作对认知行为疗法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于心理治疗师和普通读者来说,这些书籍都是宝贵的资源。
斯宾塞的故事?
斯宾斯已经无任何希望得到他所谓的梦想了,但是他还是苦苦撑了几年,并命自己管家在自家的古堡地下设施,进行试验研发新病毒,但是缺少研究的实际数据,导致实验题绝大多数都是失败品。
到了2006年,斯宾塞意识到自己快要死了,通过管家联系到埃尔文泄露了自己的暗藏的地址,而后,他遣散掉了管家,只留下了保镖等待威斯克的到来,随后被阿尔伯特·威斯克杀害身亡。
哪种生物搭乘过火箭上天?
多种生物在历史上搭乘过火箭上天,这些实验旨在测试动物在太空环境下的生存能力以及对人类航天探索的影响。以下是一些在过去的航天项目中搭乘过火箭的生物:
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在1947年的美国V-2火箭试验中,果蝇成为第一个载荷进入太空的生物。
灵猴(Rhesus Monkey):在1948年和1949年,美国的空军进行了一系列名为"空间生物学计划"的试验,灵猴成为其中一种载荷。其中,阿尔伯特一号是第一只成功返回地球的灵猴。
小白鼠:许多不同品种的小白鼠在早期航天试验中被用作载荷,以研究它们在太空环境下的生理变化。
狗:苏联于1951年和1957年成功地将狗"拉卡"(Laika)和"比达"(Belka)送入太空,它们是第一只成功进入太空的哺乳动物。
猴子:除了灵猴外,苏联还在1961年和1969年的两次载人航天飞行中分别成功地将猴子搭载入太空。
蟑螂、蝴蝶等昆虫:在某些实验中,昆虫也被用作载荷,以测试它们在微重力条件下的行为和生存状况。
在1966年7月15日,一只名叫“小豹”的串串狗搭乘了生物火箭飞上了80公里高的天空。这个实验是为了探索人类在太空中的生存能力,为未来的太空探索做好准备。
小豹乘坐的生物舱在发射基地40公里外的山区安全降落,被等候已久的直升机发现并及时带回,实验因此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