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小伙伴们,对于龙舟的简介制作与各地风俗和礼乐龙舟的各坊龙舟简介,很多人可能不是很了解。因此,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龙舟的简介制作与各地风俗和礼乐龙舟的各坊龙舟简介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龙舟的简介制作与各地风俗
龙舟的简介龙舟就是船上画着龙的形状或做成龙的形状的船。赛龙舟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已流传两千多年,多是在喜庆节日举行。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史书记载,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由此可见,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龙舟的形制
“龙舟”是做成龙形或刻有龙纹的船只。古代那些有“真龙天子”之称的帝王们,行走水路时一般都要乘龙舟。如“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穆天子传》),“上御龙舟,幸江都”(《隋书·炀帝纪》)。皇帝乘坐的龙舟,高大宽敞,雄伟奢华,舟上楼阁巍峨,舟身精雕细镂,彩绘金饰,气象非凡。南宋画院待诏李嵩画的“大龙舟”,即是一例。民间用来竞渡的龙舟和皇家龙舟不可比肩,一般都做得窄小狭长一些,以利赛事。
用作竞渡的龙舟,其形制因时代而变化,因地域而不同。据载,旧时西湖上的龙舟,约四五丈长,头尾高翘,彩画成龙形;中舱上下两层,船首有龙头太子和秋千架,均以小孩装扮,太子立而不动,秋千上下推移;旁列弓、弩、剑、戟等“十八般武艺”和各式旗帜。尾有蜈蚣旗,中舱下层敲打锣鼓,旁坐水手划船。
苏州的龙舟分成各色,四角插旌旗,鼓吹手伏在中舱,两旁划手十六人。篙师执长钩立于船头,称作挡头篙。船头亭上,选面端貌正的儿童,装扮成台阁故事,称龙头太子。船尾高丈余,牵系彩绳,由擅长嬉水的小儿表演“独占鳌头”、“童子拜观音”、“指日高升”、“杨妃春睡”等节目。
当代用来竞渡的龙船,形制比旧时简化了许多。船以色彩分赤龙、青龙、黄龙、白龙、黑龙等。船身、船上的罗伞旌旗等装饰,以及划手们的服装乃至船桨,都要求一色。湖北、湖南等地的龙舟短则七丈多,长则十一丈余,划动时有如游龙戏水。福建的龙舟,船首雕刻龙头,口能开合,舌能转动。贵州的龙舟由三只独木船联合而成,中间较长的一只称“母船”,船上有鼓手指挥,两边的两只船身稍短,称“子船”。
温州各乡都有龙船,各庙宇设香官神,专管划龙船。每逢端阳节,有些地方要做新龙船,四月初一就擂鼓开殿门,祭香官神,开始造船。各地乡风一般都是五月初一才开殿门,祭神后即开划,俗叫“上水”,龙船归去叫“收香”,斗龙结束叫“散河”或“洗巷”,并把河龙船翻转,次日再翻正,抬到庙中保存,还要祭时官神,相传这香官神是喜欢玩弄人的小儿神,所以俗语说青年人不安分,比喻香官。在划龙船地区内,都要出龙船费用,请划龙船的人吃酒,还要放鞭炮,设祭迎接,叫“摆香案”。 (现在这些习俗都没了) 龙船头各处大同小异。有的在船身绘画龙鳞,头尾安置活动的龙头龙尾,形状较小,有的船身稍画上几笔龙鳞,亦无头无尾,但形状较大。每乡龙船,各有固定颜色的旗帜,一乡之内,有几支龙船的话,也要用旗 分标志。以温州南郊南塘河古老风俗为例,有的旗用蓝色,龙头、龙尾和船身都是蓝色,叫做“青龙”,相传四方只有东方苍龙七宿称龙,所以青是正色。这南塘河面,以莘塍为河主,所以莘塍东堂庙的龙船特别大,有十六档,船面有四十四人,叫大青,算是龙娘。其他龙船上水,必须先到东堂庙朝见,庙司事要赏给彩红,大青出来,各龙不敢和它竞赛,其余小的都叫青龙,其他黄色的叫黄龙。旗白的,船的颜色也是白的,俗称“白龙儿”。如是红旗,船身也染红色,叫做“红霓岭”等。因南言赤色,是水龙,性情急躁,所以改了个名,是避讳的意思。龙船中惟独没有黑龙,俗说乌龙是凶暴,也有说北方玄武是龟,爬得慢,不能斗生,故全温州没有黑龙船。两船竞赛,水逐浪飞,两龙相斗,争夺锦标,各乡河道,各行分段,自为一区,斗龙互不干涉,
因此有大龙地、小龙地之名目。
龙船人数,额定三十六人,叫做一槽,就是俗称的“三十六香官”。如是小龙,船身十三档,划船的二十六人,船面管旗一,后梢二,唱神一,司鼓二,掌锣二,托香斗二,正合三十六之数。大龙有十八档,两旁划船的三十六人,加鼓、梢、锣、旗、唱神、托香斗六种执事十二人,就需四十八人。划船者穿衣,一船均依旗色。在苍南等地,则定为白衣白帽子是吊念屈原。(现在龙舟额定42人,划者十三六,前后梢各一,掌旗一,击鼓一,击锣一,唱神一,此四人俱站在龙舟中间。龙舟有十九档,坐十八挡,前方向空一档,龙舟在竞赛时不调头,而是人转身反方向坐。龙舟的鼓声很有节奏,转身的鼓声为密集点鼓。)
船面上,鼓在最中,两旁划的人要听鼓声,两头是梢桨,就是船舵,靠此端正舵向,所以俗语说:“鼓是令,梢是命。”锣是听鼓声的,也有鼓动的作用。旗是分明船色,使岸上观众能够辩认,只有执神杖唱神的,托香斗的,是为了奉香官神,在竞渡中没有作用。
在全温州的划龙船中,永嘉上塘、下塘一带的龙船,最为出名。斗龙在江流湍急的楠溪江中进行,十里长途,往返二十里。如果顺潮而下,而中途潮涨,或者顺潮而上,中途潮落,都要斗到终点,不得停止。再加上没有换向转手,要一划到底,它的尾端设置梢桨,把梢两人,船头也有两人,以便保持船的首尾平衡。头龙时,这两人力捺龙头,与三十六把桨一齐行动,有加强速度的极大作用,途长水逆,风紧浪急,锣鼓声喧,喊声震天,真可谓英勇。
在乐清参加划水龙的住户,叫“水龙户”,一个水龙户的集体叫“水龙众”,水龙众的所在地叫“水龙地”。有的自然村甚至以这种划分作为举办某些公益事业或承担某些社会义务的独立单位。每年划水龙都有为首的人,俗称“首事”或“头家”,由水龙户轮值或拈阄推举。水龙户都按丁或按户出钱。参加划者都有补贴,如乐成镇每人每天一斤猪肉。凡水龙户有新婚,生头胎男孩、兴造房屋和中举授官以及科举废后的大、中学校毕业等喜事,都以水龙名义致贺。被贺的要有一条乐清龙舟红绸或红布系于“龙颈”,俗语称“挂红”,而且还有“香金”和食品礼物。旧时陋俗,有些水龙,往往盗伐樟树或偷取“树坦”(木行)最长杉木,以致发生诉讼 。在乐清县西,大的自然村都有好几只龙船,称“地团十只龙”或“南宅七只龙”。(乐清最大的龙舟赛事在北白象,每次都有上百只龙舟参赛-自发性质)如乐清白石镇的小隐湖,每年该日,全区有一百多只龙船汇合竞赛,并备有锦旗悬赏夺标,男妇老幼,观者如堵。有的地区,如瑞安马屿一带,不自制龙船,在端午以前,扣住江面上的运输船,用缆绞起来,当作龙船,按日给船户银米,三天后放行,如果头号胜,不但优待船家,酒肉丰盛,并且还有特别赏钱。但温州那些地处山区和半山区,多旱地,少水田,无河港的地方,端午无划龙舟之俗。
龙舟的制作
以下介绍的是福建省龙海市海澄镇豆巷村“闽南龙舟”建造的简要过程。
杉木和樟木是造龙舟的上好木料。造大龙舟,最困难的是寻找木材。要寻找25米长以上的整木,将其切分成5片接成船底,这样造出的龙舟才会坚固结实。这样的木材现在只能在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树头的直径必须在20厘米才能符合条件。
在闽南地区,龙舟通常是某个自然村的公共财产。水上人家有句俗语“一日造船,千日过波”,意即造出的船必须坚固美观,才能经受风浪,故造船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岸上人家建房,“礼路”丝毫马虎不得。钉船板犹如建房的“奠基”,还要举行“奠基典礼”,摆上供品祭拜。特别是在“点睛”这一重要环节,还必须举行隆重的仪式。
闽南龙舟的龙头是写意的、象征性的。龙舟的“龙须”是将金箔纸折成约1平方厘米的小方块,绑在一根对折的红布条上,象征“龙须”;将一块红布折成三角形,钉在船头,象征“龙舌”;将6条龙须等距离分布钉在“龙舌”上,这就成了“龙头”。
制船者在两侧船舷的船眼睛各贴上三根红布条加小方块金箔的组合,再钉上三根“目周钉”。从左至右,分别代表千里眼、顺风耳、妈祖婆。妈祖婆殿后佑护,千里眼、顺风耳在前观测,顺序不能改变。不仅是龙舟,再大的帆船也是这样钉的,有些帆船还会在船艉供奉妈祖婆神位。
这些程序完成后,该的村的老人在龙头前摆上“三牲”,持香对着龙头祭拜。然后,一村民手持香炉,绕着龙舟转了一圈。这意味着,将龙舟上的不洁之物驱走,龙舟变得圣洁而有灵气。随后,燃放鞭炮、烧金纸,仪式就结束了。
经过几名壮汉六七天的劳作,新龙舟完工了。之后,请村里地位高的老人身穿长衫戴毡帽,带领全村70多名壮劳力,到船厂“请船”。大家人手一桨,浩浩荡荡地将龙舟划回村里。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龙舟的丰姿就会出现在附近的江上。
礼乐龙舟的各坊龙舟简介
礼乐龙舟的分布区域,自古至今都是按里划分,从不受行政区域划分而改变。 礼乐龙舟经过历史的变迁,原9条龙舟,分别是联捷坊的桃果红、朱紫坊的花蓝桡、南桥坊的九社、东门坊的黄桡、乌纱坊的红桡、南兴坊的天字号、忠联坊的七星、中正坊的白桡、月塘里的黑桡。黑桡在一百多年前已经湮没,现存8条传统大龙舟。 (又称柑皮红;桡柄原色,桡板桃红色,桡板有一太极图,为白色和绿色)
桃果红(联捷坊)所属东仁村:福禄里、芳兴里、新城里、东仁里、五福里、永兴里;英北村:大社里、英盛里、兴盛里、民乐里、九如里、扳龙里、镇龙里;东红村:攀桂里。
东红村:北有南溪桥通墟镇社区新街,村南有建于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的九层名阁——扶风阁,1957年被拆除。东仁村:咸丰年间之前,礼乐原有的墟道、店铺、集市、墟期开设在本村的芳兴里、福禄里、新城里,至今仍存有旧铺和墟地。礼乐人有两句民谚:“有女便嫁芳兴和福禄,朝买鲜鱼晚买肉,若然无食就女无福”、“好睇戏,嫁墟地”佐证。同治年间,随着商业的发展,店铺逐步兴建在立新街、长兴街。古建筑有礼乐乐善堂、芳兴里门楼。英北村:水陆交通便利,村东有恩西路,村西有三多里河。镇龙村东有个“合罗围”,故镇龙俗称“合罗冲”。
桃果红龙舟部分获奖情况
1962年国庆节龙舟竞赛获第三名,获黑底金字“三分鼎足”匾
1978年、1979年龙舟竞赛均获第二名
1980年、1981年龙舟竞赛均获第一名
1983年获外海龙舟竞渡第一名
1988年礼乐镇庆祝江礼大桥落成龙舟竞赛获第一名
1990年礼乐镇庆国庆龙舟竞赛获第二名
1993年礼乐镇庆国庆龙舟竞赛获第二名,获“二龙比翼”匾
1994年江门市江海区成立庆典,在江门蓬江举行江海区第一届龙舟赛获第二名,获“飞龙逐冠”匾
1999年端午节龙舟赛获第三名
2004年端午节龙舟赛桃果红获“一龙齐冠”匾
2006年荷塘镇(2006)龙舟节企业杯龙舟赛获第四名
2009年“国庆杯”礼乐龙舟竞渡获第三名,获“三跃龙门”匾
2014年礼乐龙舟竞渡获第一名,获“三龙共赏”牌匾 (又称花蓝桡:桡柄、桡板均为浅蓝色,桡板有一太极图,为黄色和红色)
花蓝桡(朱紫坊)所属新华村:新墩里、华宁里、新宁里、新龙里;新兴村:西兴里、仁让里、仁兴里、纸扇里:新丰村:三福里、流沙里;新创村:丰安里、永安里、新安里、建安里、沙咀里。
1961年前,新华村隶属武西大队,1961年6月建立新华大队时,村中有新墩和华宁两里,各里取一字,定名为“新华”。礼乐“唯一山”坐落在礼乐乡门楼的北面,礼乐是冲积平原地区,并没有山,在1958年这个土堆被命名为“唯一山”。礼乐上堡至善堂在礼乐乡门楼西侧,至善堂曾为诊所,中医区翼良曾长期在此为乡民诊病。至善堂现已拆除。
花蓝桡龙舟部分获奖情况
1961年国庆节龙舟竞赛获第一名
1962年国庆节龙舟竞赛获第二名,获红底金字“二龙争珠”匾
1963年国庆节龙舟竞赛获第二名
1973年参加司前龙舟竞赛获第一名
1978年参加开平水口振华龙舟竞赛获第二名
1979年龙舟竞赛获第一名
1980年、1981年龙舟竞赛均获第二名
1988年庆祝江礼大桥落成龙舟竞渡获纪念奖
2009年“国庆杯”龙舟竞赛获第一名,获“一统群龙”扁 (桡柄红色,桡板绿色,桡板有一太极图,为白色和红色)
九社(南桥坊)所属雄乡村:西贤里、汇龙里、南龙里:跨龙村:护龙里、忠心里、南安里、西安里、南胜里、东胜里、龙兴里。
雄乡的名称源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清政府划定此村征粮点为“雄”字号,派粮船来收粮,粮船插“雄”号旗,称雄号船,后引用粮船“雄”宇,称“雄乡”,沿用至今,跨龙村村名源于村中心有座古建筑石拱桥跨龙桥。礼乐书院座落在跨龙村东南角,村有南胜里,巷口有座古闸口门楼,门楼外上刻“南胜里”,有楹联:“南地往来敢谓闾门容驷马:胜流建议还期雨露浥芝兰。”门楼内上写“网顶大巷”。
九社龙舟部分获奖情况
清代至民国,九社连夺六科第一:
光绪元年(1874年)获“破碧先去”匾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获“泳中脱颖”匾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获“孰能一支”匾
宣统二年(1910年)获“群龙首见”匾
民国四年(1915年)获“功北萧何”匾
民国十七年(1928年)获“独擅胜场”匾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在外海参赛获第二名
1961年国庆节龙舟竞赛获第二名
1977年、1978年1987年龙舟竞赛均获第三名
1988年江礼大桥通车剪彩龙舟竞赛获第三名
1999年端午节龙舟竞赛获第一名
2004年端午节龙舟赛获“一龙夺锦”匾
2006年荷塘镇龙舟节企业杯龙舟赛获第三名
2014年端午节龙舟赛获第一名,获“一龙圆梦”牌匾 (桡柄原色,桡板黄色,桡板有一太极图,为蓝色和红色)
黄桡(东门坊)所属武东村:益兴里、茂隆里、刘家里、东隆里、仁厚里、东和里、兴隆里、仁和里、仁家里、广丰里、天福里。
武东村位于礼乐东北部,距礼乐街道中心1.5公里;东临环镇公路,西邻新创村,南邻威东、乌纱村。
黄桡龙舟部分获奖情况
民国三十四年(]945年)农历八月十二日出科“胜利飞龙”第一名获“为鳞之长”匾
1982年获外海龙舟竞渡第一名
1990年礼乐镇国庆节龙舟赛获第一名
2004年端午节龙舟竞赛第二名,获“二龙竞标”匾乌纱村位于礼乐东面,东临三江公路,西邻威东村,南临恩西路,北邻武东村,以盛产西洋菜著名,1949年,村民邓荣安从江门白沙引西洋菜在村内种植,初期只有0.7亩地,现全村发展到200多亩地。
红桡龙舟部分获奖情况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龙舟赛第一名,获“飞龙夺锦”匾
1987年国庆龙舟赛获第一名
1988年礼乐镇庆祝江礼大桥落成龙舟竞赛获第二名
1993年国庆赛龙第一名,获“群龙至尊”匾
2004年端午龙舟赛第二名,获“二龙竟标”匾
2014年端午节龙舟赛获第二名,获“二龙献瑞”匾 (桡柄、桡板均为红色,桡板有一太极图,为白色和黑色)
红桡(乌纱坊)所属乌纱村的乌纱里。
乌纱村位于礼乐东面,东临江三公路,西邻威东村,南临恩西路,北邻威东村,以盛产西洋菜著名,1949年,村民邓荣安从江门白沙引西洋菜在村内种植,初期只有0.7亩地,现全村发展到200多亩地。
红桡龙舟部分获奖情况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龙舟赛一名,获“飞龙夺锦”匾
1987年国庆龙舟赛获第一名
1988年礼乐镇庆祝江礼大桥落成龙舟竞赛获第二名
1993年国庆赛龙第一名,获“群龙至尊”匾 (又称红须;原色桡,桡板一红色圆中有黑色“天”字)
天字号(南兴坊)所属东红村:业兴东里、业兴西里、东兴里、英东里;
英南村:南乐里、北乐里、聚兴里、西龙里、南雄里。
英南村位于字礼乐的最南面,东面、北面邻东红村,西邻跨龙,又与东仁村隔河相望,南临南环公路,交通便利,往新会三江、古井客车路经村前。东红村:北有南溪桥通墟镇社区的新街,村南有建于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的九层名阁——扶风阁,1957年被拆除。
天字号龙舟部分获奖情况
1984年庆祝国庆35周年龙舟竞渡获第三名 (桡柄红色,桡板黑色,有白线相连的七颗白圆星)
七星(忠联坊)所属雄光村:新城里、新积里、北盛里、西昌南里、西昌北里、东兴里、新雄里;雄乡村:西兴里、源兴里。
七星龙舟部分获奖情况
1977年、1978年礼乐龙舟竞赛获第一名
1979年、1980年、1981年礼乐龙舟竞赛获第三名
1984年庆祝国庆35周年龙舟竞渡获第二名
1996年中国江门市首届国际龙舟“高路华杯”邀请赛获纪念奖
1999年礼乐镇端午节龙舟赛获第二名
2001年端午节礼乐镇商会杯第一届龙舟竞渡比赛第一名
2004年端午节龙舟赛第三名,获“三龙争辉”匾 (桡柄原色,桡板白色,桡板有一太极图,为黑色和红色)
白桡(中正坊)所属敬和村:祁丰里、敬和里、月塘里、张围里、新塘里、金和里、祁新里;威西村:南昌里、新地里、接龙里、迎龙里、聚龙里、东胜里、泗源里、新龙里、永胜里、永贤里;威东村:东华里、中路里、荣江里、华路里。
白桡龙舟获奖情况
1961年国庆节礼乐镇龙舟竞赛获第三名
1962年礼乐镇龙舟竞赛获第一名获绿底金字“一登龙门”匾
1968年礼乐镇龙舟竞赛获第一名
1977礼乐龙舟竞赛获第二名
1984年庆祝国庆35周年礼乐龙舟竞赛获第一名
1987年国庆礼乐镇龙舟赛获第二名
1990年国庆礼乐镇龙舟赛获第三名
1993年国庆礼乐镇龙舟赛获第三名,“三捷龙门”匾
1994年江门市江海区成立庆典龙舟赛获得第一名,获“捷夺群龙”匾
1995年龙舟竞赛获奖纪念奖
1999年端年节礼乐镇龙舟赛获纪念奖
2004年江门市江海区第一届龙舟竞赛获第一名
2009年“国庆杯”礼乐龙舟竞渡获第二名,获“二龙争鼎”匾 贺庙:新龙舟升水采青回来、每次新挖起龙舟或“出大标”后,都要贺庙。扒丁们装好龙头、龙尾、龙篓、坊牌的盛装龙舟,扒到庙前转鼓,庙前人群燃放鞭炮,递送茶水、饮料给运动员,庙宇的主持送一面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小红旗和一封“利是”,由带水佬接过,插在船头。如此在庙前三次转鼓,谓之贺庙。
晒标:凡“出大标”获得第一名的龙舟,为庆祝夺冠,必定到各坊主要河段扒龙舟三天,沿河燃放鞭炮,显示实力,这叫“晒标”。
食龙舟饭:夺得第一的龙舟组织者,一定在本坊大摆宴席,邀本坊年长者、有声望者、对扒龙舟有贡献者食龙舟饭,小孩也可参加。
做第一龙舟戏:“出大标”夺冠龙舟的坊,传统要做第一龙舟戏,过去是做大戏(演粤剧),后来也有放电影或粤曲演唱的。开演时,扒丁是理所当然坐前排“对号位”。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红桡做第一龙舟戏,搭戏台15丈,牌楼13丈,撰联:“彼有金龙此有银龙四方八面云述别称我是飞龙竟慕群龙首选大地齐欢安乐景;昔者亚元今者解元数十年来先后并美还冀状元希望三元连捷普天同祝太平年。”请来了“胜寿年”粤剧团,有罗家群、靓少佳等名演员演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农历八月十二日出科“胜利飞龙”,黄桡获“胜利飞龙第一名”,东门坊卖沙仔滩几百棵荔枝树做戏祝夺锦,在关帝庙前搭戏台,仁厚里村民黎华润撰戏台联:“黄龙出西海冲波破浪力挫七雄技艺超群竞得双夺锦;彩舟入东门耀武扬威光照五里腾欢鼓舞演戏祝胜利”,请来“万年青”粤剧团演戏七晚七夜。过去演第一龙舟戏,是从傍晚开场直到翌日清晨,通宵达旦一场一场不间断地演出的,傍晚时分,各坊各里,男男女女相约睇龙舟戏,甚为热闹,本坊更是万人空巷。1990年黄桡夺冠,武东管理区在第一号(围名)地堂搭台,益兴里村民区兆炯撰戏台联:“凤翔武乡朝圣地地灵人杰占魁榜:鱼跃东门觐黄龙龙生虎猛夺先锋”,请新会粤剧团演戏三晚,也十分热闹。
总结:以上就是本站针对你的问题搜集整理的答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