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对于清明节和重阳节两个节日那个是没有固定和哪个传统节日是没有固定日期,很多人可能不是很了解。因此,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清明节和重阳节两个节日那个是没有固定和哪个传统节日是没有固定日期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清明节和重阳节两个节日那个是没有固定日期的?

每个节日都是有日期来规定的,重阳节和清明节起源于何时?这是一道关于中国传统 的知识普及类题目,颇具新意,值得学习。下面,小编就来详细介绍一下这两个节日。先说重阳节。

据史料记载,早在战国时,屈原写的《楚辞·远游》中就有这样的诗句:“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可见,战国时就有重阳的节令。相传重阳在汉初为宫中节日,后来因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所迫害,夫人使女贾氏被逐出宫中,嫁到民间,贾氏常与人谈起宫中重阳节俗,民间即知此俗。东汉时,民间流传“恒景登高避灾害”的故事,引发了重阳登高之俗。唐代,朝廷下旨定重阳为时令节,此时,重阳节应该早在民间普及了。

关于重阳之名,三国时曹丕《九日与钟繇书》说:“岁往月来,忽夏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易经》将“六”定为阴数,“九”为阳数,九月初九正好是两个阳数重叠,所以九月初九就被叫做“重阳”。我国各地的重阳节习俗较为统一,主要是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赏菊、吃重阳糕。但惠州还有较为重要的放纸鹞。此外,尚有扫墓之习,如光绪《惠州府志》就有“重阳拜扫坟墓亦如清明之仪”的记述。

好了,介绍完重阳节,咱再来说说清明节。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晋文公重耳流亡,途中又累又饿,随臣介子推从大腿上割下一块肉为重耳煮汤,重耳得知后感激涕零。晋文公即位后封赏群臣时却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则不慕名利隐居绵山,重耳追悔莫及火烧绵山以寻找,事后却发现介子推背着老母死在一颗老枯树下,并留下遗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当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登山祭奠,柳树竟然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以寒食后一天为清明,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变,清明节已经超出节气的涵义,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各地都发展处了不同习俗,而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好了,看完我的介绍,各位看官是否已清楚,重阳节和清明节起源于何时?

返回目录

哪个传统节日是没有固定日期

清明节是没有固定时期的,清明节在每年春季春分过后的十五天,阳历上为4月4日至6日之间的某一天,具体日期需要根据当年的节气推算;清明节的来历与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纪念介子推有关,也叫寒食节,后来清明节与寒食节逐渐合二为一,也成为了重要的民间祭扫日子。

按时间排序,我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有:

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龙抬头(二月二)、社日节(二月二)、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七月半(农历七月十四/十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九)、冬至节(公历12月21~23日)、除夕(年尾最后一天)等。

在二十四节气中,也有很多节气变成了传统节日,比如清明、冬至等,它们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成为大众传统节日。此外,中国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节日,比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苗族的跳花节等。

返回目录

如果本文的解答对您有所帮助,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支持。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