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网友们,对于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和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很多人可能不是很了解。因此,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和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什么意思?
【原文】子曰:“中人(1)以上,可以语(2)上(3)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论语·雍也第六》)
【语译】
(1)
中人:资质或道德水平中等的人,类似“中士”。《老子·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2)
语:音“育”,告诉。
(3)
上:较高的学问或道理。
【语译】
孔子说:“具有中等资质或道德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较高的学问或道理;而具有中等资质或道德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较高的学问或道理。”
【研析】
心性高低不同的人对于善恶、好坏、智愚、是非、美丑等,判断标准不一,常引发不必要的比较、争论、误解等。以“中人”为例,应以什么标准来界定呢?诸子百家,各有所长,互有所短,但是别忘了,千古以来,世人在迷中的一切作为,是有一个不变不动的道德标准在衡量着的,如果以这个道德标准来衡量一切,那一切也就简单了,少了比较、争论和误解。因此,以心性高低或道德水平来判定一个人的修养比较适当。然而当今社会人心,不一定重视道德修养,甚至认为越“尖滑”越好,越不容易吃亏,越不容易被欺负,越聪明,因为衡量标准都反了。
人的心性、道德修养的高低,不只是包括悟性,还有在明白道理之后在生活中实践,言行表现的结果在证实着自己理解的道理,越做越好,修正自己的心性,升华上去。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忍受不少痛苦,守住心性,舍弃了一些执著和欲望,自己也具有了一些方面的德行。从循序渐进、教不躐等、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来看,中人以上他的心性和衡量标准不会偏离正道太远,较高的学问和道理,他不难接受;中人以下他的心性和衡量标准已经偏离正道太远了,衡量标准可能都反了,听到较高的学问和道理,他容易起反感、争论和误解,甚至反面理解,这也不符合循序渐进、教不躐等、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想想看:要让心性低的人,一下子明白很高的理,并且去提高心性,忍受很大的痛苦,舍弃很多执著和欲望,这不是太强人所难了吗?正是所谓“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明智的人不会不知这道理的。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什么意思?
意思是: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学问;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学问。
出处:春秋 孔子 《论语·雍也篇》
原文: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 :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解析:孔子向来认为,人的智力从出生就有聪明和愚笨的差别,即上智、下愚与中人。既然人有这么多的差距,孔子在教学过程中,提出“因才施教”的原则,这是 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对我国 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扩展资料:
作品背景:
论语·雍也篇是《论语》中的一个章节,共包括30章,该篇涉及到“中庸之道”、“恕”的学说、“文质”思想,同时还包括如何培养“仁德”的一些主张。
作品赏析: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 、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如果本文的解答对您有所帮助,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支持。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