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相信很多人对如何正确选择压力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应该如何选型需要注意什么问都不是特别了解,因此今天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如何正确选择压力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应该如何选型需要注意什么问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目录一览
如何正确选择压力温度传感器?
温度传感器选型的四个要素
按使用方式选择:
假如只是就地显示,通常可以选择液体玻璃、双金属以及压力式温度计等。假如不仅需要具备测量温度的功能,还要求具备当被测温度接近极限值的时候能够报警,应当选择附加报警装置的液体玻璃、双金属以及压力式温度计等。假如要求远距离显示的话,可以选择热电阻、热电偶或者温度变送器等。
按测量范围要求选择:
被测量介质的温度是选择适宜的检测仪表的一个非常关键的依据。假如是测量常温,可以选择热电偶温度计、热电阻温度计、压力式测度计以及双金属温度计等。有机液体玻璃温度计的特点是其指示液为红色,有利于读数,但是无法带电接点,所以在测量温度低于100℃的介质并且不需要发送信号的时候,可以优先选择有机液体玻璃温度计。双金属温度计的主要优点是其刻度比较清晰、耐振以及无水银等,所以当被测介质的温度低于300℃的时候,最好选择双金属温度计。如果被测介质的稳定低于150℃的时候,可以选择铜热电阻;如果被测介质的温度在300℃到600℃的范围之内,可以选择镍铬-考铜热电偶,然而因为考铜合金丝容易被氧化,所以用于测量超过500℃的蒸汽温度的时候,最好选择镍铬-镍硅热电偶,如果被测介质的温度在600℃到1000℃的时候可以选择镍铬-镍硅热电偶;如果被测介质的温度在1000℃到1300℃的时候应选择铂铑-铂热电偶。如果被测介质的温度非常高,可以选择辐射式高温计或者红外线式高温计。
按测量精度需要选择:
假如要求的测量精度非常高,可以选择铂热电阻、铂铑-铂热电偶或者是铂铑-铂铑热电偶。假如要求的测量精度不是很高,可以选择铜热电阻以及镍铬-镍硅热电偶。
按被测介质化学性能选择:
大部分的热电偶在氧化性或者中性介质中其性质非常稳定,但是不宜在还原性介质中长时间工作;同时铂热电阻也不宜在还原性介质长时间中工作;温度达到100℃的时候铜热电阻容易被氧化;热敏电阻也非常容易被氧化变质。为此,应当通过安装保护套管加以预防,应按照被测介质的化学性质选择适宜的保护套管材料。例如对于热电偶而言:如果温度低于600℃可以选择中碳钢、铜、铅等当作套管;温度低于1000℃的话,通常选择的是奥氏体不锈钢(耐热腐蚀)。另外,必须重视二次仪表的、热电偶补偿导线以及自由端温度补偿器等仪表的配套使用。安装的时候必须保证检测的准确性,同时应有利于仪表的维修校验、避免测温的滞后。
压力传感器应该如何选型,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在工业自动化设计中,压力传感器是必不可少的测控元件,但对于仪器仪表不是很熟悉的小伙伴选择起来就是个大问题了,下面是几条压力传感器的选型指南,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1、确认压力测量的类型即要测的是表压、绝压还是差压。表压是指以大气压为零点的压力值,可以有正负值,高于大气压的为正,低于大气压的为负。绝差是指以绝对真空为零点的压力值,绝压只有正值,没有负值。差压是指两个压力之间的差值。绝压测量是将一个参考的压力封闭在传感器的芯片之中,通常这个压力的大小只有真空(小于5mtor)和标准大气压(14.7psi)两种,参考压力为真空的传感器我们称为绝压传感器,为一个标准大气压的传感器我们称为密封表压传感器。因为所有的传感器都是测量加在传感器两面膜片上的压力差,但是差压传感器的压力参考端的压力是可以变化的。因此表压传感器(参考端通过一个小孔可以接通大气)仅是一种普通形式的差压传感器。
2、确认被测的介质,是气体还是液体,被测介质有没有腐蚀性,如果测的是液体,你需不需要把传感器投入液体中。
3、确认测量的压力范围。
4、确认准确度等级(精度)。压力传感器的测量误差按精度等级进行划分,不同的精度等级对对应不同的基本误差限,以F.S%表示。市面上一般精度等级有0.1、0.25、0.3、0.5、1.0等几种,选型时可按照所需的准确度进行选择。
5、确认工作温度范围。被测介质的温度应处于压力传感器的工作范围以内,否则测量结果误差将会较大且会影响传感器的寿命。如被测介质温度较高,可使用高温压力传感器,或者安装冷疑管降温等。
6、确认压力的接口。压力接口即你所需要的螺纹接口,M20*1.5为通用接口,其它螺纹可定制。
7、确认输出信号。输出信号一般为0~24mADC,0~5VDC,1~5VDC,0~10VDC
8、确认供电电压。
9、确认工作环境。是否存在振动或者电磁干扰等
10、确认电气连接方式等。即压力传感器信号输出到什么上面,是PLC或者其它。
在使用的时候也要对以下常识进行了解
1、检查安装孔的尺寸、保持安装孔的清洁;
2、正确安装、选择恰当的位置;
3、仔细清洁、保持干燥;
4、避免高低温干扰、高低频干扰、静电干扰;
5、防止压力过载。
如果您对本文的内容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认可。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