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对于长津湖上悲壮一幕零下40度冰雕连12和《长津湖》战役有多冷,很多人可能不是很了解。因此,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长津湖上悲壮一幕零下40度冰雕连12和《长津湖》战役有多冷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长津湖上悲壮一幕,零下40度,冰雕连125名志愿军人宁死不退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对于保家卫国这件事,无论是骁勇如霍去病这样的大将军,还是普通将士,他们都没有怀疑过。每一次要驱除外敌时,爱国之士总是走在最前面,而这样的精神也一直传承了下来。1950年的冬天,我们在长津湖上又一次看到了“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精神。
朝鲜的冬天很冷,即使是后备资源充足如美军都会觉得烦躁。从他们登陆仁川开始,虽然一路取胜,但是这种严寒天气对于前线的战士始终是一种考验,只是他们没有想到,这种考验只是他们的,志愿军从来都没有担心过这样的天气。
1950年11月27日,长津湖战役打响,美军士兵穿着大棉袄有的甚至都影响到了他们的行动,而对面的志愿军将士却只是穿着单薄的衣裤。那天的气温低到了零下40度,美军苦不堪言,面前的志愿军将士却面不改色,他们只认为中国人能忍,但他们却没想到,志愿军将士为了等待伏击他们,125位将士都已经留在了那个冬天。
那年朝鲜,美军士兵每个都有大衣和鸭绒睡袋,志愿军十几个人才能有两三床棉被。那时候物资紧缺,他们只能把棉被铺在雪地上,然后十几个人躺在上面抱团取暖。而那些被称为“冰雕连”的将士们,他们在最极端的天气,穿着最单薄的衣服,死守在自己的位置上,没有一个人后退了。
他们是军人,但是支持他们宁死也要服从命令的是保家卫国的信念。在他们牺牲的时候,他们手上还是拿着自己的武器,因为哪怕是血液都被冻得凝固,他们都要准备着行动。125个人,在冰雪天一动不动,就这样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天将明的时候,有小兵过来和他们传令,但这125名将士宛若冰雕已经一动不动了。传令的将士火速把这件事报告给了首长,首长带着身边的士兵向他们鞠了一躬,可是他们甚至没有办法为他们好好举行一场葬礼,因为面前还有美军的王牌部队要对付。
因为志愿军部队后勤困难,很多时候都在用雪充饥,所以这一仗打得很困难,从牺牲人数来说,虽然赢了但还是赢得惨烈。美军一开始也想不通,自己的武器装备怎么都是碾压志愿军的,但是当他们看到冰雕连的时候,他们才知道自己的敌人到底有多强大。
战争结束后,美军老兵回忆这场战争说自己最害怕的不是天气,而是中国军队的号角声,每天都在担心自己能不能平安活到明天。
求生是人的本能,志愿军却能够为了大义舍生忘死,这样的部队是不可战胜的。那时候的天气极度严寒,物资也是极度紧缺,可是他们却愿意一直坚守在这里。支持他们守在这里的不止是凯旋的希望,还有还朝鲜人民公平的决心,以及保家卫国的意志。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冰雕连的将士们从来都没有想过要后退,如果后退一步,或许这场战争就要多一天,甚至祖国大地都会少一块,所以他们不能退。这就是志愿军,中国军人,打不退的中国人!
《长津湖》战役有多冷?
1950年的冬天,是50年间气温最低的冬天,白天气温最高也只有-20°C,而长津湖战场位于朝鲜北部的高寒山区,海拔在1000米到2000米之间,夜间温度甚至会在-40°C以下。
当时,我们的士兵主要遇到三个困难:一个是武器装备的劣势和 不足;一个是吃的问题,特别是热食供应困难;还一个就是冬服紧张,造成大量非战斗减员。
实际上,一开始我们准备了很多棉衣,但是因入朝部队增加,且形势紧迫,许多部队来不及配齐冬服。
第二批志愿军入朝时,已是冬天。当时的气温只有零下三四十度,一口唾沫吐出去,到一半的时候就开始结冰,枪拿在手里,手就被黏住了,要是撕得快一些,连皮都撕掉。为了抗寒,他们有时尽量两三个人抱在一起取暖,甚至发明了“强迫运动”的办法。
那时甚至出现了耳朵一碰就掉了,有时连鼻子一碰也掉了,最后大家就用毛巾把耳朵鼻子捂住,只留一个眼睛在外面。
另外,为了不被敌人发现,我们的志愿军不能生火做饭,只能吃和冻土一样硬的冻土豆,因为战术需要,不能经常起身活动,而是要长时间趴在冰雪之中。在0度有大风的野外,就可能失温,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很难想象,这是怎样的一群英雄,能在类似珠峰峰顶的极寒风雪中,用怎样的信念和毅力等待时机,打击武装到牙齿的敌人,而且还成功将敌人击退。
如果您对本文的内容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认可。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