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对于第六交响曲《悲怆》背景和柴可夫斯基与《第六交响曲》讲述了什么,很多人可能不是很了解。因此,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第六交响曲《悲怆》背景和柴可夫斯基与《第六交响曲》讲述了什么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第六交响曲《悲怆》背景

本交响曲旨在描写人生的恐怖、绝望、失败、灭亡等,充满了悲观的情绪,而否定了一切肯定、享受人生的乐观情绪。作者在本曲中也刻意描写了人们为生活而奔忙的情景,但他揭示了一个永恒的真理——死亡是绝对的、无可避免的,而生活中的所有欢乐都是转瞬即逝的。作者所体现出的这类情绪,实际上反映的是在沙皇俄国末期,俄罗斯人民处于一种被压抑状况下的真实心态。

本曲虽属于标题 ,但决不是针对某一特定事件或某一特殊个人的感情描写,只是以抽象手法表现人类共同具有的悲怆情绪而已。

扩展资料:

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悲怆)大约在1893年八月末至九月间完成,为作者的代表作。柴科夫斯基自认为这部交响曲是他一生中最成功的作品,也是他最得意的杰作。本曲首演于同年的十月二十八日,六天之后,作者不幸染上霍乱,与世长辞。本曲终成为柴科夫斯基的“天鹅之歌”。

全曲共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慢板,转不很快的快板,b小调,4/4拍子,奏鸣曲形式。序奏为慢板,低音提琴以空虚的重音作为引子,由低音管在低音区演奏出 般的旋律,其他乐器则如叹息般地继续。乐曲自开始就笼罩在一种烦躁不安的阴沉气氛中。主部的第一主题快速而富节奏感地奏出,给人以苦恼、不安和焦燥的印象。之后乐曲的速度旋即转成行板,第二主题哀愁而美丽,有如暂时抛却苦恼而沉入幻想中一般。本乐章的终结部十分柔美、温和,旋律在平静的伴奏下伸展,形成谜一样的结尾。

第二乐章行板式慢板。温柔的快板,D大调,5/4拍子。自始自终 一贯单纯的色彩,其构想似乎来自俄罗斯民谣。5/4拍子的分配方式为, 各小节的前半部分为二拍,后半部分为三拍,形成了不安定而又稍快的 ,全乐章呈现出昏暗、低迷的状态。主部的主要旋律具有舞蹈般的节奏,却又荡漾着一丝不安的空虚感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甚活泼的快板,G大调,4/4拍子,谐谑曲与进行曲混合而无发展部的奏鸣曲式。这一乐章的主要内容反映了人们四处奔忙、积极生活的景象,有人认为这一乐章体现出作者对过去的回忆。本乐章第一主题为谐谑曲式,轻快、活泼,与前两个乐章的主题形成对比。

乐章的第二主题很像意大利南部的一种民族舞蹈 ——塔兰泰拉舞曲,其主要旋律具有战斗般的感觉,但这一主题在进行曲般的旋律中,并没有明朗、快活的气息,反而呈现出一种悲壮感。 这一主题旨在表现人类的苦恼爆发时,所发泄出的反抗力量。

此部分略经扩展后,再次出现诙谐曲主题而达到 。紧接着进行曲主题再现,乐章的终结部便在进行曲主题片断堆积的形态下强烈地结束。

第四乐章终曲,哀伤的慢板,b小调,3/4拍,自由的三段体。 本乐章的主题极为沉郁、晦暗(一般交响曲的终曲都是最为快速、壮丽的乐章,而本交响曲正相反,充分强调了“悲怆”的主题),悲伤的旋律在两声圆号的衬托下显得更加凄凉片段。安魂祷告。

本乐章在无限凄寂当中结束。这一乐章正如本交响曲的标题,描写人生的哀伤、悲叹和苦恼,凄怨感人,有深沉的悲怆之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六悲怆交响曲

返回目录

柴可夫斯基与《第六交响曲》讲述了什么?

《第六交响曲》是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1840~1893)创作的一部具有世界影响的佳作,也是他六部交响曲中最有名望的一部。这部交响曲(通常称为《悲怆交响曲》)之所以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喜爱,是因为它揭示了人生的命运。

柴可夫斯基

柴可夫斯基是19世纪俄罗斯知识分子阶层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内心世界正反映了那个黑暗统治时代的人民的心声。富有强烈的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的美梦;终因沙俄暴政的统治而毁灭。悲壮的热情、苦闷的心灵、忧虑和徘徊,这些低沉的情绪成为部分知识分子戏剧性的内心冲突。柴可夫斯基用 的语言使人们感受到了那些心灵的真实,从而受到极大的感染和满足。

这部交响曲共分四乐章。在奏鸣曲式的第一乐章中,不长的引子之后出现主部的主题:它们在激烈的滚动中交织、溶化成一曲扣人心弦的悲歌,使人的心灵颤抖、焦虑、不安。虽然在副部出现了暂时的安静,抒情的主题仿佛是对美好未来的幻想,然而好景不长,在矛盾的冲突达到顶点时,一切幻想都被摧毁在“圣者的安息”的乐声中,死亡的命运不可避免。它不仅表现了俄国人民矛盾的内心世界,也象征着俄国统治者的必然灭亡。第二乐章是带有抒情感的圆舞曲调,开始时有如令人肠断的怨诉,一切都沉寂下来,死亡的形象又展现在眼前,预示悲剧的到来。在乐曲的中段,果然出现了无穷尽的忧伤、叹息、凄凉、 的音调,时强时弱,时隐时现,然后乐队奏出向死亡挑战的抗争。第三乐章由弱至强,不断变换、重复,最后由乐队的全奏再现,显示了人生的强大威力。第四乐章中,作者为了表现极大的悲痛和哀鸣,采取了一个缓板。哀叹、哭泣聚集到一起,发出了悲惨的哀鸣、绝望的 。痛苦和激动互为交融,发展为一首悲愤的人生之歌。这部伟大的艺术作品,意境深远,结构严谨,感人至深。柴可夫斯基无保留地倾诉了他的内心世界,忠实地反映并无情地控诉了那个会人窒息的时代,从而使之成为一部不朽的杰作。

返回目录

如果您对本文的内容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认可。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