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们,大家好,相信很多人对以益智仁为主的中成药_益智仁有中成药吗都不是特别了解,因此今天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以益智仁为主的中成药_益智仁有中成药吗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一些困惑。
本文目录一览
阳虚体质吃什么中成药 补阳的中药有哪些
菟丝子为旋花科植物菟丝子或南方菟丝子的干燥成熟种子,秋季果实成熟时割取地上部分,晒干,打下种子,生用,或煮熟捣烂作饼用。
性味归经:辛,甘,平,归肾,肝,脾经。
功能主治:补益肝肾,固精缩尿,安胎,明目,止泻,外用消风祛斑。用于肝肾不足,腰膝酸软,阳痿已经,遗尿尿频,肾虚胎漏,胎动不安,目昏耳鸣,脾肾虚泻。外治白癜风。
用法用量:煎服6-12g,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本品为平补之药,但偏补阳,阴虚火旺,大便燥结,小便短赤不宜服。
益智仁简介
益智仁为姜科植物益智的干燥成熟果实,夏,秋二季果实由绿转红时采收,晒干,砂炒后去壳取仁,生用或盐水微炒用。用时捣碎。
性味归经:辛,温,归肾,脾经。
功能主治:暖肾固精缩尿,温脾止泻摄唾,用于肾虚遗尿,小便频数,遗精白浊,脾寒泄泻,腹中冷痛,口多唾涎。
用法用量:煎服3-10g。
6 5 《吴鞠通医案》:[卷四]痰饮三钱)制茅术(四钱)茯苓(六钱)生苡仁(五钱)益智仁(钱半)半夏(六钱)生姜(五片)四帖。皮氏四十...
《医学入门》:[外集·卷六]杂病用药赋药、藕节,呕逆腹满不食加白术,倍生姜,小便多加益智仁,大便溏去杏仁,加钟乳粉,面浮气逆加沉香、陈皮...
《普济方》:[卷三十三肾脏门]肾虚漏浊遗精(附论)巴戟天(去心)菟丝子(酒浸)杜仲(盐水炒断丝)益智仁川楝子(去皮取肉)赤石脂韭子(炒)禹余粮(用醋...
《类证治裁》:[卷之三肿胀论治]肿胀脉案宽展,能进食矣。后用参术健脾丸去炙草、大枣,加益智仁(煨)、砂仁壳。服愈。韦病后感寒腹痛,渐成胀满...
《普济方》:[卷二十四脾脏门]饮食劳倦 降糖舒胶囊g枸杞子50g黄芪50g刺五加50g黄精30g益智仁15g牡蛎50g地黄30g熟地黄人30g葛根5...
戒烟膏2钱4分,甘草(炙)2钱4分,法半夏2钱4分,益智仁2钱4分,枣仁2钱。制法:加红枣四钱,赤砂糖2...
缩泉丸妇人良方》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乌药15g、益智仁15g,具有温肾缩尿之功效。主治膀胱虚寒证。本...
丁香烂饭丸,茯苓皮3两,炙甘草1两,甘松3两,砂仁3两,益智仁3两,母丁香1两,山棱1两,莪术1两,香附1两...
遗尿散B063591处方:粉萆解(盐炒)500g益智仁(盐炒)25g朱砂25g制法:以上三味,朱砂水...
更多用到中药益智仁的中成药益智仁散
hìrénsǎn《袖珍小儿》卷七:方名:益智仁散组成:益智仁、白茯苓各等分。主治:小儿遗尿;亦治白...
益智仁汤拼音:yìzhìréntāng处方:益智仁干姜(炮)甘草(炙)茴香(炒)各9克乌头(炮,去皮)生姜...
益智桑螵蛸散ǎn《顾氏医径》卷四:方名:益智桑螵蛸散组成:益智仁、桑螵蛸、人参、黄耆、鹿茸、牡蛎、赤石脂。主治...
益智二伏汤āng《家庭治病新书》:方名:益智二伏汤组成:益智仁1钱5,茯苓3钱,茯神3钱,糯米1撮。主治:小...
益智五味丸》卷二十九引《如宜方》:方名:益智五味丸组成:益智仁、肉苁蓉、巴戟(去心)、人参、五味子、骨碎补、...
更多用到中药益智仁的方剂2.1 出处
《得配本草》
2.2 拼音名
Yì Zhì Rén
2.3 益智仁的别名
益智子(《开宝本草》),摘艼子(《中药材手册》)。
2.4 来源
为姜科植物益智的果实。5~6月间果实呈褐色、果皮茸毛减少时采摘,除去果柄,晒干。
2.5 原形态
益智(《广志》)
多年生草本,高1~3米。根茎延长。茎直立,丛生。叶2列,具短柄;叶片披针形,长20~35厘米,宽3~6厘米,先端尾尖,基部阔楔形,边缘具脱落性小刚毛,其残留的痕迹呈细锯齿状,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两面均无毛;叶舌膜质,长1~1.5厘米,被淡棕色疏柔毛。总状花序顶生,花序轴棕色,长10~15厘米,被短毛,下端具一环形苞片,包围花轴,小花梗长1~2毫米;小苞片极短,膜质,棕色;花萼筒状,长1.2厘米,一侧开裂至中部,先端3齿裂,外被短毛;花冠管长约1厘米,裂片3,长圆形,长约1.8厘米,上面一片稍大,先端略呈兜状,外被疏短毛,唇瓣倒卵形,长约2厘米,粉白色,具红色条纹,先端钝3裂;退化雄蕊锥状,长约2毫米,发育雄蕊1枚,花丝长约1厘米,花药线形,长约7毫米;子房下位,卵圆形,密被绒毛,3室,每室具胚珠8~9枚,花柱线形,柱头头状,上位腺体2枚,棒状。蒴果椭圆形至纺锤形,长1.5~2厘米,被疏毛,表面有纤维束线条,果柄短。花期3~5月。果期5~6月。
2.6 生境分布
生长于阴湿林下。分布海南及广东南部。主产广东。
2.7 性状
干燥果实呈纺锤形或椭圆形,长1.5~2厘米,直径1~12厘米。外皮红棕色至灰棒色,有纵向断续状的隆起线13~18条。皮薄而稍韧,与种子紧贴。种子集结成团,分3瓣,中有薄膜相隔,每瓣有种子6~11粒。种子呈不规则扁圆形,略有钝棱,直径约3毫米,厚约1.5毫米,表面灰褐色或灰黄色;种脐位于腹面的中央,微凹陷,自种脐至背面的合点处,有一条沟状种脊;破开后里面为白色,粉性,臭特殊,味辛微苦。
2.8 炮制
益智仁:取益智仁置锅内,炒至外壳焦黑,取出冷透,除去果壳,取仁捣碎用。
盐益智仁:取益智仁用盐水拌匀,微炒,取出放凉。(每益智仁100斤,用食盐2斤8两,加适量开水化开澄清)
2.9 性味
辛,温。
①《南方草木状》:"味辛。"
②陶弘景:"热。"
③《开宝本草》:"味辛,温,无毒。"
④《本草便读》:"味辛苦,性热。"
2.10 归经
入脾,肾经。
①《汤液本草》:"手、足太阴经,足少阴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脾、胃、肾三经。"
③《本草经解》:"入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
2.11 功能主治
温脾,暖肾,固气,涩精。治冷气腹痛,中寒吐泻,多唾,遗精,小便余沥,夜多小便。
①《广志》:"含之摄涎秽。"
②《本草拾遗》:"止呕哕。""治遗精虚漏,小便余沥,益气安神,补不足,利三焦,调诸气,夜多小便者,取二十四枚碎,入盐同煎服。"
③刘完素:"开发郁结,使气宣通。"
④《医学启源》:"治脾胃中寒邪,和中益气。治人多唾,当于补中药内兼用之。"
⑤王好古:"益脾胃,理元气,补肾虚,滑沥。"
⑥《纲目》:"治冷气腹痛,及心气不足,梦泄,赤浊,热伤心系,吐血、血崩。"
2.12 益智仁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
2.13 注意
阴虚火旺或因热而患遗滑崩带者忌服。
①《本草经疏》:"凡呕吐由于热而不因于寒;气逆由于怒而不因于虚;小便余沥由于水涸精亏内热,而不由于肾气虚寒;泄泻由于湿火暴注,而不由于气虚肠滑,法并禁之。"
②《本草备要》:"因热而崩、浊者禁用。’
③《本经逢原》:"血燥有火、不可误用。"
2.14 附方
①治伤寒阴盛,心腹痞满,呕吐泄利,手足厥冷,及一切冷气奔冲,心胁脐腹胀满绞痛:川乌(炮,去皮、脐)四两,益智(去皮)二两,干姜(炮)半两,青皮(去白)三两。上件为散。每服三钱,水二盏,入盐一捻,生姜五片,枣二个,擘破,同煎至八分,去滓,温服,食前。(《局方》益智散)
②治腹胀忽泻,日夜不止,诸药不效,此气脱也:益智子仁二两。浓煎饮之。(《世医得效方》)
③治梦泄:益智仁二两(用盐二两炒,去盐),乌药二两,上为末,用山药一两为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临卧盐汤下,以朱砂为衣。(《世医得效方》三仙丸)
④治脬气虚寒,小便频数,或遗尿不止,小儿尤效:乌药、益智仁等分。上为末,酒煮山药末为栅,丸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盐酒或米饮下。(《妇人良方》缩泉丸,即《魏氏家藏方》固真丹)
⑤治小儿遗尿,亦治白浊:益智仁、白茯苓各等分,上为末。每服一钱,空心米汤调下。(《补要袖珍小儿方论》益智仁散)
⑥治妇人崩中:益智子,炒研细,米饮入盐服一钱。(《经效产宝》)
⑦治漏胎下血:益智仁半两,缩砂仁一两。为末。每服三钱,空心白汤下,日二服。(胡氏《济阴方》)
⑧治疝痛,连小腹挛搐,叫呼不已:益智仁、干姜(炮)、甘草(炙)、茴香(炒)各三钱,乌头(炮,去皮)、生姜各半两,青皮(去白)二钱。上细切。每服四钱,水二盏,入盐少许,煎至七分,去滓,空心食前温服。(《济生方》益智仁汤)
⑨治白浊腹满,不拘男妇:益智仁(盐水浸炒)、厚朴(姜汁炒)等分。姜三片,枣一枚,水煎服。(《永类钤方》)
⑩治小便赤浊:益智仁、茯神各二两,远志、甘草(水煮)各半斤。为末,酒糊丸,梧子大。空心姜汤下五十丸。(《纲目》)
2.15 各家论述
①《纲目》:"益智,行阳退阴之药也。三焦、命门气弱者宜之。按杨士瀛《直指方》云:心者脾之母,进食,不止于和脾,火能生土,当使心药入脾胃药中,庶几相得。故古人进食药中,多用益智,土中益火也。"
②《本草经疏》:"益智子仁,以其敛摄,故治遗精虚漏,及小便余沥,此皆肾气不固之证也。肾主纳气,虚则不能纳矣。又主五液,涎乃脾之所统,脾肾气虚,二脏失职,是肾不能纳,脾不能摄,故主气逆上浮,涎秽泛滥而上溢也,敛摄脾肾之气,则逆气归元,涎秽下行。"
③《本草求实》:"益智,气味辛热,功专燥脾温胃,及敛脾肾气逆,藏纳归源,故又号为补心补命之剂。是以胃冷而见涎唾,则用此以收摄,脾虚而见不食,则用此温理,肾气不温,而见小便不缩,则用此入缩泉丸以投。与夫心肾不足,而见梦遗崩带,则用此以为秘精固气。若因热成气虚,而见崩浊、梦遗等症者,则非所宜。此虽类于缩砂密,同为温胃,但缩砂密多有快滞之功,此则止有逐冷之力,不可不分别而审用耳。"
④《会约医镜》:"益智仁,其性行多补少,须兼补剂用之,若独用则散气。"
⑤《本草正义》:"益智,始见于藏器《本草拾遗》,谓之辛温,不言其涩,但诸家所述主治,无,非温涩功用。杨仁斋《直指方》云,古人进食药中,多用益智,土中益火也。案此为脾虚馁而不思食者立法,脾土喜温而恶寒,喜燥而恶湿。寒湿困之,则健运力乏而不思纳谷,且食亦无味,此惟温煦以助阳和而斡旋大气,则能进食。益智醒脾益胃,固亦与砂仁、豆蔻等一以贯之。仁斋说到益火生土上去,附会心经之药,尚是舍近求远,故意深言之,亦殊不必。濒湖又谓治心气不足,梦泄,赤浊,则以肾阳无权,滑泄不禁者立论,故可用此温涩一法,然遗浊之虚寒症绝少,石顽谓因于热者,色黄干结,不可误用,极是。濒湖又谓治热伤心系,吐血血崩诸证,则既是热伤,而反用此大辛大热之药,何其背谬一至于此。"
2.16 摘录
《*辞典》
yì zhì rén
1 拼音 2 《*辞典》:益智仁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益智仁的别名 2.4 来源 2.5 原形态 2.6 生境分布 2.7 性状 2.8 炮制 2.9 性味 2.10 归经 2.11 功能主治 2.12 益智仁的用法用量 2.13 注意 2.14 附方 2.15 各家论述 2.16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益智仁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益智仁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益智仁如果您觉得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支持。如果您对本文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如果您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请查看文章下方的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