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网友们,对于越中四谏戊午三子的典故和手执牛耳舍我其谁的意思,很多人可能不是很了解。因此,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越中四谏戊午三子的典故和手执牛耳舍我其谁的意思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越中四谏,戊午三子的典故
越中四谏,:沈束,字宗安,号梅冈,明会稽人。世宗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除徽州推官,擢礼部给事中。时严嵩擅政,大同总兵周尚文卒,请恤典,嵩格不予。束疏论之,触嵩怒,遭廷杖,下诏狱,长系之。衣食屡绝,读《周易》不辍。后,沈炼、赵锦、徐学诗先后上疏劾严嵩,时称“越中四谏”。
译文:
沈束,名宗安,号号梅冈,是明会稽的人,因斥严嵩事被贬,其后被困诏狱前后达十八年,所幸的是后来嘉靖放其还家,得以终老。被困之时,他的妻子张氏上书言:“臣夫家有老亲,年八十有九,衰病侵寻,朝不计夕。往臣因束无子,为置妾潘氏。比至京师,束已系狱,潘矢志不他适。乃相与寄居旅舍,纺织以供夫衣食。
岁月积深,凄楚万状。欲归奉舅,则夫之饘粥无资。欲留养夫,则舅又旦暮待尽。辗转思维,进退无策。臣愿代夫系狱,令夫得送父终年,仍还赴系,实陛下莫大之德也。”但嘉靖帝还是没有允准,致其父病死,而沈家也无后嗣。
戊午三子 刑部主事吴时来、张翀、董传策三位。三人几乎同时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弹劾严嵩,这年是戊午年,所以三人史称“戊午三子”。 详见《大明名相徐阶传》
赵锦,余姚人,字符朴,号麟阳,是王阳明的 。
也因上疏弹劾严嵩被下狱,后又废为平民。隆庆朝再出来做官,得以终老。《明史》谓其“始终厉清操,笃信王守仁学,而教人则以躬行为本。守仁从祀孔庙,锦有力焉。始忤严嵩,得重祸。及之官贵州,道嵩里,见嵩葬路旁,恻然悯之,属有司护视。后忤居正罢官,居正被籍,复为营救。人以是称锦长者。”
徐学诗,字以言,别号龙川,上虞下管人。嘉靖二十三年进士。授刑部主事,迁郎中。当时北边俺答进犯,诏询制敌之策,学诗愤然道:“大奸秉国,乱之本也!”终得罪下狱。一直到隆庆初,再起南京通政参议,死于赴任途中。
先有沈束任礼科给事中时,大同总兵官周尚文去世,沈束请求给予“恤典”(即朝廷对去世官吏给予追封、赠谥等典例),严嵩却执意阻挠。于是沈束向皇帝上书,直斥严嵩身为“今当事之臣,任意予夺,冒滥或悻蒙,忠勤反捐弃,何以鼓士气,激军心?”由此得罪严党。
“其后余姚赵公锦以御史、上虞徐公学诗以刑部主事、会稽沈公炼以锦衣经历先后上书论严氏,卒被逮,谴谪以去,时号越中四谏,而严氏恨越人特甚。”(明焦竑《国朝献征录》)
扩展资料:
严嵩及其党羽,是紧紧依附着嘉靖的存在。就如同赵贞吉所言,他们凭借逢迎圣意以及事事攀扯嘉靖而二十年不倒,但是这种“天下无敌”放在长远看就是“饮鸩止渴”,其利用嘉靖的结果是也被嘉靖深深利用,他们必须无条件的逢迎圣意,等到整个大明王朝无力继续逢迎圣意的时候,他们又会被嘉靖拿出来做替罪的羔羊。
即使不出现这种情况,以严嵩及其党羽与嘉靖本身密不可分的政治关系,以及他们的所作所为对整个朝廷的压迫搜刮,都使得嘉靖的接班人裕王绝对不会容纳他们,更不用说已经八十高龄的严嵩一旦某天大限将至,以剧中严世蕃和他的党羽的政治手腕,是绝对不可能依旧存在下去的。
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上来讲,严党的政治生命都是非常有限的,是早晚难逃一劫的,拖得越晚,积怨越大,报应越惨。
然而清流集团却是必将上台的。因为就好比嘉靖不会亲自出手一样,裕王若要清算严党,也必定是手下的大臣去做。而与严党势不两立的清流集团,在那时就必将成为执牛耳者,无论是谁最后得到了首辅之位笑傲群雄,都一定是出身清流的人,而且必须是一直坚守清流底线的人。
“越中四谏”都因弹劾严党得罪,也由此成为后来海瑞、张居正等推翻严党的利剑。若无此“四谏”,明朝的贤臣录当黯然失色。而“四谏”皆出绍兴,也当是受历代绍兴本土之风俗教化影响。名士之乡,由来久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明名相徐阶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朝献征录
手执牛耳,舍我其谁的意思
执牛耳者,泛指在某方面居于 地位之人。很多人不明白,以为是“第一”,“冠军”的意思。
所以就有了后一句,舍我其谁,意思是除了我还有谁呢?
“执牛耳”原本是一种仪式,后来泛指在某方面居于 地位之人,也用当作"第一"的代名词。“者”一般是句末助词,用于代词时可以指代人。
相关历史典故
据《左传》记载,当时各国诸侯订立盟约,必须举行"歃血为盟"的仪式。(《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遂谓楚王之左右曰:‘取鸡狗马之血来。’毛遂奉铜盘而跪进之楚王,曰:‘王当歃血而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先将牛耳割下取血,并将牛耳放在珠盘上,由主盟者执盘,当时便称主盟者为"执牛耳"。
主盟者率先将祭拜过天地神灵的牛血涂在口上,与盟者接着相继歃血,表示彼此之间有天地神灵为鉴,要坚守盟约,要言而有信。倘若有违约者,必将遭受神灵的惩罚,最终将像牛一样死亡。这种"歃血为盟"的仪式在古代是很隆重的。 因此,"执牛耳"原本是一种仪式,后来泛指在某方面居于 地位之人,也用当作"第一"的代名词。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执牛耳者
如果本文的解答对您有所帮助,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支持。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