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很多人可能对老人蹬三轮捐35万资助贫困生蹬三轮捐和感动中国的白方礼馒头、白水简单度日却不是很了解,所以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老人蹬三轮捐35万资助贫困生蹬三轮捐和感动中国的白方礼馒头、白水简单度日却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老人蹬三轮捐35万资助贫困生,蹬三轮捐款助学的老人

2005年,有一位老人去世后,天津市民长街相送,他就是白方礼——一个没读过书,蹬了大半辈子三轮车的平凡老人。从1987年开始,白方礼十几年如一日,靠着蹬三轮的收入,用35万帮助三百多个贫困孩子上学,直到年近90岁的他才放弃蹬三轮助学,白方礼的事迹让人感动。白方礼出生于1913年,那是一个饥贫压迫的年代。白方礼因家中贫困,十三岁那年,成了一个打短工的苦力。白方礼老人用75岁以后的余生,为我们诠释了平凡而伟大,据不完全统计,白方礼老人在生命的最后十余年中,捐款达35万元,资助了300多名贫困学子,给孩子们插上了飞向梦想彼岸的翅膀。
老人蹬三轮捐35万资助贫困生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我一起看看吧。

清明将近

在天津憩园一座墓碑前

堆放了满满当当的鲜花

一位老人的铜像沐浴在春光下

他叫白方礼

靠着蹬三轮车

用自己后半辈子的积蓄

资助了三百多名贫苦学生

尽管离开我们十七年之久

但在许多人心中

他却从未离开

2005年,有一位老人去世后,天津市民长街相送,他就是白方礼——一个没读过书,蹬了大半辈子三轮车的平凡老人。

从1987年开始,白方礼十几年如一日,靠着蹬三轮的收入,用35万帮助三百多个贫困孩子上学,直到年近90岁的他才放弃蹬三轮助学,白方礼的事迹让人感动。

白方礼出生于1913年,那是一个饥贫压迫的年代。

白方礼因家中贫困,十三岁那年,成了一个打短工的苦力。1944年,在河北生活艰难的白方礼成为流民,来到天津谋生。

吃够了生活的苦,白方礼不希望孩子们和自己一样,是一个目不识丁,只能仰人鼻息,靠卖苦力生活的人。

于是,他越发努力蹬着三轮车,他想要送他们去上学,让孩子凭借知识的力量去赢得更好的未来。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了,白方礼靠着自己的努力,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他靠着蹬三轮,成为了天津河北运输厂的员工,有了稳定的收入不说,还可以让几个孩子安稳的上学!

每当看到孩子们拿着书认真学习的模样,白方礼都觉得,哪怕满身疲惫也是值得的,虽然他不懂得辅导孩子学习,但是却能看懂的成绩单上的数字,得知孩子学习成绩优异时,他会欣慰。

最终,白方礼凭借一己之力,将姐姐的儿子和自己的三个孩子一一送进了大学的校门。

1974年,61岁的白方礼从天津市河北运输厂退休,原本,孩子们都出息了,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白方礼可以安心的享受退休后的悠闲时光——或养花弄草,或和三五街坊喝茶聊天。

但是,干惯了活计的老人实在闲不住,于是,还想要为建设社会主义发光发热的他来到一家油漆厂,成为了一个油漆工人。

时间一晃又是八年,1982年,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又重操旧业,干起了三轮车拉客。

老人并没有铁打的身子骨,也并不觉得蹬三轮是他的兴趣爱好,他只不过是一个经历过旧社会的老人,不希望自己成为孩子们的负担。

更重要的是,他想要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即便年迈,也依然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1988年,白方礼老人75岁了,人总是落叶归根的,他想着回到生养自己的故乡去看看,如果可以,就在河北老家养老了!

回到了河北老家后,白方礼发现,村口的路比他离家时宽敞了些,有些乡亲们盖起了新房,但总体而言,白贾村依然还是那个熟悉的模样。

他默默走向田间地头,想要看看幼时自己用汗水灌溉过的田地,可就在这时,他在地里看到了几个正在干活的孩子。

那几个孩子让他仿佛看见了幼时的自己——那时他家里穷,别的孩子拿着书本去小学堂上学时,他只能一边干着农活,一边在心里羡慕同龄的孩子能读书认字。

老人心疼了,他问娃儿们为什么不去上学,而村里人告诉他:村里穷,发不起老师的工资,导致老师都离开了,村里那些家里条件稍微好些的人家,还能把孩子送到了县城去念书,但是条件不好的,只能叫孩子们下地干活,给家里帮忙。

老人不懂什么大道理,他唯一知道的就是孩子们上不起学是因为没钱,如果有钱了,孩子们就能上学。

他想着,自己虽然年纪大了,但是还能蹬三轮,能拉人载货,他多挣一点,多攒一点,或许就能多帮上一个孩子!

于是,已经七十多岁的老人,起早贪黑,宁可苦着自己,也要将钱一分一角的攒下来。

别人嫌弃又脏又苦还不划算的活儿,老人不嫌弃,他主动抢着干;别人觉得辛苦了一天,该吃顿好的,老人不觉得,他啃着馒头喝着冷水,一顿饭就糊弄了过去。

别人挣了钱给自己买衣服,老人不买,他东边捡一件衣服,西边捡一条裤子,穿上就是一身。

就是这样的他,每个月都给读不起书的孩子们攒下近千元钱,等攒到一定数目或是听说哪里有孩子需要,他就蹬着三轮去到学校,将钱都给捐出去。

1994年,已经81岁的他卖掉了自己的老房子,并用这笔钱作为启动资金,在天津火车站旁边开了一个“白方礼支教公司”,其实所谓的公司只是一个面积只有七八平米的报亭。

白方礼说,公司挣到的钱不姓白,姓 ,那些钱,都是要留给娃娃们上学用的,自己不能动。

甚至,在“公司”办了起来,一切走向正轨后,老爷子又惦记上蹬三轮了,他把公司交给了信得过的员工,自己骑上三轮车又开始拉活儿。

从1994年开始,老人凭着蹬三轮和白方礼支教公司的盈利,先后给红光中学藏族困难学生和天津大学困难学生各捐助了五万元。

而1996年之后,白方礼支教公司的所有税后收益都投入到对南开大学困难学生的资助之中,据统计,这笔资助也达到了三万四千元。

2001年的那个冬天,白方礼拿着一个饭盒来到了天津耀华中学,饭盒里是他靠看车子攒下的五百元钱。

其实,他曾多次给学校的困难学生捐钱,因此,学校 都认识白方礼老人。

但这一次老人的捐款对他们而言却尤为不同,因为,在这天,他们听到老人家心酸的说:我老了,干不动了,这应该是我捐的最后一笔钱了……

接过这笔捐款的校 和老师们,看着饭盒里码得整整齐齐的五百元钱,忍不住泪凝于睫。这一角两角的零钱,是这位衣着寒酸的88岁老人,顶着寒风给孩子们挣来的!

犹记得,这位老人曾经在捐献仪式中,笑着和孩子们说:同学们放心,我身体棒着呢,还在天天蹬三轮,一天十块八块的,我还要挣回来!

白方礼老人用75岁以后的余生,为我们诠释了平凡而伟大,据不完全统计,白方礼老人在生命的最后十余年中,捐款达35万元,资助了300多名贫困学子,给孩子们插上了飞向梦想彼岸的翅膀。

他的所有遗物中,只有一件挂满了各大高校校徽的绶带是老人倍加的珍藏着,据老人儿女说,这些校徽,是那些孩子们送给老人的,而父亲所有的遗物里,只有这一件一尘不染……

犹记得老人离世时,灵车前挂着这样一张遗照,照片中,老人戴着草帽,眉眼含笑,手里还点着零钱。

一位老大娘看着照片,再也忍不住眼泪,她哭着说:看,老爷子又在数钱了,攒够了,还要给学生们送去……

十七年倏忽而过

他似乎早已远去

却又像从未离开

编辑:李晨琰

综合:新华社、史海任我行

老人蹬三轮捐35万资助贫困生相关阅读:

白方礼老人:蹬三轮车20年捐款35万,资助300多个大学生

他是一个有退休金的老人,本可以过着比较悠闲的生活,但他每天出去蹬三轮车赚钱,然后自己省吃俭用,把钱拿去资助贫困学子,圆了300多个孩子的上学梦。

1913年,白方礼出生在河北沧州白贾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世代为农,家境贫寒。由于家里没有钱,再加上处于乱世,他从小就没有上过学。为了生活,13岁的他开始给别人打短工。或许是因为自己没上过一天学,他后来才会无条件地帮助那些寒门学子。在那个环境,老百姓的生活非常艰难。

1944年,在老家实在生活不下去了,白方礼就逃难到了天津。当时全国都处于战乱中,天津也不例外。他在天津流浪了几年后,既没 ,也没有一技之长,只有力气,所以成了三轮车夫。他每天起早贪黑,赚来的钱却不多,还得交税,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三轮车夫属于社会底层,白方礼经常挨打挨骂,被人欺负。

新中国成立后,白方礼靠着蹬三轮车养大了4个孩子。更欣慰的是,4个孩子中有3个考上了大学,让他觉得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在抚养4个孩子的同时,他还支援侄子上大学,供养着20岁就守寡的姐姐。在几个孩子的印象中,从小父亲就经常教导他们要好好学习,只要学习不好,父亲就不高兴。虽然父亲大字不识,但非常喜欢知识,特别喜欢有 的人。后来,白方礼没有蹬三轮车了,在运输厂上班。

1974年,白方礼从运输厂退休后,在家里闲不住,去了一家油漆厂补差。1982年,已经69岁的他开始重操旧业,蹬起了三轮车。像年轻的时候一样,老人每天早出晚归,四处奔波,舍不得吃穿,攒下了一些钱。1987年的一天,他决定把自己的积蓄拿去资助贫困学生,帮他们实现上学的愿望。1988年,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收到了白方礼老人5000元的捐款。他想的是自己要一直蹬三轮车赚钱,直到蹬不动为止。从那以后,几乎每年他都会捐出一笔钱。

白方礼老人有退休金,但他非常节约,甚至会去捡别人不要的衣物、好的吃食。儿女们不忍心老父亲过得这么辛苦,心疼老父亲每天在外面风吹日晒,多次劝说老人在家颐养天年。老人却表示:“我的快乐就是帮助别人,我曾是老劳模,就应该多为 做点贡献。想想那些缺钱上学的孩子,我就坐不住啊!我老了,为 做不了多少贡献了,但资助的那些学生不一样,说不定就出了几个人才,那对 的贡献多大啊!我不吃肉、虾和鱼,把钱节约下来,留给孩子们。”老人先后资助了300多个大学生,捐出的钱高达35万元。这些钱,都是老人一分一毫省出来的。

2001年,已经88岁高龄的白方礼捐出了最后500块。老人说:“我蹬不动了,以后可能不能再捐了,这是我捐的最后一笔钱。”老人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感动了无数国人。2005年9月23日,白方礼老人与世长辞。

很多市民自发为老人送行,送老人最后一程。2008年3月13日,老人在46家网络媒体联合主办的首届“感动中国人物”网上评选中入选。2011年,老人获得感动中国特别奖。2019年,老人被授予“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向白方礼老人致敬!

返回目录

感动中国的白方礼,馒头、白水简单度日,却为贫困生捐35万,感动了吗?

国之脊梁白方礼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有为民 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

有这样一位国之脊梁,他蹬三轮20年,捐35万善款,助力贫困学生上学,而自己多年来一直过着简陋的生活。他就是白方礼。

“一个馒头,一碗白水,他曾如此简单生活;三百学子,35万捐款,他就这样感动中国。”

这句话道尽白方礼的一生,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他攒下35万,资助了三百多学子。晚年时,身卧病床,依然念着那些学子的未来。

结束即开始

1913年,白方礼出生于河北省沧县的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庄,动荡年代,家境贫寒,白方礼和当时的农村小孩子一样,没有机会上学。

13岁时,为了维持家里的生活白方礼去给别人打短工。但是因为没有学历只能出卖体力,无法实现温饱。无奈之下,白方礼离开家乡孤身前往天津求生计。

捐款资助学子

开始的几年,白方礼没有技能没有学历,找不到工作,只能过着流浪的日子。后来白方礼蹬起了三轮车,凭自己的体力吃饭。

结婚生子之后白方礼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绝对不能走自己的老路,所以坚持让四个孩子上学。

总归老天对白方礼不是太残酷,虽然日子过得很苦,但是白方礼还是把四个孩子都拉扯大了,并且四个孩子中三个都是大学生。

他吃的所有的苦,在孩子们成才的那一天得到了最好的回报。孩子们上了大学后,白方礼也到了退休的年龄,他心满意足的回到家乡准备养老。

如果按照正常的情况发展,这也许就是白方礼平淡的一生了,说不上多么伟大,只是和其他人一样平平常常。

然而,回乡后发生的事让白方礼的人生猝不及防的发生了转折,也让本该结束的一切有了一个新的开始。当白方礼站在阔别已久的家乡故土上时,眼前的一幕震惊了他。村子里的小孩子都在做着农活。

白方礼赶快上前询问:“你们为什么不去上学?”孩子们说:“家里没钱,大人不让他们上学。”白方礼看着这些稚嫩的面孔,突然感到了一阵悲哀。

这些孩子本来应该坐在教室里,迎着阳光读书,但是因为家境贫寒失去了机会。白方礼心中的情绪难以平复,一个大胆的想法出现在白方礼的脑海里,他要支持这些孩子上学。

想法是美好的,但是实践起来却是十分困难的。白方礼拿出自己身上的5000多块钱,这些钱几乎是当时白方礼全部家当。

但是这些钱在宏大的目标面前不过是杯水车薪,多番考虑之下白方礼决定重操旧业,白方礼蹬了一辈子的三轮车,前半辈子为了家庭,后半辈子为了贫困的学生。

二十年不悔,圆梦求学梦

白方礼重回天津,这一年他74岁。与原来不同,原来的自己一天奔波在路上,想的是怎么能供起自己的孩子读书,现在的自己想的是如何供起更多的孩子读书。

白方礼心里揣着这个想法,对工作抱有更大的热情,心里也更加充实。他把挣来的钱大部分都捐给了学校,自己只留下很小的一部分。

二十多年白方礼没有给自己买一件新衣服,他的衣服都是捡来的,今天捡一只鞋子,明天捡一件破大衣,他把他们当成宝贝穿在身上,像是个乞丐,当然他并不乞讨。

他靠自己吃饭,还供很多学生吃饭。说到吃饭上,白方礼更是节省,他每天就吃个馒头喝点水,有时候加点酱油,菜的话几乎没有。

对于住处也是非常随意,每天在哪歇工就在哪睡一宿,他没有固定的住处,以天地为家。

白方礼一刻也不敢停歇,他自己很清楚他已经74岁了,体力远不如年轻人,也不知道自己还有多长时间的寿命,所以争分夺秒的赚钱。

为此他吃了很多的苦,夏天里,他为了拉客而中暑,冬天里冻得不行从车上掉下来,感冒了就一边拉客一边吞药。

每天劳累过后白方礼最开心的事就是抱着他的小木匣子数钱,一张张毛票、一枚枚硬币都是他的汗水换来的,每多一块钱就是贫困学子上学多的一份希望。

每日奔波

天津的街口,白方礼破衣烂衫,路过的人绝对想不到这个看上去像是个乞丐一样的老头,二十年间存下了一笔巨款,他压缩自己的生活质量,本该安享晚年的时候又忙于赚钱。

但是这些钱白方礼一分没有用到自己身上,他把这笔钱全都用于资助贫困学生上学。

白方礼早年的经历深刻的告诉他只有好好学习才能有出路,一个没有学问的人为这个社会做出的贡献始终是小的,有了学问掌握一定的技能才能对社会 做出更多的贡献。他喜欢孩子,更喜欢看到孩子们有学念。

二十年来,每次去学校看望自己捐助的孩子上学成了白方礼最欣喜的事,看到那些可以上学的学生眼里闪耀的光芒,白方礼感觉一切都是值得的。

1994年的时候,白方礼带着赚的3000块钱再次前往学校捐款,这一次,事情传到了 的耳朵里, 听说了白方礼的所作所为十分感动,他很感谢这位老人,想要给予奖赏,但是白方礼没有接受奖金,他向 求了一件别的事情。

白方礼希望成立一家支教公司,能有更多的人参与支教来帮助那些贫困的学生们。 答应了他的要求,把火车站旁边的一个铁皮房子送给了白方礼。

这时“天津白方礼支教公司”就成立了,白方礼对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说,所有的捐款都会用于支教,这些善款永远不会姓白。

平民英雄,国之脊梁

每个人在生命的面前都是弱小卑微的,也是平等的。就像亿万富翁也会死去,平民乞丐也会活得很久,当死亡到来时谁也无法逃离。

长期劳累的工作、不规律的作息最后还是压垮了白方礼的身体。一个冬天,白方礼来到天津耀华中学,指着盒子里的500块钱说“我老了,干不动了,这应该是最后一笔钱了。”

听到这,老师们都压抑不住哭出了声。2005年,92岁的白方礼去世了。

白方礼去世后人们整理他的遗物发现他的遗产竟然为零,他一分钱都没有留给自己,这一刻人们沉默了。

白方礼的葬礼举行的时候,天津市的市民们自发为他送行,无数人在街头留下了泪水以此纪念这个平民英雄。

白方礼是一个心怀大爱的人,他的心里没有自己,却留出大片的空间给别人。他唯一在意的就是在自己有限的时间里能不能让更多的贫困学子开开心心的上学。

他曾说过,自己没用了,但是自己资助的学生有 懂科学,他们迟早会成为 的栋梁之材。

白方礼雕像

他说话时眼里有光芒闪动。他曾两次提名感动中国候选人,但是最终没有获得这个称号,有人说央视欠他一个“感动中国”,但是我想即使老人在世也不会在乎这个称号,因为他的所作所为早已感动中国。

但是该来的荣耀总会来到,2008年,白方礼当选“感动中国”人物,感动中国给他的颁奖词中有这样一句话:老人走了,了无牵挂的走了,然而老人的爱却永远留在这个世上。这份爱不会随着老人的离世逐渐消失,反而在更多好心人的帮助下逐渐深厚。

白方礼是一个平凡人,但他用自己的力量感动了中国。他是时代的楷模,是真正的国之脊梁。

返回目录

如果您对本文的解答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肯定。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