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小伙伴们,对于霍去病即便不恤士卒也比李广强吗怎样来和李广外出打击匈奴经常迷路霍去病却频频,很多人可能不是很了解。因此,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霍去病即便不恤士卒也比李广强吗怎样来和李广外出打击匈奴经常迷路霍去病却频频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霍去病即便不恤士卒也比李广强吗?怎样来看待?
李广是汉朝将领中早期让匈奴敬畏的人,而霍去病则是把匈奴打服的代表将领之一,两人的命运也是截然相反,李广是难封候,而霍去病则可封狼居胥,成就后世众多名将追求的至高荣耀,很多人感觉李广的名气比不上霍去病有很大的原因在于他的运气不好,加上汉武帝卫青等人排挤所造成的,不过个人觉得,李广的名气更多的是被司马迁用悲情的手法略有夸大的。
《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这也即是李广威名的由来,而且李广一直都有一个体恤士卒的形象,相对来说《史记》对霍去病的记载,有一点和李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馀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蹋鞠。事多此类。”简单来说就是霍去病领兵更多的是不顾士卒的劳苦,更有自我享乐的意思,《汉书》对霍去病的这段记载基本上和《史记》一样,所以说,霍去病应该的确不如李广那样体恤士卒,但是如果让我选择的话,我会选择在霍去病手下吃苦,也不会当李广手下享福。
《史记》中在如何提高李广都不能掩盖一个问题,打了那么多仗却未封侯,就连李广的儿子李敢都封了候,也是跟霍去病打仗立的功,李广反而没功可封,给他立了个将军传结果没有一场属于自己的战役,最后只能写射虎入石、唬退匈奴人这些对 队军队没有重大意义的事情,而卫青霍去病的传记只能是战争流水账。李广打败仗,待下宽厚,属下根本无法提拔,类项羽。而霍去病打胜仗,待下严苛,但战后为属下争利,高官厚禄,光其下封侯不知凡几。所以说即便霍去病不恤士卒,也要比李广强
李广带兵,主要是恩,因为李广的士兵基本都是同乡,投奔李广的,肯定要用怀柔,而程不识跟霍去病主要是纪律,霍去病本来就是皇帝看着成长的,出征深入敌后,没有纪律早就分崩离析了。站在另一个观点分析,再好的装备再精锐的部队,以少胜多且没有败绩都不一定能够做到,霍去病打仗没有后备后勤上的供应,一方面是让士兵感到没有胜利就不能获得敌人手里的猎物就没有饭吃,所以打仗就是玩命的干,一方面是他拢络了一些对方匈奴中有才干的人,通过一些反差的对待能让其感到其优越性而能更好的为其衷心卖力,他们更知道其自己人的弱点和隐藏的地点或者是其部署上的漏洞及蛛丝马迹等!
而且李广与霍去病最根本的差别不在于带兵方式,而是在于作战方式的不同。李广打仗基本采用的古代步兵作战的战法,层层推进,步步为营。而霍去病采取的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骑兵机动作战方式。匈奴人的特点是什么?人人善骑射,全民皆兵,从小到老就生活在马背上,机动性很强,冲击力很大,但缺点是居住分散,临战时才动员部族参战,结束后解散大部分继续放牧。霍去病正是充分利用了匈奴人居住分散,难以很快彼此支援的特点,实施骑兵大规模机动,各个击垮分散的部族。这点上霍去病做得更彻底,一年内两次打通河西走廊,深入大漠以北封狼居胥,直至贝加尔湖,李广的战法落后不能与时俱进是不能够封侯的根本原因。
再者汉朝重军功,霍去病常打胜仗,李广在汉朝主动进攻匈奴的战争中大多是败仗或者迷路,你愿意跟哪个?再说,霍去病也不能说是虐待士兵,他只是天纵奇才,心高气傲,对士卒是公事公办。李广只能说杯具,因为爱迪生说的99%的汗水不如1%的灵感就是这种情况,中国几千年来,取得武将最高荣耀就是霍去病,在霍去病的成就面前,李广就显得很尴尬,汉武帝不喜欢这类没啥亮点的将领,他最终也没有受到汉武帝的认可,原因无他,李广属于老派将领,善于防守,汉武帝则需要开疆拓土。李广帅一万骑兵,全军覆没,自己被擒,他不是汉武帝需要的将军类型。
李广外出打击匈奴经常迷路,霍去病却频频得手,这是为何?
在王维的《老将行》中有一句很有名的诗句,“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这句诗提到了西汉时那烽火连天的岁月。李广是沙场老将,他出生入死上百战,可是,到他死的时候,和他同辈及晚辈的将领,很多都封了侯。就是李广没有能够封侯,他为此抱憾终身。
而卫青和霍去病,作为汉武帝器重的将领,在初次出击,就能够斩将夺旗,横行沙漠。在长年的对匈奴的战争中,两个人多次发动北伐,给了匈奴沉重的打击。匈奴从不断袭扰汉朝的北疆,沦落到丢失河西和漠南,被迫退居苦寒的漠北草原。是卫青和霍去病的奋战,改变了整个战争的形势,他们的功绩永载史册。
我们看李广的军事生涯,就能够发现,李广也是一个很有军事才能的人。他猿臂善射,机智勇敢。作为秦朝军人世家的后代,他拥有很高的军事造诣。他在对七国之乱的时候,就以夺取对方的旗帜获得扬名。在担任边郡的太守,防御匈奴的袭扰时,李广获得了“汉之飞将军”的名号。这一切都显示了李广的军事能力。
但是,一到李广进击匈奴的时候,一切就都翻了过来。除了没有遇到匈奴,无功而返的战例以外。李广不是军队被歼灭,就是和敌人硬拼,死伤相当,最后一次竟然迷了路。所以说,后人评价李广,说他的运气不好。
但是,如果说运气不好,那么个别情况下运气不好也就罢了,不会次次都运气不好吧。在这一切的背后,总有一些影响运气的东西在存在着。如果说,李广每一次出击匈奴都运气不好,那么卫青霍去病的运气就那么好吗?
卫青和霍去病是舅舅和外甥的关系。卫青作战持重,每一次都稳扎稳打。而霍去病则血气方刚,敢于带兵深入。他第一次作战就率领八百轻骑离开大军深入匈奴腹地几百里,斩杀匈奴两千多人。在随后的战争中,他率领的军队规模越来越大。到最后一次漠北决战的时候,霍去病率领的兵力达到五万骑兵。这一次他斩杀匈奴七万多人,封狼居胥山而还,大展了汉军的军威。
如果是运气的问题,卫青霍去病率领数万人马,和匈奴决战,仅仅靠运气就能解释,未免就太片面了。那么,李广和卫青、霍去病之间,到底有什么差异呢?
我们可以看李广的带兵方法。在《史记》中记载,
“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刀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
我们可以看到,李广的带兵方式还是从秦朝时期流传下来的。这种带兵方式,和陇西的游牧民族的方式差不多。他的唯一戒备方式就是远斥候,远远的放出警戒。这种方式,在对付国内的以步兵为主,机动力差的军队是有效的。在防御作战的时候,在自己熟悉的地区作战,对方难以采取突袭行动的时候,也基本有效。
但是,在转入进攻的时候,这种带兵方式就不行了。在匈奴盘踞的地区,本身就不熟悉作战环境。即便是远远派出警戒,也不能保证自己的安全。在行军中没有行军阵列,一旦遭遇到匈奴的攻击就来不及布阵,很容易就会被匈奴击破。
匈奴以骑兵为主,机动力强,当李广的斥候发现敌情的时候,就根本来不及反应了。这才是李广屡次打败仗的根本原因。李广是汉朝防御时期的优秀将领,但是,到了汉朝转入战略进攻的时候,他的战术、战法已经无法适应作战的需要,所以才会屡战无功。
而卫青、霍去病是汉武帝亲自选拔的将领,他们本身就具备优秀的军事才能,又能领会汉武帝的军事战略思想。因此,在战术、战法上,他们采取了适应自己的方式,取得了优秀的战果。
卫青在作战时,先以严整的军阵迎战敌人,将车辆摆成军阵来保护后勤辎重。在作战中,采取骑兵两翼包抄,阵前反击的方式,击溃了匈奴单于。而霍去病,则发挥自己大胆灵活的作战风格,采用大兵团骑兵运动战法。他率领强大的骑兵兵团,以类似今天的“闪电战”的战术,直插敌人纵深,大胆撕裂敌人的防御,对敌人包围歼灭。
从李广和卫青、霍去病的战略思想,战术思想和战法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双方的差异。正是不适应时代的变化,李广才没有取得战功,获得封侯。
当然,除了思想上的主观因素,在客观上也有一定的关系。如同那首诗里说的卫青不败由天幸,这个“天幸”也指汉武帝的宠幸。据史书记载:
诸宿将所将士马兵亦不如骠骑,骠骑所将常选,然亦敢深入,常与壮骑先其大军,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也。
在汉武帝的干预下,霍去病的兵马都是精选的。霍去病率领这样一支精锐的军队,当然容易建功立业了。不过,这些都是客观的有利条件,更重要的还是霍去病的才能。比如拿李广迷路这一件事来说吧,霍去病为什么没有发生迷路的现象?这个答案其实就在汉武帝下的对霍去病嘉奖的诏书里:
骠骑将军去病率师,躬将所获荤粥之士,约轻赍,绝大幕,涉获章渠,以诛比车耆,转击左大将,斩获旗鼓,历涉离侯。
从这里的“躬将所获荤粥之士”就能够得到答案。那就是霍去病的部下中,有很多都是匈奴人。霍去病能够带领他们,获得他们的效忠,那么,当然对匈奴的地理环境了如指掌,不可能迷路了,这也是霍去病敢于深入敌境的原因。
而反观李广,李广一生中最后悔的事,就是在陇西的时候,欺骗诱降羌人,然后背信弃义的 了他们。因为有这样的名声,还有哪些匈奴人敢给他效劳。这也是他失去向导迷路的主要原因。
正是因为李广和卫青、霍去病的战略战术的不同,使得他与当时的时代脱节。他的战略战术的从汉朝防御时期延续下来的,已经不适应当时战略进攻的需要。这也直接影响了他的作战,表现在种种失利,甚至是迷路上。这才是李广没能封侯的主要原因,而不是简单的一个运气的问题。
如果本文的解答对您有所帮助,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支持。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