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网友们,相信很多人对揭秘历史上真实的曹操陵墓:曹操墓地究和真正的曹操墓究竟有没有被发掘都不是特别了解,因此今天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揭秘历史上真实的曹操陵墓:曹操墓地究和真正的曹操墓究竟有没有被发掘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目录一览

揭秘历史上真实的曹操陵墓:曹操墓地究竟在哪?

曹操墓即安阳高陵,位于河南安阳市安丰乡西高穴村,在曹操王都邺北城(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西12公里处。据《三国志》等史料记载,公元220年曹操卒于洛阳,灵柩运到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邺北城),葬在邺城的西门豹祠以西丘陵中,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公布,高陵经考古发掘得到确认,其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安丰乡西高穴村南,得到 文物局认定就是曹操墓。根据 文物局和财政部批准的《大遗址保护“十二五”专项规划》河北省邺城遗址含河南安阳高陵。

一、基本简介

从现存史料和考古发现来看,曹操并没有秘葬,更未设疑冢,只不过是主张丧葬从简,没想到这"简办"了的丧事反而给历史平添了不少繁杂。据《三国志》等史料记载,公元220年曹操卒于洛阳,灵柩运到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邺北城,距河南安阳市中心18公里),葬在邺城的西门豹祠以西丘陵中,没有封土建陵,没有随葬金玉器物,也没有建设高大坚固的祭殿。数百年后,墓葬简单的曹操墓就湮没在历史的陈迹之中了。宋代以后曹操被视为奸雄,其墓址不详也成了他奸诈的一个证明,七十二疑冢等说法在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中广为传布,不少人信以为真。

昔日的邺城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一带,曹操墓引发了当地一些文物、文史工作者的极大兴趣。近人邓之诚《骨董琐记全编》中记载,1922年河北磁县农民崔老荣发现过一个古墓,其刻石所叙为曹操,刻石由县署保存。邯郸市的考古工作者对这一线索进行了专门的核实,结果没有找到可靠的依据。

安阳曹操墓

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公布,高陵经考古发掘得到确认河南省安阳市安丰乡西高穴村南,最终得到确实就是曹操墓。之后, 文物局认定河南安阳东汉大墓墓主为曹操。

二、陵墓特色

曹操的丧葬比较简单,却在历史上留下很深的痕迹。因为简单,使之在以厚葬为主的中国帝王丧葬史上“另起一段”。

中国帝王厚葬源远流长,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震惊世界,汉武帝以天下贡赋的三分之一为之修陵,唐太宗昭陵“宫室制度宏丽,不异人间”。就是最后一个帝陵光绪崇陵,虽然墓主生前很郁闷,但陵墓还是颇壮观。薄葬古已有之,但在帝王薄葬中,曹操是开先河者,不建封土堆、不植树、不随葬金玉器物。汉代一个诸侯王刘胜死后都穿着2498块玉片、1100克金丝构成的金缕玉衣,号为武帝的曹操却只穿补过的衣服入殓。曹魏以至两晋帝王都有薄葬者,但唐代以后,帝王厚葬又成了传统,最后一个帝陵修到1915年,这已是民国的第四个年头了。

自古以来厚葬是主流,这有深厚的社会 基础。“孝莫重乎丧”“以孝治天下”的统治者重视丧葬,也不全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占有欲望。曹操虽然引领几位帝王,书写帝王丧葬史上薄葬的一段,但终不能产生更多影响。而且在厚葬为主的氛围中,薄葬者不被理解和支持也是难免,曹操墓之所以成谜,或也与此有关。许多人不相信,贵如曹操会简单地打发自己。魏晋的薄葬,与汉末战乱,许多厚葬之墓被盗掘有关,人们希望以薄葬来获得死后的安宁。这一愿望曹操没能实现,他虽被视为奸雄之首,却未能料到自己简办的丧事会成为光怪陆离的千古之谜,近1800年过去,还吸引着人们注意。

三、曹操高陵墓穴概括

位于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南门外的曹操高陵,是一座多墓室的大型砖室墓。墓平面呈甲字形,墓葬坐西向东,墓葬全长近60米。墓室墓圹平面呈前宽后窄的梯形,东面最宽处宽22米,西面较窄处宽19.5米,东西长18米,墓圹面积接近400平方米,整个墓葬占地面积740平方米左右。由墓道、墓门、封门墙、甫道、前后主室和四个侧室组成,结构复杂,规模宏大。

墓道为斜坡状,上宽下窄,两壁分别有七个台阶,逐级内收。墓道上口宽9.8米,底部宽4.1米。全长39.5米,最深处距地表15米左右。在墓道与墓门接合处,南北两侧各有一道长5米、高4米的护墙。每面墙的墙体内立有五根原木立柱,作为龙骨。原木关节纹理清晰可辨。墓道填土含有大量料礓石,经平夯夯实,夯土层厚12―42厘米不等,十分坚硬。

墓道两边有9对南北两两对称的磬形坑,每个磬形坑的内凹处各环抱一个不规则形坑,并各有一排东西向的柱洞。在墓道东端有一排南北方向排列的方坑,墓道东端右侧有一东西向长3米、宽1.6米的长方形坑。墓葬中部有一条南北向的夯土层带。

墓门为砖砌双券拱形门,外券宽1.95米、高3.03米,拱高1.13米;内券宽1.68米、高2.58米,拱高0.8米。内有墓门,外有三道封门墙封闭。外层封门墙为竖放立砖,中层封门墙为错缝横砌,内层封门墙为斜立砖。整个封门墙厚度达1.45米。内有门槽,宽0.24米。

甬道为砖砌,券形顶,青石铺地,长2.85、宽1.68、拱高0.8、通高2.58米。

墓室为砖砌,分前、后两室。前室平面近方形,东西长3.85、南北宽3.87米。四角攒尖顶,墓顶距墓底高6.4米,青石铺地。

前室平面近似方形,东西长3.85米,南北宽3.87米。四角攒尖顶,墓顶距墓底6.4米。有南北两个侧室,其中南侧室平面为南北宽3.6米、东西长2.4米的长方形,圆券形顶;北侧室平面为南北宽1.83米、东西长2.79米的长方形,四角攒尖顶。主室与侧室之间由甫道相连,并有门相区隔,现仅存门槽,门槽宽0.2米。北侧室甫道长1.1米,宽1.36米;南侧室甫道长1米,宽1.4米。

后室东西长3.82米,南北宽3.85米,四角攒尖顶,墓顶距墓底通高6.50米。在墓室顶部靠后处发现两个盗洞,从盗洞断面看,墓壁厚达1米左右。有南北两个侧室,侧室南北长均为3.60米,东西宽1.90米―1.92米,圆券形顶。主室与侧室之间由甫道相连,并有门相区隔,现仅存门槽,门槽宽0.20米。北侧室甫道长0.97米,宽1.17米;南侧室甫道长0.97米,宽1.28米。

整个墓室所铺青石大小不一,其中前甬道铺地石长1.75、宽1.巧米;前室最大的长1.67、宽0.83米,最小的长0.76、宽0.73米;后室最大的长1.05、宽0.95米,最小的长0.94、宽0.9米。错缝平铺,地面平整。围绕墓壁四周地面均有宽0.12米的凹槽。

在曹操墓中发现三个棺椁残痕,其中后室一个,葬具疑为石棺床,后室南北侧室中各有一个,均为木棺。与墓葬中所出土的三具人骨相对应,说明在墓葬中除了曹操外,另外还有两个陪葬女人。

返回目录

真正的曹操墓究竟有没有被发掘?

从魏晋开始已被多次盗挖墓内男性遗骨或为曹操\x0d\x0a\x0d\x0a核心提示\x0d\x0a\x0d\x0a一千多年来,关于曹操墓的位置,有七十二疑冢之说,有许昌城外说,有漳河水底说,莫衷一是,谜团重重。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在北京举行 发布,宣布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经权威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研究,认定这座大墓为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x0d\x0a\x0d\x0a发掘现场\x0d\x0a\x0d\x0a现场出土器物250多件\x0d\x0a\x0d\x0a在西高穴村南,远远就可以看到两座银色的钢制大棚,现场封锁严密,两三米高的石棉瓦围得严严实实,村民说,这就是曹操墓的发掘现场。\x0d\x0a\x0d\x0a墓室可看到多个盗洞\x0d\x0a\x0d\x0a墓地平面为甲字形,坐西向东,是一座带斜坡墓道的双室砖券墓,规模宏大,结构复杂,主要由墓道、前后室和四个侧室构成。墓地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通过一个39.5米的斜坡墓道,直接通到墓室门口,距离地面15米,有一座建筑的话,墓地就位于该建筑的地下五层。\x0d\x0a\x0d\x0a墓室分为前室和后室,中间有甬道相通,前后室顶部为四角攒顶,甬道为砖券拱形顶。前后墓室东西两侧各有一个耳室。\x0d\x0a\x0d\x0a考古人员说,仅在墓口一看,就可以发现葬制规格非常高,墓主人的身份也是非常显赫。\x0d\x0a\x0d\x0a走进墓室,可以清楚地看到多个盗洞,考古人员说,从目前收集到的材料看,从魏晋时期一直到现在,墓室曾遭到多次盗扰,不光是文物丢失,很多历史遗迹也遭到破坏。\x0d\x0a\x0d\x0a但是考古人员还是找到了一些幸存的重要随葬品,共出土器物250余件,有金、银、铜、铁、玉等多种质地。器类主要有铜带钩、水晶珠、玛瑙珠、石圭、石璧、石枕、刻铭石牌、陶俑等,其中以刻铭石牌和遗骨最为重要。\x0d\x0a\x0d\x0a此次共出土刻铭石牌59件,有长方形、圭形等,铭文记录了随葬物品的名称和数量。其中8件圭形石牌极为珍贵,分别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等铭文。在追缴该墓被盗出土的一件石枕上,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铭文。\x0d\x0a\x0d\x0a体现曹操薄葬制度\x0d\x0a\x0d\x0a在墓室清理中,发现有人头骨、肢骨等部分遗骨,专家初步鉴定为一男两女3个个体,其中,墓主人为男性,年龄在60岁左右,与曹操的卒年66岁相吻合。\x0d\x0a\x0d\x0a经权威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根据考古资料和现场考证研究,认定这座东汉大墓为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x0d\x0a\x0d\x0a曹操高陵的发现,印证了文献中对曹操高陵的位置、曹操的谥号、他所倡导的薄葬制度等有关记载是确凿可靠的信史。\x0d\x0a\x0d\x0a六大证据\x0d\x0a\x0d\x0a1\x0d\x0a\x0d\x0a墓葬总长度近60米,砖券墓室的形制和结构与已知的汉魏王侯级墓葬类似,与曹操的魏王身份相称;该墓未发现封土,也与文献记载曹操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的情况相符合。\x0d\x0a\x0d\x0a2\x0d\x0a\x0d\x0a墓葬出土的器物、画像石等遗物具有汉魏特征。\x0d\x0a\x0d\x0a3\x0d\x0a\x0d\x0a墓葬位置与文献记载、出土鲁潜墓志等材料记载完全一致。\x0d\x0a\x0d\x0a据文献记载,曹操于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病逝于洛阳,二月,灵柩运回邺城,葬在了高陵,高陵在“西门豹祠西原上”。当时的西门豹祠在今天的漳河大桥南行一公里处,地属安丰乡丰乐镇。这座大墓就在西门豹祠以西。\x0d\x0a\x0d\x0a1998年,西高穴村西出土的后赵建武十一年大仆卿驸马都尉鲁潜墓志,也明确记载魏武帝陵的具体丶位置就在这里。\x0d\x0a\x0d\x0a4\x0d\x0a\x0d\x0a文献还记载,曹操主张薄葬,他临终前留下《遗令》:“殓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也在这座墓葬得到了印证:墓葬规模不小,但墓内装饰简单,尽显朴实。兵器、石枕等有文字可证皆为曹操平时“常所用”之器,一些玉器等装饰品也应是曹操日常佩戴之物。\x0d\x0a\x0d\x0a5\x0d\x0a\x0d\x0a最为确切的证据就是刻有“魏武王”铭文的石牌和石枕。据文献记载,曹操生前先封为“魏公”,后进爵为“魏王”,死后谥号为“武王”。出土石牌、石枕刻铭称“魏武王”,正是曹操下葬时的称谓。曹丕追尊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x0d\x0a\x0d\x0a6\x0d\x0a\x0d\x0a墓室中发现的男性遗骨,经鉴定年龄在60岁左右,与曹操终年66岁吻合,应为曹操遗骨。\x0d\x0a\x0d\x0a发现经过\x0d\x0a\x0d\x0a缴获被盗石牌\x0d\x0a\x0d\x0a上刻“魏武王”\x0d\x0a\x0d\x0a“曹操墓”所在地,原为一窑场取土点,被挖掘五六米深后遭到废弃,有村民在此种上了庄稼。\x0d\x0a\x0d\x0a村民浇地发现古墓\x0d\x0a\x0d\x0a2005年底,一村民在此浇地时,发现有一处地方水一直向下流,经查看发现那里有一个洞,推测下面可能是古墓;过春节时,有人发现该墓已经被盗。\x0d\x0a\x0d\x0a安阳县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金静告诉记者,安丰乡一带墓葬密集,盗墓行为猖獗,当地政丶府曾多次进行打击,安阳县公丶安部门曾先后抓获4批20多名盗墓贼。\x0d\x0a\x0d\x0a2008年,安阳县安丰乡派出所侦破的盗掘“曹操墓”案件中,从盗墓贼手中缴获三块墓内汉画像石,上有“主簿车”、“咸阳令”等字样,其下部为水陆攻战图场面。\x0d\x0a\x0d\x0a从画像石的铭文来看,墓葬规格相当高,应该为汉魏时期的高级贵族墓葬。\x0d\x0a\x0d\x0a在这些文物中,最珍贵的莫过于瓷枕与刻铭石牌了。据了解,瓷枕上刻有“魏武王御用”字样,刻铭石牌上也有“魏武王”字样。这拨开了曹操墓的迷雾:曹操生前为王,这两处的“魏武王”完全与他死时的身份相符。\x0d\x0a\x0d\x0a2008年12月,经报请 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局组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对墓葬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返回目录

如果本文的解答对您有所帮助,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支持。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