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读者,很多人可能对贝聿铭死后葬在哪里_贝聿铭葬在哪不是很了解,所以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贝聿铭死后葬在哪里_贝聿铭葬在哪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百年贵族:苏州贝家,传承17代富贵不减,如今怎样?
许多富贵之家有着巅峰的 ,但是紧随其后的是败落和衰弱。而有一个家族,历经数百年,富贵传承17代,堪称中国真正的 ,薪火相传,绵延不绝,至今仍活跃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它就是 家族。
从明朝中期的买卖吆喝声 起,辗转定居到苏州,立下根基,涉足商业,政治,财 化等等行业。度过变革时期的混乱,这个家族依旧存在,并且发展壮大,代代人才辈出,是什么使得这个家族传承不断至今17代?
出身望族的建筑
贝聿铭,这个名字代表着 建筑的一个挺立的标杆,他被称为“最后一个 主义 ”,在建筑界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存在,他将建筑人格化和东方的诗意融合升华,打造了一个个美妙绝伦的建筑。
贝聿铭,1917年出生于广东广州,祖籍江苏苏州,作为一名建筑师,他将脑海中的绝妙构思变为一张张严谨的图纸,最后以钢筋,水泥,玻璃,石块的融合展现给世界,创造出惊艳 的作品。
壮观的法国巴黎罗浮宫玻璃 塔,美国 大气研究中心,美国 美术馆东馆,美国拉达斯音 厅, 总部和苏州总部,苏州博物馆, 人民共和国驻美利坚合众国 馆,澳门科学馆和 六朝博物馆等等建筑。时至今日,这些建筑仍然是后辈学子的建筑示例,贝聿铭这三个字代表着一种高度,一种巅峰。
他曾说:“人生并不长, 原则是,只做自己认为美丽的事,创造出有震惊效果的美感。”事实上他做到了这一点,超越了自己,甚至他的建筑还超越了 ,那些古 的建筑在今天也散发出惊艳的美感和巨大的价值,随着时间的发展,更加具有韵味。
他以建筑 美誉名 ,但是很少 知道,在贝聿铭的背后,是一个 了近六百年的名门望族。
百年积累,代代相传
家族最开始是在明朝中期以贩卖药材为生,慢慢积累人脉,然后在浙江一带经营药店, 信誉良好,并且与人坦诚,生意越做越大,一跃成为浙江地区富甲一方的商贩,财富积累的速度与日攀升。
后来从浙江地区迁往苏州,成为苏州四大家族之一。贝聿铭的祖父贝哉安是当时名震一方的“金融大亨”,创办了著名的 ,中国第一家新型旅行社也是 家族的创举,如此之举,在当时可谓一马当先。
贝聿铭的父亲贝祖贻继承父业,干出了一番更大的事业,任 民国中央银行总裁,同时还是 的创始人之一。
这样的家族, 满身,财源滚滚,从明朝中期传承到现在已经有六百多年,时至今日,已有17代人,并且家族中人才辈出,或经商,或从政,或读书,皆为人中 ,熠熠生辉。那么,这样的传承不断,一代又一代人接过家族传承的责任,不敢懈怠,绵延17代的 家族靠什么走到了现在?
善好施,骨子里的教养
富贵之家难免出孽子败儿,但是 家族却不是这样,究其原因,还是归根于家风教育,代代栽培。
虽然 家族是经商发家的真正 ,但是从未落下子孙后代的教育。这教育不仅仅是书本知识,还涉及做人的方方面面。贝聿铭的叔祖父,“颜料大王”贝润生认为:以产遗子孙,不如以德遗子孙。他花巨资修缮一 狮子林,供人观赏,这个园林有着巨大的审美价值和历史价值,格局宏大,一砖一瓦皆是风情。
贝润生和贝哉安两人开办了中国第一个新式幼稚园,他们对苏州的公益慈善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前夕, 在中央银行由于职务的便利,卷走了大批公款。而贝聿铭的父亲,作为中央银行的总裁,虽大权在握,但是在远走美国时没有在银行拿走一分钱的公款。
原因,这就是一个家族的家风,一个家族的代代坚守,德行操守言传身教,才能出这样的如此优秀后辈。即便富裕仍不骄傲,为人耿直,坦坦荡荡,这是 男子不变的信条,永远的坚守,是祖祖辈辈刻在骨子里的教养。
的女人同样在家族里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一个家族的兴旺,离不开女人。 家族通婚的对象都是一些底蕴丰厚的文化世家,贝聿铭的母亲庄氏是清朝国子监祭酒的女儿,知书达理,温婉端庄。后来贝聿铭的父亲在庄氏病死后再娶“云南名媛”蒋士云,她是曾在 政府任 蒋覆福的女儿,学富五车,才学过人。
而贝聿铭娶了陆书华,陆书华的父亲是麻省理工毕业的工程师,而陆书华也是 名校毕业,两人恩爱美满,门当户对。陆书华后来对于贝聿铭的影响重大,这位卓越建筑师的成功也离不开陆书华的支持与帮助,并且陆书华对于儿女的教育十分重视,培养了优秀的后代。
依旧精彩,后辈人才济济
时至今日, 家族已经传承到17代,富贵不减,买下上海千套房产,家族繁衍不断,富贵延续到17代的子孙,胜于往日。贝聿铭是第十五代子孙,他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后来到 大学和麻省理工继续深造,成就卓越,于2019年5月16日逝世, 虽去,后代仍在为家族 奋斗不息。
第16代贝家子女,叫贝定中,贝建中,贝礼中,女儿贝莲。贝聿铭的这三个儿子全部毕业于 大学,子承父业,成为优秀的建筑师,女儿为 大学法律系毕业生,都非常出色,在行业中出类拔萃,没有辜负贝聿铭的期望。
第17代贝家子孙,虽然年轻,但是也惹人关注,贝建中女儿依旧遵循家族传统,毕业于 大学社会学专业,端庄大方,惊才绝艳。贝礼中女儿也是很有自己想法的人,思维活跃。
如今的第16代和第17代子孙正是 起的新星,子女进入 读书,秉承祖训,德才兼修,开创属于自己的广阔未来。他们的血脉里流淌着贝家的滚烫血液,有着刻在骨子的修养,必定会在这个 里延续 的 与 。
什么是真正的 ?大概像 家族一样,以德传家, 善好施,重视教育。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洗礼,贝家人依然活跃在人们的视野之中,百年传承,代代不衰。
巍巍中山陵预习
巍巍中山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能从“十五字”初步 文章内容;
(2)把握中山陵的特征以及感受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3)学习文章是如何按 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中山陵的;
(4)结合有关数字说明和描写的语句, 文章语言的准确、简洁和生动;
过程与方法: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合作探讨文章的重点难点,采用自主研究和全班交
流的方法,理解建筑物的特征和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课文的学习,加深对我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的了解,从“巍巍”的中山陵中感受到他人格的伟 精神的不朽,继续培养自己对革命者的崇敬和缅怀之情。
教学重点:
理清说明时采用由总到分,由外到内的顺序和文章是如何紧扣“巍巍”这一特征展开介绍的;
教学难点:
文章如何体现孙中山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的相 彰。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知道今天是什么 吗?(清明节)清明节是我国一个传统的节日,你知道这个节日有哪些风俗呢?(每至此日,人们会准备一些花圈和纸钱等去坟上祭拜祖先和已逝的亲人,因此这是一个纪念先人的节日)你能用一句诗来形容清明节的情景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与其他节日相比,清明是唯一一个充满哀思的节日,是一个让人心情沉重的节日。今天恰巧是清明,就让我们怀着这种 特有的沉重心情来悼念一个人。他既不是我们的亲人,也不是“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烈士,但是他却值得每一个中国人深情缅怀,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他曾带领国人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 民国。后人为了纪念他,就为他建造了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陵墓,就以他的名字命名。说到这里,你们肯定猜出知道他是谁了吧?(孙中山)对,他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他死后所埋葬的陵墓就叫做中山陵,现在让我们一起跟随着一位名叫刘叙杰的作者,一起去巍巍的中山陵,缅怀这位伟大的人物。(板书课题)
二、浏览课文,初步把握内容
《巍巍中山陵》是一篇介绍陵园建筑的说明文,学习说明文,我们脑海中应自然浮现出说明文学习的“十五字”方法,有谁能为我们回忆一下?(明对象、抓特征、理顺序、找方法、品语言)那么通过昨天的预习,你能为十五字找到相应的答案吗?
明确:明对象——中山陵;抓特征——巍巍(高大);理顺序—— 顺序;找方法——列数字等;品语言——准确、生动。
过渡:从上面五个方面,我们对文章的一些基本内容有了了解,但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知道这些皮毛,让我们在作者的带领下,走进陵园深处。
三、从设计方案的择优,理解中山陵的“巍巍”
1.假设一下,如果请你为孙中山先生设计陵墓,那么你在设计时会考虑哪些因素?(以贝聿铭的设计为参考)
参考:地理环境(中国人对身后事非常重视,要选一个风水宝地)、设计应符合人物身份、要考虑资金预算等
2.我们同学还挺有当设计师的潜力的,考虑的因素还是很多的。其实当时人们在为孙中山设计陵墓时也是煞费苦心的。提出的设计方案很多,但只有40余份入选,其中最后只有一个方案被选中,它就是吕彦直的设计方案。请大家各自朗读课文的第4段,想想这些设计方案是怎样入选的,为什么最后只有吕彦直的方案 而出?
交流:可用原话回答,鼓励尽量用自己的语言归纳,要点如下有注重和谐协调;弘扬民族文化;追求形神兼备等。
吕彦直的设计凭借这些优势而入选了,但设计方案只是第一步,重要的是建造。课文中简单的介绍了陵园的建造情况,谁愿意为我们读一下?(一生朗读,提醒学生注意数字)
提问:这段文字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些列举的数字能说明什么问题的?
参考:中山陵从动工到竣工耗时之久,用地面积之大,使用经费之多,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山陵建筑的“巍巍”以及它在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四、从地理位置的选择,理解中山陵的“巍巍”
过渡:那么,这样一座巍巍的建筑,到底建筑在什么地方呢?(古都 东郊的钟山南麓,第一小节里有交代)。但大家知道孙中山是哪里人?(广东 人)中国有句古话,“叶落归根”,也就是人死之后要埋葬在自己的出生地,但孙中山为什么会葬在 的钟山脚下呢?你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
明确: 这是孙中山的遗愿(内部原因);
那么,钟山为什么能得到孙中山的青睐呢?请大家 文章的第二小节,看看你能找到钟山吸引孙中山之处吗?
交流:钟山地势雄伟,风景优美,并且有沉重的历史感等
说到这里, 师有一个疑问,这篇文章是介绍钟山陵的,但作者为什么用这么多的文字介绍钟山呢?是不是偏题了?谁能为 师解答一下疑惑?
明确: 是钟山的这些地理和人文环境,才使孙中山选择这里;二用钟山雄伟的壮观的气势来衬托中山陵的“巍巍”。
五、小结:这节课我们从整体上对文章了解了一番,通过对设计方案和地理位置的选择这两个角度,初步理解了中山陵“巍巍”的特征,除了这些内容,文章还有哪些部分也能或明或暗地表现这一特征呢?留给大家思考,我们下节课一起探讨。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为主,让学生回忆“巍巍”的含义和作者是如何写出中山陵“巍巍”特征的,再由上节课的问题导入新课的学习。
二、从中山陵的组成部分,理解中山陵的“巍巍”
过渡:从中山陵的设计方案、建造过程和地理位置,我们初步感受到了中山陵“巍巍”的特征,接下来,我们就要去看一看中山陵的“庐山真面目”,看看它本身是不是真的那么“巍巍”。
文章正式介绍中山陵建筑群体的是哪些段落呢?(从第5~11小节)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也是我们学习的一个重点。
请大家 第5和第6小节,了解一下中山陵的总体设计和总平面图。思考三个问题:(1)中山陵的总体设计为什么“值得称道”?(2)陵园大道旁为什么栽种如此多的树木?(3)既然文章第7~11小节具体介绍了陵园的主要建筑,为什么第6小节还要总写陵园平面布局?
交流:(1)三处风景区连为一体;(2)形成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也体现勒令孙中山的精神万年长存;(3)使读者对中山陵先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也表现了设计者的思想。
除了通过总体设计和布局,衬托中山先生博大的襟怀和不朽的业绩之外,哪些地方还以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直接表现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和伟大形象呢?哪些地方可以表现中山陵“巍巍”的特征呢?
交流:直接用数字体现中山陵的高大;“ ”“天下为公”遗著《国民政府建国大纲》
雕像和卧像等。
5.小结:至此,我们从三个角度:设计方案的择优、地理环境的选择、陵园布局的组成等方面,着重分析了中山陵“巍巍”的特征。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陵园建筑群体的规模气势;二是指中山陵以及墓主孙中山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从三个方面:用钟山的雄伟衬托,用具体的数字说明;从陵墓的主人介绍。
三、 第6~11段,理清说明顺序
刚才,我们匆匆的游览了一下中山陵,对里面的建筑有了大致的了解,今天,我们就放慢脚步,细细地欣赏一番,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中山陵由南北两区组成,南区包括 坊和墓道;北区包括陵门、碑亭、石阶、大平台、祭堂和墓室等。这些内容都是在哪个小节里提到的?(第六小节)那么这一节与其他小节是什么关系呢?(总分)
请对照着课文,边 边完成课后的图表,并思考两个问题: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中山陵的?如果请你当中山陵的讲解员,你能用简单的语言把这幅平面图介绍清楚吗?
学生自主完成图表,并交流:
(1)说明顺序:由外到内,由整体到局部
(2)讲解:要求语言简洁,条理清楚。
四、精段赏析, 语言特色
知识介绍:一篇优秀的说明文语言通常有两大特点:一是准确简洁;二是生动形象。根据这两种语言特色,说明文的说明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平实说明;一是生动说明。平实说明就是用一些平淡朴实的语言进行说明,而生动说明就是用一些形象优 语言对事物进行描写,也是为了更好的说明事物。
现在,请同学们找出文中采用生动说明的语段,读一读,想想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各自朗读交流,找出描 动之笔
在朗读中品味描写的精彩之处
感受精彩描写的作用
五、总结全文:用课后探究一为起点,总结文章作为说明文的优秀之处,并鼓励学生向墓主孙中山致以崇高的敬意,牢记伟人的训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以此自勉。1.主旨:这是一篇介绍陵园建筑的说明文。课文有条不紊地介绍了中山陵园的方位、人文环境、设计特色、修建过程和规划特点,准确地说明了中山陵园的建筑特征,表现了它的巍巍气势和孙中山先生在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2.第4段:采用了中轴对称、民族形式的建筑外观、淳朴的色调、简洁的装修和大面积绿化等手法,基本上达到了表现陵园庄严气氛和孙中山先生不朽精神的要求,在实用上也取得满意的效果。
第5段:由中山门开始的宽阔陵园大道,至陵前长六公里,两旁栽种着许多法国梧桐,这些行道树在长成后,枝繁叶茂,丫杈交错,形成了一条浓翠蔽日的林阴大道。道外的丘岗坡陀上,密植着众多的落叶树和常绿树,林丛复叠,莽苍深邃,使人们在未达陵墓以前,就已逐步进入庄严肃穆的气氛之中。
第12段: 以来,党和 一直对陵园十分关注,除了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以外,还对整个陵区进行了维修和整修,使得这位伟大革命家的安息之所,始终保持着整齐、宁静、肃穆的景象。评论|5 云紫|四级采纳率8%擅长:暂未定制其他类似问题2009-04-18巍巍中山陵原文752009-03-31巍巍中山陵练习712008-04-06《巍巍中山陵》课后二题2122008-03-31巍巍中山陵402008-04-15巍巍中山陵说明顺序51更多关于巍巍的中山陵句析的问题>>相关知识巍巍中山陵: 巍巍中山陵:导游词巍巍中山陵:练习巍巍中山陵:示意图2011-06-12巍巍中山陵 答案10分钟之内追加20分162011-04-17巍巍中山陵 答案,几分钟内有奖,急!!!!!!!!!!!!!!!!!!!!!!!!!!!...662009-04-05巍巍中山陵课后练习 面图364其他4条回答2009-04-0821:16milk_800|九级1.主旨:这是一篇介绍陵园建筑的说明文。课文有条不紊地介绍了中山陵园的方位、人文环境、设计特色、修建过程和规划特点,准确地说明了中山陵园的建筑特征,表现了它的巍巍气势和孙中山先生在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2.第4段:采用了中轴对称、民族形式的建筑外观、淳朴的色调、简洁的装修和大面积绿化等手法,基本上达到了表现陵园庄严气氛和孙中山先生不朽精神的要求,在实用上也取得满意的效果。
第5段:由中山门开始的宽阔陵园大道,至陵前长六公里,两旁栽种着许多法国梧桐,这些行道树在长成后,枝繁叶茂,丫杈交错,形成了一条浓翠蔽日的林阴大道。道外的丘岗坡陀上,密植着众多的落叶树和常绿树,林丛复叠,莽苍深邃,使人们在未达陵墓以前,就已逐步进入庄严肃穆的气氛之中。
第12段: 以来,党和 一直对陵园十分关注,除了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以外,还对整个陵区进行了维修和整修,使得这位伟大革命家的安息之所,始终保持着整齐、宁静、肃穆的景象。评论|92009-04-0911:39sunhx1995|四级巍巍中山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能从“十五字”初步 文章内容;
(2)把握中山陵的特征以及感受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3)学习文章是如何按 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中山陵的;
(4)结合有关数字说明和描写的语句, 文章语言的准确、简洁和生动;
过程与方法: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合作探讨文章的重点难点,采用自主研究和全班交
流的方法,理解建筑物的特征和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课文的学习,加深对我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的了解,从“巍巍”的中山陵中感受到他人格的伟 精神的不朽,继续培养自己对革命者的崇敬和缅怀之情。
教学重点:
理清说明时采用由总到分,由外到内的顺序和文章是如何紧扣“巍巍”这一特征展开介绍的;
教学难点:
文章如何体现孙中山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的相 彰。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知道今天是什么 吗?(清明节)清明节是我国一个传统的节日,你知道这个节日有哪些风俗呢?(每至此日,人们会准备一些花圈和纸钱等去坟上祭拜祖先和已逝的亲人,因此这是一个纪念先人的节日)你能用一句诗来形容清明节的情景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与其他节日相比,清明是唯一一个充满哀思的节日,是一个让人心情沉重的节日。今天恰巧是清明,就让我们怀着这种 特有的沉重心情来悼念一个人。他既不是我们的亲人,也不是“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烈士,但是他却值得每一个中国人深情缅怀,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他曾带领国人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 民国。后人为了纪念他,就为他建造了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陵墓,就以他的名字命名。说到这里,你们肯定猜出知道他是谁了吧?(孙中山)对,他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他死后所埋葬的陵墓就叫做中山陵,现在让我们一起跟随着一位名叫刘叙杰的作者,一起去巍巍的中山陵,缅怀这位伟大的人物。(板书课题)
二、浏览课文,初步把握内容
《巍巍中山陵》是一篇介绍陵园建筑的说明文,学习说明文,我们脑海中应自然浮现出说明文学习的“十五字”方法,有谁能为我们回忆一下?(明对象、抓特征、理顺序、找方法、品语言)那么通过昨天的预习,你能为十五字找到相应的答案吗?
明确:明对象——中山陵;抓特征——巍巍(高大);理顺序—— 顺序;找方法——列数字等;品语言——准确、生动。
过渡:从上面五个方面,我们对文章的一些基本内容有了了解,但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知道这些皮毛,让我们在作者的带领下,走进陵园深处。
三、从设计方案的择优,理解中山陵的“巍巍”
1.假设一下,如果请你为孙中山先生设计陵墓,那么你在设计时会考虑哪些因素?(以贝聿铭的设计为参考)
参考:地理环境(中国人对身后事非常重视,要选一个风水宝地)、设计应符合人物身份、要考虑资金预算等
2.我们同学还挺有当设计师的潜力的,考虑的因素还是很多的。其实当时人们在为孙中山设计陵墓时也是煞费苦心的。提出的设计方案很多,但只有40余份入选,其中最后只有一个方案被选中,它就是吕彦直的设计方案。请大家各自朗读课文的第4段,想想这些设计方案是怎样入选的,为什么最后只有吕彦直的方案 而出?
交流:可用原话回答,鼓励尽量用自己的语言归纳,要点如下有注重和谐协调;弘扬民族文化;追求形神兼备等。
吕彦直的设计凭借这些优势而入选了,但设计方案只是第一步,重要的是建造。课文中简单的介绍了陵园的建造情况,谁愿意为我们读一下?(一生朗读,提醒学生注意数字)
提问:这段文字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些列举的数字能说明什么问题的?
参考:中山陵从动工到竣工耗时之久,用地面积之大,使用经费之多,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山陵建筑的“巍巍”以及它在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四、从地理位置的选择,理解中山陵的“巍巍”
过渡:那么,这样一座巍巍的建筑,到底建筑在什么地方呢?(古都 东郊的钟山南麓,第一小节里有交代)。但大家知道孙中山是哪里人?(广东 人)中国有句古话,“叶落归根”,也就是人死之后要埋葬在自己的出生地,但孙中山为什么会葬在 的钟山脚下呢?你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
明确: 这是孙中山的遗愿(内部原因);
那么,钟山为什么能得到孙中山的青睐呢?请大家 文章的第二小节,看看你能找到钟山吸引孙中山之处吗?
交流:钟山地势雄伟,风景优美,并且有沉重的历史感等
说到这里, 师有一个疑问,这篇文章是介绍钟山陵的,但作者为什么用这么多的文字介绍钟山呢?是不是偏题了?谁能为 师解答一下疑惑?
明确: 是钟山的这些地理和人文环境,才使孙中山选择这里;二用钟山雄伟的壮观的气势来衬托中山陵的“巍巍”。
五、小结:这节课我们从整体上对文章了解了一番,通过对设计方案和地理位置的选择这两个角度,初步理解了中山陵“巍巍”的特征,除了这些内容,文章还有哪些部分也能或明或暗地表现这一特征呢?留给大家思考,我们下节课一起探讨。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为主,让学生回忆“巍巍”的含义和作者是如何写出中山陵“巍巍”特征的,再由上节课的问题导入新课的学习。
二、从中山陵的组成部分,理解中山陵的“巍巍”
过渡:从中山陵的设计方案、建造过程和地理位置,我们初步感受到了中山陵“巍巍”的特征,接下来,我们就要去看一看中山陵的“庐山真面目”,看看它本身是不是真的那么“巍巍”。
文章正式介绍中山陵建筑群体的是哪些段落呢?(从第5~11小节)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也是我们学习的一个重点。
请大家 第5和第6小节,了解一下中山陵的总体设计和总平面图。思考三个问题:(1)中山陵的总体设计为什么“值得称道”?(2)陵园大道旁为什么栽种如此多的树木?(3)既然文章第7~11小节具体介绍了陵园的主要建筑,为什么第6小节还要总写陵园平面布局?
交流:(1)三处风景区连为一体;(2)形成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也体现勒令孙中山的精神万年长存;(3)使读者对中山陵先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也表现了设计者的思想。
除了通过总体设计和布局,衬托中山先生博大的襟怀和不朽的业绩之外,哪些地方还以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直接表现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和伟大形象呢?哪些地方可以表现中山陵“巍巍”的特征呢?
交流:直接用数字体现中山陵的高大;“ ”“天下为公”遗著《国民政府建国大纲》
雕像和卧像等。
5.小结:至此,我们从三个角度:设计方案的择优、地理环境的选择、陵园布局的组成等方面,着重分析了中山陵“巍巍”的特征。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陵园建筑群体的规模气势;二是指中山陵以及墓主孙中山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从三个方面:用钟山的雄伟衬托,用具体的数字说明;从陵墓的主人介绍。
三、 第6~11段,理清说明顺序
刚才,我们匆匆的游览了一下中山陵,对里面的建筑有了大致的了解,今天,我们就放慢脚步,细细地欣赏一番,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中山陵由南北两区组成,南区包括 坊和墓道;北区包括陵门、碑亭、石阶、大平台、祭堂和墓室等。这些内容都是在哪个小节里提到的?(第六小节)那么这一节与其他小节是什么关系呢?(总分)
请对照着课文,边 边完成课后的图表,并思考两个问题: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中山陵的?如果请你当中山陵的讲解员,你能用简单的语言把这幅平面图介绍清楚吗?
学生自主完成图表,并交流:
(1)说明顺序:由外到内,由整体到局部
(2)讲解:要求语言简洁,条理清楚。
四、精段赏析, 语言特色
知识介绍:一篇优秀的说明文语言通常有两大特点:一是准确简洁;二是生动形象。根据这两种语言特色,说明文的说明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平实说明;一是生动说明。平实说明就是用一些平淡朴实的语言进行说明,而生动说明就是用一些形象优 语言对事物进行描写,也是为了更好的说明事物。
现在,请同学们找出文中采用生动说明的语段,读一读,想想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各自朗读交流,找出描 动之笔
在朗读中品味描写的精彩之处
感受精彩描写的作用
五、总结全文:用课后探究一为起点,总结文章作为说明文的优秀之处,并鼓励学生向墓主孙中山致以崇高的敬意,牢记伟人的训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以此自勉。评论|42009-04-1217:43浮翼の爱|二级呃…………
你真牛…………语文课怎么上的啊…………评论(1)|22009-04-2020:19囧第三方|四级31巍巍中山陵
选自1981年10月30日《 日报》。
刘叙杰在浩荡的大江之滨,在秀丽的江南水乡之间,坐落着我国著名的古都之一—— 。中国人民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陵墓——中山陵园就位于 东郊的钟山南麓。
钟山的本源出自江 部的茅山山脉,它北延至 、镇江之间,称为宁镇山脉。钟山是宁镇山脉的最高峰,海拔约460米,东西走向,长约七公里,南北宽度仅三公里,由于附近大多是冲积平原和小丘陵,所以山形就显得分外雄伟高大。它的山顶坡陡崖峭,峰石突兀,十分险峻,但山腰以下渐趋平缓,松柏森郁,草莽绵连。在苍翠的 与山巅紫红色的页岩相互衬映的蓝色的天幕下,形成了一幅十分鲜丽而又和谐的大自然图画。相传孙中山先生在1912年3月辞去临时大 的职务以后,曾到钟山来打猎,看到周围的风景优美,地势也很开阔,就表示了身后要埋葬在这里的愿望。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因肝癌医治无效,病逝于 。根据他生前的愿望,将其陵园建筑在 的钟山南麓。
陵园的设计是通过方案竞赛入选的,对送选的四十余份图纸,采取了密封评议的方式。当时有许多中外建筑师参加,但入选的前三名都是 师。首奖是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由于他较好地考虑了陵园与周围环境、地形的结合,并参照了我国古代建筑中若干优秀的传统经验,采用了中轴对称、民族形式的建筑外观、淳朴的色调、简洁的装修和大面积绿化等手法,基本上达到了表现陵园庄严气氛和孙中山先生不朽精神的要求,在实用上也取得满意的效果。工程于1926年1月动工,3月26日奠基,至1929年基本完成。同年6月1日,孙中山先生的灵柩由 碧云寺运来安葬,但末期工程直到1931年10月才全部竣工。陵园用地面积46000亩,先后施工六年,使用的经费按当时的币值计算,共达四百余万元。
陵园的总体依南北中轴线,布置在钟山南麓的缓坡上,东、西距灵谷寺与明孝陵各约一公里(其间有道路相连)。这样就将三区著名的名胜联为一体,从而扩大了东郊风景区的游览范围和内容,在区域规划上是值得称道的。由中山门开始的宽阔陵园大道,至陵前长六公里,两旁栽种着许多法国梧桐,这些行道树在长成后,枝繁叶茂,丫杈交错,形成了一条浓翠蔽日的林阴大道。道外的丘岗坡陀上,密植着众多的落叶树和常绿树,林丛复叠,莽苍深邃,使人们在未达陵墓以前,就已逐步进入庄严肃穆的气氛之中。
陵园的总平面布局,大致可分为南、北两部。南部包括入口的 坊和缓长的墓道(在总图上表现如钟下的悬索)。北部包括陵门、碑亭、石阶、大平台、祭堂、墓室等(在总图上表现为钟的本体)。
陵墓的入口位于最南端,标志是一座三间三楼的 坊。在明间的檐下,悬挂着孙中山先生手书“ ”横匾一方。石坊北就是通往陵门的缓长坡道,汽车可循此直达陵门之前。墓道北端有一倾斜台地,东、西侧各建面阔三间的硬山卷棚小屋一所,为过去守陵卫士的驻所。正面建陵门,高15米,宽24米,深8米,蓝琉璃单檐歇山顶。屋身用花岗石砌成无梁殿①〔无梁殿〕内部全用圆拱支撑,整座建筑没有一根梁柱的殿宇。式样,正中拱门楣上镌刻着中山先生手书“天下为公”几个 大字。
循陵门后石阶即至碑亭,亭内在龟趺〔趺(fū)〕碑下的石座。上立8米高的石碑一座,上刻嵌金楷书:“中国 葬总理孙先生于此, 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
自碑亭再北,地势陡然高峻,由此上至祭堂前平台,全部砌以宽大的石阶。石阶分为八段,每段三十余步至五十余步不等,共290级。石阶尽处,就是宽135米深30米的大平台,中央则矗立着陵园的主体建筑——祭殿。平台是全陵的制高点,与入口处石坊的垂直高度差超过70米,这里视野辽阔,气象万千,既便近观,又宜远眺。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近处村舍相望,田圃纵横,道路津梁〔津梁〕渡口和桥梁。,行人车马,无不纤细入微,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而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蒙中,城犹潜蛇,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风霜雨雪,大自然都要向人们展示它那变幻无穷的奇妙景色。
祭堂是一座宽27米,深22米,高26米的重檐歇山建筑,堂内立有12根黑色花岗石圆柱,护壁则采用黑色大理石,石上刻着中山先生的《告诫党员演说词》全文。中央偏北处,置有这位伟大革命家的白大理石像一尊,雕像端坐平视,神态安详,栩栩如生。
墓室直径约16米,高10米,地面中部砌圆形凹穴,安放中山先生的大理石棺及卧像,周围有环形走道及石栏以供瞻仰。室顶为 形穹窿,对外不开窗,用电气 及机械通风。中山先生的灵柩在1929年奉安①〔奉安〕古称帝后安葬及神主迁。这里指孙中 柩的迁葬。时,即安葬于地下5米深处,外用钢筋混凝土加固,以策安全。室外砌有环形围墙,外铺草地,并植以梅、 等花木。
以来,党和 一直对陵园十分关注,除了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以外,还对整个陵区进行了维修和整修,使得这位伟大革命家的安息之所,始终保持着整齐、宁静、肃穆的景象。
如果您对本文的内容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肯定。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如果您想更深入地了解相关内容,可以查看文章下方的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