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朋友们,很多人可能对立夏是几月几日和立夏是指哪一天不是很了解,所以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立夏是几月几日和立夏是指哪一天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立夏是几月几日

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夏顾名思义是夏季的开始。立夏是每年的5月5日或6日,立夏气候特点是炎暑将临,雷雨增多。立夏尽显高柳新蝉、雨丝霞霸的一派景象。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立夏三侯
—侯蝼蛔鸣:可听到蛹蛹在田间的呜叫声。
二侯蚯蚓出:看到蚯蚓掘土。
三侯王瓜生:王瓜的蔓藤开始快速攀爬生长。
立夏前后,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线以南地区是真正的“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如池塘”的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摄氏度上下,正是“百般红紫斗芳菲”的仲春和暮春季节。
立夏时节,万物繁茂。这时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水稻栽插以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进入了大忙季节,此际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
正因如此,我国古来很重视立夏节气,周朝时,帝王要在立夏时亲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迎夏”,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配朱色玉佩,连马匹、车旗都要朱红色的,以表达对丰收的企求和美好的愿望,另外还要指令司徒等官员去各地勉励农民抓紧耕作。

立夏称体重是什么意思
主要是流行于我国南方的一项习俗,据说每年到了立夏时节,都会在家里中堂上或者天井里,挂一大秤,家中男女老小都可称,但更多是称小孩的体重。不过称人也有一些讲究,如称时,秤锤不能向内移,只能向外移,意即只能加重,不能减轻。又如,称的时候如果斤数适九,报数时必须再加一斤,因九是尽头数,需再讨一个吉利。这个活动其实是寄托了美好的寓意,希望一整年家人的身体都健康,强壮有活力。
有什么来历
传说朱元璋手下的得力的将军常遇春,有一次被抓走了关进大牢,狱卒的头子为了不给将来惹上麻烦,于是招待常将军好酒好菜。后来常遇春被救出,牢头禁子为了表功,竟当着明太祖的面叫人又称了一下常遇春的体重,他不仅没瘦反而比去年重了十来斤。而巧合的是这一天也是立夏日,朱元璋就特别高兴。
还有哪些风俗
迎夏:古时人们很重视这个节日,尤其是皇帝都会带领臣子,穿上朱红色的衣服到郊外举行相关仪式迎接夏季的到来,在今天已经很少见到了
吃立夏蛋:到了这一天,人们水煮鸡蛋,加入茶叶或者盐等,煮熟了给老人小孩吃,据说可防止中暑,也会补充体力,显得更加有精神。
食立夏饭:其种类有很多,比如乌米饭、豌豆糯米饭等,主料都是最平常的米饭,但因为加进了各种时令的料,变换出不同的颜色,也会引得人们食欲大开。

返回目录

立夏是指哪一天?

每年公历5月5日至7日,太阳到达黄经45°时为农历的立夏。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前后节气:谷雨、立夏、小满。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四月节,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这里的“假”,即“大”的意思。

我国古来很重视立夏节气。据记载,在立夏的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举行迎夏仪式。在古代,民间有立夏称体重、吃蛋、饮茶等习俗。

人们习惯把立夏作为夏季开始,但实际上我国各地冷暖不同,入夏时间实际上并不一致。若按气候学的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以上为夏季开始,“立夏”前后,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真正进入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上下,正是“百般红紫斗芳菲”的仲春和暮春季节。

返回目录

如果本文的解答对您有所帮助,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支持。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