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朋友们,对于《奥德赛》有怎样的内容梗概和antifa是什么组织,很多人可能不是很了解。因此,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奥德赛》有怎样的内容梗概和antifa是什么组织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奥德赛》有怎样的内容梗概?

《奥德赛》题名原意是“奥德修斯的战争”,叙述了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结束后回归故乡,回归过程中充满各种艰难险阻的漂泊经历和归家后与家人相认并报复求婚人的故事。全诗二十四卷,可划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卷至第4卷,奥德修斯的儿子特勒马科斯出外寻父;第二部分,第5卷至第13卷,奥德修斯讲述归途的艰难;第三部分,第14卷至第24卷,奥德修斯归家后报复求婚人。各卷内容分述如下。第一卷:众神明决定让奥德修斯归家。雅典娜来到伊塔卡,激励奥德修斯的儿子特勒马科斯,让他出外寻父。第二卷:特勒马科斯召开民众会议,当众谴责求婚者纠缠母亲,耗费自家财产,并说明要出外打探父亲消息。安提诺奥斯反驳他侮辱求婚子弟,并指责其母佩涅洛佩工于心计,欺瞒他人。佩涅洛佩向求婚者们说给公公拉埃尔特斯织完寿衣,再考虑改嫁之事,白天织,晚上拆,如此过了三年,直至第四年方被女仆揭露。特勒马科斯则祈求神明惩罚随意花费他人财产的求婚者。之后,在雅典娜的帮助下,召集了二十名同伴,备好一条快船,踏上了寻父之旅。第三卷:特勒马科斯来到皮洛斯,倾听老英雄涅斯托尔叙述英雄们攻取特洛伊后的返程之事。狄奥墨得斯、墨涅拉奥斯、阿基琉斯之子、菲洛克特特斯、伊多墨纽斯都顺利返航。老英雄并不知道奥德修斯的消息,让儿子伴送特勒马科斯去拉克德蒙找墨涅拉奥斯打探讯息。第四卷:特勒马科斯来到墨涅拉奥斯的居处,墨涅拉奥斯与妻子海伦热情招待他。墨涅拉奥斯讲述自己回程经历,从老海神普罗透斯嘴里听到小埃阿斯淹死,阿伽门农死于他的妻子与情人埃吉斯托斯的谋划以及奥德修斯被女神卡吕普索滞留于她的洞穴等消息。第五卷:宙斯命赫尔墨斯向女神卡吕普索传话,让她释放奥德修斯回归家园。奥德修斯在海上航行到第十八天时,看到了费埃克斯国土,波塞冬却在此时发现了他,立刻掀起滔天巨浪,将奥德修斯抛入大海。在海神伊诺和雅典娜的帮助下,奥德修斯登陆成功。第六卷:雅典娜托梦给费埃克斯公主瑙西卡娅,让她去城外河边洗衣服,使她碰到奥德修斯。公主将其带回城内。第七卷:奥德修斯在雅典娜的帮助下,来到费埃克斯王宫,向王后阿瑞塔哀求,诉说自己的不幸,博得众人同情。国王阿基诺奥斯款待奥德修斯,并决定派人派船送其归家。第八卷:费埃克斯国王阿尔基诺奥斯宴请诸位王公,共同谋划送返奥德修斯的事情。宴席间,歌手得摩多科斯先后歌唱了“奥德修斯与阿基琉斯争吵”“阿瑞斯与阿佛洛狄忒偷情被赫菲斯托斯用罗网捉住”“特洛亚木马计”三个故事。第九卷:奥德修斯对阿尔基诺奥斯说出了自己的名姓,并向其讲述充满苦难的归程。先来到伊斯马罗斯,攻破城市,屠杀居民,掠夺财物,后被当地的基科涅斯人联合邻近部族将奥德修斯这帮入侵者打跑;又来到洛托法戈伊人的国土,他们以花为食,吃了洛托斯花,会忘却故乡,故此花又被称为“忘忧花”;紧接着来到野蛮的库克洛普斯巨人岛,岛上所有作物无需耕植,自行生长,巨人们居住于洞穴。奥德修斯与伙伴们进入独目巨怪波吕菲摩斯的洞穴,巨怪吃掉了奥德修斯的六个伙伴,而奥德修斯则用橄榄树干捅瞎其眼睛,并藏身于羊腹之下,逃出巨人洞窟。第十卷:一行人到达艾奥利埃岛,岛上住着掌管群风的总管,神明艾奥洛斯。神明送给奥德修斯一只牛皮口袋,里面装满各种方向的呼啸的狂风。奥德修斯率领船队即将到家之际,伙伴趁他睡着,将口袋打开,狂风外涌,船队又被刮回到艾奥洛斯的海岛。继续前行,来到特勒皮洛斯,又碰到巨人族莱斯特戈涅斯人,他们在国王安提法特斯的带领下,毁灭了奥德修斯的船队,只有奥德修斯这一船人逃出来。又航行至海岛艾艾埃,岛上有位仙女叫基尔克,利用招待之便,将毒药放进饮料,同伴喝后均变成猪。奥德修斯在赫尔墨斯的帮助下,觅得药草摩吕,使毒药对己无效,又征服基尔克。女神告诉奥德修斯,如想返家,需要去冥界找到盲预言者特瑞西阿斯,他会指点迷津,助其归家。第十一卷:奥德修斯来到冥界,特瑞西阿斯向他预言,不要伤害特里那基亚的畜群,那是阿波罗所有,到家后,杀光求婚者,然后背上一把船桨出游,直至死亡的到来。奥德修斯见到思念自己而亡故的母亲及众多贵族王公的妻子或爱女的魂灵,见到在特洛亚并肩战斗的战友的魂灵,最后,又见到很多英雄的亡灵。第十二卷:奥德修斯一行人继续航行,穿过以歌声惑人心智的塞壬居住的_屿,又穿过由斯库拉与卡律布狄斯把守的水道。特里那基亚海岛上,伙伴们趁奥德修斯睡着,宰杀了太阳神的壮牛。当他们继续航行时,宙斯降下巨雷,将奥德修斯的伙伴全部杀死,奥德修斯漂流至奥古吉埃岛,被女神卡吕普索扣留。第十三卷:在费埃克斯人的帮助下,奥德修斯得以返回故乡伊塔卡。奥德修斯准备偷偷了解情况,雅典娜于是将他幻变成一个卑贱困苦的老人。第十四卷:奥德修斯找到牧猪人,发现牧猪人欧迈奥斯始终对自己忠心耿耿。第十五卷:特勒马科斯受雅典娜的提示,告别墨涅拉奥斯,返回伊塔卡,并去见牧猪奴欧迈奥斯。第十六卷:雅典娜卸去奥德修斯的伪装,父子田庄相认,共同商议惩处求婚者。求婚者及其手下,共计118人。第十七卷:特勒马科斯回家与母亲佩涅洛佩相见。奥德修斯依然伪装成老乞丐,在牧猪奴的带领下进城来到自己的府邸。第十八卷:奥德修斯打败另一位无赖乞讨者伊罗斯。晚宴时,奥德修斯先受到侍女墨兰托的讥讪,又被求婚者欧律马科斯嘲讽。第十九卷:伪装成老乞的奥德修斯与佩涅洛佩见面会谈。佩涅洛佩决定安排竞赛,求婚人中如若有能用奥德修斯遗留下来的弯弓,一箭射过12把铁斧的小孔,她便出嫁。第二十卷:求婚人侮辱伪装成老乞的奥德修斯,且轻视特勒马科斯。第二十一卷:佩涅洛佩向求婚者言明,只要有人达到自己的要求,便嫁。求婚者当中,无人能将弓弦安好。奥德修斯轻松装上弓弦,一箭穿过12把斧孔。第二十二卷:奥德修斯大发神威,杀死众多求婚人,只放_了两人,歌者费弥和传令官墨冬。又将不敬的12名女仆吊死,最后,肢解了不忠的牧羊奴。第二十三卷:奥德修斯与妻子相见,佩涅洛佩试探奥德修斯,奥德修斯说出只有二人才知道的秘密。佩涅洛佩疑虑尽消,夫妻终于团圆。第二十四卷:奥德修斯与父亲拉埃尔特斯见面。部分伊塔卡人被安提诺奥斯之父欧佩特斯煽动,找奥德修斯报复。奥德修斯与其父、其子并肩作战,拉埃尔特斯飞矛击杀欧佩特斯。雅典娜阻止双方厮杀,化解双方的仇怨。《奥德赛》主要通过人物的对话来刻画人物形象,奥德修斯被塑造为一个英勇、顽强、战斗不息且又智慧过人的英雄形象。他的勇武,在《伊利亚特》中已有所表现,而在归家途中,面对各种艰难险阻,他同样表现出果敢、坚毅的英雄本色,诗人通过奥德修斯这一人物形象,用隐喻的方式表现出人对自然的斗争,表达出“人定胜天”的观点。诗中重点赞颂了奥德修斯的智慧,他的智慧,最突出的便是机敏,机敏中包含着狡诈,这是为获取财富和奴隶所必需的手段。诗人通过奥德修斯这一形象,肯定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体现了个人意识的觉醒。史诗中,佩涅罗佩也是诗人着意刻画的一个女性形象。她坚持等待丈夫归来,长达二十年之久,最后三年还 了众多青年求婚者的胁迫。诗人把她塑造成一个不仅外貌美丽,而且具有美丽心灵,聪明、贤淑、忠贞的妇女形象。不可避免的,会把她与《伊利亚特》中的海伦相比较,可能在外貌方面,她比不上海伦,但在精神道德层面,一个抛夫弃子,远走他乡,引发战争,另一个严守妇道,足不出户,忠贞不渝,两相比较,高下立判。诗人通过佩涅洛佩形象的塑造,显然要树立了一个受世人推崇的妇女道德的典范。来源:新一代

返回目录

antifa是什么组织?

随着乔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之死的引发的 活动在全美各地蔓延,特朗普和一些政府官员将 活动的暴力性质归咎于一个名为“Antifa”的组织。随后,特朗普发推称要将Antifa列入恐怖组织名单。

Antifa的全称是“反 主义(Anti-Fascist)”,它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欧洲,旨在对抗当时盛行的纳粹、 和种族主义思想,并活跃至今。

柏林墙倒塌后,德国的新纳粹组织抬头,Antifa也顺应形势重新崛起。每年春天的希特勒生日,德国的新纳粹分子都会组织 ,作为反制,德国的Antifa团体在每年5月1日发起反纳粹、接纳外来 及难民的 。

美国的Antifa组织大多诞生在上世纪80年代,主要目的是反对种族主义。进入21世纪,Antifa在美国几乎销声匿迹,但特朗普上台后,这个组织又开始焕发出勃勃生机。

2017年8月,弗吉尼亚州夏洛茨维尔,当地议会打算拆除南北战争中支持奴隶制的南军将领罗伯特·李(Robert Edward Lee)的雕像,引发右翼群体不满,随即发动“团结右翼”(Unite the Right)活动,当中有不少白人至上主义份子、新纳粹主义者和3K党支持者。Antifa组织立刻行动起来与他们对抗。过程中,一辆汽车高速撞向人群,造成1死、至少19伤。

被特朗普定性为恐怖组织的“Antifa”,是什么来头?
“夏洛茨维尔事件”,2017年,图片来源:CNN

美国Antifa组织的 网站“It's Going Down”的一位站长安德森(James Anderson)曾表示,2015年成立网站之初,每日点击数仅约约300次,至2017年8月中旬特朗普上台后,已上升至每日1万至2万次。

与我们惯常理解中的“组织”不同,Antifa没有正式的领袖和总部所在地,正如《Antifa:反 运动手册》一书的作者马克·布雷(Mark Bray)所说:Antifa可以是一种意识形态,一种身份,一种倾向或社会环境,亦或一种自卫活动。其组织结构十分扁平,由各种左翼团体成员发展而来——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反种族主义等。

被特朗普定性为恐怖组织的“Antifa”,是什么来头?
一位披着Antifa旗帜的 者,2020年,图片来源:The Nation

《纽约客》在2017年的一篇书评中介绍了这本书,以及Antifa组织和运动一些不为人知的细节,以下为译文,有部分删改:

“反 运动(Antifa)”秘史

(An Intimate History of Antifa)

丹尼尔·彭尼(Daniel Penny),纽约客,2017年8月22日

1936年10月4日,在伦敦东区街头,成千上万的犹太复国主义者,社会主义者,爱尔兰码头工人,共产党员,无政府主义者和许多愤怒的本地居民聚集在一起,以阻止奥斯瓦尔德·莫斯利爵士(Oswald Mosley)和他所 的不列颠 联盟(British Union of Fascists)在该街区附近 。

这场冲突最终被称为“卡布尔街之战(the Battle of Cable Street)”:反 者筑起街垒,阻止3000余名 “黑衫军”和6000名警察的 队伍。 者们引爆自制炸弹,向骑警马匹脚下投掷玻璃弹球,甚至推倒了一辆燃烧着的大卡车来阻止 。

接着,他们往那些 者和保护 者人身安全的警察身上不停地丢各种东西:石头、砖块、玻璃瓶,甚至还有便壶。不得已,莫斯利和他的部下被迫撤退。

被特朗普定性为恐怖组织的“Antifa”,是什么来头?
卡布尔街之战,1936年,图片来源:SHELDON KIRSHNER JOURNAL

在 Melville House上周 的《Antifa:反 运动手册》一书中,历史学家马克·布雷(Mark Bray)将卡布尔街之战作为阻止 主义的一个有力的象征: 一个强大的、统一的联盟在数量上超过了 主义者,从而使他们的运动失败。

对于许多现代反 组织而言,该事件仍是他们所津津乐道的重大事迹,像是在整个欧洲乃至美国反 与白人至上主义斗争中的一颗北极星。根据布雷的说法,“反 运动(Antifa)”可以是一种意识形态,一种身份,一种倾向或社会环境,亦或一种自卫活动。”

这是一场没有 者的横向运动,扎根于于各种左派事业ーー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

在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出任新一届美国总统就职典礼期间(2017年年初),反 Antifa人士曾掀起了一波损坏他人财产的运动。自此,Antifa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在公众视野当中——当时甚至有一个蒙面人袭击了白人至上主义者理查德·斯潘塞(Richard Spencer)。

在二月,右翼分子米罗·雅诺波鲁斯(Milo Yiannopoulos)本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演讲活动因为 群众引发骚乱而取消。在弗吉尼亚州夏洛茨维尔(Charlottesville, Virginia),白人至上主义者定于解放公园(Emancipation Park)举行“右翼团结(Unite the Right)”的 活动,但许多Antifa成员带着棍棒封锁了公园入口。冲突随之爆发——据报道称,许多Antifac成员喷洒大量化学药剂,并向人群投掷装满了油漆的气球。

福克斯(FOX) 报道说,白宫曾收到一份 书,要求将Antifa定为恐怖组织,这份 书上有超过十万个签名。

该书内容颇丰:这是第一本用英文撰写的关于反 运动在不同 如何发展的历史书,也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反 运动分子的指导手册,更是一部汇总了从过去到现在数名反 运动组织者们所提出建议的档案册——布雷将此称为“历史、政治以及运作理论”的写作工程。

反 运动激进主义者们并不经常在媒体上发表讲话,但是布雷是此前“占领华尔街”运动的组织者,也是一名公开的左派人士。且不言布雷本人是否也参与到Antifa当中,他确实和Antifa相关人士有密切接触。尤其在本书的最后几章中,他对于Antifa成员如何将他们具有破坏性的、甚至有时候暴力的行为进行概念化的描述极其详尽,甚至让人觉得有些不太寻常。

有许多自由派人士大体认同Antifa的行动目标,但批评他们的行动策略并不“自由”。彼得·贝纳特(Peter Beinart)在最新一期的《大西洋月刊》中谈到了俄勒冈州波特兰市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他如是写到:“那些阻止共和党人在波特兰街头举行安全 的人可能觉着自己是对抗美国右翼权威主义(authoritariani )斗争的有力支持者,但实际上,他们最不靠谱”(贝纳特的这篇文章标题为《暴力左派的崛起》)。

只不过,布雷在书中写到,反 运动分子认为, 主义者在通过暴力和恐吓剥夺他人权利的同时时,自己也放弃了言论和 的权利。比如上周,北达科他州一家当地媒体《论坛报》刊登了皮尔斯·特夫特(Pearce Tefft)的一封信。在信中,他提到与他的儿子彼得(Peter)之间的一段可怕的争论。在彼得要去参加夏洛茨维尔 前不久,他曾对父亲说:“我们 主义者不是不相信言论自由。随便你想说什么说什么。只是最后我们还是会把你给丢进炉子里。”

对于布雷以及Antifa成员来说,他们害怕历史重演,而政府却未采取任何措施来抑制 主义的蔓延,因而他们只能自己采取行动。布雷指出,在历史上,意大利和德国在 政府层面对于 主义的控制都以失败告终—— 主义者最终是以合法手段而非暴力革命掌控政权——而现在也几乎如是,另类右翼将其活动标榜为对于言论自由的捍卫,而 主义也在自由派的容忍和保护之下逐步扩张。

Antifa并不认同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所说的“在自由和公开的论战中真理自明”。布雷在书中写到:“在经历了奥斯威辛集中营和特雷布林卡之后,反 主义者们将与有组织的纳粹分子斗争到底,完全灭杀其发表任何言论的权利。”

布雷在书中指出,“在过去数个世代,每当极右暴力活动抬头之时,集体性的自卫措施便会相应出现,这种相互关系持续了百年之久。”而Antifa的使命之一便是“将这一历史延续下去。”在书的前半部分,布雷介绍了反 团体简要的发展史。从这一角度来说,Antifa源自于德国和意大利的左派分子,他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联合起来,与最早的的 主义团体作斗争。在意大利,这些左派分子聚集在Arditi del Popolo(“勇敢者组织”)的旗帜之下。而在魏玛共和国,像Antifaschistische Aktion(反 行动,也是反 运动Antifa这一名称的由来)这样的团体则源于政治党派的准军事部队。

简单介绍完毕,布雷笔锋一转,写起了西班牙内战期间反 主义者的失败,之后又写起了整个二十世纪下半叶的历史事件。到了70年代末,左派人士与新世代纳粹分子(Neo-Nazis)之间的公开冲突也愈发剑拔弩张,而当时的那种社会环境也影响了当下许多反 运动的风格和策略。

在荷兰和德国,一群被称为Autonomen的极左分子率先采用了“黑色方阵(Black Bloc)”的 策略,即身着全黑的衣服,带着黑色的口罩,这样 者在事后就难以被起诉或者报复。对于现代反 主义运动,布雷以像荷兰自由党 人基尔特·威尔德斯(Geert Wilders)这样的“Pinstripe Fascist(细条纹 主义者)”开篇,他还写到了在欧洲和美国新的极右政党和团体势力的崛起。该书内容涉及诸多 ,纵横数十载,不过分析的内容不多。总体来看,这本书传达了一个信息,即不论 主义在何处出现,Antifa都会以任何必要手段对其进行打击。

在这本书后半部分,其描述对象更加聚焦,内容也更有说服力,比如“反 的五个历史教训”和“我们已经受够了左派保守党!:没有平台以及言论自由”这两章。布雷在这里明确地分析了Antifa的思想和实践问题:暴力还是非暴力;民众活动还是军事行为;目标选择以及策略变化等。布雷承认,破坏 主义者 和活动的做法或可被解释为侵犯他人言论自由和 权。但他主张,这些对于自由言论和 权的保护本来的设计初衷是为了防止政府可以无理由地逮捕普通民众,并不是用来防止公民阻碍彼此之间的言论自由。

布雷指出,在美国,有关“淫秽、煽动暴力、侵犯版权、战争期间的 审查制度”和“对被监禁者的限制”等等法律已经限制了人们的言论自由,为什么不像许多欧洲民主 那样再加上一条限制,即限制仇恨言论?那些在逻辑上犯了滑坡谬误的人担心Antifa最后会像其一开始攻击 主义者一般攻击任何反对他们的人。

布雷表示,从历史来看,这种担忧并不会成为现实:比如在丹麦,反 主义者在铲除了本地的仇恨团体之后要么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要么将其注意力转向了其他的政治目标,而不是寻找新的斗争敌人。(贝纳特在其刊登于《大西洋月刊》的文章中也提到,“二战后 主义逐步凋零,反 运动也是如此。”)

布雷坚称,不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暴力都不是Antifa的首选策略——但并不排除使用暴力的可能。他引用了一位化名穆雷(Murray)的巴尔的摩激进主义者的话来解释反 运动的前景:

“因为可以写信或打电话来与他们斗争,所以不需要用拳头;因为可以用拳头,所以不需要用刀子;因为可以用刀子,所以不需要用枪;因为可以用枪,所以不需要用坦克。”

这种预期自卫的理念有其道德逻辑,但无论如何,从写信到持枪作战的演进仍然令人担忧。夏洛茨维尔的右翼民兵宣称要向反对势力展示其武装力量,而这一言论,据报道称,“令现场执法人员感到恐慌不安”。是不是右翼势力晃着手里的誓约之剑,反 分子就该拿起AR-15突击步枪?在美国现在的大环境下这种说法多少有些幼稚,毕竟就现实情况来说,只有白人在公开场合拿着枪才不用担心警察干涉。

在书中,贝雷提到了一些亲枪支的Antifa团体,包括休伊牛顿枪支俱乐部(Huey P. Newton Gun Club),以及另一个名字就极具讽刺意味的组织“扳机警告(Trigger Warning)”。贝雷并不认同包括包括艾里卡·谢诺维斯(Erica Chenoweth)和玛丽亚·史蒂芬(Maria J. Stephan)在内的自由派学者,他们认为暴力活动无法取得公众支持。但就本书来看,无法判断贝雷本人是否认同这种对于武装力量的强调不仅是战术策略问题,更是道德问题,也无法判断他是否担心暴力会升级。

正如布雷在前几章中详述的那样,战后的反 运动主要发生在欧洲,斗争双方时常会爆发冲突甚至将对方刺死。但是在欧洲战场上并没有枪械问题。这里没有突击步枪,卡布尔街之战也只是丢丢石头罢了。

卡布尔街之战的影响到底是什么?对此各方学者争论不休。在这场战斗结束之后,莫斯利爵士就如同其他的当代 主义者一样,全然一副被 大军袭击的守法的受害者的形象。其后数月, 主义分子袭击了伦敦的犹太居民和商店,该事件后被称为“Mile End种族屠杀”。而且不久之后, 不列颠联合会在1937年民意调查中取得的成绩也比往年更好。

但布雷认为,即便后续发生了这些事件,也并未影响卡布尔街之战对于后世的重要意义——正因为卡布尔街之战,一个对抗 主义的群体产生了。不论是在战时还是战后,他们都在持续地与 主义进行斗争,而且他们的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夏洛茨维尔事件发生之时,社会大众开始讨论当右翼极端分子来到你所居住的社区时你到底该怎么做。而至少在英国的媒体就该事件中的 活动和恐怖主义进行报道时,他们都会提到卡布尔街之战。

布雷个人认为,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日常的反 主义行动”,以非暴力方式来对抗顽固分子,比如批评他们、不光顾他们的生意、批判他们的压迫性思想、不再与他们做朋友等等。他认为,这样不仅可以防止 主义者在大街上 ,更可以从日常交往的各个方面完全地 主义的传播。他写到,“反 运动未来便是——不允许 主义任何的不允许,也不同意 主义任何的不同意。”

返回目录

如果您对本文的内容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认可。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